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物理电子学类期刊 2008-05-10 12:38:59 1、传感器技术(月刊) 本刊是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技术刊物。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外推荐的中文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计量测试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等的收录期刊。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奖。主要报道国内各类敏感元件,传感器及电子技术,科研成果及产品等,同时报道企业概况、人物介绍、行业活动、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等。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编辑单位:《传感器技术》编辑部 主 编:范茂军 主 任: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9号(哈尔滨44信箱信息中心) 邮政编码:15000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3-1300/TN 国际刊号:1000-9787 邮发代号:14-203 定 价: 2、光学技术(双月刊) 本刊由国防科工委主管,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总公司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和中国兵工学会光学学会承办,光学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央级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1975年创刊,现为双月刊,96页,大16开版本,每单月20日出版。国内邮发号为2-830,国外邮发号为4127BM。本刊杂志从1990年开始一直被美国工程索引(EI)列为固定的收录期刊,文章收录率一直为87%左右。本惠的发行范围较广,基本上覆盖了国内的整个光电行业。 主管单位:国防科工委 主办单位: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部公司 编辑单位:光学技术杂志编辑部 主 编:揭德尔 主 任: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68471784 传 真:68412867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1879/O4 国际刊号:1002-1582 邮发代号:2-830 定 价:15 3、电子显微学报(双月刊) 本刊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电子显微镜分会承办。是国内惟一一份报道电子显微学和其它显微学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新仪器研制生产及实验技术的双月刊。本学报及时反映电子显微学和其他显微学的新动态、新进展,及时报道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诸如生命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特别是新兴的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化学化工、地质科学等所取得的高科技成果。《电子显微学报》报道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领域之广,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中仅见的学术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 编辑单位:《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主 编:姚骏恩 主 任:李宁春 地 址:北京2724信箱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295/TN 国际刊号:1000-6281 邮发代号: 定 价:20 4、激光与红外(双月刊) 本刊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电子部激光与红外专业情报网、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与光电子学分会的联合刊物,报道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科技进展、新技术成果等。设有综述与评论、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器件、光电材料、市场动态和文献信息等栏目。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主 编:袁继俊 主 任:所洪涛 地 址:北京8511信箱(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邮政编码:100015 电 话:64362211-310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436/TN 国际刊号:1001-5078 邮发代号:2-312 定 价:8 5、激光杂志(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以报导光电与激光技术为主的科技期刊。从1992上起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物,所刊登论文被美国《EI》检索。 主管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杂志》编委会 主 编:程正学 主 任:刘凌云 地 址: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35号 邮政编码:40003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0-1085/TN 国际刊号:0253-2743 邮发代号:78-9 定 价:10 6、激光技术(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委批准出版的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刊物。本刊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反映激光在我国国防、工业、农业、生物、医学、通信及人们生活相应用,进展及成果,跟踪国外高技术发展;密切注视各国激光技术的研制状况和动态,为我国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提供最新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主办单位: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技术编委会 主 编:侯天晋 主 任:於祖兰 地 址:成都市238信箱209分箱 邮政编码:610041 电 话:-29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125/TN 国际刊号:1001-3806 邮发代号:62-74 定 价:15 7、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刊登在红外物理、凝聚态光学地质、非线性光学、红外光电子学、红外与毫米波技术等方面有创新的论文、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并设置了交叉学科研究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编辑单位:《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褚君浩 主 任:糜正瑜 地 址:上海中山北一路420号 邮政编码:200083 电 话:-36323或36307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577/TN 国际刊号:1001-9014 邮发代号:4-335 定 价:10 8、 光电工程(月刊) 本刊刊登内容包括工程光学和光电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主要有自适应光学,应用光学,微光学,光电捕获跟踪测量技术,光学设计,薄膜光学,自动控制,电视技术,激光技术,光刻,精密刻划和光电传感技术,光通信,光计算,以及光学方面的其它高新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工程》编辑部 主 编:马佳光 主 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350信箱29分箱 邮政编码:61020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46/O4 国际刊号:1003-501X 邮发代号: 定 价:11 9、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月刊) 本刊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国家惯性约束聚变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学探索历程;展示最新科技产品,汇萃时尚科技讯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辑部 主 编:范滇元 主 任:陈秀娥 地 址:上海市嘉定清河路390号(上海市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69918166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690/TN 国际刊号:1006-4125 邮发代号:4-179 定 价:20 10、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双月刊) 本刊为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类科技双月刊。主要报道范围有激光技术(如激光加工、激光医学及其他激光应用技术)、红外技术、大气光学与环境光学、光学与光电探测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以及光电子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探索等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应用水平及最新进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与信息》编辑部 主 编:余吟山 主 任: 地 址:合肥市1125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38/TN 国际刊号:1006-1231 邮发代号:26-145 定 价:6 11、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英文版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快报》编辑部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颜严 地 址: 上海800-211信箱(上海喜定区清河路390号)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890/O3 国际刊号:1671-7694 邮发代号:4-644 定 价:35 12、 中国激光(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涉及领域包括激光器件、新型激光器、非成性光学、激光在材料中的应用、激光及光纤技术在医学中的使用,锁模超短脉冲技术、精密光谱学、强光物理、量子光学、全息技术及光信息处理。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激光》编辑委员会 主 编:周炳琨 主 任:雷仕湛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39/TN 国际刊号:0258-7025 邮发代号:4-201 定 价:25 13、量子电子学报(双月刊) 本刊主要刊登光学、激光以及光学的电子学交叉学科等量子电子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刊 物曾多次获搣中国光学期刊攠、搣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攠及、搣安徽省优秀期刊攍och 奖。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期刊《科学文摘》(SA)、《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量子电子学报》编委会 主 编:龚和本 主 任:王广昌 地 址:合肥市1125邮政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63/TN 国际刊号:1007-5461 邮发代号:26-89 定 价:12 14、 光学与光电技术(双月刊) 本刊属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学术型刊物,是民用与军用相结合怕综合性光电技术信息载体,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与湖北省光学学会联合主办。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湖北省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与光电技术》编辑部 主 编:潘德彬 主 任:刘爱东 地 址:武汉市雄楚大街981号 邮政编码:430073 电 话:-235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96/O3 国际刊号:1672-3392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5、 光电子技术(季刊) 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有关器件、整机的应用。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编辑部 主 编:陈向真 主 任:刘广荣 地 址:南京中山东路524号(南京1601信箱) 邮政编码:210016 电 话:-5864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2-1347/TN 国际刊号:1005-488X 邮发代号: 定 价:8 16、 光电子穧激光(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电子、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新型光电子器件、装置和材料、光电控制和检测、光存贮和光电信息处理、通讯和光纤应用技术光电集成技术、光计算和光学神经网络、激光加工和激光应用、光电生物医学等方面。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天津理工学院 编辑单位:《光电子穧激光》编辑部 主 编:巴恩旭 主 任:汪美林 地 址:天津杨南开区红旗南路263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182 国际刊号:1005-0086 邮发代号:6-123 定 价:10 17、应用激光(双月刊) 本刊1981年创刊,刊登激光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科研、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5年发行量达到4250册/期。成为同类刊物中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应用激光》论文被搣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攠选为引文源期刊,并被美国EI、德车FIZ选用。1996年《应用激光》列入全国搣影响因子攠最大的前五十种刊物之一。 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应用激光》杂志社 主 编:王之江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宜山路770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 话:-340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75 国际刊号:1000-372X 邮发代号:4-376 定 价: 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本学报是信处科学与电子科学的学术理论刊物。被国内外多种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00年再次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报道范围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数学,密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梁昌洪 主 任:李维东 地 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349信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7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61-1076/TN 国际刊号:1001-2400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9、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是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是集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电子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电子通信、电子测量、电视技术、生物电子学、雷达、电子对抗、遥感遥测、信息论、电磁场工程、天线、微波理论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元件、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电子物理与器件、激光与光纤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总结;新技术、新工艺的论述;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述;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等。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林为干 主 任:徐安玉 地 址:成都东郊建设北路 邮政编码:61005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207/T 国际刊号:1001-0548 邮发代号:62-34 定 价:5 20、光通信技术(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通信、光纤维传感技术在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国防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包括系统与网络、光纤光缆与器件、光通信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等,还刊登专题讲座、厂商简介、书刊评价、人物专访、重大活动报道。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及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34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通信技术》编辑部 主 编:汤志强 主 任: 地 址:广西桂林市5号信箱 邮政编码:54100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5-1160/TN 国际刊号:1002-5561 邮发代号:48-126 定 价:7 21、 光学精密工程(双月刊) 本杂志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唐九华院士担任顾问,陈星旦院士任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者、长春光机所所长,青年科学家曹建林博士担任主编。《光学精密工程》辟有综合评述、空间光学、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纤维光学、微纳技术、精密机械、激光与技术、光学检验设备、光学以其余技术、测试技术及设备、信息光学、光电跟踪与自动控制、摄像技术及装置、光电技术及器件、光学工艺及设备、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光谱分析与光谱测量、激光测距与跟踪、摄像技术与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薄膜光学、光衍射仪器与器件等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 精密工程》编辑委员会 主 编:曹健林 主 任:白雨虹 地 址: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2-1198/TH 国际刊号:1004-924X 邮发代号:12-166 定 价:18 22、 光通信研究(双月刊) 本刊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技术类期刊。是我国最早的以高新科技光纤通信为内容的科技期刊,全国电信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光纤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与其有关的前沿学科。 主管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编辑单位:烽火科技学院《光通信研究》编辑部 主 编:毛谦 主 任:程晓红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266/TN 国际刊号:1005-8788 邮发代号: 定 价:8 23、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 本刊由航天机电集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包括红外、激光和光电技术在航天、卫星和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研究、设计和应用上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各种新的光电技术实验方法和结果,新工艺、新材料、国内外先进光电技术方面的优秀论文及信息报导,本刊栏目多,内容丰富,可供从事光学与应用专业方面的科研、厂矿、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及部队有关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供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及信息部门收藏。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 主 编:孙再龙 主 任:赵雪艳 地 址:天津市225信箱32分箱 邮政编码:300192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261/TN 国际刊号:1007-2276 邮发代号:6-133 定 价:10 2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本刊为科学技术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材料 科学、能源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优势专业。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用刊源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30余家权威文摘期刊和重要数据库收录。 本刊先后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湖北省十大名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樊明武 主 任: 地 址:武汉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58/N 国际刊号:1671-4512 邮发代号:38-9 定 价:6 25、强激光与粒子束(月刊) 本刊主要报道我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主要学科包括: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激光器与加速器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及惯性约束聚变等。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四川核学会 编辑单位:《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 主 编:杜祥琬 主 任: 地 址: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邮政编码:6219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11/O4 国际刊号:1001-4322 邮发代号:62-76 定 价:10 26、光学学报(月刊) 本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学术刊物,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适应光学、纤维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处理、光学元件和材料等。为我国光学科技人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以跟踪学科前沿和发展我国光学事业服务。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252/04 国际刊号:0253-2239 邮发代号:4-293 定 价:25 上面可能有你感兴趣的
学院是西安科技大学下辖的二级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创办于1960年,文革中被迫停办。1980年恢复办学,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函授部。1994年在原函授部的基础上组建了成人教育学院,2005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其职能业务由过去单一的成人教育扩展为成人学历教育、各类培训和面向煤矿系统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教育。学院既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又是全校成人教育的专职管理机构。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现设有4个科室,管理人员16名,成人在籍学生8000余人,普通高等教育面向煤炭行业单考单招在籍学生559人。1办学宗旨编辑西安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突出为成人学习服务的方向,始终把握为在职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为导向,在招生领域突破过去单一的煤炭行业,努力延伸,开拓市场,拓宽到电力系统、金融、石化等领域,形成本科、专科、专升本、二学历,业余、脱产、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多规格、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体系。尤其自1998年以来逐步形成成人教育 以机制求活力,实行目标管理,从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入手,全方位开拓办学思路。以市场需求定计划,以规模质量求发展,以特色铸品牌,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努力拓宽办学领域。初步走出了面向社会,依托企业,校企结合,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的办学之路。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机制,奠定继续教育的发展基础,通过联合办学拓宽办学渠道的办学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了西安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在西北、西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开设专业编辑逐步形成了西安科技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学院广开办学渠道,坚持深入社会、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开设社会、企业需要和受欢迎的专业。目前本科专业设有采矿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勘查技术与工程、英语、旅游管理等16个专业,专科专业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管理、采矿工程、机电一体化、工业与民用建筑、文秘、会计电算化、安全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影视表演艺术、旅游管理、计算机及应用等15个专业。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四川、河南、陕西等省份先后设立21个函授站,覆盖了西南、西北地区,内蒙古西部,方便了在职人员的学习,较好的完善了学校--继教院--函授站--教学班四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函授、脱产、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多规格、多渠道的办学形式。且单考单招恢复了原矿业学院采矿六个本专科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从2000年招生618人到2007年招生人数2800余人,在陕西名列前茅。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8000余人,其中脱产生400余名,函授生7600余名,培养层次有本科、专科、专升本、每年各类培训达1000人次。普通高等教育面向煤炭行业。单独考试单独招生在籍学生559人。3对外合作编辑坚持面向社会、依托市场、校企合作、联合共建的原则,依据企业不同需求,设置所需专业,实行定单式培养。先后与神东公司、陕西各矿务局、榆神矿区、青海西部矿业公司、窑街矿务局、靖远矿务局、新疆地矿系统、神木煤炭局、府谷煤炭局、中煤南梁矿业公司、四川华莹山矿务局、芙蓉矿务局、鲁能陕西府谷能源公司等联合举办采煤、矿山机电、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为煤炭企业培养紧缺的人才。与陕西地方电力公司合作培养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人才,与银行系统联合培养了一批金融专业技术人员。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学院从1998年来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增加,在全额负担人员的工资和岗位津贴,补贴及学院日常运转费用,教学及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学费及各项收入近千万元。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累计结余900余万元办学经费。学院恢复举办成人教育以来,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他们中绝大部分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0余人分别担任了矿处级领导干部,其中有20余人担任厅局级领导。西安科技大学1966级函授毕业生经天亮现任中煤集团总经理。200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5届电气自动化本科毕业生沈浩从基层由所长,处长,局长干起,现已担任陕西第一大企业-陕西延长油矿集团董事长,并被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员。其余大多坚守在煤炭企业局。公司领导岗位上。他们的扎实工作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付出的努力,已赢得了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严格加强教学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配套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做到了每个专业有计划,每门课程有大纲。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依法治教、严格治教,严格按照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授课,依据函授学生的特点组织面授和辅导。学院始终坚持在函授生中狠抓自学、面授、实践、考试和毕业设计等五个重要环节,始终坚持由学院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派人送卷巡考、统一阅卷登分的四统一考试制度,统一来校做毕业设计,严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4学院领导编辑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苏更生,男,高级工程师,汉族,1959年9月生,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1976年参军入伍,历任卫生员、班长、分队长等职务;1983年毕业于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矿井建设专业,1997年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1983-1992年先后在西安矿业学院采矿系、建工系和组织部工作,任办公室主任、秘书等职,1993年任人事处副处长。1996年任离退休党总支书记,1998年任地质系党总支书记,2002年3月任西安科技学院建工系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任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先后撰写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论文20余篇,发表18篇,主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三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3项。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杨梅忠,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地质专业,现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任陕西省地质学会、西安地质学会、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主要从事矿区环境治理与恢复、矿山地质灾害勘察、评估与治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多次获省部级、厅局级表彰和奖励。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吕晓军,男,中共党员,工程师,硕士;1999年山西大学本科毕业,2007年取得西安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继续教育学院分工会主席;十年来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主持参与完成纵向研究课题2项;曾获“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西安科技大学勤廉兼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福民,男,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煤炭企业管理专业,现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省部级统编教材8部,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获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负责和参与了校级教改项目6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战略、资本经营与公司理财、投资项目评价。继续教育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沙保胜,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原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现负责单考单招专项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大学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20多年来先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曾两次获得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两次获学校优秀党员。在高校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工作经历】1. 专业创办: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创办人之一,2005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2009年7月第一届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全校排名第二。2. 教学课程:2003年起先后开设并讲授《广告案例赏析》、《影视广告创意与赏析》、《视觉设计基础》、《创意思维》、《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制作》、《广告创意学》7门课程,教学效果一直受到专业内外学生的欢迎,在东北财经大学最早大面积普及广告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3. 指导实践:2006年起指导学生从参加全球最大的针对华人学子的广告大赛时报广告金犊奖,至今在平面、影视、广播类都有获奖,2007年其中一支作品获得大陆广播广告类第一名的最好成绩,并于当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领奖并参加相关活动。4. 校外交流:2004年起每年受邀参加全球最大的华人学子广告奖金犊奖、华人广告教育论坛。2005年起特聘为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执行委员会特约推广人,以及首届中国当代批评论坛特邀教师,常年被邀请担任学校学生(学术)大型活动的评委(嘉宾),2007年至今先后被邀请在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讲课。5. 其他:2010年4月至今 大连艾森品牌传播 顾问2007年1月—2007年6月 大连电台财富台、都市台主持人嘉宾大连电台财富台《高谈辩论会》与大连电台都市台《城市管理座谈会》节目。2006年7月—2007年5月 大连民营企业家圆桌论坛主持人参与组织、主持《企业爱才,何道取之》、《大连绿色食品发展论坛》、《宏观经济政策与民企对策》等论坛、活动。2004年9月—2005年6月 大连华讯传媒有限公司 品牌推广部 策划总监负责频道栏目策划、媒体推广、活动策划、电视广告创作、制片协助、平面广告软文。1999年9月—2003年7月大学期间实习经历:上海KCS影视广告公司 制片助理全球最大的星探公司美国TCT(奥普逊)星探公司(中国上海) 星探福建东南电视台(SETV) 总编室 文案创意上海电影制片厂广告有限公司(上影广告) 文案创意广州东方船广告有限公司 影视部 文案创意
王仕军 :1964年1月出生,陕西汉中市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的工艺及设备专业”。在校期间,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副书记、陕西省学联主席团副主席、陕西省团委基层工作部副部长、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大学生科技开发中心总经理,大学生《实践与论坛》编辑部总编。
【声明事项】
2018年11月8日,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发布官方声明《关于对恶意制造“中国科协中促会王仕军出席2018民营企业座谈会”虚假新闻的严正声明》。 [7] 声明指出:我会收到对社会闲散人员王仕军借国家级重大活动制造假新闻的举报,特别是“王仕军以中国科协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党总支书记、常务理事长的名义,出席“2018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假新闻,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王仕军曾任我会常务理事和执行秘书长,2015年7月6日,王仕军因严重违反“八项规定”和身份造假,被我会免除一切职务,退出我会。此后,王仕军的所有活动,与我会没有任何关系。
是的,医学期刊的所属目录可以有很多个,常笑医学网整理的数据还是很准确的,对投稿、查询目标期刊帮助很大⌄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办单位为安徽医科大学,主管单位为安徽省教育厅。主编是著名妇产科学和生殖医学专家曹云霞教授。
姓 名 成 果 名 称 类别 出版单位、 期刊名称(年、卷、期) 署 名 合作者 备 注 1 穆涛 对男子后排进攻战术运用及地位的探讨 论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独著 2 穆涛 篮球教学中投篮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 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独著 3 穆涛 青少年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初步探讨 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独著 4 谢东北 低强度力学信号刺激与骨质疏松防治 论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8 独著 核心 5 谢东北 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 论文 《现代预防医学》 第一 林玲 核心 6 谢东北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作用的实验研究 论文 《中国实用医药》 第一 钟富有 7 谢东北 运动抗骨质疏松及其生物信号转导途径 论文 《福建体育科技》 独著 8 谢东北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体育干预 论文 《社区医学杂志》 独著 9 谢东北 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NETS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第一 郝选明 核心 10 林玲 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才需求特征与培养目标的改革 论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第一 肖桃芳 11 赖月波 多哈亚运会中、日竞技游泳成绩的对比解析 论文 《体育世界》 第一 校外 12 赖月波 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策略 论文 《考试周刊》 第一 校外 13 黄佑琴 论技击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论文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第一 刘庆华 14 黄佑琴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基金的投资原则及特征分析 论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第二 李平 核心 15 黄佑琴 论大学生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文 《武术科学》 独著 16 黄佑琴 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教师信息能力培养 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 第一 柯谷鑫 17 赵金岭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探析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第一 张淑香 核心 18 赵金岭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理性审视 论文 《时代文学》 第一 张淑香 核心 19 吴玉华 “花样跳皮筋”娱乐化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校内 20 许小珍 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群体的消费现状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第一 李金珠 核心 21 李金珠 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走势的透析 论文 《湖北体育科技》 独著 22 涂运玉 赣南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论文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独著 无 23 涂运玉 健美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论文 《时代人物》 第二 校外 24 傅小惠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操成绩的评价体系 论文 《体育学刊》 第一 王保平 核心 25 傅小惠 我国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第一 王佳宾 核心 26 刘曦红 刍议就业视野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文 《科教文汇》 独著 27 刘曦红 对赣南师院体育专业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论文 《科技信息》 独著 28 罗明辉 基于和谐社会需求的赣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论文 《时代人物》 第一 涂运玉 29 黎冬梅 大型赛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独著 核心 30 黎冬梅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 独著 核心 31 黎冬梅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和体育文化的影响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 独著 核心 32 黎冬梅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其应付对策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 第一 郑荫治 核心 33 黎冬梅 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第一 肖锋 核心 34 肖锋 知识分子体育意识与行为“不和谐”的社会学分析 论文 《浙江体育科学》 第二 王雪峰 35 张允蚌 客家体育文化与赣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研究 论文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第一 校外 36 张允蚌 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论文 《体育世界》 第一 校外 37 张允蚌 成功激励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尝试 论文 《成功》 第二 校外 38 王保平 新形势下的体育院校创业教育 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 独著 核心 39 王保平 从规则变化看竞技健美操的创编 论文 《体育科技》 独著 40 王保平 运动预适应与心机细胞的保护 论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二 李宏伟 核心 41 王保平 新课标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文 《考试周刊》 独著 42 李宁 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的价值探讨 论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第一 肖波 核心 43 陈祥塔 体育赞助:伏击与反伏击 论文 《管理与财富》 第一 校外 44 廖敏 江西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盲点与弱点探析 论文 《考试周刊》 独著 45 廖敏 对健美操表现力的研究 论文 《中日科技博览》 第一 校内 46 徐欣 2008年北京奥运经济的效应分析 论文 《企业经济》 独著 核心 47 徐欣 学校体育践行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依据 论文 《吉林教育》 独著 48 陈俊青 影响新农村老年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论文 《湘南师范学院学报》 独著 49 胡美兰 高校体育管理要适应教学改革 论文 《教育与职业》 第一 校外 核心 50 胡美兰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策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独著 核心 51 黄超 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 《教育与职业》 第一 胡美兰 核心 52 黄超 展望我国2008年奥运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独著 核心 53 黄超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的结症与出路 论文 《商场现代化》 第一 胡美兰 核心 54 樊明康 试述中长跑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 论文 《体育世界》 第一 55 樊明康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西部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第一 王翠梅 56 兰师文 “互助式”教学法在高师体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科技信息》 独著 57 兰师文 高师体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采用“互助式”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韩露 58 李鸿煊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研究综述 论文 《中国市场》 独著 核心 核心 59 冯赣梅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论文 《商业时代》 独著 核心 60 汪玮琳 职业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论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独著 核心 61 汪玮琳 奥林匹克思想对女性现代化进程在影响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朱荣 62 汪玮琳 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 论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谭亚彬 63 屈文倩 舞龙舞狮在城市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推展策略研究 论文 《科学时代》 独著 64 屈文倩 网球运动员手臂力量训练方法探讨 论文 《体育世界》 独著 65 屈文倩 赣州农村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 独著 核心 66 谭亚彬 赣州市幼儿体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二 徐雅娜 67 刘 霞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 独著 68 赵宝椿 体育赞助中的埋伏营销现象及规避策略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李田 69 赵宝椿 亚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现状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李田 70 赵宝椿 儿童少年血压与身体发育指标的相关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一 李田 71 王兴泽 交变负荷对机体影响的机制研究 论文 《体育科学》 独著 核心 72 王兴泽 定向越野运动体能训练 论文 《科学时代》 独著 73 王兴泽 健康体适能评价对健康参与者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论文 《科学时代》 独著 74 王兴泽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形成之探析 论文 《科学时代》 独著 75 王兴泽 健康体适能评价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实验研究 论文 《科学时代》 第一 谭亚彬 76 王丽良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 《赣南医学院学报》 第一 吴磊 77 王丽良 再认识“快乐体育” 论文 《科学时代》 第一 陈绍团 78 黄永飞 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一 校外 核心 79 黄何平 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运动的相关性 论文 《中国工程与临床康复》 第一 核心 80 黄何平 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 第一 校内 81 黄何平 《运动创伤学》教材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 第一 校外 82 朱同祥 浅析我国高校校园篮球文化 论文 《健康大视野》 独著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现已更名为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属于期刊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是江西理工大学主办,并经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核准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她创刊于1980年12月,创刊名《江西冶金学院学报》,1989年改为《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年改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现为双月刊。
A.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新校区吗
我是安师大教科院的学生,对你这个问题很清楚。教科院在老校区(即赭山校区),不再新校区。窃认为新、老校区各有长处,都很好。 要想对这两个校区有更深的了解,建议你去安师大网站看看。
B.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的科室人员
童 静 秘书 谭志安 秘书 吕 军 科长 陈琪 副主任科员 汪文文 科长 刘四红 主任科员 宋 波 科长 温建萍 主任科员 曹 军 科长 董书宝 主任科员 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推荐单位 所属学校 课程负责人 课程 层次 课程类型 所属 一级学科 所属 二级学科 姓名 职称 电话 E-mail 心理学 (公共课)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师范大学 (省属) 姚本先 教授 本科 理论课 (含实践) 心理学 心理学 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所属 一级学科 所属 二级学科 1 化学教学论 江家发 本科 教育学 教育学类 2 中国古代史 裘士京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类 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钱广荣 2 文学理论 陈文忠 3 公共教育学 周兴国 2010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1 大学语文 俞晓红 2 教育学原理 阮成武 2007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批准时间:2007][批准文号:教秘高[2007]49号] 序号 课程名称 申报学院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本/专) 所属一级 学科门类 所属二级 学科门类 1 概率论 数计学院 祝东进 2 有机化学 化材学院 商永嘉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3 物理化学 化材学院 吴华强 本科 理学 化学类 4 地质学基础 国旅学院 王心源 本科 理学 地理学类 5 秘书学概论 文学院 杨树森 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6 *** 思想概论 政法学院 张奇才 本科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7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政法学院 钱广荣 本科 法学 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所在学院 1 大学英语 詹蓓 本科 外国语学院 2 大学体育 雷震 本科 体育学院 3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 许勇 本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4 现代教育技术学 张新明 本科 教育科学学院 5 环境土壤学 戴万宏 本科 环境科学学院 6 原子物理学 凤尔银 本科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7 中国近代经济史 马陵合 本科 经济管理学院 8 作曲 张建华 本科 音乐学院 9 古代汉语 储泰松 本科 文学院 10 刑法学 彭凤莲 本科 政法学院 11 外国美术史 陈琳 本科 美术学院 12 脊椎动物学 吴孝兵 本科 生命科学学院
C. 安徽师范大学是不是211工程大学
并非211,但比个别211院校的实力要好些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 *** 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 *** 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
D. 安徽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 汉语国际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物流管理 投资学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 行政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学 社会工作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 日语 俄语 法语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 音乐表演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舞蹈表演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 绘画 艺术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 广告学 广告学(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与礼仪 摄影 动画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统计学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师范类)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信息科学 城市规划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体育表演)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生态学 园艺学 应用生物科学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科学与工程
E. 安徽师范大学是几本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
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本类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安师大(AHNU),学校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创办于1928年,与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相承一脉,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校是安徽省人民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数个办学阶段。
(5)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扩展阅读: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
是安徽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 *** 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 *** 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
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
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
学校现有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F. 有谁知道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园园老师的联系方法,最好是邮箱,我有点事情问她,麻烦帮帮忙
她是我的人格心理学老师,我可以把她的号码给你,希望你不要给老师造成困扰,谢谢。她的邮箱是awan2007@sina。
G.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怎么样
安师大教科院是安徽省龙头老大,其在安徽省地位无校能撼动,在全国来说也是相当可以的。
H. 请问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梅养宝老师的大概课表
你去问梅老师~或者去问上课的同学。。
I.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哪个校区
在赭山校区 旧校区——赭山校区: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新校区——花津校区: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姚本先是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教授.
(一)学术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1、《转型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项社会学考察——以安徽两村“环境维权事件”为例》,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2、《国内农民环境维权研究:回顾与前瞻》,载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专业期刊)3、《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载于《学术界》2011年第9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4、《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自觉与低碳社会建设》,载于《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核心期刊)5、《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运作逻辑——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核心期刊)6、《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载于《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C类核心期刊)7、《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其它论文1、《转型期农民环境维权原因探析——以安徽两村为例》,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扩展版)2、《论底层研究与结构—制度分析及其在农民环境维权研究中的应用》,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3、《论从史出 审慎考察——评庄华峰<魏晋南北朝社会>》,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0日第17版4、《中国公众环境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意义》,载于《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CSSCI扩展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论点摘编5、《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载于《社会工作》2010年第12期6、《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载于《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7、《50例问题大学生的挫折适应和支持网络》,载于《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8、《结构化理论视阈下的旅游者安全问题》,载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转载9、《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载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0、《社会史与社会学成功嫁接》,载于《光明日报》2005年7月25日第6版11、《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心态的若干思路》,载于《芜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二)著作/教材《个案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撰写10万字并担任主编之一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余万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7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81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11月)详情可以去安徽师范大学官方网站查看
陈益升,曾用名陈益升,祖籍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屯溪(今黄山市)。少年时代,曾随母亲回怀宁照顾祖母,在三桥读三年私塾,辍学一年学做菜地水田农活和家务劳动,目睹和经历日军侵袭和日机轰炸。1946年到屯溪随父学做生意,感悟人生艰辛,于是弃商复学。1948年春,入屯溪小学,插班三年级。1949年9月,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曾任少先队中队长和大队长。1951年7月,考入屯溪中学,三任班长,多次荣获“三好”优秀生称号和奖励。1952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任班团支部书记和校团总支委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屯溪市黎阳镇人民代表。中学喜爱物理和历史,初中学英语,高中学俄语。 1971年夏,陈益升从“五七”干校回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始潜心翻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俄文专著《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同时学习德语。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陈益升在教育部《自然科学争鸣》杂志编辑部工作期间,积极参与曾为《资本论》特别是其中“机器与大工业”一章写作奠定基础的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手稿的续译和校译工作,他从20万字的译文中选出2万字的论述按专题进行编排。1977年8月,马克思这部分论述的中译文,经批准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从而为学习革命导师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论述提供一点新的材料,新华社专门为此作了报道。1978年7月,陈益升由教育部调到中国科学院新组建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作。1979年9月被提为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他受委托创办《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以介绍国外科学和科学思想发展为宗旨。在他的主持下,从1979年到1986年,《科学与哲学》共编辑出版48辑。当时,《科学与哲学》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一起,被誉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界“三大思想天窗”,为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方便阅读和翻译供《科学与哲学》选用的日文文献资料,1980—1981年间,他入中国科学院业余科技大学日语速成班和初级班学习并结业。 陈益升是我国第一代科学学研究的资深学者,他为科学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1979年夏,他主编的《科学与哲学》就为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编译出版一期“科学学”专辑,系统地介绍国外科学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980年5月,北京科学学研究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前夕,他受委托起草的《关于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编译出版工作》文件,以及后来草拟的相关文件,成为研究会开展编译出版工作的基础和依据。1982年6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正式成立,他当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2月,在南宁举行第三次全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他代表研究会宣读钱三强理事长致大会的贺信。陈益升作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连续三届理事、常务理事和编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办和主编学术期刊《科学学研究》和翻译期刊《科学学译丛》。两刊均于1983年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科学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和学术交流窗口。 作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第二编辑室主任,陈益升在从事编译工作的同时,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1982-1984年间,他与周发勤先生合作,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相继发表《从诺贝尔科学奖看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研究周期》等多篇论文,对当时和此后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1984年3月,陈益升应邀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他在会上就借鉴美国硅谷和我国经济特区经验开发中关村智力资源问题作了发言,并与赵文彦等先生联署提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会议《简报》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相继登出这一建议,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要求有关专家研究和论证。这一建议,对促进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起了先导作用,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1984-1985年间,他和赵文彦等先生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课题。陈益升主持其中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子课题研究,并与学界同人合作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 《科技战略导论》一书,成为钱三强、于光远、陈守一三位教授作序推荐的《科技·经济·法律》丛书的首部著作。从1985年2月起,他积极协助赵文彦先生创办中国智密区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85年春,被聘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编委。1986年2月,被聘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9月,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1986年12月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教授。1987年被聘为《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编委。1991年10月,被聘为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系客座研究员。陈益升作为我国科学学的早期学者,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在科学学研究方面,相继发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研究》(1981年与龚育之先生合作)、《科学技术观的光辉文献—--读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手稿》(1983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研究》(《科学学研究》发刊词,1983年)、《科学学:历史与现状》(1985年)、《为我国科学学事业辛勤耕耘》(1985年)等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科学学问题,并且根据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独特的“科学”和“科学学”的定义:科学既是一种知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指南;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关于科学活动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社会体制,它通过实践来利用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则是关于“科学大厦”自身的学问,它以科学及其活动为对象,不仅把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来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揭示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其它知识体系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指南,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研究,从社会角度探索科学活动的结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交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人们规划科学和发展科学的指南。 1985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益升担任科学学研究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科学学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高技术开发区研究”是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重要项目。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赵文彦、陈益升领导主持开展该项研究,对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学工业园区以及我国智力资源、工业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对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形成发展、我国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开发区所应采取的战略思想、发展模式、选址方案、选项准则、投资环境、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88年10月通过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相继获得1989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主要研究成果汇编成《新兴产业的摇篮》一书出版。△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周发勤、陈益升等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三项关于“科学发现”研究课题,即:“国内外科学发现的社会研究”(1989-1990)、“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调查研究”(1991-1992年)、“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规律研究”(1993-1995年)。三项研究主要以世界各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现/当代自然科学家为对象,通过对获奖成果、科学成就、成长经历、学术生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自然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经验、特点和规律。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学术界和国外同行的好评,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估为“优”等。△ 结合上述三项基金资助课题调研,陈益升和周发勤先生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组织学界同人在分析研究我国科学家队伍状况的基础上,编纂一套 大型系列丛书,弘扬我国新一代优秀科学家的历史业绩。丛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作序,于光远、卢嘉锡、吴阶平、汤佩松、李振潜、金善宝、钱三强、钱伟长、钱临照等教授担任顾问,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2000年间,丛书共编辑出版12册,相继获得广西首届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1991年)、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年)、首届中国青年读书节“青年喜爱的书”奖(1991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2年)、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2年)等五个奖项。△ “科学系统论研究”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项目。1989-1992年间,陈益升承担并完成其中的“科学系统的功能”和“科学系统的环境”两个子项研究。其成果编入《科学系统论》一书出版。△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共同开展以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政策、哲学、文化为主题的合作研究。陈益升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承担并完成该项研究的“中国古代自然观与科学技术”、“中国炼丹术与化学”两个子项,并分别在柏林(1990年)和北京(1992年)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以两个子项名称为题的论文。当时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H·W·舒特提交这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题目分别为“自然观念与欧洲技术”、“欧洲炼金术与化学”,这正好与陈益升的两篇论文遥相呼应,可谓异曲同工,受到与会专家的热议和好评。 1991年11月,陈益升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从1992年10月起,陈益升开始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选派,陈益升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莫斯科大学研修科学学与科学史,从而更加扩大和丰富了学术视野。“高技术开发区研究”课题完成以后,陈益升在从事科学学与科学史问题研究的同时,相继主持和承担一系列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工业园区后续课题研究,其中包括:“高技术产业与智密区开发”(1988—1989)、“高技术R&T管理体制研究”(1988-1991年)、“科技产业发展机制研究”(1989-1991年)、“中关村科学城国际比较研究”(1994年)、“中关村科学城政策环境研究”(1994-1996年)、“中国高技术园区政策分析”(1995-1996年)、“中国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95-1997年)、“科学工业园区历史变革研究”(1996-1998年)、“民营科技园区研究”(1998-1999年)、“经开区与高新区比较研究”(1999-2001年)、“科学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2001-2002年),等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提供了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1999年初,陈益升作为国家科技部委派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评估和全国十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地调研,为规范和完善国家高新区考评指标和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咨询。1994年12月,陈益升担任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注册咨询师。1996担任北京赛普民营科技园顾问。1997年4月被聘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顾问。2000年9月,被选为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1997年1月,陈益升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2000年12月,被聘为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2001年被聘为《科学学研究》编委会顾问。2000年10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技术辞典》出版,陈益升是这部《辞典》编委会编委及高技术综论(领域)编委会主任。2005年中国科学学界一些资深学者开始研讨科学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陈益升承担其中有关科学学期刊在中国发展历史的研撰工作。2009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被汇集成《科学学在中国》一书出版。2005年1月,陈益升被聘担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咨询中心顾问、发展研究部首席专家。同年7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益升相继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以及“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专家库”首批成员等。 在世界科学技术交流方面,陈益升多次应邀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他在日本东京(1984年)、德国柏林(1990年)、俄罗斯莫斯科(1993年)、巴西里约热内卢(1996年)、澳大利亚珀斯(1998年)、英国爱丁堡(2000年)等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并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至于伊朗德黑兰(1989年)、苏联列宁格勒(1990年)、加拿大魁北克(2000年)、葡萄牙里斯本(2003年)等学术会议,他虽未能参加但论文亦被收入《会议文集》出版。这些会议的主题,广泛涉及科学发现规律、科学系统结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炼丹术与化学、经济技术合作、科学工业园区、科技政策与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积极地推动了国际科学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8年6月,陈益升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返聘,直到2001年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才离开研究所工作岗位。此后他仍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并将他在科研、编辑、翻译等方面的成果和文稿,整理、编纂成书出版。截止2013年,他出版的主要著作已有:《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崛起》(2003年)、《创新链的启动系统》(2007年)、《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空间》(2008年)、《多元视野中的科学—-科学的哲学、历史、社会的研究》(2009年)、《国外交叉科学研究》(2010年)、《科学发现:经验与规律探索》(2011年)、《科学边缘上的耕耘—-编辑工作及其相关研究》(2013年)。
郑晓明教授,于199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经管学院行为与沟通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要讲授课程为领导力开发、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健康心理学,是学院《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必修课联合备课小组协调人、MBA《体验领导力》必修课负责人。郑晓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领导学、积极组织行为、胜任力模型、绩效管理、组织学习、组织文化、员工幸福感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负责人,他领导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号70572010)、“企业组织中的员工幸福感: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号71272022)、“伦理型领导的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11YJA630212)等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主持了包括中国银行总行、中粮集团、TCL集团、中国神华、中国移动、大庆油田、中煤平朔、金风科技等二十多家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研究;他还是国际合作项目“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全球第五轮人力资源胜任力研究”中国区负责人,并为国资委、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设银行、联想控股、南方电网、中国邮政、中信集团、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电信、中船重工、中国人寿、中投公司、港华燃气、可口可乐、辉瑞制药、日本三菱商事、韩国SK集团、新加坡佳通轮胎、印尼华侨商会、施耐德电气等中外近百家知名企业做过管理咨询及培训工作。郑晓明教授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心理学报》、《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已经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异文化圈社会规范层次结构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组织行为学》等十余本著作,其中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丛书》畅销10年,再版3次,累计重印30次,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被国内近20所大学选为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因此,郑晓明教授多次荣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优秀教学一等奖,清华大学EMBA优秀教师奖、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杰出贡献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郑晓明教授于2007 年至2008 年及2011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现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企业高级顾问,曾任北京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会理事,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客座教授等。现为美国管理学会(AOM)会员,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会员,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并担任IACMR、AOM、SIOP、心理学报、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会议与论文等评审专家。郑晓明教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开发了《海底捞公司》、《特锐德团队创业之路》等20个教学案例进入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案例库,其中多个英文案例被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并销售;发表在《管理世界》的案例研究论文“双元能力促进企业服务敏捷性:海底捞公司发展历程案例研究”荣获2011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最佳论文奖。迄今为止,郑晓明教授已经指导了126名研究生获得学位并顺利毕业(含博士生、普通硕士生、MBA及EMBA 学生),其中有3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有2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有5篇论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所以,真诚欢迎大家来清华大学郑晓明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北京圣荣专家顾问系统地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学等课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管理模式的文化》、《组织水平决策》、《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中国版)修订》、《中国比纳智力量表修订》等多项研究工作。还多次承担政府及企业的各种管理培训工作。主持过中美合资德尔福汽车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德集团的管理流程、慧聪集团的市场调查技术、广西柳工集团的职务分析与岗位评价、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总公司人员激励与考核等项目。
姓名:白长虹 性别:男电子邮件:,单位:现代管理研究所, 《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职务:南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南开管理评论》副主编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学术兼职包括国际管理学会(AOM)及亚洲管理学会(AAOM)会员;华人管理研究国际协会(IACMR)创始会员,天津管理学会理事,天津科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企业形象策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商界名家》策划顾问;《企业文化》杂志社理事;摩托罗拉大学培训顾问,宝钢储菱等企业管理顾问;研究领域: 顾客价值及其管理系统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竞争力评价和组织卓越绩效管理评价研究、传媒营销、品牌与营销传播主讲课程:MBA:营销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企管研究生:战略营销专题、管理理论前沿参与项目:近5年承担了包括天津社科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港合作以及企业委托的2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15项,参加8项。一、主持课题包括:天津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国有企业现代经理人激励体系研究”;中港合作课题“服务企业生产力、服务质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企业委托“企业文化与形象系统设计”、“品牌战略与营销管理系统设计”、“组织与激励制度设计”、“银行服务竞争力评价”、营销战略与服务系统设计”、“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等;二、参与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服务企业竞争力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顾客的品牌权益研究”、“中日公司治理比较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服务企业绩效及其决定因素研究”;中港合作“服务企业绩效模型研究”;新技术园区委托“卓越绩效管理评价研究”、企业委托“鼎铭公司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等。主要论著:1、著作(专著、编著、译著)1) 《市场驱动型组织》,译著,主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1;2) 《顾客价值论:市场导向的服务企业管理模型》,专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 《服务营销》,张金成、白长虹主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2;4)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in EAST and SOUTH -EAST ASIA,Co-author, McGrall-Hill Companies,) 《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朱卫卫、白长虹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08;6) 《市场学》(教材),李景泰、白长虹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03版;7) 《涉外经济与改革开放丛书》(四),参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8) 《管理公共关系学》,李景泰、白长虹等编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现代经理人激励体系——立达模式及应用》,白长虹等7人合著,待出版)2、学术论文1)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RVQUAL in a Mainland Chinese Department Store, Xiande Zhao, Changhong Bai & . Hui,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2002:,241-254;2)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服务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白长虹、范秀成、甘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7-1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4:101-107;3) 服务企业的顾客忠诚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白长虹、刘炽,南开管理评论5(6),2002:64-694) 基于顾客关系的价值创新,白长虹、武永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86-90;5) 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南开管理评论4(2),2001:51-55;6) 基于顾客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白长虹、廖伟,《南开学报》2001-6:14-20;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1:126-132;7) 绿色化: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白长虹、武永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2:40-42;8) 关于中国零售业态变革的思考,赵伟、白长虹,中国软科学,00-2;9) 管理顾问:实现管理升级与管理变革的重要资源”,刘希珍,白长虹,南开管理评论99-2;10) 大型百货零售企业服务质量及其管理体系,白长虹,赵伟,商业经济研究98-12;11) CI战略的设计与实施,白长虹、陈晓东,《企业文化》98-5;12) 集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白长虹、张玉利、王迎军,《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3) 战略整合制胜,谢泗薪 白长虹,《企业研究》2003-05/0714) 知识战略与服务战略的互动及整合,谢泗薪 白长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国际国内研讨会论文15) 从日本光荣公司事件看跨国经营的伦理问题,白长虹、刘武、邱昭良,THE 199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ETHICS 论文集,《北京商业》96-4选载;16) 新竞争时代高层经理人激励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白长虹、王永贵,《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0317)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VALUE AND BEHAVIOR INTENTIONS OF CUSTOMER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EVIDENCE FROM CHINA’S MOBILE PHONE MARKET, co-author, Succeeding in the New Waves of e-Busines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2002, ) 基于服务交互过程的价值创新,白长虹,甘源,《启明—南开韩中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04;19) 服务企业的顾客忠诚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白长虹、刘炽,《南开—启明中韩经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11;20) An Application of SERVQUAL at A Chinese Department Store, co-author, Service Quality in the New Econom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published by ISQA, 2000;21) 服务企业顾客关系与顾客感知价值,白长虹、黄晶、武永红,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电视、报刊学术专论与时评22) 关注北大教改,CCTV《对话》栏目评论嘉宾2003-7-623) 秦晓:百年招商新航程,CCTV《对话》栏目评论嘉宾2003-3-924) 周明臣与中粮的三次重大转折,CCTV《对话》栏目评论嘉宾2002-8-1825) CCTV商界名家栏目专集《创新前沿:2002电视经济年会》,评论嘉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1;26) 荣宝斋,传统文化如何经营?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3-327) 顺天府,名称困境,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2-928) 席殊图书俱乐部,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2-929) “洋话连篇”,如何驾驭特许加盟,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2-1030) 丘比特:再次启动北京市场的钥匙在哪里?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2-1031) 东来顺,老字号如何连锁扩张,CCTV《商界名家》评论嘉宾2002-1132) 商业银行服务竞争力:模型与评测,《中国金融家》2003创刊号33) 研究顾客价值 创造竞争优势,香港《文汇报》2002-09-1934) 管理升级取向:市场驱动型企业,《天津日报》2002-01-2835) 独有的进步方式:新报业绩令人瞩目,《天津日报》2002-09-2536) 管理咨询不是一包到底,《天津青年报》2002-08-0937) “天津日报号”,报业营销创举,《每日新报》2002-07-1338) 假日经济的热与冷,天津电视台“经济观察”2002-0539) 服务企业实现管理变革与升级的战略武器 ,《滨海时报》00/03/29;40) “企业形象与品牌经营系列”(CIS:‘化妆术’还是‘战略武器系统’、 CIS设计程序、 教育、宣传、管理:CIS的战略实施与推进、品牌经营:开发与推广),《香港商报》98/08;41) 从日本光荣公司事件看跨国经营的伦理问题,《中国经济时报》98-1042) 以寡制众:实现赶超型成长,《中华工商时报》98/01/26;43) 合作与竞争:组织重新设计的焦点,《中华工商时报》97/12/29;44) 战略杠杆: 企业成长新理念, 《中华工商时报》97/10/27;45) 管理的力量, 深圳《宝安风》97-14 ;46) 多元化之路还能走多远, 深圳《宝安风》97-15 ;47) 瞄准标杆 后来居上(第二作者),《宝安风》97-21;48) “21世纪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征文“新院长再造哈佛管理学院”,《南开周报》97年第631期;3、研究报告1) 招商银行服务竞争力评价报告20032) 中国网通集团天津通讯公司员工满意度与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报告20033) 滨海快速交通有限公司(天津轻轨)整体企划指南20034) 中储股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营销与服务战略)20025) 天津开发区药品公司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26) 深圳商业银行服务竞争力评价报告20027) 北方人才港股份有限公司CI策略与人才网站定位研究20028) 工商银行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与竞争力调查分析报告20019) 中国银行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与竞争力调查分析报告200110) 现代经理人激励系统研究. 天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报告200011) 立达房地产公司高层经理人激励管理体系设计199912) 对“津派服装”发展的若干思考,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务参考》98-27;13) 天津和平海湾电源集团现代营销管理体系98年;14) 天津立达国际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管理诊断报告97年;15) 中策药业有限公司CIS手册,策略设计,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