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环境伦理学的最新动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环境伦理学的最新动向研究论文

环境伦理学 开放分类: 伦理、学科、环境目录�6�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6�1 环境伦理学的特点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提到行为主体——人类环境伦理道德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才有可能。因此环境伦理学,必将成为21世纪影响和决定人类与环境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人类群体)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科学。这里“环境”的科学意义,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的意思,和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的“环境”定义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物质从无机到有机发展衍生的产物。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指地球有机和无机物质表层,即人们通常指称的自然界。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过。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一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在这个系统多姿多彩的舞台上的。为了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曾对这个舞台进行过很多重大的变革和改造。在这个变革和改造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与这个系统之间,除了发生生产力的物质作用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这是其他一切生命个体和群体与这个系统间所没有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迥然不同于其他生物属种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理性行为。人从哇哇堕地那一刻起,除了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恩赐的阳光和空气外,他和自身以外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只有一种吮吸母乳的本能。他懂事以后终生对自然界的一切索取和相互作用行为——生存本领、绝大部分是通过长辈和他人的教育和传承获得的。这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行为。从蒙味时代开始,人类便有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主体意识。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作用就脱出了动物群体那种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制约范围内的本能行为的窠臼。 人类这种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主动行为与动物本能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不是依靠自己的自然肢体进行的,而是利用自己制造的自然界所没有的工具进行的。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增强了人类摆脱狂暴自然力束缚的能力。在自然环境系统面前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独立生存能力。 另外,由于人类世代相传的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具有一种积累和滚动发展的特性,这就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永无止境及逐渐加速发展的可能性。人类从蒙昧时代发展到采集和渔猎阶段,走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历史;而从采集渔猎阶段发展到农耕时代只经历了不到一万年时间,从农耕时代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只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后工业化时代,则只有三百年左右时间。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和进步,在曾一度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人类也曾一度产生过片面认识,以为自己的发展和向自然界的索取是可以永无止境的。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态度,就好像婴儿对待自己母亲的乳房一样,认为那是一个可以供自己任意索取和享用的无尽的天然的生命源泉。婴儿对母亲的乳房,亲爱之情有之,但说到要爱护和保护则未必。但当婴儿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母亲的乳汁并不是永不枯竭的,有一天,它也会有被穷尽的时候。对于地表的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来说,人类今天行将逐渐面临这种枯竭的窘境。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机遇。二战后人类补偿性消费惯性和年青一代及时行乐心态,极大地刺激了对物欲的追求,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内在需求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相对论和原子能技术、登月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更为应用技术的发展火上加油,在相对被动的自然界和自然资源面前,人类的行为几乎达到了疯狂和忘乎所以的程度。但就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说,人类又没有发展到能够“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地步,人类目前能达到的空间活动,还是建立在地球表面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牵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可以穷尽某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步。人类生产过程中和狂热消费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流──废水、废气、废渣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从整体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地表损毁、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生境美学价值的降低等等,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象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前这种日益尖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向自然索取的力量和范围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和作用提升到人类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行为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才有望得到解决。 面对这种社会需要,从1949年美国环境学家莱奥波尔德发表《原荒纪事》一书开始,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中便开始衍生出了一门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综合知识,去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互动关系的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保护自然环境系统生态平衡,以达到使人类能在良好生态环境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目的的科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则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年轻的科学。 作为个体的人类,在大自然各个因素的相互运动作用过程中是显得十分柔弱的。在威力无比的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水猛兽、严寒酷暑面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依存,都必须以群体行为方式出现才有可能。在长期的群体行为过程中,同一群体内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因利益、品格等差异,产生了种种需要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群体共生、共存、共荣的矛盾关系。 人类个体间的这种关系不同于群体间、氏族间、集团间、国家间大规模的涉及群体生死存亡的矛盾。后一种矛盾一般用抢掠、征战等暴力行为去解决,敌我关系及胜败的结局都很分明。此外还有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和是非界线都很明确的矛盾行为关系,如偷、抢、奸淫、伤害等行为,一般也要求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去解决。至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大量利益关系不明显的龃龉、磨擦、妨碍公共卫生、违反伦常关系等行为,则要通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准则、规范、风俗、舆论等去解决。专门从事对这些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维系人们相互间自由、平等地和谐、安全生存发展的习俗、风尚、性格、思想方式等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部门,就是传统的广义的社会伦理学或称为普通伦理学。 普通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的只是人类群体中个人与个人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自从人类群体中出现了按严格等级制度建立起来,并依赖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强制手段进行维系的国家以来,人类群体已经外化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时刻或离的外在客观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对人类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外在社会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传统伦理学过去是不曾着重研究过的。这些关系在显性特征层面上的内容基本上归属于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层次的隐性特征的研究基本上成了空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交通运输能力的加强和信息电子网络化的实现,人类生存活动的地球表面相对缩小,人类群体间、集团间、国家间的活动开始出现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也出现了集团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向。大量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的签订就是这种一体化趋向的表现。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开发、利用、改造的行为上升到了集团或国家间的行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个体行为已日益变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这样人类传统的伦理关系便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关系,大大地扩大和延伸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背景上便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环境伦理科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环境伦理学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包括研究环境伦理学的产生,环境伦理的道德体系、环境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评价、教育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等环境伦理道德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说。

适者生存 亿万年前地球的主宰恐龙的灭绝原因至今还广为争论。抛开具体原因不谈,人们却坚信恐龙的灭绝一定与环境的变化有关,而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恐龙因为不适应才导致了最终彻底的消失。于是适者生存成了自然界里不变的法则。 人类做为世界的新主宰总结出适者生存这四个字,可见生存的首要重点就是适应,只有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激发自身潜能才可能继续将生命延续下去。但我想单就人们口中经常说起的适者生存来说大概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自然界里的适者生存 人类自诩很了解自然而且能改造自然,但自然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而又具有伟大力量的物质。人类往往喜欢把超越人类力量以外的力量归结于神灵范畴。我想自然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虽然人类能改造自然但逃脱不了自然。人类及其生活在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千方百计的适应自然从而使生命长久不衰的进行下去。在自然的选择中很多生物早已改变了当初的摸样,几万年前,人类的始祖也岂非现在的样子,大概和其他猿猴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因为环境的变化,一些猿猴学会了直立行走,懂得使用工具,产生了语言等等,遭遇自然环境的不同区分出人与猿猴近亲的关系。老子在自然中体会出人的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比如所言“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等,自然带给人类是无穷无尽的物质享受同时,也早已定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论调。西方基督教中旧约也写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享受上帝所造就的一切,耶和华用云柱火焰来表达自己的喜怒,赏赐“吗那”给逃出埃及将要饿死的犹太人充饥。如果说把地球上所发生一切看做一场游戏的话,那自然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现在的人类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利用游戏中的BUG而在恶意的毁坏着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待自然越发的不屑一顾了。对环境的恶意破坏,导致病毒变异,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等,有科学家发现在北极冻土里冷藏着远古病菌,一但北极冰山融化,这种病毒复活将对人类是场灭顶之灾。是人类总结出适者生存而又是人类亲自把他打破。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资源却越来越少,北方的冬天会打雷下雨,南方的六月会漫天雪飘或许在以后的日子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森林逐渐减少,沙漠化日益严重,倒不用自然灭绝人类,只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互相拼杀就足以将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彻底摧毁。若说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而适应被毁坏的自然环境确实让人感到痛惜,难不成人类文明默默的在进行一场历史的倒退?后世子孙在学习课本的时候一定会指着插图说: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可现在因为对自然的破坏而受到了自然的乘法,看看我们现在,学会了用舌头排汗,为了躲避紫外线晚间才可以出来耕作,住在黑漆漆的地下,能够饮用被污染的水而不拉肚子,没有了生殖能力,健康的婴儿都是人工合成……生存对于地球一切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适者是适应自然,获得与舍去相互平衡,正像常说的要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才是适者的真诚意义,而我们不过是常说而不常作。 二:人类社会里的适者生存 在人类社会里也有个适者生存法则,不适应者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而人类文明是向更高级别的文明不段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然适应自然。让人类文明继续蓬勃发展下去。但我们的心灵却在很多时候只属于自己。于是谁做了统治者就必须让被统治者能适应自己所定下来的生存法则。如果这种法则是光明的倒还好说,若是黑暗的呢?我想这种人适应人的法则在本质上就是极其不合理的,而统治者则用屠刀与残暴将适者生存变成了人生真理。就如同鹰儿捕鼠一样,鹰是没有声响的,而鼠虽吱吱乱叫却还是不叫的把叫着的吃掉了。这是一种让人心痛的残酷。在某一历史时代这种人文环境的边坏造成了为了生存而无可奈何的去适应,比如时下的腐败,有的人本不想腐败,可当融入到一个腐败成风的部门不想腐败他就没办法生存和工作,就如同猴群里一只猴子站起来走路,其他猴子见了大骂说:显你能是不?敢和我们不一样,看我们不弄死你!为了适应环境得生存,那人把良心塞到了胳肢窝里只好一起腐败下去。于是我们黑色的眼睛不再用来寻找光明。又比如秦国暴政,家人每次出门都如生离死别一般,真是一人违法全家遭殃。人们愈是想生存、愈要去适应、愈适应愈是生存的艰难。当然也有很多不适者没有生存下去,比如十年浩劫里自杀的老舍及其一大批为新中国建立而流血流汗的革命者,正像臧克家说的那句话一样:“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不适者死了,死的不过是他们的肉体,可他们的灵魂仍然活着,一种以死抗争。而适者确实活着,比如适者能人郭XX:旧社会的讴歌者,新社会的讴歌者,群魔乱舞时代的讴歌者,还有没死的却如同死了一样的沈XX。在人类社会里的适者生存是仅仅为了活着而适应下去,还是为了能够够追求真理正义而活下去?我常常如此发问着。 适者生存这话本没错。可歧义就在于是适者第一还是生存第一的选择上。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如果“适者”是高楼大厦,“生存”是大厦的基础,可是只有基础而根本不想盖高楼大厦那么这基础又要之何用呢?是的,我想:你可以夺去我的生命,但夺不去我的灵魂。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你改变不了事情就要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如果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这句话无不道出了现代人的生存之道,教会了人在生活的路上怎样对待人和事,使自己在各个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找到出口,不至于迷路! 先说适应环境,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离不开自己的生存环境,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终究离不开你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所有的事物都在发展着的,无论你在哪个环境中,有好有坏,苦乐参半,就像人们所说的“三穷三富过到老,风水轮流转”的道理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由不得你,如果你要生存,只有三种办法,要么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要么是改造环境适应自己,要么是放弃环境放弃自己。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个单一的人来说,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自己的生活,维持自己的生存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家庭成员的生活生存问题,最后是其他的朋友、工作等等。所以说,单独就一个人来说能力极其有限,能保证自己一生的丰衣足食,保证自己家人的安康幸福,保证自己的事业有番成就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了。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生活总难给人带来很多的不如意,比如说自己的家庭,有人觉得自己的生活环境欠缺点什么,像没有跑车洋房了,没有健身房游泳池了,没有高档的家私电器了,没有漂亮温柔的妻子了,没有能干有钱的丈夫了,甚至还有人抱怨没有天才的儿子,可人的女儿,这些许多比出来的不如意,使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反感,试图去改变些环境,于是拼命的借款,盲目的投资,也想过上那种令人羡慕的日子,到头来,欠了一屁股债不说,自己弄得千疮百孔,可能连自己的妻儿也离你而去。再有另一种人,他会狠心放弃这样的生活环境,抛妻弃子,远走他乡,寻找自己所谓的生活环境,暂且不说你能否寻到,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你大多的时间都在寻找,也是很辛苦劳累,因为不敢面对现实的人,终究被现实吞没。而那些能勇敢的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能尽量让自己去适应它,这样的人他肯定活得踏实和快乐,他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他会尽量让妻子打扮的漂亮些,他会不断的加强亲子教育,他会努力营造让自己感觉快乐的生活环境,他会不断的完善自我,使自己最大限度的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人和事,慢慢的,他感觉其实他很知足,他很幸福很幸运的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使他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情有一颗平常心,他会生活的很幸福很快乐,不会被所谓的逆境打倒压垮! 再说下改变自我,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唯我独尊,自我意识很强,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人都要围着他转,甚至是孤芳自赏。记得有句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株地灭”,这是人起码要做到的,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才能保证家庭生活,才能保证繁衍生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人不是孤立的,各个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人都在相互协作、沟通、交往或是冲突和磨擦。凡事依自己的心情行事,或是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是万万使不得的。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改变别人,世界可能无外乎就那么几个相同的人了。其实现在有很多人,生活的很苦恼,他总抱怨别人的这不对那不对,别人想法看法怎么就是和自己不一样,眼光不一样,思想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还好没说和自己长相不一样。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服别人,改变别人让别人和自己一致。别人不是不能改变,当别人的做错了事儿,说错了话,你可以正面的引导和说服他,让他改变,但那也是一时,是针对某事和对某事的看法。如果想改变别人的一切言行,那就免了吧,别人的大脑你控制不了,到头来累得浑身乏力,没精打睬,别人没改变,竟改变了自己。 生活教会人该如何的生活,教会人该如何做人,让你成熟,让你稳重,让你理智,让你宽容!当你遇到了与你不同的人时,如果你改变不了他,你就改变自己吧,让自己尽量的去适应别人吧,身边的环境可以影响你,身边的人可以改变你,但是绝对不能左右你!

对于人类而言,大气是共享的资源,由于全球大气环流的作用使得人类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然而由此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谁是大气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这个问题上谁又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对于那些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损害是否公平?应当怎样解决这一类问题?人类环境伦理的道德观念是不是需要和可能的?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解决。在环境伦理中,正义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环境正义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它关注人类的合理需要、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其主要涵义:一是要求建立环境公正原则,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二是要求确立公民的环境权。据调查,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总体来讲,占世界国家总数5%的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0%以上,而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却只占到5%左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污染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却是由各个国家共同承担的,如此说来,对那些欠发达的国家是不公平的。我想,任何一种重要的力量或者伟大的力量,比如说我们向自然进攻,人类掌握科学技术这种伟大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约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毁灭地球生态系统的程度,大规模的核战争破坏,可能毁坏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对生态、对自然的进攻,人类改变生态系统也可能毁灭地球的生物,威胁人类的健康。从大气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都非常清楚。大气污染的问题,影响我们的健康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健康指数在不断的下降,人类的体质在下降,人类的生存能力在下降,癌症、怪胎情况的出现也在上升。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用道德的力量对这个问题进行控制已经是在必行。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大气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对流层中氮、氧、氢3种气体占%,二氧化碳约占%,还有一些微量杂质及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汽。人类生活或工农业生产排出的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与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可改变原有空气的组成,并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破坏生态平衡。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最为引人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健康,并且对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存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试问,对它们而言又公平吗? 因此,无论从自然的层面还是道德的层面来讲都应该重视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这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课题,绝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本国经济的增长而弃全人类的安危于不顾。 其次,关于保护大气环境,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必需履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责: 1.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之间作好综合平衡,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国家发展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同时规定经济、社会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方法和指标。 2.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合理的工业布局既可以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也可以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因此,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既包括对新建工业进行合理布置,也包括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计划地迁移严重污染大气的工业企业。 3.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大气污染的最终解决,还是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是解决全球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 4.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各国政府应当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其他措施,包括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和区域、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等。近年来,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国际社会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该协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到2010年,相对于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世界总体排放要减少,包括6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到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欧盟国家应减少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各国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各个国家之间可以互相购买排放指标,也可以以增加森林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按一定计算方法抵消。中国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美国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欧盟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对保护大气环境做出的强有力保障,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对人类和生物环境权的尊重。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包括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仍然受到各国的关注。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对世界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污染情况进行监测评比,沈阳作为一个老污染城市历来都“榜上有名”,1988年还曾进入到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第二位。在今年这次评比中,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并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据调查,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万吨,比2005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应当注意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作为一个传统道德致上的大国,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哲学、秩序、伦理思想的主流和依据,可以说中国的生态哲学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一个去向,一种动力。尽管很难达到,但也为人类应该何去何从提供了一个模式:人与大自然和谐。我想,在保护大气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唤起人类的良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

我觉得吧 不能说哪里是最好的 你还是到处去品尝品尝 依你的口味决定去哪里好

环境工程论文最新研究方向怎么写

1、首先拿出A4纸和笔。2、其次在思考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3、最后将自己所想的论文研究方向内容,简述成8个字写在纸的最上面。

你的专业是研究生的专业。

例如对于一张脸高中是整张脸 ,大学是半张脸 ,研究生是一个鼻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个鼻子就是研究方向 。

填写论文研究方向的原则:

一、应与兴趣相合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兴趣的事,不会去做,如勉强去做,也会做不好。写论文的情形跟做事一样,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才有可能写好。

二、应考虑自己的能力

现在台湾的大学硕士班修业时限是六年,博士班是八年,但大多数学硕士班是读三四年,博士班是四五年,这中间还包括修学分等,实际上能写论文的时间也仅仅两三年而已。在这段期间内,是否有能力作某个论题的研究,也应好好考虑。论题如涉及太多外文文献,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

三、范围应大小适中

一般讨论论文写作的书,都强调论题不宜太大,或论题要小,笔者以为研究方向的大小应有其伸缩性,譬如:起先作研究时,方向较大,有深一层的认识后,才把研究方向缩小。如果把论题缩得太小,且整天只抱着题目找资料,将使研究者的格局太过狭隘,很难培养出大学者宏观通识的能力。因此,Gocheck论文检测系统认为,研究方向大小的选择,应以研究时间的长短、数据的多寡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

四、资料是否容易取得

一篇论文的好坏,除写作者的能力外,另一部分的因素是资料是否充足。当我们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就应把资料是否容易取得,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五、应能推陈出新

一般论文写作规范,都强调论题要新,意思是前人可能没有研究过,或研究的水平不高。笔者以为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方向来研究,就如同扩张土地的领域,只能做横面的发展,除了这种研究的大方向外,也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能推陈出新。

论文研究方向最多8个字怎么写?答就这么写:论文、研究、方向、最多。

申报课题研究方向填写,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填写。一种是课题主办方给出了研究方向的范围,我们根据自己的选题,匹配对应的研究方向,是哪个就填写哪个。另外一种是课题负责人根据本课题的要求确定研究方向,属于哪个研究方向,就填写哪个研究方向。首先,课题主办方给出了研究方向范围:课题主办方给出的研究方向范围,一般在课题申报通知文件或者课题申报书中。相当于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是一个选择题,我们填写的研究方向,必须是选项中的一个。比如中医药、临床等,你的选题属于临床方向,那你课题的研究方向就填写临床,或者临床对应的选项,A、B等。其次,课题负责人确定研究方向:选题是申报课题的重中之重。课题申报如何选题?有着很多注意事项和要点。至于范围,课题主办方要不给出具体的选题范围要求,要不给出课题指南。课题负责人申报这一课题,就必须按照选题要求或者课题指南,确定具体的选题目录。就看各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去填写了。

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论文题目

1、结合工程活动的特点,在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伦理问题的原因: 工程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探索性,且与伦理问题紧密相关。工程实践不仅涉及与工程活动相关的工程师、其他技术人员、工人、管理者、投资方等多种利益相关者,还涉及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共生共在,因而面临着多重复杂交叠的利益关系。2、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哪些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工程的技术伦理问题、利益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历史性、社会性和复杂性。3、应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面对具体的工程伦理问题,通过以下程序性步骤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工程伦理问题。培养工程实践主体的伦理意识。利用伦理原则、底线原则与相关具体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化解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遇到难以抉择的伦理问题时,需多方听取意见。根据工程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及时修正相关伦理准则和规范。逐步建立遵守工程伦理准则的相关保障制度。4、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人道主义—处理工程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处理工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工程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5、案例摘要: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于 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自 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 6 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从生态视角来看,你认为怒江适合水电开发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怒江当地资源有限,生存条件恶劣,水电资源的开发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怒江地理条件优越,投入少,回报大,对社会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改善当地百姓的经济状况;同时怒江开发有利于筹集资金进行生态移民,从而更好的保护怒江的生态资源。但从生态角度来说,第一,怒江开发水电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贫困问题,却会产生额外的污染;第二,移民问题难以很好的得到解决,而且当地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传统,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第三,怒江是完好的自然生态区,对它的开发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第四,上游泥沙的拦截问题和一些工程前期预料不到的问题也会很多。二 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1、工程为何总是伴随着风险?导致工程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工程总是伴随着风险,这是由工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工程系统是根据人类需求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原初并不存在的人工物,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有序系统。工程风险的技术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2、如何防范工程风险,有哪些手段和措施?(1)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监理工程师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工程符合合同、图纸、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要求。(2)有效控制工程意外风险,对可能将要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建立工程预警系统。在危险发生前,根据观测的预兆信息或以往经验,向有关单位发出警告信号并报告危险情况,提前做好应对风险准备。(3)有效应对工程事故,建立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平时应加强防灾培训教育和演练,提升公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积极发动民间支援组织,鼓励志愿者有序参与救援行动。3、评估工程风险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整体主义、制度约束。4、什么是伦理责任?工程师需要承担哪些伦理责任?首先,伦理责任不等于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属于“事后责任”,指的是对已发事件的事后追究;而伦理责任属于“事先责任”,其基本特征是善良意志不仅依照责任而且出于责任而行动。其次,伦理责任也不等同于职业责任。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一般来说要大于或重于职业责任。职业伦理责任,社会伦理责任和环境伦理责任。三 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1、工程价值的多元性有哪些?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2、本来工程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但有人往往只看到工程价值的单维性(如狭隘的经济价值,“对人的挤压”等),为什么呢?工程作为变革自然的造物实践,是一个综合了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伦理,生态各方面要素的整体,一项工程总是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学,生态等各种价值,我们一般都希望工程各方面的价值都是正向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工程是由企业发起和进行的,获得经济利益,追求企业发展这些目标是这类工程的出发点和驱动力。由于工程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如目标人群关注的焦点是性价比,经济利益,而攸关方更关心自身权益,担心风险与危害,不同的群体着眼点不一样,所以往往容易只看到工程价值的单维性。3、公正原则在工程中如何实现?基本公正、利益补偿、利益协调机制:公众参与。4、怎样保证公平分配?途径与机制?进行项目的社会评价针对事前无法准确预测的全部后果,以及前期未加考量的公正问题,引入后评估机制。注重分析项目决策时没有预料到的风险和影响。扩大关注视野,开展利益相关者分析,使之参与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5、在西方工程伦理学研究中,与工程有关的公正问题的一种表现,常涉及工程教育,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工程职业在西方一般属于社会中(上)层,过去美国工程师以白人男性为主,客观上存在性别和种族分布不均衡问题,有人认为可能存在性别和种族歧视。当前,在我国高校招生和职业选择中,工科、工程师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何?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的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工程师还要理解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差异,好的纸面方案,即便在模拟中性能优良,在实践中也未必有优势。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试错才是关键。当然,这些“工程师的文化”未必包含于企业的“工程师文化”中。如果社会敬重工程师,相信是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造福了我们人们生活,进而使工程师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有充分的话语权,很多孩子梦想着将来成为工程师;那我觉得这就是社会有工程师文化的表现。四 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1、案例摘要:DDT 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 1874 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 1939 年才被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掘出来的。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 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1962 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 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从 70 年代后 DDT 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为什么 DDT 在技术上是成功的,而在生态上是失败的?DDT 在技术上成功的原因是广谱,药效持久,易溶于油脂,易合成,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损害,曾有效的阻止了斑疹伤寒的传播。在生态上失败的原因是DDT 极小量的使用量却能在生物体内发生累积效应和食物链作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忽视了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相互关系,必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违背了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原则。2、工业化过程中保护环境的两种思路资源保护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保护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3、环境伦理学的三大主张自然的生存权问题、世代交替的伦理、地球有限主义。4、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准则尊重原则、整体性原则、不损害原则、补偿原则。5、如何理解“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原则”?它是限制了工程师的行为,还是对工程师的行动提供了制度性的保护?为什么?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的设计、实施中不仅要对工程本身、对雇主利益、对公众利益,还要对自然的环境负责,使工程技术活动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面发展。对工程师而言,环境伦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对环境影响很大。随着工程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能力越来越巨大、后果越来越危险,工程师需要承担环境伦理责任,遵循环境伦理原则。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原则实际上是对工程师的行动提供了制度性的保护,因为如果工程师违反了环境伦理中的尊重原则、整体性原则、不损害原则和补偿原则,必然会因此付出代价,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由此带来的补偿义务。就像“松花江特大污染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一样,由于违反了环境伦理原则导致被诉讼,这就大大限制了工程师的行为,因为破坏环境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利益。6、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与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伦理责任。工程师要对工程本身、雇主利益、公众利益、自然环境负责;维护人类健康,使人免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五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1、职业具备以下特征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2、请结合对职业的论述与案例,谈谈你对职业的理解。本书所表达的“职业”,尤其是在工程领域中的意义,是指“那些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自我管理和对公共善协调服务的工作形式”。结合本章所学内容,工程也是一门职业。工程是一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自我管理和公众利益的服务,它通常在自己的职业伦理章程中明确表达了公共善。职业需要伦理。为了防止职业人员滥用权利,职业需要具体化行为规范的伦理标准,即职业伦理。对做为职业的工程而言,工程伦理是一种预防性的伦理,它旨在预防道德伤害和可避免的伦理困境,帮助职业工程师进行伦理反思,做出正确的行动。3、工程师的责任义务-责任、过失-责任、角色-责任。4、案例描述:2008 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公布数字,截至 2008 年 9 月 21 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 39,965 人,正在住院的有 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 1,579 人,死亡 4 人,另截至到 9 月 25 日,香港有 5 人、澳门有 1 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结合对工程职业和工程职业伦理的论述,结合“2008 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参考案例,谈谈你对工程职业精神的理解。工程职业精神其实就是工程职业伦理规范与工程职业专业技术精神的结合。工程职业中的道德伦理规范是确保工程走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而工程职业中专业技术精神则确保了工程更好的进行与完成。本章“三聚氰胺”的案例中工程师严重的违反了工程职业精神,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钻了质检的技术漏洞,无视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工程职业精神就是要求工程师恪守职业精神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防范潜在危险、履行职责责任的伦理意识,利用本身专业技术特征为工程服务,恪守诚实可靠、尽职尽责、重视服务的职责美德。在面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回归工程实践、保持多方信任和通过权益的变通以应对责任冲突。六 信息技术工程的伦理1、大数据时代新的伦理新问题数据安全、身份困境、隐私边界、数据权利、大数据公共治理。2、大数据时代中国公共治理的伦理价值应为何?坚持尊重、公正、有限记忆、无害和可持续原则,其中,信息惠民可能是大数据公共治理中的最高要求。3、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伦理责任是什么?应具有怎样的伦理责任意识?尊重个人自由;强化技术保护;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识别各类责任主体的利益关注点,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及行为动机,是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伦理责任意识。4、个性化推荐是大数据商业创新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请结合实际的案例,从数据权利,数字身份、个人隐私等角度,讨论专为私人打造的个性化推荐服务该怎么做,才能合情合理有合法?大数据是一把双人剑,权属上存在模糊地带,在完善大数据权属问题上应改进技术应用手段,完善相关经济市场规划外,要对数据资产属性做出清晰的界定,同样涉及伦理推断核心问题还是权属问题。在推动数据交易市场同时,加快数据资产化进程,以公平交易原则及相关法律,伦理,道德同时作为约束,在发展中逐步厘清数据权属,支持合法且好的商业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数字身份是人们应用的在线身份证,对于用户有了数字身份让人们在发表言论更加谨慎更加合乎法律,道德规范更加利于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对于网络服务单位来说更加利于管理和运行,拦截不合适内容,开展精准商业服务。对于政府更加利于提供精准服务,减少不良网络信息,使得言论更加清晰,侦查和惩治网络犯罪更快。在个人隐私方面,保护隐私为个人信息保密,要求我们不仅不要侵犯个人隐私而且要尽量防止不合适和非法泄露私人隐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性化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七 其他领域工程的伦理1、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安全伦理问题:施工和设计方面的缺陷造成倒塌事故,施工缺陷和施工质量监督不严有关。环境伦理问题: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其他伦理问题:文化和价值观、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2、结合土木工程建设活动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在具体的实践中会出现伦理问题?土木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创建人居环境、为人类生活居住和生产活动提供空间和设施服务的活动,涉及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其影响如比广泛,在土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建造施工、使用维护运行直至拆除的全寿命周期内,充满了安全与风险、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公正、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局部与整体和短期与长期利益协调、现代化改造和历史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工程伦理问题。3、土木工程伦理与工程师职业伦理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土木工程伦理包括安全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除了从工程的维度外,还有更多是从参与工程的专业人士的职业伦理的角度考察的,也就是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工程师是技术变迁和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他们不受利益集团偏见影响,对确保技术变革最终造福人类负有广泛责任。而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主要包括责任伦理、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三个方面。4、以三峡工程为例,根据其设计功能,思考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思考为什么与其他行业相比大型水利工程引发的社会争议更多?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规模不一,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较多争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规模宏大,与其他行业的工程相比,大型水利工程的规模要宏大的多,三峡工程在规模上更是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2)技术复杂:大型水利枢纽一般都位于深山峡谷区,对坝址及相关区域的勘测包括水文、地质、地貌、生态等多项生态内容,枢纽规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目标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因此水利工程涉及的技术问题非常复杂。(3)周期漫长:大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周期很长,往往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会几十年,上百年等。(4)投资巨大:水利工程建造耗资巨大,以三峡工程为例,总投资约为 1800亿元。(5)影响深远:1)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2)水利工程空间范围受到广大影响,3)水利工程对人文和生态环境均产生深远影响,极大的改变了库区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整个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与调整。5、《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同比例丰增枯减”是指各省市水量的分配额度根据水量多少来确定,丰水年分配额度高,枯水年分配额度低,但不管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各省市的分配额度的比例保持不变。考虑到水资源具有随机的特点,请思考实施该原则可能引发哪些伦理问题?(1)实施该原则可能会引发社会,生态,发展以及经济方面的伦理问题。(2)偏离情况,除河北青海分配指标和实际耗水量相差不大,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陕西和山东超标严重。引发这些的原因与自然气候,地区差异有关,也和政策制度有关,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丰水年枯水年适当调整调水量,使资源合理分配。(3)这种偏离可能引发公众对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同事资源分配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6、根据案例“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如果你是该厂的厂长,在事前应该如何做好防范的工作?如果你是吉化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当你得知双苯厂的消防污水流入松花江后,你要怎么做?事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对员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员工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需要认真负责自己的工作,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事故预警及紧急处理工作部署安排,明确责任划分,做到井然有序,有条有理的处理紧急事故,各部门要保持沟通联系,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交换,真实快速的发布最新状况消息。7、假设你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一家势头强劲,福利待遇良好的化工企业工作,五年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最近由于市场变化,你们企业销售额大幅度的下降。一天,企业总经理命令你在夜间把你们车间的污水处理设施停下来,以降低企业成本,你该怎么办?我会告诉经理不能这么做,向他阐述这样做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坚持一个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道德,作为决策者,应该懂得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的惩罚,举出一些相关的案例,绝对不可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列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既有利于工厂降低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8、核工程应遵循哪些伦理原则?核工程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有: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原则;公正原则。9、核电发展应遵循的生态原则包括哪些内容?核电发展应遵循生态原则,应当做到:在项目的选址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保证风险范围最小化,周围环境安全最大化;在项目可行性评估通过后,再审查核电建设初期是否符合相关伦理规范和原则;在核电运行阶段,审查其产生的污染是否在可控 范围,如果破坏程度过大,就必须保证周围生态环境的安全;若发生核电事故,需审查有关部门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事故导致公众受到侵害后是否给予足够补偿。10、什么是发展核电的公正原则?发展核电的公正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公平原则。公平,就是指任何国家都有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的基本权利。其次,是正当原则。正当原则几是要求“正当”发展核电工程,意味着所有国家发展核电的计划和进展都应该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好人制约下。11、环境工作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环保主义者?环境工程师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智慧、经验、技巧,实施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工程或者技术,不应该把必要的消费约束视作最自然界的一种“恩赐”来加以炫耀,而应该视作为了自己,自己的亲人,一直子孙后代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一个责任而加以坚持。环境工程师需要扭转一味追求效率和最大产出的功利观,确立起自然环境的伦理地位,明确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12、环境工作者从事环保事业与个人理念有冲突时,应如何选择?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当前首要关注的全球事件,所以环境工程师应该富有更加特殊和重要的环境伦理责任。实施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的工程或技术,既是环境工程师的责任,同时也可以赢得同行的肯定,为环境工程师带来社会赞誉和名声。为了阻止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工程师需要把个人理念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13、以某一项生物医药工程技术为例,讨论它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哪些突出的伦理问题?以“反应停”事件为例,它在设计中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_受益”比问题,在实施时存在知情同意问题。诱因是这种新药在研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设计缺陷和操作不规范,新药所具有的潜在的高风险易被忽略,企业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对生命的漠视。14、生物医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哪些潜在的道德困境?又该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生物医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潜在的道德困境主要是当两种道德义务需要同时遵守但又无法同时履行时,出现的两难困境,如医生在做一项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时同时又尊重患者充分知情后的拒绝接受的自主选择时会面临道德困境,技术人员在雇主指使下在药物研发数据上弄虚作假或有意隐瞒不利信息时同自己诚信的道德观和职业伦理要求相冲突时。应对之策是要区分初始义务和实际义务,要充分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15、借助基于伦理原则的分析框架,针对基因工程、器官移植或制药工程中存在的具体伦理问题,展开分析论证。(1)组织工程、材料科学与再生医学的结合,实现用生物替代品来修复、替代现有组织器官,恢复保持或提高组织或器官功能,为器官损害或衰竭患者提供了希望,同时在研制过程中存在治疗性误解问题。(2)在器官捐赠中的知情问题,如何获得遗体捐献者生前的知情同意,还要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取得患者的意见、家属的意见;还有器官移植前,医生要充分告知器官移植潜在的风险和经济负担,捐献过程要秉成无偿自愿捐献原则。(3)可供移植器官的公正分配,由于人体器官的极度短缺,引发了稀缺的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如何公正分配的问题,宏观上包括了有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如何制定政策来限制器官移植的使用等,微观上包括谁做出决定,分配标准是什么等问题。(4)像头、脸、子宫等特殊器官和异种移植也面临着伦理难题,比如如何确定新的社会身份,如何保护捐献者和接受者的隐私,与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之间的冲突以及安全性等问题。

环境伦理学 开放分类: 伦理、学科、环境目录�6�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6�1 环境伦理学的特点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提到行为主体——人类环境伦理道德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才有可能。因此环境伦理学,必将成为21世纪影响和决定人类与环境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人类群体)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科学。这里“环境”的科学意义,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的意思,和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的“环境”定义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物质从无机到有机发展衍生的产物。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指地球有机和无机物质表层,即人们通常指称的自然界。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过。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一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在这个系统多姿多彩的舞台上的。为了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曾对这个舞台进行过很多重大的变革和改造。在这个变革和改造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与这个系统之间,除了发生生产力的物质作用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这是其他一切生命个体和群体与这个系统间所没有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迥然不同于其他生物属种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理性行为。人从哇哇堕地那一刻起,除了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恩赐的阳光和空气外,他和自身以外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只有一种吮吸母乳的本能。他懂事以后终生对自然界的一切索取和相互作用行为——生存本领、绝大部分是通过长辈和他人的教育和传承获得的。这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行为。从蒙味时代开始,人类便有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主体意识。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作用就脱出了动物群体那种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制约范围内的本能行为的窠臼。 人类这种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主动行为与动物本能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不是依靠自己的自然肢体进行的,而是利用自己制造的自然界所没有的工具进行的。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增强了人类摆脱狂暴自然力束缚的能力。在自然环境系统面前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独立生存能力。 另外,由于人类世代相传的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具有一种积累和滚动发展的特性,这就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永无止境及逐渐加速发展的可能性。人类从蒙昧时代发展到采集和渔猎阶段,走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历史;而从采集渔猎阶段发展到农耕时代只经历了不到一万年时间,从农耕时代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只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后工业化时代,则只有三百年左右时间。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和进步,在曾一度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人类也曾一度产生过片面认识,以为自己的发展和向自然界的索取是可以永无止境的。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态度,就好像婴儿对待自己母亲的乳房一样,认为那是一个可以供自己任意索取和享用的无尽的天然的生命源泉。婴儿对母亲的乳房,亲爱之情有之,但说到要爱护和保护则未必。但当婴儿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母亲的乳汁并不是永不枯竭的,有一天,它也会有被穷尽的时候。对于地表的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来说,人类今天行将逐渐面临这种枯竭的窘境。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机遇。二战后人类补偿性消费惯性和年青一代及时行乐心态,极大地刺激了对物欲的追求,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内在需求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相对论和原子能技术、登月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更为应用技术的发展火上加油,在相对被动的自然界和自然资源面前,人类的行为几乎达到了疯狂和忘乎所以的程度。但就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说,人类又没有发展到能够“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地步,人类目前能达到的空间活动,还是建立在地球表面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牵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可以穷尽某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步。人类生产过程中和狂热消费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流──废水、废气、废渣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从整体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地表损毁、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生境美学价值的降低等等,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象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前这种日益尖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向自然索取的力量和范围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和作用提升到人类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行为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才有望得到解决。 面对这种社会需要,从1949年美国环境学家莱奥波尔德发表《原荒纪事》一书开始,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中便开始衍生出了一门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综合知识,去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互动关系的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保护自然环境系统生态平衡,以达到使人类能在良好生态环境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目的的科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则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年轻的科学。 作为个体的人类,在大自然各个因素的相互运动作用过程中是显得十分柔弱的。在威力无比的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水猛兽、严寒酷暑面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依存,都必须以群体行为方式出现才有可能。在长期的群体行为过程中,同一群体内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因利益、品格等差异,产生了种种需要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群体共生、共存、共荣的矛盾关系。 人类个体间的这种关系不同于群体间、氏族间、集团间、国家间大规模的涉及群体生死存亡的矛盾。后一种矛盾一般用抢掠、征战等暴力行为去解决,敌我关系及胜败的结局都很分明。此外还有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和是非界线都很明确的矛盾行为关系,如偷、抢、奸淫、伤害等行为,一般也要求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去解决。至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大量利益关系不明显的龃龉、磨擦、妨碍公共卫生、违反伦常关系等行为,则要通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准则、规范、风俗、舆论等去解决。专门从事对这些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维系人们相互间自由、平等地和谐、安全生存发展的习俗、风尚、性格、思想方式等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部门,就是传统的广义的社会伦理学或称为普通伦理学。 普通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的只是人类群体中个人与个人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自从人类群体中出现了按严格等级制度建立起来,并依赖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强制手段进行维系的国家以来,人类群体已经外化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时刻或离的外在客观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对人类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外在社会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传统伦理学过去是不曾着重研究过的。这些关系在显性特征层面上的内容基本上归属于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层次的隐性特征的研究基本上成了空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交通运输能力的加强和信息电子网络化的实现,人类生存活动的地球表面相对缩小,人类群体间、集团间、国家间的活动开始出现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也出现了集团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向。大量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的签订就是这种一体化趋向的表现。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开发、利用、改造的行为上升到了集团或国家间的行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个体行为已日益变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这样人类传统的伦理关系便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关系,大大地扩大和延伸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背景上便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环境伦理科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环境伦理学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包括研究环境伦理学的产生,环境伦理的道德体系、环境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评价、教育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等环境伦理道德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说。

湖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年排放量估算 阿维菌素在柑桔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研究 镉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积累与分布研究 太湖湖滨带沉积物磷污染特征研究 太湖典型入湖河流底泥中磷的污染特征研究 赤泥对水稻植株各部位镉含量及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降雨和施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新 [环境工程] 赤泥对Cd污染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新 [环境工程] 日处理35000m3水质净化厂工艺设计(环境工程)(附CAD图纸) 等等 参考地址:

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伦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工程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探索性,且与伦理问题紧密相关。工程实践不仅涉及与工程活动相关的工程师、其他技术人员、工人、管理者、投资方等多种利益相关者,还涉及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共生共在,因而面临着多重复杂交叠的利益关系。

环境伦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对于人类而言,大气是共享的资源,由于全球大气环流的作用使得人类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然而由此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人们深切的关注,谁是大气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这个问题上谁又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对于那些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损害是否公平?应当怎样解决这一类问题?人类环境伦理的道德观念是不是需要和可能的?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解决。在环境伦理中,正义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环境正义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它关注人类的合理需要、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其主要涵义:一是要求建立环境公正原则,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二是要求确立公民的环境权。据调查,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总体来讲,占世界国家总数5%的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80%以上,而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却只占到5%左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污染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却是由各个国家共同承担的,如此说来,对那些欠发达的国家是不公平的。我想,任何一种重要的力量或者伟大的力量,比如说我们向自然进攻,人类掌握科学技术这种伟大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约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可以毁灭地球生态系统的程度,大规模的核战争破坏,可能毁坏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对生态、对自然的进攻,人类改变生态系统也可能毁灭地球的生物,威胁人类的健康。从大气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都非常清楚。大气污染的问题,影响我们的健康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健康指数在不断的下降,人类的体质在下降,人类的生存能力在下降,癌症、怪胎情况的出现也在上升。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用道德的力量对这个问题进行控制已经是在必行。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大气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对流层中氮、氧、氢3种气体占%,二氧化碳约占%,还有一些微量杂质及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汽。人类生活或工农业生产排出的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与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可改变原有空气的组成,并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破坏生态平衡。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最为引人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健康,并且对地球上其它生物的生存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试问,对它们而言又公平吗? 因此,无论从自然的层面还是道德的层面来讲都应该重视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这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课题,绝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本国经济的增长而弃全人类的安危于不顾。 其次,关于保护大气环境,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必需履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责: 1.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之间作好综合平衡,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国家发展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同时规定经济、社会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方法和指标。 2.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合理的工业布局既可以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也可以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因此,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既包括对新建工业进行合理布置,也包括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计划地迁移严重污染大气的工业企业。 3.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大气污染的最终解决,还是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是解决全球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 4.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各国政府应当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其他措施,包括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和区域、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等。近年来,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国际社会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该协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到2010年,相对于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世界总体排放要减少,包括6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到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欧盟国家应减少8%,美国7%,日本6%,加拿大6%、东欧各国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各个国家之间可以互相购买排放指标,也可以以增加森林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按一定计算方法抵消。中国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美国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欧盟年排放亿吨二氧化碳,人均吨。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对保护大气环境做出的强有力保障,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对人类和生物环境权的尊重。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包括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仍然受到各国的关注。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对世界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污染情况进行监测评比,沈阳作为一个老污染城市历来都“榜上有名”,1988年还曾进入到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第二位。在今年这次评比中,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并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据调查,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万吨,比2005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应当注意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作为一个传统道德致上的大国,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哲学、秩序、伦理思想的主流和依据,可以说中国的生态哲学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一个去向,一种动力。尽管很难达到,但也为人类应该何去何从提供了一个模式:人与大自然和谐。我想,在保护大气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唤起人类的良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

环境伦理学 开放分类: 伦理、学科、环境目录�6�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6�1 环境伦理学的特点 �6�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提到行为主体——人类环境伦理道德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才有可能。因此环境伦理学,必将成为21世纪影响和决定人类与环境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人类群体)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科学。这里“环境”的科学意义,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的意思,和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的“环境”定义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物质从无机到有机发展衍生的产物。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指地球有机和无机物质表层,即人们通常指称的自然界。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过。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一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在这个系统多姿多彩的舞台上的。为了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曾对这个舞台进行过很多重大的变革和改造。在这个变革和改造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与这个系统之间,除了发生生产力的物质作用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这是其他一切生命个体和群体与这个系统间所没有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迥然不同于其他生物属种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理性行为。人从哇哇堕地那一刻起,除了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恩赐的阳光和空气外,他和自身以外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只有一种吮吸母乳的本能。他懂事以后终生对自然界的一切索取和相互作用行为——生存本领、绝大部分是通过长辈和他人的教育和传承获得的。这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行为。从蒙味时代开始,人类便有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主体意识。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作用就脱出了动物群体那种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制约范围内的本能行为的窠臼。 人类这种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主动行为与动物本能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不是依靠自己的自然肢体进行的,而是利用自己制造的自然界所没有的工具进行的。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增强了人类摆脱狂暴自然力束缚的能力。在自然环境系统面前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独立生存能力。 另外,由于人类世代相传的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具有一种积累和滚动发展的特性,这就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永无止境及逐渐加速发展的可能性。人类从蒙昧时代发展到采集和渔猎阶段,走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历史;而从采集渔猎阶段发展到农耕时代只经历了不到一万年时间,从农耕时代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只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后工业化时代,则只有三百年左右时间。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和进步,在曾一度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人类也曾一度产生过片面认识,以为自己的发展和向自然界的索取是可以永无止境的。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态度,就好像婴儿对待自己母亲的乳房一样,认为那是一个可以供自己任意索取和享用的无尽的天然的生命源泉。婴儿对母亲的乳房,亲爱之情有之,但说到要爱护和保护则未必。但当婴儿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母亲的乳汁并不是永不枯竭的,有一天,它也会有被穷尽的时候。对于地表的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来说,人类今天行将逐渐面临这种枯竭的窘境。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机遇。二战后人类补偿性消费惯性和年青一代及时行乐心态,极大地刺激了对物欲的追求,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内在需求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相对论和原子能技术、登月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更为应用技术的发展火上加油,在相对被动的自然界和自然资源面前,人类的行为几乎达到了疯狂和忘乎所以的程度。但就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说,人类又没有发展到能够“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地步,人类目前能达到的空间活动,还是建立在地球表面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牵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可以穷尽某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步。人类生产过程中和狂热消费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流──废水、废气、废渣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从整体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地表损毁、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生境美学价值的降低等等,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象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前这种日益尖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向自然索取的力量和范围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和作用提升到人类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行为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才有望得到解决。 面对这种社会需要,从1949年美国环境学家莱奥波尔德发表《原荒纪事》一书开始,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中便开始衍生出了一门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综合知识,去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互动关系的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保护自然环境系统生态平衡,以达到使人类能在良好生态环境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目的的科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则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年轻的科学。 作为个体的人类,在大自然各个因素的相互运动作用过程中是显得十分柔弱的。在威力无比的风雨雷电、山崩地裂、洪水猛兽、严寒酷暑面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依存,都必须以群体行为方式出现才有可能。在长期的群体行为过程中,同一群体内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因利益、品格等差异,产生了种种需要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群体共生、共存、共荣的矛盾关系。 人类个体间的这种关系不同于群体间、氏族间、集团间、国家间大规模的涉及群体生死存亡的矛盾。后一种矛盾一般用抢掠、征战等暴力行为去解决,敌我关系及胜败的结局都很分明。此外还有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和是非界线都很明确的矛盾行为关系,如偷、抢、奸淫、伤害等行为,一般也要求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去解决。至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大量利益关系不明显的龃龉、磨擦、妨碍公共卫生、违反伦常关系等行为,则要通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准则、规范、风俗、舆论等去解决。专门从事对这些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维系人们相互间自由、平等地和谐、安全生存发展的习俗、风尚、性格、思想方式等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部门,就是传统的广义的社会伦理学或称为普通伦理学。 普通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的只是人类群体中个人与个人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自从人类群体中出现了按严格等级制度建立起来,并依赖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强制手段进行维系的国家以来,人类群体已经外化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时刻或离的外在客观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对人类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外在社会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传统伦理学过去是不曾着重研究过的。这些关系在显性特征层面上的内容基本上归属于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层次的隐性特征的研究基本上成了空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交通运输能力的加强和信息电子网络化的实现,人类生存活动的地球表面相对缩小,人类群体间、集团间、国家间的活动开始出现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也出现了集团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向。大量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的签订就是这种一体化趋向的表现。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开发、利用、改造的行为上升到了集团或国家间的行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个体行为已日益变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这样人类传统的伦理关系便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关系,大大地扩大和延伸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背景上便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环境伦理科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环境伦理学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包括研究环境伦理学的产生,环境伦理的道德体系、环境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评价、教育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等环境伦理道德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说。

1、理论·实验·指称,《晋阳学刊》,,第二作者。2、仪器实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一作者。(核心期刊)3、社会思维学构想,《晋阳学刊》,、测量实在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二作者。(核心期刊)5、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自然辩证法通讯》,。(核心期刊)6、面对环境问题的科学真理观,《新视野》,。7、追踪新世纪技术的脚步,《21世纪》,。8、环境伦理学:走进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先兴科教,《科教兴国动员令》(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0、环境问题与新自然观的形成,《环境思想研究》(论文集),中国人大出版社,。11、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山大师院学报》(哲社版),、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摆脱生态危机的政治方案,《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13、明晰产权强化使用权保护环境,《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一作者。1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新视野》,。15、生态政治何以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6、生态危机下的国家主权建构,《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17、战争生态论,《求实》,。(核心期刊)18、弘扬科学精神价值,坚决反对伪科学,《理论学习与探索》,,第二作者。19、求真、求善与学术规范,《自然辩证法通讯》,。(核心期刊)20、调整国家经济利益与减排温室气体,《山大师院学报》(哲社版),。21、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一作者(核心期刊)22、概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3、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4、消费主义盛行对环境的影响,《前线》,。25、目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学教育》,。26、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抉择: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7、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中国科技论坛》,。(核心期刊)28、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吗?《自然辩证法研究》,。29、科学理论检验的不完全决定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核心期刊)30、后现代科学成立吗?《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核心期刊)31、简单性与真理性是等同的吗?《系统辩证学报》,。(核心期刊)32、面对复杂性科学,要探求科学认识方法的新范式,《科技导报》,。33、技术的本质与环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34、科学不需要伦理学吗?《社会学家茶座》,。(核心期刊)35、自然返魅的新途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6、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人文杂志》,。(核心期刊)37、特异功能是不存在的,《科学与无神论》,。38、科学的新发展与环境伦理学的完善,《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期刊)

最新护理论文研究方向

你好!针对新冠护理的论文选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供你参考:

1.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研究;

2. 新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分析;

3. 护士在新冠防控中的角色和作用;

4. 筛查、隔离和追踪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护理实践;

5. 护理干预对新冠患者恢复期转归的影响评价;

6. 采用科技手段促进新冠防控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7. 新冠护理中的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等。

在选题的同时,建议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点进行选择,并充分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热点。另外,也要注意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以确保论文的实际意义和学术贡献。希望以上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由“知否AI问答”回复,可以免费直接访问体验:网页链接)

护理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临床护理技能训练与研究、外科护理、内科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护理、护理教研室、中西医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校部护理学院、附属医院的护理部等数十个研究方向。

目前护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各个学校自己定的,而不是像临床医学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那样,所以想搞什么研究方向可以查一下学校的招生目录。至于怎么确定要选择什么方向,你有两种方法。

一、是按专业选院校。

二、是按院校选专业,主要看自己喜欢哪方面,确定后选个好的学校。毕业后可在医学院校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工作。当然,也会有小伙伴发现,部分院校上面写的是不区分研究方向。

这里的不区分研究方向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很多学校可能在初试的时候不区分研究方向,等到复试时候再分,或者在录取之后再分的。

第二种:一般院校不明确规定研究方向,主要以你的研究生导师决定研究目标。

通俗点讲,老师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

护理专业的起源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远古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经受了猛兽的伤害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自我保护成为第一需要。

北京猿人在火的应用中,逐步认识到烧热的石块、砂土不仅可以给局部供热,还可以消除疼痛。原始人创造了“砭石”和“石针”,以之作为解除病痛的工具。

当人类社会发展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内部分工男子狩猎,妇女负责管理氏族内部事务,采集野生植物,照顾老、幼、病、残者,家庭的雏形由此产生。

护理往往象征着母爱及妻子对丈夫的关爱。初始的家庭或自我护理意识成为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它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