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发布时间: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电子商务法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论网络空间的域名权》(齐爱民),《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原载《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2、《论电子档案中个人资料的法律保护》(齐爱民、贾淼),《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原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河北法学》(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4、《论个人资料》(齐爱民),《法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8期。5、《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齐爱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6、《美德两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场》(齐爱民),《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第3期。7、《UNCITRAL电子订约公约大会评述》(齐爱民),《法学评论》(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合著),《法学评论》(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9、《UNCITRAL电子商务工作组第四十届大会综述》(齐爱民),《现代法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10、《电子订约中的风险负担原则》,《法律适用》(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11、《英国1998年个人资料保护法》(审校),载《知识产权文丛》(权威法学类论丛),郑成思教授主编,方正出版社2004年总第11卷。12、《土地法、动产法到信息法的社会历史变迁》(齐爱民),《河北法学》(核心期刊),2005年第1期。13、《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卷》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原载《苏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14、《电子合同典型法律规则研究》(齐爱民),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核心期刊),2002年第2期。15、《信息技术与合同形式》(合著),《法学》(核心期刊),2002年第2期。16、《论电子签章及其法律效力》(齐爱民),《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7、《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齐爱民),《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18、《《洪湖水,浪打浪》著作权纠纷案程序问题评析》(齐爱民),《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9、《电子商务法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论网络空间的域名权》(齐爱民),《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20、《OECD<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资料跨国流通的指针的建议>》(审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21、《联合国1990年关于自动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的指南评析》,齐爱民、候巍,《河南警官司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22、《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性质及其保护》(齐爱民、吕光通),载《中国物权法的理论探索》,孟勤国、黄莹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我国电子签章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齐爱民、张海龙),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问题》,杜敬明、唐建国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论电子签名认证机构的法定义务和民事赔偿责任》(齐爱民、张海龙),《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25、《论美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之会议公开制度》,《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学论丛)》,2005年第1期。26、《网络时代合同法的最新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7、《美国信息隐私立法透析》,《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28、《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客体的价值序位》(齐爱民、潘勤毅),《知识产权》2005年第3期。29、《完善知识产权临时禁令制度的构想》(齐爱民、盘佳),《中国版权》,2005年第3期。30、《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临时禁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齐爱民、盘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教学论文专刊31、《论网络虚拟物的权利属性与法律保护》,《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3期。32、《论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客体》,《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33、《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34、《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苏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35、《电子商务法的地位与学科体系》,《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36、《不畏浮云遮望眼——读郑成思先生主编的新作》,《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广西警察学院是一所政法类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有侦查学、治安学、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公安管理学、犯罪学、警务指挥与战术、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等专业,建校72年。

广西警察学院(Guangxi Police College),简称广西警院,坐落于广西南宁,是广西唯一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广西省公安学校,历经广西公安干部学校、广西政法公安学校、广西政法干部学校和广西人民警察学校等时期。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同意在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广西警察学院。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仙葫、五合、长湖3个校区和北海训练基地,校园总面积1869亩,校舍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

院系概况

根据2020年10月官网信息显示,现有治安学、侦查学等10个公安本科专业,法学、监狱学等8个普通本科专业;有法律事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等15个高职高专专业。

师资队伍

根据2017年9月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320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09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3人、公安部教学名师1人、全国公安模范教育训练工作者1人、公安部视频资格专业人才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专科)2个、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广西公安科技专家4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特聘法律顾问1人、自治区反恐专家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

质量工程

根据2017年9月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广西首批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1个,广西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优质专业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专科)2门。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9月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9个校级特色研究机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侦查学理化检验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边境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团队(2014年,刘建昌)

校级特色研究机构:警察权与人权研究中心、禁毒研究中心、边境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中心、东盟警务研究中心、交通安全与预防研究中心、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公安党建研究中心、廉政建设研究中心、警察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2014年,学校有7项课题获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立项,3项广西公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顺利结题。12月10日,学校共有4项研究成果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朱其良教授主持的《毒品与艾滋病治理》获二等奖、覃珠坚教授主持的《中国禁毒法规介评与适用》和尹彦副教授主持的《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的合作机制研究》分获三等奖,魏佳副教授和黄谟媛老师参与的《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应对》获一等奖。

2017年3月,学校魏佳教授的《优化公安机关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思考》、覃珠坚教授的《侦查讯问记录制作与适用》、吕美琛副教授的《群体性事件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建设研究》均荣获广西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月,广西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万册,有电子图书万册。馆内有公安法律书库,有关东盟书籍中文纸质图书613册,外文图书673册(柬埔寨138册、泰国134册、马来西亚137册、越南130册、缅甸134册)。

学术期刊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双月刊,原名《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广西唯一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公安类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边境管理研究、警务研究、犯罪研究、法学研究、社会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等。被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训

德才育人,忠勇铸魂。

释义:紧紧围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忠勇兼备以忠诚为核心的人才。

校徽

学校校徽印有学校全称和英文名称;主题颜色为警蓝色。友谊关象征中国国南大门,是广西标志性建筑;五角星大小呼应,疏密相间,位于友谊关上方,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Y型鹰图案体现出学校育警育人的理念;盾牌代表护法、守卫、和安宁,象征责任感和使命感;橄榄枝象征和平;1950代表建校时间。

校旗

学校校旗为警察蓝,旗面标有校徽,印有“广西警察学院”字样。

司法警官学校啊!不过,建议你如果要进这类学校就礼貌些,毕竟教官 们可不是吃素的,开学就让你学礼貌礼节

太多了,有容易有难的。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一)著作:专著、编著、主编、参编并出版专著12本:12. 专著:《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定稿);(300千字)11. 主编:《电子政府案例》(中组部新时期党员干部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224千字)10. 编著:《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280千字)9. 编著:《电子政务——战略、标准、绩效与智能决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461千字)8. 主编:《现代城市公共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PA系列丛书,2005年1月; (382千字)7. 主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287千字)6. 编著:《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管理与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419千字)5. 参编、编委:《电子政务知识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参编、编委:《中国电子政务》,人民出版社,2004;3. 参编、编委:《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教程》,人民人事出版社,2003年;2. 参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1. 参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理论与实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共71篇,其中,核心期刊共42篇,三大检索EI共8篇,三大检索ISTP共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共11篇,第一作者共40篇,第二作者共25篇(其中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的有18篇),第三作者共1篇:71. “The limits of planning in China:equalizing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第二作者,,(SSCI——A刊);70 “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一作者,,第1期,PP112-116,(中文核心期刊——C刊);69.“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困局的制度诱因与理性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第1期,PP85-89,(中核心期刊——C刊);68.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第1期,PP145-149,(中文核心期刊——C刊);67.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管理观察》,第一作者,,第560期,PP180-182,(CNKI普刊);66.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关键因素分析”,第一作者,《旅游纵览》,,第12期,PP53-54,(CNKI普刊);65.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智慧物流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第一作者,2014,12,d第50期,PP79-82,(CNKI普刊);64. “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四川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新平台的搭建与研究”,《商》,第一作者,,第27期,PP72-75,(CNKI普刊);63. “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第6期,PP60-66,(中文核心期刊——C刊);62. “物联网管理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途径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第4期,PP166-171,(中文核心期刊——C刊);61. “政府治理中网络众包模式的生成、构建及效用”,《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14,10,第4期,PP61-70,(中文核心期刊——C刊);60.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el”,《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PP916-921,(EI检索——C刊);59 “Traff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nagement Modle”,《2014年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LEM2014)》,第一作者,,PP1162-1168,(EI检索——C刊);58.“物联网管理模式——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的管理思辨”,《四川大学学报》,第一作者,,第5期,PP119-126,(中文核心期刊——B刊);57. “Evaluation Model of IT Outsourcing Service of E-government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HP”,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ISSHP/ISTP检索);56. “政府视觉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9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55.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9,The First,(EI全文检索);5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E-government Service Qualit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8,The Second,(EI全文检索);53. “国债、国债规模及其管理: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第二作者,2008年12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52. “Evaluating Index Desig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ISSHP/ISTP检索);51. “The Performance Measure of Government Reconciling Leadership Based on DEA Model”,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ISSHP/ISTP检索);50. “灰色系统师资预测模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第二作者,1992年8月;49. “电子信息能力与素养对公众电子政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008年3期,(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定的22种期刊之一);48. “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战略举措”,《科技管理研究》,第二作者,2008年9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47. “电子政务系统外包过程中群体决策的应用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第二作者,2008年5月,(CSSCI,中文核心期刊);46.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2006,(04);45. “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实施”,《办公自动化》, 第一作者,2005 (11);44.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第二作者,2008年1月;43. “乡镇改革诌议”,《美中公共管理》,第二作者,;4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7, The Second, (EI全文检索);41. “The Model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ISSHP/ISTP检索);40. “数据采集渠道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煤矿安全》,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39. “强化行政体制创新,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初探”,《电子政务》,第二作者,;38. “电子政务知识社群服务品质评估模式建构分析”,《电子政务》,第二作者,;37. “关于高校师资职称最优结构的理论探讨”,《系统工程》,第二作者,,(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36. “师资预测一类纵横统计推进模型”,《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35.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Government Objective by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ISSHP/ISTP检索);34.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Combinatorial Evaluating Methods”,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ISSHP/ISTP检索);33. “高校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理性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第一作者,,第4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32. “构建电子政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平衡计分卡”[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1):25(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31.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探索”[J].《内江科技》,第二作者,2006(2):2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30. “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二作者,,(中文核心期刊);29. “加强定量分析方法教育,提高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当代教育核心杂志》,第一作者,第2卷第3期(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8. “对电子政务促进和谐质监构建的思考”,《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7. “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 ,(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26. “我国营销渠道管理发展与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25. “浅谈客户关系管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电子政务》,第二作者,;24. “浅论电子政务与和谐政府构建的关系”,《沿海企业与科技》,第二作者,;23. “推进政务流程再造,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天府新论》,第二作者,,(CSSCI);22.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四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第一作者,(获政府奖);21. “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的构建与实施”,《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三作者,;20. “农村‘留守子女’的抚育撂荒”,《管理研究》,第二作者,;19. “制定与政府战略相适应的电子政务战略途径研究”,《管理研究》,第二作者,;18. “电子政务、和谐政府与和谐社会”,《电子政务》,第一作者,;17. “电子政务与信息孤岛”,《电子政务》,第二作者,;16.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Rouph Sets”,《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ISTP全文检索) ;15.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ublic Satisfaction Degree Evaluation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first,(ISTP全文检索);14. “煮粥原理及其应用”,《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13. “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系推进和谐成都”,《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论文集》,第一作者,;12. “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标杆管理与数据包络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第一作者,,(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0. “关于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一点浅见”,《中华教育杂志》,(香港),第一作者,;9. “关于当前城市低保体制建设中的几点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8. “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国管理科学》,第二作者,,(CSSC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7. “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计算机应用研究》,第二作者;,(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6. “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东华大学学报》,第二作者,,(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 “高等数学教学与MATHEMATICA使用”,《工科数学》,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4. “模糊多目标规划的可能性理论模型及算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一作者,,(EI全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3.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一作者,,(CSSCI,中文核心期刊);2. “煮粥原理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2002 .6,(CSSCI,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第一位,管理学类第一位);1. “政府再造与电子政府的非技术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作者,,(CSSCI,中文核心期刊)。 主持和主研项目共21项,其中,主持项目18项,主研项目3项:21. (主持)中组部干部教育局项目:“观念与认知的转变在高校基地干部短期培训中的重要性研究——以信息革命为例”,2014年8-10月,无经费;20.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物联网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2013年7月12日-2014年12月31日,经费:18万,项目批准号:13FZZ002;19. (主持)成都市武侯区残疾人联合会项目:“’智慧残联.和谐武侯’武侯区残疾人民生服务系统顶层设计”,2013年4月-2013年6月,经费:3万;18. (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度政务调研项目:“物联网管理模式下四川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新模式和途径研究”,2013年7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川办函【2013】55号,无经费;17. (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西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研究——以全域成都为例”,2013年8月6号-2015年8月6号,经费:万,项目批准号:QGXH13-01;16. (主持)2011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现代信息革命与管理创新”,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经费:3万,项目批准号:skcb201104;15. (主持)获国家应用专利:《便携式条形码识别存储器》,1997年,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G06K9/18;14. (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商务经济效率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2002年~2003年;13. (主研)四川省教委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与实践》,2002年~2005年(完成);12. (主持)铁道部运输局项目:《铁路货运事故处理质量考核标准研究》,2003年~2004年(完成);11.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基于电子政务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绩效考评方法与实证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0)(完成);10.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标准研究》,2004年~2005年(03ZR025-071)(完成);9.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西部电子政府的构建及其博弈分析与实施》,2002年~2005年(2002A05);8.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5);7. (主持)四川省科委软课题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2006年~2007年(06ZR0180);6. (主持)四川省法改委项目:通江县、宜宾县、乐至县《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2006年6月(完成);5. (主持)成都市龙泉驿区科委项目:《关于完善龙泉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定位和招商引资业务流程的立项报告》,2007年9月-2008年2月;4. (主研)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2007年-2010年(06ZJB0014);3. (主研)铁道部软课题项目:《人才预测系统》,1991年~1992年,获得铁道部科技优秀设计方案奖。(铁道部人字[1992]164号文件);2. (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项目:《电子政务绩效考评测试》,2003年~2005年(2003A06);1. (主持)西南交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09年09月-2011年09月(项目编号2009YZ12,经费4万,西交校研【2009】7号)。

[1]陈木茵. 论《飘》成功的语言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 [2]张京晨. 《飘》中的战争与女性[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1) . [3]邓波. 解读《飘》的女性话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 [4]王春霞. 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4) . [5]刘真彪. 试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飘》的中译本实例剖析[J]鄂州大学学报, 2004, (02) . [6]刘兵,颜雪红. 在激进的理论中寻找启示──读Mies与Shiva的《生态女性主义》[J]妇女研究论丛, 1999, (01) . [7]韦震华. 解读斯佳丽的“明天”心绪[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6) . [8]韦清琦. 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 2002, (03) . [9]梁坤. 玛格丽特互文性研究——兼论玛格丽特魔性特征[J]外国文学, 2005, (04) . [10]许红娥. 试论《飘》标题的深刻内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2)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我国1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16%~的大学生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1]。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与技能的教育及心理与行为的训练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3]。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生 毕业 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4]。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4]。

2.家庭因素。不当的 家庭教育 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例如:(1)父母 对子 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得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2)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5]。

3.学习因素。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面对大学的学习满怀向往与憧憬,希望能继续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一路领先,做学习中的佼佼者[6]。但是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 学习 方法 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和学业受挫时不能正确面对和接受,逃避和否认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6]。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学课程与心理讲座。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7]。

2.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除定时值班咨询外,还要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咨询电话,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学习、 人际交往 、恋爱、情绪、人格、性、择业、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或心理障碍时能及时得到咨询老师的帮助,避免心理困扰的产生或心理障碍的加重[8]。

3.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队伍的质量,因此,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9]。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德育工作之中。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10]。

5.营造良好的校园 文化 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学习竞赛、名家讲坛等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和发展[11]。

6.开展 社会实践 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人民,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助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12]。

参考文献:

[1]李江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8):124-125.

[2]教育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3-15.

[3]邓明星,郭念峰.咨询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4]齐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4):120-122.

[5]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48-51.

[6]张怀民,万小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7-9.

[7]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8]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40-142.

[9]宋颖惠,__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205-207.

[10]杨丽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初探[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59-62.

[1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12]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41-42.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

广西警官学院学报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广东警官学院(Guangdong Police College)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公安本科院校,是广东省公安机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公安民警培训基地、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外警培训基地。

学院前身是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创办于1949年11月。1958年3月,合并入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1983年3月,建立广东省政法干部学院。1988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92年12月,增设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普通专科学历教育。1998年5月,广东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建立广东警官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

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设有嘉禾、滨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馆藏图书万册;设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8个;有专任教师327人;截至2019年11月,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18人。

院系专业

2014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教学系部包括治安系、刑事技术系、侦查系、法律系、网络信息安全系、公共管理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研部、警务指挥战术系、警察研修训练部、继续教育部 。

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开设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警务指挥与战术、交通管理工程、网络安全与执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8个,非公安专业4个

省级重点学科: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

教学建设

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3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

截至2018年12月,广东警官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 。

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犯罪侦查

省级特色专业:经济犯罪侦查、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

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侦查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治安学、禁毒学、法学、行政管理

科研平台: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广东警官学院设有珠三角公共安全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粤港澳警务发展与合作研究所、应急指挥与谈判研究所、警务心理研究所、物证科学研究所、信息侦查研究所、警察体育科学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设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国内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中心、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广州市公共安全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广东天正司法鉴定中心、司法心理测试技术中心、物证鉴定中心。

学术资源:

《政法学刊》是由广东警官学院主管,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法学、公安学学术期刊。2006年,《政法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8年,《政法学刊》的“刑事法学”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2010年入选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报《政法学刊》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第五届广东省优秀期刊等称号。

公安类本科院校名单一览表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本科 )  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本科 )  3、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 )  4、铁道警察学院(本科 )  5、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本科 )  6、上海公安学院(本科 )  7、江苏警官学院(本科 )  8、广东警官学院(本科 )  9、湖北警官学院(本科 )  10、云南警官学院(本科 )  11、北京警察学院(本科 )  12、重庆警察学院(本科 )  13、辽宁警察学院(本科 )  14、吉林警察学院(本科 )  15、山东警察学院(本科 )  16、山西警察学院(本科 )  17、河南警察学院(本科 )  18、浙江警察学院(本科 )  19、江西警察学院(本科 )  20、福建警察学院(本科 )  21、湖南警察学院(本科 )  22、四川警察学院(本科 )  23、广西警察学院(本科 )  24、新疆警察学院(本科 )  25、贵州警察学院(本科 ) 。

在我国主要有公安类院校和司法类院校,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属于公安现役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云南警官学院四川警察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公安部直属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地方院校: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地方司法厅直属院校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武汉警官职业学院福建警官职业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江苏司法警官职业学校

我真的觉得你学的应该是火星文。。。。还有你不觉得你的语气态度就跟传唤服务员似的么?

广西警察学院是二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官网

我来告诉你一家~~《山西建筑》,这个期刊旅游类文章是比较好发的。质量也不很差的。楼上说的学报相对难发点。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你可以到高校的图书馆里下载

不是.文科的核心期刊一般有两个认可度较高的认证标准,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的核心期刊名录,现在是11版或12版,简称北大核心(新版据说3年一审核);还有一个是南京大学做的CSSCI,现在是12版,一般称南大核心或C刊(据说2年一审核,就是说14版很快会出来了)。进入这两个的一般被称为核心期刊,但这个学报没有进入,新版的估计也进不了,所以只是一个普通期刊。

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论文查重率

有的,但不如硕士、博士论文那么严格

专科毕业设计也是会查重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一样,都是要求查重的。

大专也是属于高等教育,通常情况下,论文是需要参与查重的。

但是有一些学校他没有做强制性的要求,所以说有些学校是不需要查重,有些学校是有要又求要进行查重,但是他们查重会稍微宽松一点。不会像本科以及研究生论文那么严格,毕竟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如果再重复率这一块卡得太严的话,大家可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不能顺利毕业。除此之外,他们查重使用的系统和本科都是一样的,查重的一个规范也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重复率要求没有这么严格。

而且各校的查重标准也不相同,还还有一些专科学校是不需要把论文提交到知网进行查重的。对于大专同学来说,论文查重前需要了解论文查重的标准以及论文查重率的要求,不同学校对查重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重复率也是要求在30%%以内,但是在论文技术方面,学校没有做强制性的要求,大家不需要像本科论文那样子写到1万字以上查重的话需要提交的是正文,通常情况下,上目录以及摘要参考文献是不参与查重的。

论文查重的作用:

1、为顺利毕业做准备:如何查重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说大学生不知道论文检测系统,那真的会让人发笑,有哪些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学校不写几篇论文,论文要想顺利通过并发表,重复率绝对是一个重要指标。

2、更节省时间:大学生知道如何查重后,可以说节省了很多时间,从写论文开始,他们就会重视起来,会有意识地避免一些重复点。通过一些论文技巧来进行重复率的降低,他们也会更加注重格式,因为格式不同重复率是有些区别的。

很不好,校风不好,而且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素质,觉得自己当了官就觉得自己很牛逼,而且自己有点权力就觉得自己非常特么牛逼了,而且学校还没有自己高中大,食堂服务那些人员也没有素质,总之如果高考志愿填错了来了这里建议复读。或者选择其他警校,这所警校是警校里最烂的了

大家都知道,本科论文是需要进行检测的。论文查重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限制性条款,也是考核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指标。四年的学习,要交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才能顺利毕业。专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查重,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一、专科毕业论文查重吗? 专科也属于高等教育。通常,论文需要参与查重。但是也有一些学校他不做强制要求,所以有些学校不需要查重。有些学校是要求查重的,但是会查重的要求会稍微宽松一点。不会像本科和研究生论文那么严格。毕竟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重复率太严格,可能就达不到要求,不能顺利毕业。 而且他们查重用的系统和本科是一样的,查重的规范也是一个标准。只是他们要求的重复率没有那么严格。而且各个学校查重的标准不一样,而且有的学院是不需要向知网提交论文进行查重的。 二、论文查重的标准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查重之前了解查重的标准和查重率是很有必要的。不同的学校对查重有不同的要求。通常重复率也要求在30%以内。但是在论文技术方面,学校没有任何强制要求,所以不需要像本科论文一样写一万字以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