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对你们城市的工厂周围的植物进行调查啊
在高中生物第四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顶端优势为例,说明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并以棉花摘心和果树修剪为例,略述它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价值,恰当地联系了实际,激发了学习兴趣,容易为学生理解。但是,要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一原理,为“科技兴农”服务,还须扩大视野,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现将我如何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科技兴农”的做法略述于下。1指导葡萄修剪栽培葡萄是一条见效快的致富门路,但它的技术性较强,主要是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葡萄的修剪主要是冬夏两季。我校是农村中学,冬季(12月至翌年1月)要带同学到毗邻的专业户葡萄园中学习冬剪技术。而葡萄的夏季修剪,则更为繁重而严格,项目也较多,摘心剪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结果枝蔓始花时(一般在5月下旬~6月初),带同学到园中实习,在花序以上留4~7叶,将新梢顶端摘去(一般长3~5cm)阻止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使夏芽萌发,抽生夏芽副梢。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理解生长素对生长影响的二重性特性。因为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葡萄枝蔓生长旺盛,副梢萌发次数多,花序原始体形成容易,因此,生产实践上常保留结果枝花序以上的1~2个夏芽副梢,其余全部抹除,以提高座果率,并对此副梢也进行摘心,解除其下部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发育枝和徒长枝进行重摘心,调节养分流向,促使夏芽副梢出现二次花序,培养二次结果,甚至三次结果,创造一年多次结果的良好条件,达到增产的目的。学生为之耳目一新,再次证实了“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也符合兴趣发展是从“有趣→乐趣→志趣”的客观规律,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准备在家庭园子里试种。2指导落叶果树的修剪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果树整枝修剪上应用极为普遍,如桃、梨、苹果、柿等。我曾以校内的幼年桃树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修剪,实践教材内容。在桃树定植后的当年,距地面65~80cm处摘心或剪截,叫定干。使下部侧芽萌发,并把剪口下约20~40cm一段选作整形带,其上选育3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开张角度适当的新梢作为第一层主枝,以后通过各种不同程度的短截逐步培养副主枝和结果枝组,逐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即生产上普遍采用的自然开心形树形)。其它落叶果树的修剪整形,方法与桃树大同小异,即运用顶端优势的原理,通过修剪来调节果树器官的数量、质量、性质及其在树冠内的分布,调节生殖与生长的关系,维持丰产树形。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学到了栽培修剪技能,效果很好,回去能够试着做,少数饶有兴趣的尖子,成了能说能做的小技术员。3指导菊花等花卉的矮化栽培“菊不盈尺”,是对菊花株高的严格要求,也是评品菊花观赏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要做到“菊不盈尺”主要靠摘心,一般须2~3次。我每年都要指导同学对学校栽培的菊花进行摘心整枝,并留部分不摘心的作对比观察,通过实践,大家都能深刻理解和运用顶端优势原理促进侧芽萌发,调整花朵数量和质量,并把植株控制在理想的高度,提高观赏价值。在反复实践中又摸索出新的摘心方法,即先摘顶心,以后分批抹去全部腋芽、侧枝,养根护叶,逼地下茎萌发脚芽,最后齐土面剪除老茎这样从上到下逐层摘心除枝,诱导脚芽早出土并茁壮生长,最终开出硕大花朵,培育成矮壮型菊花,效果更好。其它许多花卉的修剪造型,原理和方法也和菊花基本相同。如月季,萌芽力虽强,花开在当年生新梢顶端,不修剪腋芽不易萌发,枝条又瘦又长,呈藤本状,因此,除冬季休眠期重剪外,在生长期,当花将凋谢时,一般在残花第三个复叶以下及时进行轻度短剪,以促使下部腋芽萌发,不断开出硕大艳丽的花朵。又如一串红、�杜鹃等,通过分别对主茎和侧枝摘顶,抑制顶端优势,促使腋芽萌发,控制植株纵、横方向生长,达到株形矮壮,侧枝丛生,繁花满枝的理想效果。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绿化隔离带绿篱、绿墙和各种形式的绿球,也是应用此原理,通过修剪艺术,才形成茂密的绿色屏障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还有油料作物芝麻,试验证明打顶是增产的有效途径,即在终花期及时对主茎和分枝摘心,一般可增产一至二成。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摘 要 本文根据近期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目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特点。重点领域及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对世纪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说。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 发展展望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IMBC 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 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 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 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 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使动物和人类正常呼吸、生存。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再加工转化成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并分解出大量的氧气。这些物质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使像原料、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遗体的分解物,而这些水生和陆生动植物在当时之所以能生存,无不归功于当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就不会有生活的物质来源,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能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上进行的。 暗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没有光能也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四五千亿吨有机物,这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每年工业产品的总产量。所以,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作庞大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的生存离不开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第二,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第三,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据估计,全世界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和燃烧各种燃料所消耗的氧,平均为10000 t/s(吨每秒)。以这样的消耗氧的速度计算,大气中的氧大约只需二千年就会用完。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第四,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并没有氧。只是在距今20亿至30亿年以前,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以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由于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O3)。臭氧在大气上层形成的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后才出现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固定太阳能,产生葡萄糖,因此植物是属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物质和能量随着生物链逐级递减地传给下一级的消费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制造了有机物,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元素吸收,这一种绿色元素就是叶绿素。叶绿素(chlorophyll):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光合作用中捕获光的主要成分。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chlorophyll ,chl)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在颜色上,叶绿素a 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巴”。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
简介 一类与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光合作用是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叶绿素实际上见于所有能营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包括绿色植物、原核的蓝绿藻(蓝菌)和真核的藻类。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然后能量被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 叶绿素有几个不同的类型∶叶绿素a和b是主要的类型,见于高等植物及绿藻;叶绿素c和d见于各种藻类,常与叶绿素a并存;叶绿素c罕见,见於某些金藻;细菌叶绿素见于某些细菌。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见于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内的膜状盘形单位(类囊体)。叶绿素分子包含一个中央镁原子,外围一个含氮结构,称为卟啉环;一个很长的碳-氢侧链(称为叶绿醇链)连接於卟啉环上。叶绿素种类的不同是某些侧基的微小变化造成。叶绿素在结构上与血红素极为相似,血红素是见于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红血球内的色素,用以携带氧气。 叶绿素是二氢卟酚(chlorin)色素,结构上和卟啉(porphyrin)色素例如血红素类似。在二氢卟酚环的中央有一个镁原子。叶绿素有多个侧链,通常包括一个长的植基(phytyl chain)。以下是自然界中可以找到的几种叶绿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c1 叶绿素c2 叶绿素d分子式 C55H72O5N4Mg C55H70O6N4Mg C35H30O5N4Mg C35H28O5N4Mg C54H70O6N4MgC3 团 -CH=CH2 -CH=CH2 -CH=CH2 -CH=CH2 -CHOC7 团 -CH3 -CHO -CH3 -CH3 -CH3C8 团 -CH2CH3 -CH2CH3 -CH2CH3 -CH=CH2 -CH2CH3C17 团 -CH2CH2COO-Phytyl -CH2CH2COO-Phytyl -CH=CHCOOH -CH=CHCOOH -CH2CH2COO-PhytylC17-C18 键 单键 单键 双键 双键 单键存在于 普遍存在 一般于陆生植物 多种藻类 多种藻类 一些红藻作用 1 天线作用 2 反应中心 天线作用 分子立体模型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元素吸收,这一种绿色的有机化合物就是叶绿素[1]。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分子式: C40H70O5N4Mg)属于合成天然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在颜色上,叶绿素a 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在右图所示的叶绿素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此分子含有3种类型的双键,即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碳氮双键。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巴”。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叶绿素不参与氢的传递或氢的氧化还原,而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 卟啉环中的镁原子可被H+、Cu2+、Zn2+所置换。用酸处理叶片,H+易进入叶绿体,置换镁原子形成去镁叶绿素,使叶片呈褐色。去镁叶绿素易再与铜离子结合,形成铜代叶绿素,颜色比原来更稳定。人们常根据这一原理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叶绿素共有a、b、c和d4种。凡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植物均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存在于高等植物、绿藻和眼虫藻中;叶绿素c存在于硅藻、鞭毛藻和褐藻中,叶绿素d存在于红藻。 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由4个吡咯环通过4个甲烯基(=CH—)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称为卟啉(环上有侧链)。卟啉环中央结合着1个镁原子,并有一环戊酮(Ⅴ),在环Ⅳ上的丙酸被叶绿醇(C20H39OH)酯化、皂化后形成钾盐具水溶性。在酸性环境中,卟啉环中的镁可被H取代,称为去镁叶绿素,呈褐色,当用铜或锌取代H,其颜色又变为绿色,此种色素稳定,在光下不退色,也不为酸所破坏,浸制植物标本的保存,就是利用此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绝大部分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及传递光能,仅极少数叶绿素a分子起转换光能的作用。它们在活体中大概都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存在于类囊体膜上。 叶绿醇是亲脂的脂肪族链,由于它的存在而决定了叶绿素分子的脂溶性,使之溶于丙酮、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中。主要吸收红光及蓝紫光(在640-660nm的红光部分和430-450nm的蓝紫光强的吸收峰),因为叶绿素基本上不吸收绿光使绿光透过而显绿色,由于在结构上的差别,叶绿素a呈蓝绿色,b呈黄绿色。在光下易被氧化而退色。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与碱发生皂化反应。
才十分,会写都不帮你写哦。。。。。
给钱都还要考虑呢。 :D
人是要靠自己的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题目:浅谈观赏植物与养生作用 摘要:观赏植物有释放物质的特性,许多植物中含有抗菌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植物可以散发出很多气体,使植物中的化学物质通过这些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进而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关键词:观赏植物、养生、花卉、空气净化、保健论文: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城市环境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强调构建适宜人们生活的花园型城市。科学研究证明,许多植物中含有抗菌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有些植物还能挥发出有益的化学物质,通过人的呼吸系统及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这些植物通称为保健型植物或药用植物。 保健型植物在城市绿化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方式: 1、杀菌、利于防病空气中通常有近百种不同的细菌,大多是病原菌。有些植物能分泌挥发性物质,具有杀灭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作用。植物杀菌素是植物保护自身的天然免疫性因素之一。如悬铃木的叶子揉碎后,能在3分钟内杀死原生动物。2、净化空气植物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二是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部分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公顷成林柳杉,每天能吸收60公斤二氧化硫,阔叶树中的臭椿、夹竹桃、悬铃木、杨柳类、广玉兰、银杏、槭树、柳树和加拿大杨等树种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要大于针叶树,在城市绿化中经常采用的大叶黄杨、女贞和生长快速的泡桐、洋槐、桉树等具有较强的吸收氟的能力,城市绿化中常采用的大叶黄杨、女贞和生长快速的泡桐、洋槐、桉树等具有较强的吸收氟的能力,城市绿化中常见的小乔木合欢和紫荆、木槿都有吸收氯气的能力,香樟树和悬铃木等都有较好的吸收臭氧的作用。还有些植物能分泌出程度和种类不同的杀菌素,成为大气中有些细菌的天敌。此外,园林植物还能够吸取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放射性物质,而这些放射性物质也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人们称绿色植物是一种廉价的、多功能的空气净化器。3、嗅觉治疗嗅觉治疗主要通过植物散发的气体,引起人们嗅觉的不同感受,从而对周围人群产生不同的功效。该类植物由于具有花香且有观赏价值,长期以来受广大人民喜欢,可针对其不同气体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功效进行种植应用。如荷花香使人心情平和,可以在寺庙、医院内及公园的湖边角隅处种植,制造宁静休养的空间;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适合在公共场所种植;茉莉花、玉兰花香使人轻松舒适,桂花香沁人心脾、使人减轻疲劳,均适宜在小区、医院、学校、公园及小游园配植。植物保健应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民间端午节用苍术、艾叶、菖蒲、白芷、芸香熏燃后预防疾病,效果比紫外线好。华佗用绸布制成香囊,内装麝香、丁香、檀香挂在室内可治疗肺痨、吐泻。实验证明,这些香料有抑菌作用。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已有香花医院。在香花医院里治疗不靠昂贵的设备和药物,靠的是四季开放的鲜花。医生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花香气,以此作为治疗手段。日本东京开设的“原宿诊疗室”,这家诊疗室主要治疗因过度紧张引起的疾病。一间20m2的休息室阵阵花香袭人,令人舒畅,心情愉快,忘却烦恼。“香味”来自放置于角落的薰衣草。美国也有类似医院。芳香植物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日本心理学家的测试,将特定芳香气味导入工作场所,结果发现香味能消除人的疲劳紧张,减少操作失误。薰衣草香气中工作的电脑操作人员,击键差错可减少20%。茉莉花香的效果更好,可使失误降低1/3。效果最好的柠檬香气,能减少一半差错。4、体疗积极地体育锻炼能促使和增强人类体质,从而防止各种疾病。这就是广义的体疗类保健生态群落形成的基础。清晨,面对绿色植物,自然清净、呼吸流畅,使许多练功打拳者逐步忘我大道“入境”的真正清净境界。而面对某些特定的植物进行呼吸,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练功时面对松树(罗汉松、雪松、马尾松、油松、云南松)呼吸,则有驱风湿、舒筋、通经等作用。对关节酸痛、转筋挛急、脚气瘘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什么松树对呼吸有这样的好处?因为松能挥发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含有a-莰烯(a-camphene)的油。人类练功三节活动,九窍俱开,十二经奇八脉,气血循行。吸入这些物质能疏通经络,增强器官的生化功能,从而起到医疗作用。面对樟树练功有通窍、止疼、避秽等疗效,特别时能刺激胃部,使胃部舒适温暖。因为樟树枝叶均有樟脑味,每当春季开花其香更甚,樟树挥发油类含有多种有机物,这些挥发性物质能祛风湿、暖肠胃。对一些气喘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则益在白果树前练功。白果是名贵药材,银杏叶含有双黄酮、山奈酚、芸香甙等成分。人类呼吸时会感到清香,有益心、敛肺、化湿、止泻的作用。长期在银杏下锻炼对凶闷心痛、心悸怔仲、痰喘咳嗽均有疗效。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人类追求森林浴的热潮。美国、日本相继出出现森林医院。日本全国人口的60%的国民参加森林浴。他们研究了健康和森林的关系后,公认森林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三浴之一(海水、日光、森林)。德国提出了“森林对全民开放”,该国医疗界经过临床测试,得出森林浴后人体增强抗病能力,机能调整恢复。5、调剂精神生活园艺有助于调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鲜花的芳香,使人赏心悦目,情志调畅。居室里放上几盆花卉,或在庭院种植一些花草、盆景,可以丰富和美化家庭的环境,增添生活情趣,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养花做盆景既是体力劳动锻炼,也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研究证实,经常观赏盆景、鲜花,可使那些性情急躁的人变得温顺,心情不好的人变得爽朗愉快,消沉的人变得积极向上。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劳动后,生活增添了乐趣,其寂寞和孤独感也减轻了许多。而且,人们在种花养草中,通过感受和体验这种高雅的娱乐和享受,可调节情绪,给精神上带来某种寄托和安慰。基于现有的园林保健植物研究,依据保健植物的生理习性(时效特征、空间特征、保健方式),以及植物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体健康的关系,把园林保健植物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婴幼儿、青少年适宜型强身为主;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免疫力,注重学习和娱乐,培养认知世界的能力,启发青少年思维(如天竺葵,可防止儿童染上疾病或中毒)。 (二)成年适宜型健身为主;提神醒脑、拓展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减压,缓解疲劳(如梅花、白兰花、绿萝等,能帮助整天都在不停地做创造性的工作的脑力工作者人头脑清醒、思维明晰,自然清新的香味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三)老年适宜型防病为主;注重减缓衰老、降血压、防止心老血管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樟树散发出的芳香型挥发油,能帮助老年人祛风湿、止痛;菊花、金银花的香味,可使患高血压的人血压下降);养生林园艺根据各类植物合理搭配,形成乔、灌、草,花、果、叶相结合的植物群落体系,达到融保健、科学、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植物景观,以新观念、新方法建成具有良好保健型的生态药用植物别墅花园,为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挥应有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我国,保健型园林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各地正积极尝试、大胆探索,涌现出不少成功的范例。要使保健型植物在城市园林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要从园林绿化的角度出发,掌握其核心是“绿”的原则。(2)处理好植物间竞争、共生、循环的关系。(3)注意植物喜阴好阳的习性,尽量让其形成有规律、有功能、错落有致、美观得体的园林群落。既充分展现出植物绿化、美化的园艺效果,又让其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4)保健植物的功效是缓慢的,因此,要想起到明显的效果,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5)每种保健植物的功效是不一样,所以不要混在一起种植,否则反而影响其功效。园林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广大市民服务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城市园林的功能不断拓宽。保健型园林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又可使人民群众在园林环境中获得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非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措施缺乏和资金紧张等特殊国情。因此,广泛开展保健型园林建设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 现代园艺 2011年第22期《浅谈城市保健型植物园的作用》2、百度文库《园林保健植物对人体的功能作用》网址: 3、于晔《生态景观与其植物配置的中和观》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5月4、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正文(论文)部分3000字。希望采纳。
问题一:什么叫植物人?植物人会什么?能活多久? 植物人(vegetative patient):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受害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此种状态称“植物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患者称“植物人”。 植物人(vegetative being)是与植物生存状态相似的特殊的人体状态。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代谢能力外,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力)已完全丧失,无任何主动活动。又称植质状态、不可逆昏迷。植物人的脑干仍具有功能,向其体内输送营养时,还能消化与吸收,并可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身体的代谢,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外界 *** 也能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喷嚏、打哈欠等。但机体已没有意识、知觉、思维等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脑电图呈杂散的波形。植物状态与脑死亡不同,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死亡。脑死亡者,无自主的呼吸与心跳,脑电图呈一条直线。 对待植物人,是用昂贵的费用提供各种营养维持这种状态,还是放弃对其生命的维持,尚有争议。 “植物人”可获新生 46名因颅脑创伤神经功能导致长期昏迷的“植物人”,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先后得到成功救治,恢复了正常人生活。最近,该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主攻的“颅脑创伤神经功能损害修复机制及临床治疗”课题,因此被国家、军队和广东省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年至少新增加10万“植物人”。所谓“植物人”,即病人持续性处于植物状态。传统观念认为,“植物人”等于“活死人”。其实,有相当部分“植物人”是可以治愈的。 该所所长徐如祥教授称,该院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用“神经再遁原理”解释“植物人”的苏醒机理;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以中西医结合为主,采取独特催醒的中药、西药及高压氧等治疗方法,进行催醒治疗。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内许多医院采用。课题组已获国家自然基金、军队“十五”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疾病攻关项目资助资金500万元。 问题二:请问植物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是怎么提供的呢? 植物人只不过是大脑休息了而已,其他的各个器官仍然在正常运做,所以医院的医生会用输液器,定时给输送营养液体,来维持植物人的生命. 问题三:不能插胃管的植物人靠什么维持生命 静脉注射脂肪乳、白蛋白等营养物质喝水,很贵的。 问题四:植物人靠什么维持生命 植物人靠下位神经中枢维持生命。 植物人是脑死亡患者,这种病人大脑细胞已经死亡,失去功能,这种疾病的人可以有正常的呼吸,心跳和消化以及泌尿等功能的,这些基本的功能可以靠下位神经中枢管理,如果护理的好,可以长期存活 。 问题五:植物人是否应该维持生命?请说理论依据 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文对植物人的生命是否维持没有详细规定,请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 问题六:怎样才会变成植物人? 当前植物人的治疗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在法律上、学术上尚无明确的治疗规范或处理原则,由于植物人的治疗和生命维持费用极为昂贵,仅单纯的维持生命每月每人可能就需1万元人民币。在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今天要长期维持植物人的治疗是件很不现实的工作,而且消耗巨额的资源用于维持绝大多数无法康复的“永久性植物人”,这无论对社会、单位还是家庭都将是个难于承受的重负。) 植物人”在国际医学界通行的定义是“持续性植物状态”。所谓植物生存状态,常常是因颅脑外伤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的长期意识障碍,表现为病人对环境毫无反应;病人虽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但无黑夜白天之分,不能随意移动肢体,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能保留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而植物人患者有自主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可以正常,但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能力。他们的这种“植物状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昏迷状态。因病人有时能睁眼环视,貌似清醒,故又有“清醒昏迷”之称。 关于植物人的定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持续昏迷3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6个月以上。大多数观点坚持认为,当持续昏迷超过12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义为植物人。 从医学角度看,植物人其实是属于“长期昏迷”病人。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长期昏迷的病人有可能苏醒成功,但仍有超过80%的病人存在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如瘫痪、语言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 唤醒植物人,需要五个感觉通道 唤醒植物人可通过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5个感觉通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物理通路来进行。 视觉:通过在非常接近患者的环境中,放置明亮的图片、招贴画和熟悉的照片等,进行视觉和记忆力催醒治疗。视觉的多样化是重要的,要让患者坐在病房内的不同位置,这将加宽视觉 *** 。可以考虑用电视节目来进行视觉 *** ,但要考虑患者病前的喜好来选择电视节目。 听觉:通过音乐和电视的听觉,催醒治疗的时间和内容不应该保持固定,因为大脑有关闭规则声音的能力。与患者交谈他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完成听觉催醒和 *** 记忆力。惊吓反射是听觉功能的最低水平,伴随着视觉 *** ,反应的类型依赖于 *** 的强度。可能引起正常清醒人惊吓的噪声,并不会 *** 一个昏迷患者。 味觉:患者面部的表情变化,是一个用于判断患者味觉 *** 是否有效的指示。像其他感觉形式一样,味觉 *** 的强度是重要的。专家建议用醋、柠檬汁、芥末、酱油、红辣椒和盐这样的物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 *** 。如果患者有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插管在位时,则应该多加小心。 嗅觉:嗅觉可以应用薄荷油、桉油、大蒜、强烈的香水等进行 *** 。如果患者出现表情改变或企图避让时,表明已经获得了 *** 。 触觉:触觉催醒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完成。清洗头发和洗澡等可用来改善和增进触觉 *** 。有媒体报道,一位妻子反复触摸植物人丈夫的敏感部位,最终唤醒了丈夫。 (一)植物人的家庭护理: 1、患者要多与外界环境接触. a)室内要保持空气清新,患者要经常晒晒太阳. b)要经常将患者推到户外转转,多看看外面.外界的 *** ,对于患者的促醒是非常必要的 c)不能出去的患者也要经常坐起,最好将双脚放于地上.经常活动腰背部,保持躯干关节的功能位,不要总让患者躺在床上. 2、做脑室分流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a)要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这就需要每天按压引流管的阀门处.按压的时间及次数,根据出院时医嘱为准.若按压引流管后压扁的部位很久不能隆起,或按压不动,局部张力高,患者神志较前淡漠,嗜睡,体温增高等.要立即请专科医生检查,是否管子出现堵......>> 问题七:心率很快的植物人能维持生命多久 148、关于植物人如何念经的问题 问148:听说植物人就是魂魄已经离身,那这种情况通过念经还有可能恢复吗? 答148: ・ 植物人是魂魄已经离身了,但已经不能靠叫魂叫回来,而只能请求菩萨把魂还回来,这就需要大愿力; ・ 许大愿,包括许愿在多少时间内念多少张佛教经典组合,譬如可以许愿念892张,然后坚持一直念到好; ・ 每天的功课:49遍大BEI ZHOU、49遍心经、7遍礼佛大忏悔文,其他经文准提神咒49遍,功德宝山神咒49遍,解结咒49遍; ・ 还要大量放生; ・ 已经有通过念经许愿放生把植物人念醒的案例。 ――玄学问答 问题八:霍金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以鼻饲维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霍金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发展才如此。早期他是可以吃东西的,当病症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采用鼻饲(就是把胃管通过鼻腔送到患者胃中,通过胃管往患者胃中打食物,通常用于昏迷或者不能自已进食的患者。)以呼吸机辅助他呼吸来维持生命的。 斯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语: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海一。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位。 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 问题九:什么叫植物人?植物人会什么?能活多久? 植物人(vegetative patient):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受害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此种状态称“植物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患者称“植物人”。 植物人(vegetative being)是与植物生存状态相似的特殊的人体状态。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代谢能力外,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力)已完全丧失,无任何主动活动。又称植质状态、不可逆昏迷。植物人的脑干仍具有功能,向其体内输送营养时,还能消化与吸收,并可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身体的代谢,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外界 *** 也能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喷嚏、打哈欠等。但机体已没有意识、知觉、思维等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脑电图呈杂散的波形。植物状态与脑死亡不同,脑死亡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死亡。脑死亡者,无自主的呼吸与心跳,脑电图呈一条直线。 对待植物人,是用昂贵的费用提供各种营养维持这种状态,还是放弃对其生命的维持,尚有争议。 “植物人”可获新生 46名因颅脑创伤神经功能导致长期昏迷的“植物人”,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先后得到成功救治,恢复了正常人生活。最近,该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主攻的“颅脑创伤神经功能损害修复机制及临床治疗”课题,因此被国家、军队和广东省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年至少新增加10万“植物人”。所谓“植物人”,即病人持续性处于植物状态。传统观念认为,“植物人”等于“活死人”。其实,有相当部分“植物人”是可以治愈的。 该所所长徐如祥教授称,该院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用“神经再遁原理”解释“植物人”的苏醒机理;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以中西医结合为主,采取独特催醒的中药、西药及高压氧等治疗方法,进行催醒治疗。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内许多医院采用。课题组已获国家自然基金、军队“十五”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疾病攻关项目资助资金500万元。 问题十:请问植物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营养是怎么提供的呢? 植物人只不过是大脑休息了而已,其他的各个器官仍然在正常运做,所以医院的医生会用输液器,定时给输送营养液体,来维持植物人的生命.
植物人一般是无法治愈的。所谓植物人是指人体丧失了一切的反射活动及功能,包括意识、认知、感觉、运动、排便等,脑的高级中枢失去对下级中枢的控制,睡眠-觉醒周期消失,也就是医学上的“脑死亡”。这类病人多需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旦拔管脱机,患者可迅速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但最终,患者会因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多并发症而造成呼吸、循环衰竭。
植物状态患者的苏醒问题同样也是医务人员在临床中最关心的问题。从文献报道看,有的植物状态病人经积极治疗后一两个月意识就能够恢复,时间久一点的一两年,更有甚者波兰一植物人沉睡19年后苏醒。还有一些植物人,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直至死亡。植物人的苏醒率在20%-30%左右。而影响植物人苏醒的因素有许多,如:脑损伤的类型、损伤的程度、病程长短、年龄、营养状况、并发症等等。一般来说,外伤导致的植物人比脑血管病、脑缺血缺氧导致的植物人容易苏醒;脑损伤程度轻的较重的容易苏醒;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苏醒;病程短、营养状况好的、并发症少的容易苏醒。因此植物人患者能不能醒、多长时间能醒,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综合分析。
相信下面的一些相关介绍应该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的什么是植物人?“植物人”在国际医学界通行的定义是“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us)”,简称PVS。所谓植物生存状态常常是因颅脑外伤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的长期意识障碍,表现为病人对环境毫无反应,完全丧失对自身和周围的认知能力;病人虽能吞咽食物、入睡和觉醒,但无黑夜白天之分,不能随意移动肢体,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能保留躯体生存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PVS与“脑死亡”又有区别,“脑死亡”病人是永远不可能存活的,其主要特征是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而PVS患者有自主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可以正常,但无任何言语、意识、思维能力。他们的这种“植物状态”,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昏迷状态。因病人有时能睁眼环视,貌似清醒,故又有“清醒昏迷”之称。 什么样的人能被定义为PVS,目前国际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持续昏迷3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要持续昏迷6个月以上,但大多数观点坚持认为当持续昏迷超过12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义为“植物人”。 由此可见,目前大量报道的苏醒并意识恢复的病人,基本上都不是严格科学定义上的植物人。真正的植物人苏醒的病例还是非常罕见的。那么,现在这些被大量报道的“植物人”,到底该如何准确定义呢?从医学角度看,这些病人其实是属于“长期昏迷(longterm coma)”病人。 昏迷在临床上被定义为眼睛闭合的无反应状态。昏迷时间超过1个月,则被称为长期昏迷(也有观点认为超过2周就属于长期昏迷)。长期昏迷还可以分为昏迷、植物状态、轻微意识状态等。如果一个昏迷患者存活下来,植物状态或轻微清醒状态就开始了。在区分和鉴别植物状态与轻微清醒状态时有诸多不同意见。美国神经病学学院(AAN)提出确定植物状态时要满足所有的4个标准和条件:①没有按吩咐动作的证据;②没有可以被理解的言语反应;③没有可辨别的言语和手语来打算交谈和沟通的表示;④没有任何定位或自主的运动反应的迹象。而轻微清醒状态则被定义为:①出现可重复的但不协调的按吩咐动作;②有可被理解的言语;③通过可辨别的语言或手语来进行沟通反应;④有定位或自主运动反应。如能满足上述4个标准中任何一个,那么这个患者可以被分类为轻微觉醒状态。 长期昏迷病人苏醒并不是医学奇迹 长期昏迷患者的苏醒,在临床上是很多见的。一份回顾性调查资料表明,有10%-50%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能够苏醒。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针对颅脑创伤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进行治疗的专门康复治疗单位和机构,并已建立了一系列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患者的诊断标准和综合治疗措施。例如美国国际昏迷康复研究所(ICRI)自1977年开始建立以后,已经治疗了超过250例植物状态患者,92%的患者从长期昏迷中催醒过来,35%已经能够生活自理,57%在体格、精神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进步,只有4%的病例没有产生任何改变。考虑到这些患者在入院时均已处于昏迷或植物状态超过6个月以上,因此这些统计结果是令人振奋的。 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的确切机制是什么,目前尚无完整的答案。我们在对175例重型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病人(男性131例,女性44例)进行催醒治疗后,有110例恢复意识,其中绝大多数在昏迷3个月内苏醒。进一步资料分析表明:长期昏迷病人能否苏醒,取决于病人是否有原发性脑干伤、脑疝、伤情、年龄等多种因素。 有观点认为,颅脑创伤长期昏迷患者苏醒是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催醒治疗无任何作用。尽管如此,世界各国的医师都没有放弃努力,坚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综合催醒治疗,以期促使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目前,被积极采用的方法有:运用对脑神经有营养作用的药物、中医药中的针灸和芳香通气的药物、电刺激、高压氧、音乐疗法等。但由于目前临床采用的催醒方法缺乏严格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被证明或公认对颅脑创伤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患者的催醒有确切的疗效。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长期昏迷的病人苏醒成功,但仍有超过80%的病人存在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如瘫痪、语言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要根本改善长期昏迷病人的生存质量和远期疗效,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大脑的奥秘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20世纪的前25年,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甚高,达60%-70%。大部分患者在伤后的几天内由于严重创伤的直接结果而死亡,或者在随后的几周内死于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急诊监护和神经外科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救治的进步,使得严重颅脑创伤患者得到了更多的存活机会,死亡率以每10年10%的速度下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处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的病人数量开始不断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同时也造成许多社会伦理和经济问题。 如何通过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颅脑创伤后的严重状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认识,使颅脑创伤昏迷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对于临床医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颅脑创伤急性期,对长期处置预后的推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目前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在急性期对任何一个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进行长期的预后判断。尽管已经有了这样的陈述:在颅脑创伤3个月后仍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不会产生明显的恢复,但也有一些文献报道有这样的患者获得了后期恢复。美国报道有一些患者在颅脑创伤后4-8个月从植物状态中恢复过来,尽管部分仍处于严重的伤残情况之下。还有报道说有1例43岁的男性患者,在缺氧性脑损伤处于植物状态17个月后开始出现意识,患者尽管不能认识相片中的人,也不能阅读,但他发展到能够讲故事和笑话。此外,在对3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5年随访中,有5例患者在1-5年内从持续性植物状态中恢复过来,尽管仅有2例患者恢复到可以与他人沟通的水平。其中有1例为61岁的老年妇女,她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处于植物状态3年,后恢复到可以阅读、看电视、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计算、可自行吃饭、不需要轮椅、说话流利的水平。 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能揭示其奥秘的程度,很多事情还只能被称为奇迹。对颅脑创伤后昏迷催醒治疗还存有争议,关于昏迷催醒治疗在改善生命质量中的肯定作用,健康专家仍有分歧。颅脑创伤后遗留的不同程度的功能和认知缺陷,对于患者家庭来说,他们可能需要更持久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任何可以对患者植物状态恢复或改善有作用的治疗方法,不管其作用多么小,仍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努力改善颅脑创伤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们对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患者的催醒治疗和康复方面仍然认识不足,投入也不够,也只有一小部分单位和机构介入对这类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去。在此,还是有必要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卫生行政和决策部门,应加强对这一治疗领域的关注。
西瓜皮椒草,生长适温为20~28℃,超过30℃和低于15℃则生长缓慢。耐寒力较差,冬季要求室内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0℃,否则易受冻害。其常用分株和叶插繁殖。盆栽宜选用以腐叶土为主的培养土。平时要摆放在半阴处培养,切忌强光直射。生长季节应保持盆土湿润,但盆内不能积水,否则易烂根落叶,甚至整株死亡。每月施1次稀薄腐熟饼肥水。若施肥过多,尤其是施氮肥过多,且缺乏磷肥,易引起叶面斑纹消失,降低观赏价值。夏季和干旱季节宜每天向叶面喷水1~2次,并向花盆四周地面洒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促使叶片斑纹的形成。在春、秋季节最好移至室外通风良好而又略见阳光处,养护一段时间再搬或室内,这样可使植株生长健壮。 西瓜皮椒草株形矮小,生长繁茂,不论作为盆栽摆设,还是吊挂欣赏都极适宜。其叶色条纹似西瓜。适于盆裁或吊挂式栽培。 应用豆瓣绿叶片肥厚,光亮碧翠,四季常青,是常见的小型观叶植物。适合盆栽和吊篮栽植,常作室内装饰观赏。盆栽宜选用以腐叶土为主,加少量河沙的培养土。平时可放在室内明亮散射光处培养,切忌强光直射。生长季节保持盆土湿润,但盆内不能积水,否则易烂根落叶,甚至整株死亡。每月施1次稀薄饼肥水或全元素化肥。若施肥过多,尤其是施氮肥过多而又缺乏磷肥时,易引起叶面斑纹消失,降低观赏效果。夏天和气候干旱季节需每天向叶面上喷水2—3次,并向花盆周围地面洒水,以利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促使叶片斑纹的形成。培养西瓜皮椒草,最好于春秋两季移至室外放通风良好而又略见阳光处养护一段时间再搬回室内,这样植株生长健壮,叶片上斑纹明显。
早春早晚温差很大,有时夜间温度会低于零度,有时会有晚霜或寒流,这时保持盆土干燥,做好防冻工作仍是关键所在,最好不要长时间通风,更不能把植株放在空气对流之处。因此,盆栽花卉春季出室宜稍迟些而不能过早,宜缓不宜急。一般可在出室前10天左右采取开窗通风的方法,使之逐渐适应外界气温;可以上午出室,下午进室;阴天出室,风天不出室。换盆对于树液萌动的盆栽花卉,如六月雪、石榴、月季等御寒能力较强的花木,栽种数年,盆已过小,应在此时进行换盆换土。盆土应有一定数量的山泥,其他用腐殖质土即可。对于正在开花或者赏果的花木,应待花谢果落之后进行,如金橘、茶花、杜鹃等。对处于半休眠状态的花木,如大叶桅子、吊兰等,可在清明前后换盆。对畏寒花木、如米兰、珠兰、茉莉、昙花、令箭荷花,以及多数观叶植物如橡皮树、发财树等,应继续防寒保暖,到清明之后再进行换盆和换土。修剪根据不同种类花卉的生长特性,进行剪枝、剪根、摘心及摘叶等工作。对一年生枝条上开花的月季、扶桑、一品红等可进行重剪,疏去枯枝、病虫枝以及影响通风透光的过密枝条。对二年生枝条上开花的杜鹃、山茶、迎春、栀子等,通常只需剪去病残枝和过密枝即可。水肥管理早春给花卉施肥,应掌握“薄肥少施,逐渐增加”的原则,应施充分腐熟的稀薄饼肥水,次数要由少到多。春季施肥时间宜在晴天傍晚进行。早春浇水也要注意适量,应见干见湿,不可一下子浇得过多。晚春气温较高,阳光较强,蒸发量较大,浇水宜勤,水量也要增多。总之,春季给盆花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浇必浇透的原则,切忌盆内积水。浇水时间宜在午前进行,每次浇水后都要及时松土。繁殖春季是盆栽花卉扦插、分栽、播种的最佳时期。如月季、天竺葵、迎春、石榴等,可剪取健壮枝条进行扦插;兰花、文竹、吊兰等,可进行分株繁殖;如含羞草、凤仙花、牵牛花、串串红、孔雀草、万寿菊、五彩椒等草本花卉,可用撒播或点播进行繁殖。病虫害防治春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但也是病虫害开始繁衍的时期,所以要勤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春季常见的害虫有各种蚜虫、红蜘蛛、粉虱、介壳虫等;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黑斑病、黄化病。瓜叶菊、大丽菊、凤仙花、月季等易得白粉病;垂丝海棠、玫瑰、芍药、竹等易得锈病;桃花、月季、梅花等易受蚜虫危害;山茶、石榴、杜鹃、月季、木槿、丁香、海棠、万年青等易受介壳虫危害,要提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