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震论文参考文献5条

发布时间:

地震论文参考文献5条

你好意思吗你?!这都靠抄的 小子你家房子塌了压你5,6天你就文思如泉涌了你

1篇。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 ○要相互关爱 ○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 ○学生要听从指挥 2篇一、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二、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一旦发生地震,就可能使我们的供电、供水、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生活必需品供应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首先要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窗上贴上防碎胶条。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时间,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会帮你度过难关。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药品。 三、学校应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在中、小学应该普及防震知识,震区学校应有防震训练的方案,若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老师应马上给学生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就地闭眼伏在课桌下。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时。家庭和学校要经常沟通。震区有条件的学校应备救灾物品,如:急救医药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并按班级或教室分配,直到个人手中。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可见,学习地震知识非常重要。

流泪不仅仅是悲伤1汶川,这是一个很难读准读音的小县城,而今,却成了地球村哀伤的焦点,成了泪水洒向的“圣地”。每一次看着视屏上的震灾惨状,看到万众一心的感人场景,我和许许多多人一样,总是泪眼模糊。我们流泪,不仅仅是因为悲伤!流泪,首先是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震惊!这一天还是母亲节的翌日,星期一,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红色的康乃馨还在花瓶中静静地开,书声正从学校传出,职员已打开电脑……然而就在此时,在四川,在汶川,平日平静如佛的大地,竟霎时就发生了如此强烈的震荡:一场里氏8级的大地震……紫色的风呼啸着挟持夜色笼罩了汶川、四川、中国,乃至世界……从此,我们中国人,全球的华人,地球村中的好人,就开始了情感震荡流泪的日子!19日三分钟的举国默哀,是一场何等悲痛、庄严而神圣的国祭啊!国旗半垂,大地肃立,江河呜咽,汽笛长鸣,日月无光,全球共悲……新中国成立以来,唐宋元明清以来,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还有过什么时候,谁曾见在如此阔大的地球地域上竟会有如此之多的人为一个本来名不经传的地方的死难者集体流泪……莫说人的泪水已悲哀地荡涤着、模糊着中国乃至世界,甚至连四川国家地质公园龙门山,还有无数山体上呼啸而下的泥石流形成的纹路,怎么看也是流淌的眼泪——那是地球在流泪!我们流泪,是生命在灾难面前竟然是如此脆弱,如此渺小。遇难者和失踪者的数字,仍在无情地节节上升……曾几何时,他们本都是鲜活的生命啊!而今已长眠在倾压过来、撞砸下来的大墙、预制板和巨石的坚硬之下了,在五层高的教学楼还来不及摇荡几下就变成只有三四米高低的废墟里了……这些无辜的生灵,甚至连一声轻微的呻吟也未有,就殁了……哲学家帕思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思想录》)然而,即便是脆弱的芦苇遭折,也都要表现出生命的弹性啊!何况血肉之躯?那不是伸自废墟的无声无望的孩子的一只手吗?那不是绿色的中学作业本、小小的红色的发夹吗?……这些生命,许多生命,原来都还是孩子啊!我亲爱的小孩,为什么不让我看清楚,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在黑暗中漫步……流泪是我们无法不被生命的坚忍和顽强所感动……流泪是我们更无法压抑对生命的珍惜、敬重和恋怀。九州默哀时分,木鱼镇初级中学40名幸存者站立在废墟前,默哀遇难的280名师生。废墟上仍然鲜活开放的,是一束他们采集的带泪的山花。流泪,在于总是被普遍的、难言而无边的大爱所感动。临行解开衣襟乳哺梦中幼子的母亲。手机最后的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以后爷爷再来看你!”“孩子,好好地活下去!”“我们都是感恩的四川人!”流泪是因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无私无畏的力量。在余震不断中,总书记来了,解放军来了,志愿者来了!最最需要的关怀都来了,啊!这么多如春风的爱,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浩浩荡荡地来了……一颗心是孤独,两颗心是爱情,万众一心就是伟大的力量!互助,不,是崇高的献身,难道不已是疼痛黑暗中的摇曳烛光、灿烂花朵?!在命运的颠簸中,最可以看出人的气节。——莎士比亚谁能忘记,在灾难降临之际,在震区,在高大耀眼的群英谱中,总凸现着可敬的人民教师的形像!是谭千秋老师英勇地张开双臂身体死死地趴在课桌上,以自己的死才换来了4个学生的活!我们这些侥幸活着的人,能不为之而泪流吗?也许是灾难太大,太异乎寻常了,连人间之爱会出现异态。大难过后,我在电视上看到北江中学的老师们都异常平静,——强忍住了哭,几乎不在学生面前哭,为的是以干的眼神传递鼓励,给学生以力量!老师们心知惟有在学生面对无泪,才能给学生以坚强以力量!然而老师,有谁不是夤夜独醒垂泪?老师们甚至变得出于不能流泪而泪流了。“我觉得教书,当教师,太难了……我甚至不想再当老师了!”活着,为的是用证明生命的坚强!北川中学幸存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死了我能留下什么呢?我有什么值得留下呢?那么多的兄弟姐妹死了,而我活下来是为了什么?最后我知道了,我是为他们而活着……” “很幸运我还可以流眼泪……”如果说我们曾经遭受大难,而现在,在震区,在尘世,却正在收获四面八方的爱。下面这首网络诗歌是从土地里,是静默在废墟中的孩子与母亲的永诀。妈妈别哭,我现在已没有痛苦。地震来得那么唐突,没有什么可以遮护,幸存的同学真让人羡慕,那一刻,求生的愿望强烈却茫然无助……妈妈别哭,我不能陪你走今后的路,这么多人陪我我不会孤单,却担心你悲痛地泪流如注,我多么希望你能幸福,我多想长大了孝敬父母,我真的不想早走这一步!……只要妈妈你还活着,就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因为有你,每年清明那小坟上,会多一掊土……震区留下了许多这样的人:全家只剩下他一个人,无亲无故的一个人,不文一名。在强力救助到来之前,你若问他日后何处去?他只有睁着一双茫然、无神的眼,那眼睛久久地直直地空洞地向着你。这可是丧失了泪水和一切的眼睛啊!流泪在今天,有时仿佛已不再需要任何理由,也麻木了痛苦。但流泪,却教人撞到了生命的力度。中华民族在这场劫难中,再一次经受了超越心灵的考验,彰显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度!世界已因此而同感叹:中国原来是这样!我的学生流泪说:“我从来没有能像现在这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面对这场劫难,我们,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感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后,都有一个伟大、坚强、人情的祖国!2面对这场来自土地深处的灾难,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该感恩你我他(她)的泪水呢?谁不是天天在感受泪水的力量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和情感性流泪,悲伤的泪中水分少、味道很咸,欢乐的泪量大却味淡。我们的泪水之所以有力量,并非因为悲伤盐多且重,而是由于这是善的、美的、悲壮的、沉思的、崇高的泪水!是坚强的、面向将来的、被世界理解的泪水!谁能否定这大江大河般的泪水,不是在洗刷、浸泡和溶解许多东西呢?谁能说许许多多的东西不正被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呢?——我们对爱的理解,在什么时候能有今天这般深刻、辽阔、博大和丰富呢?在灾难面前。爱是什么?爱不再仅是原有的内涵。爱,更多的已成了行动,成了没有利益,而且成了跨国界的行动。是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心相连手相牵。是你在灾区的路上一拦车,眼前的汽车都会停下载你。是每时每刻的感动。是长歌当哭却难于哭!爱更是黑夜里点出的一盏盏灯。是人性,是人道主义,是职责,是坚强。是站在同一国旗下。爱与祖国与民族在一起。爱成了宿命!泪水与爱紧密相连,与力量同在;与泪水在一起的爱才是更有力量的爱。劫难发生后,在电视屏幕里,我们总能见到一个平民——我们的亲人:他爬上倒塌的建筑废墟;他拿着捡起的书包、遗落的球鞋,在废墟间有些踉跄地奔走;他不用话筒就为民众呐喊;他和百姓同吃咸菜馒头;他回望北川废墟,对被夷为废墟的城市挥手作深情的告别;他的眼泪重重地砸在人们的心上;他的深情与不舍代表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爱,代表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形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面对这么多瞬间逝去的生命,谁能不认真地思索、体悟和拷问生命的真正涵义呢?传统的教科书定义所有的生命都呈现“3f” 特性:攻击(fight)、移动(flight)和繁殖(frolic)。或者说,任何生命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命本是一个过程。生命与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体内,都具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转换。只有生物把生命所需的物质吸收到体内,经由一系列的转化变成自身的物质,生物个体才能长大,长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繁殖能力,乃至遗传、变异和进化。著名生物学家萨根在意外辞世前曾把生命定义作“具有复制、变异和变异之复制能力的系统”。……生命是如此伟大同时又是如此渺小。生命也并非任何时候都很有力量。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活着的人,告慰死者于九泉的,只有也只能是勇敢的面对,惟有好好地活着,惟有全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功业。在今天,生命殁了尽管没有回声,却仍有哭声化雨,有无边的黑色的云,即便不会响应,没有共鸣。而在这场劫难中,那些为了爱他人而献出的生命,那些因为伟大、崇高、无私而已经长眠在地下的人,我们又怎能、怎忍心地将之视作死亡了呢?又怎能认为他们会真的没有回声、没有响应和共鸣呢?!这些大写的人,才是真正有生命的人!才配永生!该感谢他们啊,正是他们,给生命赋予了流泪的意义,道出了生命的真谛!3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多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没能为唐山遇难者构筑一个专门祭奠的场地。幸存者祭奠24万亡灵只能多在街头路口,街路总是纸灰飞扬。——我们无法承受汶川重演如此的伤悲!希望在汶川筑一座抗震救灾博物馆的提案,已见诸传媒。有人还发贴要建一座哭墙。我想起耶路撒冷就有一堵哭墙。千百年来,流离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都会扑到哭墙前祷告,哭诉。成了流离失所的犹太民族的精神家园,成了圣地,这哭墙!我们的确也需要一座哭墙,面对这场民族的灾难,人类的创伤!不是说“多难兴邦”吗?哭墙就是一种衡量,一种正视,一种担当,一种起兴,一种力量!哭墙既耸立于一个民族最柔软、最伤心之所,也巍峨在一个民族最有力量最伟岸的地方。这座哭墙,是中华民族曾经苦难的象征,更应成为中华民族愈挫愈起的里程碑!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雪莱在我悲切的心中,其实已日渐在构筑、在坚硬和在雄起一座特殊的“哭墙”——悼念馆!这座悼念馆,一部分乃高耸的哭墙群,另一部分则为耸立在主体哭墙群外侧的纪念碑。纪念碑由直直举过头顶犹同一股股冲天力量的手臂群构成!这座悼念馆就筑于今天的废墟——北江中学。惟学校能象征不死的知识、力量和希望。——这可是一座不设屋顶的悼念馆啊!深葬着亡灵的废墟被一堵又一堵各不相连的哭墙所环绕,所拥抱!这座悼念馆“哭墙”的背面,镌刻的是永生的所有遇难者的名字,而“哭墙”正面布满的却是一双双永远睁着的各式各样的人的流泪的眼睛!这是些茫然的眼睛、扭曲的眼睛、血红的眼睛、绝望的眼睛……无数的眼睛全活在哭墙上,活在一双双无望地伸举着的手上……有了这座悼念馆,多少可以给死难者没有了温度的生命挡挡凄冷的风。有了这座悼念馆,算是可以给不幸的亡灵一个尽管残缺,然而却安静,年年中秋夜能天然沐浴如清泪般的月光的大家庭。有了这座悼念馆,幸存者就有了年年“5、12”可以流泪、可以追思和反思的地方。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否需要加快调整?是否做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相处?对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公民基本***我们是否做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在日本,学校及医院反是躲避震灾的重要场所,而我们的学校及医院何以就会那么容易的大面积倒塌?在灾难到来前,据说曾出现浩大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何以就没有任何预报?哭干这灰墙没有你在场,谁哭谁笑不用衡量,惟有回忆留在这墙上……我们能够责怪大自然吗? 大自然自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自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天文学家分析说,这场汶川大地震可能与天文现象相关。这场大地震也是发生在上弦(农历四月初八)。上弦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太阳月球地球同处在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刚好呈90度。如此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必然会同时对地球施加影响,促引地震发生。历史上好些大地震都发生在上弦或下弦前后,比如195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八)发生的里氏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那天便是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发生在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乃下弦。

国际地震动态 1986年12期 目 录 1986年5—7月上海地震谣言事件概况及对策A GENERAL ACCOUNT OF THE RUMOUR OCCURRING IN SHANGHAI DURING MAY-JULY OF 1986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苏公望 张君仪 李锦芳 王祖康 我国地震区划工作回顾与展望REVIEW AND PROSPECT OF SEISMIC ZONING WORK IN CHINA 鄢家全 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工作展望PROSPECT OF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OF UNDERGROUND WATER AND ITS RELATION WITH EARTHQUAKES IN CHINA 王铁成 1986年4—6月的全球地震动态DEVELOPMENTS IN GLOBAL SEISMICITY FOR APRIL—JUNE OF 1986 吴佳翼 一幢装有滑动带的住宅 靳君达 1626年北京地区特大灾异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概况A BRIEF ACCOUNT OF THE SYMPOSIUM ON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ATASTROPHE IN BEIJING AREA IN 1626 徐好民 1985年度上半年全世界破坏性地震灾害情况综合汇编A COMPREHENSIVE COMPILLATION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 DISASTERS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1985 李怀英 宋守全 《地震对策》专著已正式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THE MONOGRAPH“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S”FORMALLY PUBLISHED AND OPENLY DISTRIBUTED AT HOME AND ABROAD 商宏宽 《国外地震科技情报》1987年度继续出版征订 董泰 希腊大地震临震前地电场的周期变化 迈耶 赵玉林 墨西哥地震的长周期波 竹内敬二 赵仕万 高加索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与其地质构造的对比 雷姚镇 孔多尔斯卡娅 预测地下风暴 靳君达 马尔金 用空气代替混凝土作为水坝抗震防护层 科雷洛夫 靳君达 测试核反应堆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索洛 卓秀榕 许万通 “《国际地震动态》文集之三、之四、之五:国际震磁研究、国际地震学实验研究、国际地震预报警报和地震对策研究”将分别出版并征订发行 董泰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一书即将出版 姚家榴 《灾害学》杂志创刊 董泰 《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文集出版并征订发行 董泰 零讯 《国际地震动态》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科技情报成果奖 往期检索

地震论文可参考文献

这里有以下文章: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的线性方程定位求解及其病态处理 微地震技术在煤矿“两带”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采场围岩空间破裂形态 微地震相分析在河流储层精细描述中的应用 微地震研究及在深部采动围岩监测中的应用

我这里有的是,不过要打这些文章,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还是你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进一步总结,找些有关的论文参考,自己编写,发表。我这里有:水位与地震,地热与地震,电磁波与地震,还有许多震例分析,这都是阶段性的总结的。在CN级发表的。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盘,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 心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时间永远凝固在 2008年5月12日 14时 28分 。那一刻,孩子朗朗的书声戛然而止;那一刻,繁华的街市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夺取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呀!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时间永远凝固在 2008年5月12日 14时 28分 。那一刻,孩子朗朗的书声戛然而止;那一刻,繁华的街市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夺取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呀!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不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多少荆棘。但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个信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怎能见绚丽的彩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许许多多困难在等待着我们。这时,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选择坚强。 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 13亿血脉相连的红心,就是永远震不倒的钢铁长城!!!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 。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地震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地震地质的孕育

从地质力学发展的近90年的历史进程中,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对地球海水进退规程中,把现代海平面变化就与地震预报联系在一起,在地质力学早期研究阶段中,从构造形象的力学分析时,已经开始探讨地应力场的雏形,已经为地震地质开拓了道路。在构造体系研究阶段中,建立构造体系基本概念时,已经划分出相对活动的构造带,与夹持在其中相对较稳定的地块,大体区分了地震的活动范围与大震的孕育的地带、地区、地段和地点,已经为地震地质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依此,刘国昌、谷德振已经开始进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1954年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中,充分论述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地震地质的孕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年对新丰江水库提出地震地质的研究,已经是该分支学科正在孕育诞生之际[1-36]。

2.地震地质的诞生

1965年12月李四光发表的《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1),已经明确了该分支学科的目标任务(地震预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研究思路核心以及前进的方向等,并提出了“安全岛”的概念,标志着地震地质的正式诞生。随后李四光安排陈庆宣带领专业队伍在西南“三线建设”地区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寻找“安全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7]1。2008年5月12日汶川级大震检验了“安全岛”理论的实用价值。

图2-6 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一书的手稿提纲

图2-7A 邢台地震区地表裂隙综合分析图[6]

图2-7B 邢台地震区地面破坏程度图[6]

3.地震预报实践与初步小结

除了关心全国的地震预测以外,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地震他亲临现场,进行邢台-唐山地震系列活动幕的预测预报实践,结合保卫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安全预防研究工作,已经超前开展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实测研究工作,并已经通过断层位移测量初步获得了新华夏系现今断层位移场的证据和唐滦大震严重危险性的活动证据,同时在唐滦地区部署了地应力监测台网,为准确预报地震创造了基本条件[1-3]。

1970年6月,李四光在《地震战线》第7期发表的《地震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2),对地震预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对具体工作方法步骤、研究内容思路以及仪器监测部署都作了具体安排,包括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也都作了说明。在他临终前10个月发表该论文具有系统指导性意义,当然也使他对攻克地震预报难关,充满了信心与希望[2-3]。可惜当时在“文革”中,真正能比较全面了解和体会其意图者甚少,为之继续努力者更少。随着1976年唐山大震之后,中国东部地震进入平静期,地应力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削弱,全国110个地应力监测台站也大都停测,原来的分析研究人员也纷纷退休,随着进入了停滞的地震地质研究状态!

地震地质和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等分支地质学科一样,都是以地质学作为基础,对地质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分支学科,它们都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因此离开地质研究地震是地质工作者不愿意接受的。

地震地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①构造体系研究阶段;②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李四光教授强调从构造体系研究入手,着重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规律研究,把重点放在与地应力场关系方面的研究等;进而把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作为预测预报地震的指导思想,是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重要武器;工作部署中的“三步走”则应该是他腹稿的重要内容,只是当时我们认识不到,“文革”中他也无法一一交代,临终遗言仅仅说出了再有半年时间可以见到结果[1-3,4-24]。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3]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4]《地震问答》编写组.地震问答(增订本).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5]国家地震局(马杏垣)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6]《地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李四光.区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李四光.旋扭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9]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0]J. S. Lee. Geology of China. Thomas Murby and Co, London, 1939.

[11]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摘).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2]李四光.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中国地质,1965,第12期.

[13]原著李四光,《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编著.中国地质学(扩编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4]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15]刘光勋.地震地质工作的缘起与回顾.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6,第112期.

[16]刘迅.邢台地震地表变形现象初步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1,第1集.

[17]河北省地震局.1966年邢台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8]孙叶.对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些设想.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集刊,1982,第3号.

[19]孙叶等.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0]孙叶.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划分与减灾对策的战略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1,第4期.

[21]马宗晋等.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2]朱凤鸣等.1975年海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3]武烈等.山西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王治顺等.构造体系各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5]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6]高庆华等.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7]马宗晋,杜品仁.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8]刘迅等.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9]邵云惠等.地质力学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0]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

[31]王维襄,韩玉英.一类入字型断裂构造力学的研究.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我这里有的是,不过要打这些文章,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还是你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进一步总结,找些有关的论文参考,自己编写,发表。我这里有:水位与地震,地热与地震,电磁波与地震,还有许多震例分析,这都是阶段性的总结的。在CN级发表的。

100分不能算高分的 不过我会帮你找找 有消息就用百度消息发给你

这里有以下文章: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的线性方程定位求解及其病态处理 微地震技术在煤矿“两带”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采场围岩空间破裂形态 微地震相分析在河流储层精细描述中的应用 微地震研究及在深部采动围岩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中的物理论文参考文献

引言 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中上地壳构造探测与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对地震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对1966年邢台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1695年临汾和1303年洪洞地震等大震区的研究表明:a)深浅构造是不连接的形态、产状、力学性质不同的两套断裂系统;b)直接的发震构造是地壳深部的高倾角断层;c) 浅层的铲形正断层消失在10km以内的地壳上部。这些观测事实和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浅层构造间的种种不协调现象都证明,不能简单地用地表断层代替地壳深处的发震构造。因此,研究地壳深断裂特征及其与浅层构造的对应关系是地震学的重要课题。然而现有多震层深断裂探测资料很少,短期内不可能编制出区域性深断裂展布图件,更难了解其活动性。目前最现实的思路是,采用以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为主要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研究现代活动的震源断层。 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晋北拉张区内,是本世纪在山西断陷构造带内发生的最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在张性断陷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因机制的良好机会。本文以地震地质思想为指导,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平面和剖面和震源机制资料构造分析为主的方法,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地质构造资料,研究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讨论震源断层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 地震活动图象分析 傅承义院士(1963)在记述地震预报的地震地质方法时指出,用高灵敏度的高频地震仪可以划分出地下微弱震动的震中汇集带,这可能就是地下深处地震成因断裂在地面的痕迹,可以补地质方法之不足,对了解地震的地质条件大有帮助。本节以震中平面带状分布图象显示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在地面的投影图象,即震源断层的平面特征;以震源分布图象显示震源断层的剖面特征。大同—阳高地震序列位于大同遥测台网的最佳控制范围,台网记录了整个地震序列,并且有较高的震源定位精度,为分析地震活动图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使用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序列目录分阶段进行地震活动图象分析。 a)第一阶段:1989年10月18日22时59分(级地震)—10月19日00时52分(级地震前)。这个阶段主要是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a所示。图中显示出NE25°和NW80°地震活动带的交叉图象。级地震和10月18日23时15分级、23时41分级地震发生在NE25°带内。 b)第二阶段:10月19日01时01分(地震)至10月19日12时30分。这个阶段是级主震和10月19日02时20分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b所示。图中显示出NE20°和NW60°地震活动带的交叉图象,若与图1a比较,NE20°地震活动带明显向SW方向延伸,级和10月19日01时26分级、10月19日05时02分级地震发生在这个带内。级地震发生在NW60°带内。图1a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1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1b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2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图1c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3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1d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4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图1e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地震震中分布图 c)第三阶段:10月19日18时29分(级地震)至10月21日23时39分。本阶段表现为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图1c是震中分布图,图中显示出十分清楚的NE25°地震活动带。级地震和10月19日20时32分级、21时59分级、10月20日01时56分级、19时41分级地震都位于NE25°地震活动带内。 d)第四阶段:10月23日21时19分(级地震)至10月29日09时34分。本阶段表现为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d所示,由图可以看出,NE25°地震活动带仍有清楚的显示,10月24日01时07分级、10月24日23时36分级地震发生在这个带内。在该带东侧形成一条NW70°的分支地震活动带,级地震位于这个带内。 与上个阶段相隔近17个月发生的级地震子序列。由图1e震中分布图象可以看出,级地震发生在NE25°地震活动带内。该带东侧出现一条NW45°地震活动带。此外,还在该带的ES方向上形成了另一条NE25°的地震活动带,两条NNE向带呈明显的斜列图象。 在图1a~图1e中,由震中密集程度勾划出来的地震活动带是十分明显的,若统计图中带外离散地震与地震总数比值,各阶段均小于,说明这样的划分是可取的。 以地震活动条带表示震源断层,图1a~图1e所示的大同—阳高地震序列震源断层分布平面图象的特征是:1)全序列各阶段都是由NNE和NW—NWW向的共轭震源断层组合;2)全序列各阶段出现的NNE向震源断层是一条主干断层,长约20km,它自始至终贯穿于全序列的破裂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两次地震的主震都发生在这条断层上,成为主震震源断层。此外级、级地震和10次级~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断层面上;3)NNE向主干震源断层由两条断层斜列组成,以北面的一条为主,南面的一条是在序列破裂发展的最后阶段形成的。 为求得NNE向主震震源断层垂向剖面特征,作出了该断层的纵向和横向剖面图�由于1991年的震源定位精度不高,故未采用,由图2可以看出,两次地震的主震震源分布在10km和12km深度上。主震震源断层是近似垂直的高倾角断层,断层面埋深5km~17km,断面宽度为12km。图2a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横剖面图 图2b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纵剖面图 通过以上地震活动图象(平面与剖面)分析,我们得到了一条走向NNE向,长20多千米,埋深5km~17km,断面宽12km的高角度震源断层。 2 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 以上通过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得到了大同—阳高地震两个主震震源断层的静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主震震源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受力状况,使用在NNE向地震活动带内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构造分析。 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以概率振幅模型利用初动符号计算得到NNE向地震活动带内发生的9个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列于第18页表1。按照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得到的地震活动带(见图1),取与震中所在震源断层一致的节面为断层面,将9个位于NNE向地震活动带内的地震断层标在图3上。由表1和图2a可以看出,在NE25°地震活动带上,各地震断层走向与带走向基本一致,两次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分别为25°和31°,与地震活动带一致或十分接近。大多数震源断层的倾角在60°以上,两个主震震源断层倾角为86°和85°,这与地震活动带横剖面所表示的接近直立的断层一致。各地震断层的滑动矢量与走向的夹角均小于15°,均为右旋以走滑为主的错动性质。再从P,T轴各参数来看,P轴仰角多数小于20°,平均值为°;T轴仰角多数小于20°,平均值为°。P,T轴的优势方位分别为NEE—SWW和NNW—SSE向,P轴平均方位为°,T轴平均方位为°。图3 NNE向活动带上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反映的破裂图象 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 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是一种汇集小地震震源信息的方法,常用来研究震源区应力场。李钦祖等最早提出利用单台小地震资料确定台站所在地区的地壳应力场。许忠淮等利用北京周围地区地震台站的地震P波初动资料,分区研究了综合断层面解得到区应力场方向。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反映的应力状态信息的可靠性可与一次强震相当。本文试图使用这个方法汇集由小地震带来的震源破裂信息,进一步论证由地震活动图象和单个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得到的大同—阳高地震NE25°地震活动带上的多个小震P波初动资料,求得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这个结果可以抑制震源断层破裂过程的局部复杂因素,取得由小地震反映的主震震源断层的主体特征。 使用均匀分布于NNE向地震活动带内的多个小地震的879个初动符号,得到综合断层面解,使矛盾符号比为15%,将这个结果也列于表1中。它汇集了由主震断层面上发生的众多小地震带来的震源破裂总体信息。取节面Ⅱ为断层面,走向NE29°,倾角89°,滑动矢量与走向的夹角9°,为右旋走滑断层,P和T轴仰角小于10°,方位分别为NE74°和NW16°。序号 时间年-月-日T时:分 震级Ms 震源深度h/km 震中位置 节面1 节面2 P轴 T轴 N轴 资料 φN(°)(′) λE(°)(′) 走向(°) 倾向 倾角(°) 滑动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滑动角(°) (°) (°) (°) (°) (°) (°) 矛盾符号比 1 1989-10-18T22:57 10 39°′ 113°′ NW NE 30/120 2 1989-10-19T01:01 10 39°′ 113°′ NE NW 31/102 3 1989-10-19T01:26 11 39°′ 113°′ NW NE 8/37 4 1989-10-19T05:02 14 39°′ 113°′ NW SW 8/48 5 1989-10-19T13:29 10 39°′ 113°′ SW SE 24/90 6 1989-10-19T20:32 15 39°′ 113°′ NW SW 10/34 7 1989-10-19T21:59 13 39°′ 113°′ NW SW 6/33 8 1989-10-20T01:56 13 39°′ 113°′ SE NE 10/46 9 1991-03-26T02:02 12 39°′ 113°′ SW NW 10 综合断层面解 132/879 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众多小地震和9个级以上较大地震的断层面解得到的震源破裂信息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与两次地震主震断层面解十分接(见图4、图5),并且与地震活动图象(平面和剖面)反映的震源断层特征也十分一致,它们共同揭示出大同-阳高主震震源破裂面是在近水平的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一条NNE向高倾角右旋走滑断层。图4a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4b 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4c 两次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5 震源断层上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综合断层面解的比较 3 震源断层与地壳分层结构及等震线的相互验证 80年代以来对大陆地壳内的地震研究发现,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一个多震层层位内。大陆地壳热力学剖面研究指明,陆壳中、上部存在一个温压适中的介质高强度带;陆壳岩石学剖面表明多震层的岩石结构易于表现弹性行为;地壳地球物理环境的研究发现,多震层之下存在着低速层与高导层,这可以作为促使其上部岩石层易于断错的底部边界条件。于利民[4]等利用深源体波记录反演得到的大同一带的低速层深度为14km~19km,两次主震发生在12km和10km处,恰在地壳低速层之上,多震层位之中。 虽然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不甚规则,但长轴方向仍然显示出NNE向的优势方向,1991年级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与震源断层的走向[5]、长度等大体相当[6]。 以上所述表明我们得到的震源断层结果有着构造发生学的基础和地表破裂的解释,因此是可靠的。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分析,我们认为1989年与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在同一条地震断层上。1991年地震破裂面略向南有所扩展,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地震活动图象是震源断层在平面上的投影。平面上震源断层分布显示出为走向NE25°,长20多千米,剖面上为一陡立的断层,埋深在5km~17km范围内,宽度12km左右。由地震带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和两次地震主震及单个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它们得到的断层面解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一条NNE向右旋走滑的高角度断层。此震源断层与地壳分层结构及等震线等资料一致。 从区域地壳浅层地质构造环境看,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拉张区内。震区的主体构造是NEE向的大同断陷盆地,长130km的六棱山北麓断裂是控制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主控性构造,该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强烈活动,表现为张性倾滑活动。然而大同—阳高地震序列震源断层与浅层主体构造有明显差异,以右旋走滑为主的NNE向震源断层在地下深处斜穿大同断陷盆地及六棱山北麓正断裂(见图6),表现出深浅断裂的不协调现象。图6 大同—阳高地震构造简图 苏宗正和程新原[7]根据野外调查、物探及钻探资料,发现斜切大同盆地的两条断裂,一条走向NE40°左右、长48km,称为大王村断裂,该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末有明显活动;另一条走向NW40°左右,长为47km,称为团堡断裂。大王村断裂与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的震源断层大体吻合,是地壳浅层与地壳深部相对应的发震构造。参考文献:[1]王椿镛,王贵美,林中洋,等.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3,36(4);410-415.[2]张家茹,邵学钟,殷秀华,等.深部构造背景和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A],高学闻、马瑾.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C]北京:地震出版社,.[3]刘国栋.山西临汾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裂谷模型和大地震震源结构[A],辽宁省地震局。发展中的地震科学研究——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4]于利民,刁桂苓,李钦祖,等.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J]。华北地震科学,1995(3):11-19.[5]阎海歌,安卫平,王国强,等.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和灾害评估[J].山西地震,1992(1):48-61.[6]王国强,安卫平,兰龙青,等.1991年大同—阳高级地震宏观烈度与地震构造[J].山西地震,1992(1):41-47.[7]苏宗正,程新原.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J].山西地震,1992(1):19-30.

100分不能算高分的 不过我会帮你找找 有消息就用百度消息发给你

请参考一下《国际地震动态》

一、地震是常见自然现象地震和日常所见的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但强烈的突发性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二、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些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一旦岩层承受不了这种变化的时候,就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引起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源最近的地方叫震中地震的大小可以用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来衡量。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三、地震的种类(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倾斜或弯曲变形,当地应力继续增强,积累到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沿着岩层构造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而引起地面的振动。(2)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火山地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山爆发时,由于岩浆冲击地壳或使局部地区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是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小或地下深处补给不及,出现空洞,从而引起上面覆盖的岩层断裂或塌陷而产生的地震。(3)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而引起的局部地震。

地震工程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是的,地震工程学报已经最终编辑完毕,文章的字数要求是200至500字,且不能出现重复的内容。我会尽力满足您的要求,并且把您的问题回答完整。

首先了解如何使用完整的句子来当作引号,顾名思义,完整的句子当作引用是通过引用你需要的完整论点句子来创建的。虽然这些都是完整的句子,但在你的论文中,它们不能把他们作为独立的论点使用.用一个附加的完整句子或短语介绍他们就行。了解如何使用大括号,大括号是从一个来源直接引用的多个句子,在你的论文中占了四行以上。因为它们占用了大量的论文空间,所以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它们的使用应该尽量的少。通过在您自己的内容和引用之间添加一个完整的行空间来合并一个大括号。了解如何使用间接引号,间接引号,或释义,是指你使用一个来源的句子,但将措辞稍微改为你自己的话。这是有用的,当你不能满足的要求,如果你已经引用了太多。注意避免剽窃,至少要修改50%的句子。通过移动部分来改变句子的结构。您可以使用同义词库与同义词交换单词。只有当你确信你明白你正在复制的内容时,才能进行释义。如果你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你就不能把它充分地写进你自己的话里。准确地抄写引文,如果你使用的是直接引用,你必须逐字复制它.包括所有的拼写和语法错误,即使你意识到它们是不正确的。如果有一个错误,你知道,把[原文](斜体字和括号)后在括号里表明错误。这意味着你意识到引文中有错误,而这并不是你的错误。其实毕业论文的查重率一般要小于30%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论文有10000字,那么就有3000字是可以重复的,所以对引用格式和参考文献的应用都是很关键的。在最后一定要列出你应用的参考文献的出处,具体的参考文献格式按自己学校的格式为标准,因为不同的学校对于参考文献格式会有一点点的不同。(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1. 引用的文献在文内标注格式对论文所引用的文献,要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在文献的著者或成果叙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序号,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例如:·1981年日本仅给出了扁平车轮冲击钢轨的垂直冲击速度公式[1],……·薛杜普等[2]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文献[2]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定理的证明见文献[3]。引用多篇文献或同一著者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分开;如遇连续序号,可用“~”连接,略去中间序号。例如:·早期的研究结果[2,4,6-9]表明,……2.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1) 书或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1]翟婉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80.[2]纳霍德金M Д牵引电机设计[M]李忠武,樊俊杰,李铁元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3]Eisson H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inciples of the immune respones[M].5th ed. New York:Harper and Row,. (2)期刊(连续出版物)[序号]著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1]史峰,李致中.铁路车流路径的优选算法[J].铁道学报,1993,15(3):70.[2]You C H, Lee K Y,Chey R F, et al. Electrogastrographic study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nausea, bloating and vomiting[J]. Gastroenterology,1980,79:311-314.(3)会议录、论文集、论文汇编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著者.题(篇)名[A].见(英文用In):原文献著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1]张玉心.重载货车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的研制和应用[A].见:中国铁道学会编译.国际重载运输协会制动专题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铁道学会,.[2]Hunninghaks G W,Gadek J B,Szapiel S V ,et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A].In:Harris C C human cells and issu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C].New York:Academic Press,.(4)学位论文[序号]著者.题(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1]党建武.神经网络方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曾德超.常速高速通用优化犁[P].中国专利:,1986-11-13.(6)技术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1]GBJ111-8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7)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1]李四光.中国地震的特点[N].人民日报,1988-08-02(4).(8)科学技术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1]朱家荷,韩调.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R].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2]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载(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0)其他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间用“,”分隔,只列姓名,不加“著”、“编”、“主编”等责任说明;责任者超过3人时著录前3人姓名,后加等(英文加 et al),等前加“,”;人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著录格式(包含外国人姓名),姓氏字母全部大写,人名是多字时,全部用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字母间不加标点。b.文献题名及版本(第一版省略);c.文献类型及载体标识;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获得地址;f.文献起止页码(起止页码间用短横线“-”标示);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等)。 2 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 纸张型载体参考文献类型和标识专著:M 论文集:C 期刊文章:J 报纸文章:N 学术论文:D 报告:R标准:S 专利:P 析出文献:A 其它文献: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和标识电子参考文献的标识由文献类型标识和载体类型标识两部分组成,标识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a.文献类型及标识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b.载体类型及标识磁带:mt 磁盘: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l3 参考文献编排格式及示例 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照顺序编码制编排,标识“参考文献:”左顶格编排。参考文献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左顶格编排,与正文中指示序号一致,参考文献每一条目的最后以“.”结束。 编排示例专著(书)、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朱松然.蓄电池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kordesh karl v.电池组 第一卷二氧化锰[m].夏熙,袁光钰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3]vanmusz k.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hemistry[m].berlin:springer-verlag,.[4]王金良.全国电池无汞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苏州:电池工业杂志社,2001.[5]倪佩.氢氧化镍电极的添加剂作用及其机理[d].天津:天津大学,.[6]王敬忠.wto对我国电池行业的影响及对策[r].张家界: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7]ferreira additives:any influence on separator behavior?[r].ireland:the 7th european lead battery conference,2000-09. 期刊(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8]夏熙,木合塔尔?依米提.γ-mno2结构模型现状与emd的性能[j].电池工业,2002,7(3):169-173.[9]guo jin,li chong-he, chen hong-lin,et of rare earth compositions on the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ab5 type alloy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analysis[j].j electrochemical soc,1997,144: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编(任选).论文集名称[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10]冯熙康,王伯良,陈爱松,等.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进展[a].上海ev-8会议论文集[c].上海:中国电工技术委员会,.[11]robinson robert battery testing:a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attery health?[a].proc intelec '96[c].ieee,.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2]毕道治.电动车电池的开发现状及展望[n].中国轻工业报,1999-11-22(6).[13]mcgee llc[n].press release,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14]gb/t 7112-1998,r03、r1、r6、r14、r20型锌-锰干电池lr03、lr1、lr6、lr14、lr20型碱性锌-锰干电池[s].[15]iec 60086-2,primary part2:phys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fications[s].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6]许凤山.铅酸蓄电池保护器[p].中国专利:2 473 757,2002-01-23.[17]alber g,migliaro m is really necessary for stationary battery maintenance[p].us:5 744 962,1998.[18]黑河宏史,上原真弓.非水系二次电池[p].日本专利:特开平6-243 871,1994-07-01.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9]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赴台湾交流、考察情况总结[eb/ol]..[20]izu micro-devices[db/ol].http://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21]中国轻工总会.轻总行管[1997]4号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z].北京:中国轻工总会,1997.

是的地震工程学报编修了,地震工程学报已经完成编修,正在准备正式出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