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两性平等的追求1. 爱情 A 罗切斯特 平等相处 接受;居高临下 拒绝发现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态度随和”“他用来对待我的那种既正直又热忱的友好坦率使我想接近她” 罗切斯特让简·爱改随他的姓氏,称呼其为“简·罗切斯特”,简·爱说到:“我听到了,可是我还是不能充分理解这话的含义。它让我感到眩晕。听了他这样宣布的消息,我产生了奇怪的感觉,那是一种强烈的无法用快乐形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感到刺激和震动的感觉,我几乎把它当成恐惧了。” B . 在热恋的过程中,她一直穿戴朴素,身上穿的还是她在洛伍德学校里穿的多年的校服,当罗切斯特要用漂亮服饰将她装扮成贵族姑娘时,她坚决拒绝道:“我可不是个天使,只有等我死了,才能变成天使。可现在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能指望,也不能要求从我这儿发现天堂里才能找到的东西。因为你不会得到的。”C. 她要继续做阿黛丽的家庭教师,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D. 当罗切斯特与妻子巴莎的婚姻大白于天下后,为了自己追求的平等的爱情,她拒绝做罗切斯特的情人2. 精神A.“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再跟你的精神说话,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B . 两人地位悬殊,但简认为人的精神是平等的,所以向罗切斯特表达爱慕之情 当时的英国社会,家庭女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相当于帮佣一样的仆人。而罗切斯特则出生名门,拥有桑菲尔德庄园和芬丁庄园,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感受古典的爱情美内容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无法回避“爱情”这个词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关键词:古诗 爱情 探讨 情感体验近日,听了大众工业学校韦琴老师的一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探索课。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胆挑战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自由探讨有关的爱情诗歌,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感情和爱恋,如何去领悟真爱。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篇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于语文二期课改,我们应投入不一样的元素呢?由此我从本篇《迢迢牵牛星》谈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虽然它是个神话故事,可是那何尝不是世间的百态人生呢?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唯一可做的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相聚。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牛郎与织女惟有把爱深埋在心底,用无尽的泪水诉说着天上的悲情。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在牛郎与织女的眼中,那浅浅的天河,却要用两人的一生去渡过了。世间还有这样的苍凉么?我们一直感动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二人虽然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不离不弃,也正是这样的坚贞感动了王母,打破了神仙和凡人不能相爱的定论,争取到一年一次的相聚。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死是对世俗礼仪的抗争,更是对忠贞爱情的捍卫。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反映,对一首诗歌的别样理解,也是让学生不拘泥于爱情本身,而是从中透视社会,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刻的理解爱情的价值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汉乐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青年女子对爱情的誓言为天地所动容。唐时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青年恋人之间至上的爱情境界,不用言语却可以自由沟通。 宋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表达了对爱情的相思之苦。当然透过秦观的《鹊桥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诠释不同的爱情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可见,诗人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不同的爱情观和对情感不同的理解。爱情真是人间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就连以豪放坦荡著称的苏东坡居士也有首《江城子》,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每次品读东坡追忆亡妻的这首词,总是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十年后的某夜忽然梦到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可是只能幽明相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后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她的许多诗词秀丽中而略带几分悲凉,泪水漫溢词头诗尾,《武陵春》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夜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诈艋舟,载不走许多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避乱江南而死,到如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可是亲人早已不在,忆往日夫妻恩爱,想日后孤单凄凉,欲哭无泪,欲语无言,如此心情,怎么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呢?尽管作者想寄情双溪春水,以解惆怅,但那满腹忧愁,区区一叶扁舟,怎么能装得下?李清照的伤心泪不同于多情女的相思泪,多情女泪洒为情人,待到相遇之日,还可化悲为喜,了却相思之苦。而李清照是为亡夫流泪,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见到丈夫,这番泪水,人世间的相思泪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对爱情题材的诗歌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因此,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我们透过情感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使之最终发展健康个性,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 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 文化 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 文章 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对 反义词 ,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雅”,即为优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指代程度很高,相当于“极致”、“典范”等释义[1]。与“雅”相对应的即为“俗”,其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代指该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质。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中对这些作品的雅俗的评价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委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雅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雅”、“俗”二字的释义以及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所代表的含义的阐述可知,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雅”或“阳春白雪”时,就说明该文学作品具有庄重严肃、传统、经典规范的特质,相反地,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俗”或“下里巴人”时,该作品的内容的描述通常较为平庸和通俗,或者不够新颖、流落俗套。由此可见,雅是代指文学作品不受低级趣味的局限,而俗则是代指文学作品落于俗套且缺乏品味或较为普遍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雅俗虽在所代表的含义与立场上处于相对面,却具有辨证统一的关联,且在特定情况下,雅俗可以互为转换,甚至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雅俗共存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文学作品雅俗的流变过程中,当作者们一味地追寻高雅时就会造成许多作品风格雷同,而那些通俗易懂、趋于大众化的作品反而脱颖而出,在这一特殊条件下,雅俗便本末倒置了。 2.中国文学作品中叙事特点的雅俗赏析 在中国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叙事是许多作者通常采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其概念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情的进展过程采用一系列的词汇和语句来对整件事情进行表述。 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戏剧也罢,其能称之为“雅作”,必然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或是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整件事情进行阐述[2]。例如,在大多数叙事的小说作品中,文中通常是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角度来描述整个 故事 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且传统的中国小说中,阐述事情的视角较为单一,通常只有一个,这就容易使读者对整个文学作品产生片面的认知。因此,灵活的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叙事是体现作品雅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作品开端以旁白的角度对黛玉进府的事情进行叙述后,作者接连以贾府众人、王熙凤、黛玉等众人的视觉进行描述,从而将众人的外表与性格特点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开门见山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灵活多变,从而表现出其“雅”的特质。 另一方面,在叙事的作品中,叙事的时间也是体现作品雅俗的另一重要成分。在通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采用顺序的方式进行描述,即按照事情发生的一般顺序来阐述,这类作品通常被称为“俗”。然而为力求新颖,达到“雅”的等级,许多作者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中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从而读者们不仅在其作品中看到主观性,还能充分体会到客观的特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 日记 》,作者就是按照主人公零碎的浮想而行文的,使读者在研读时充分体会到时间的跳跃、停滞、交叉等感受。 3.中国文学作品中文体特征的雅俗赏析 文学作品的文体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行文的风格,包括 议论文 、 散文 、叙事文等。文体主要是对作者的思维结构和方式以及社会的历史背景等的一种体现,是按照一定的话语组成顺序所形成的文体格式,也是作者个性及意识的体现形式。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体现形式,早在我国封建时期,我国文学领域的学者们就将文学体裁进行了雅俗的区分,古人认为诗词歌赋是文学作品中高雅文体的代表,相对而言,戏剧、小说等则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这是由于诗歌的起源悠久,且各统治阶级大力推崇诗词,而戏剧、小说等的发源时间较晚,难免受到歧视。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代文学领域对于文体的定义则有别于古人,在现代文学界中通常认为阐述社会现象及处事真理等的文学作品是为“阳春白雪”,而以叙述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文体是为“下里巴人”。例如,描写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坚强不屈好品质的军旅文体的小说作品《红岩》相比于描写都市爱情的小说作品《悲伤逆流成河》,读者普遍认为前者更为高雅,后者更为庸俗。 4.中国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雅俗赏析 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形式,若是没有语言的支持,文学作品将无法呈现。在对待语言风格的问题上,需要充分将时代的发展趋势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学作品。 由于戏剧起源于封建时期,通常在戏剧中,人物的对白及旁白的阐述通常是用文言文进行描写的,在古人认为是低俗文体的戏剧,随着现代社会对文言文使用频率的下降,而逐渐被看做是高雅的文学作品。相反,由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被现代文学界视为庸俗之作[3]。然而被视为高雅的戏剧却远不如被视为庸俗之作的幽默风趣的小说受读者青睐,由此可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作者在创 作文 学作品时应避免语言风格过于雅正而脱离群众。 5.结束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流变而沿传至今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可以给予读者心灵慰藉的文化载体,对于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文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念的阐述及各种行文手段的雅俗性的分析,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冰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试评当代中国文学评论的雅俗分化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28):137-138 [2]杨剑龙.执著探索于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之间 评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J].博览群书.2011,01(07):214-215 [3]万木春.一套雅俗共赏的现代文学欣赏丛书――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J].文学评论.2012,06(29):313-314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2 论类比联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读者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要注重类比联想的学习,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以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 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 思维方式 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岭.《老子》解读[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2.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3 浅谈文学欣赏 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文学欣赏课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中不但要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表现,并多使用创设研讨与互动的教学情境等方式,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实战教育多年,本人就将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剖析给大家。 关键词:文学;教学;作品 1.精心选择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死海不死》这篇 说明文 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你认为这样介绍好吗?谈谈你的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由果推因的说明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思路的优点。 2.教学的趣味性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出趣味,而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做到。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对于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阅读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之中。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课中要注意张驰结合,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咀嚼到阅读课文的甘甜,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开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等方法作为阅读的直接诱因,也可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 3.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和引领作用 将课堂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必将有效提升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被动、机械的教育对象,没有作为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谈 观后感 。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在课后阅读了许多作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更有许多同学把改编成影视的名著与原作进行比较讨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更善于听取和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他们以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既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思考的成熟与否,观点的幼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4.创设崭新的教学情境 学生研讨式。对话教学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开放的心理场境,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力求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和谐氛围,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不轻易指责或批评学生,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例如,在欣赏金庸小说时,设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说研讨会",同学们坐成圆桌式,畅所欲言,教师不加任何评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谈到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时,有的认为是郭靖,因为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有的认为是令狐�_,因为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则认为是萧峰,因为他为了和平,为了阻止大宋与契丹两国交兵而不惜牺牲性命。在谈到谁的武功最高时,有的学生说是韦小宝,因为他的逃跑功最厉害(不时引起哄堂大笑)。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之满腔热情地投人学习。 师生互动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教师虽然还要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了。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听话,并把听话与否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对话教学则要求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即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又要以一种伙伴的姿态介入学生之中,做到既外在于学生,又与学生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公布自己的阅读成果,以便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很多见解是独到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阐发自己的观点,形成对话能力,身临其境,身心俱动至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长期下去,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语文教学,尤其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代景民.阅读期待和有效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文学鉴赏论文 2.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3. 文学欣赏论文硕士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6.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作风的功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从孩子抓起,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问题,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关键词:宏观 微观 抽象 干扰 说教 形象
近几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营造、优化。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地区不少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性制度,制定了学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计划,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探求颇具时代特色的崭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的确确地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孜孜以求和付出的努力,与我们所期望和已取得的实效还相差甚远。在革命老区及革命圣地,小学生还有机会参观学习,增强传统教育力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生还可以参观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但对一般地区的小学生来讲如此机会甚少,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停留在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等一般形式上。因此,很多祖国灿烂文化、苦难历史、革命斗争史却不了解;对祖国现在的繁荣经济、发达科技、强大国防知之甚少;也有的不知道我国的革命领袖和当代的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我们只要认真加以分析,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宏观多,微观少
在小学阶段,许多文件和领导讲话都从宏观上对学生思想教育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实际教育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落实这种教育?许多学校和教育者由于种种原因却是茫然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满足于升升国旗、唱唱国歌,在国庆节搞个庆祝活动。
二、要求多,做得少
在学校德育中,领导要求班主任要利用班队活动和班会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学中,领导也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许多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时常口头要求学生从小爱国,长大后报效祖国。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时间限制、水平限制,以及传统做法局限等诸多因素,有多少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限于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形式上。
三、抽象多、形象少
我们进入学校,很多时候可以从教室、会议室、学生活动的公共场所等地方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标语、口号。走进课堂,也能听到教师对学生提出爱国要求。但却很少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图书、图片、实物、人物介绍、成就介绍等生动形象的教育展品。我们走入社会,能见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纪念馆、科技馆等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少。
四、干扰多、促进少
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们越来越讲求现实,顾眼前,不顾未来;顾小家,不顾国家;进入网络社会后,反面信息严重地腐蚀着小学生幼小的心理;经济转轨,私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影响着很多小学生目光短浅,一切向“钱”看。
五、需要多、投入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大人多,小学生教育需要投资的量太大、太多。我国经济目前还不太发达,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国家投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场馆建设和基地建设的钱较少,加之私人捐赠实物和场馆的数量不够。因此,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和教育基地严重不足。
针对目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潜在问题,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必须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施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既要面对现实,更要着眼未来,从整体上研究,尽快探寻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与对策。
一、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力求从宏观上计划和安排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规定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达到的宽度及深度;从微观上部署分阶段性的教育内容、实施手段、保证措施、检查方式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从临时性变为长期性,从盲目性变为目标性。并运用《规章》(规定)形式加大强度和力度。
二、从长远考虑,从现在做起
我们既要学习历史的杰出人物,又要学习当代的英雄人物;既要懂得爱国主义道理,又要实践爱国主义行为。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运用身边和周围的爱国主义“教材”,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长期性的、层次性的、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切忌“鹦鹉学舌”教条主义,又要切忌“拔苗助长”违背规律。
三、纠正说教行为,丰富教育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结合上述有关内容和本地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事件进行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四、克服抽象行为,注重形象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来开展,最大限度讲求实效。学校和社会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要提供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和场馆,多从直观方面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加深理解,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作为中国人是自豪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排除外来干扰,树立正确标杆
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迅猛发展,现实生活和网络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反面内容。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要引导学生正确进入网络时代,帮助他们运用微机和网络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收集祖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用于举办各种展览、讲演会、报告等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优久历史和先进科技、强大国防、灿烂文化和经济成就。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穆公秘密派兵偷袭郑国,这时,郑国有个名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在途中遇见了匆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知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当即非常镇静地拿出4张熟牛皮,加上12头牛,假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并且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秦国将领知道郑国以有了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俏然回国。郑国人才避免了一场灾难,他们奔走相告,说:“弦高真是爱国的商人哪!”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历史上写下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诗篇。方志敏烈士在监牢里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杨靖宇将军牺牲后胃里全是草根、树皮;烈士林觉民为了人民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中华魂。 材料三: 1848年夏天,朱自清先生得了严重的胃病,家贫无钱医治。一天,吴含拿着“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来让朱自清签名,朱自清说:“宁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份侮辱性的施舍!”随即在宣言书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名字。吴含走后,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600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抗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是年8月12日,朱先生终因贫困,在北平逝世。 材料四: 在法国居里夫人进修的中国科学院长长春物理研究所的张新夷,通过了博士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先后在比利时、日本和德国举行的国际物理学术会议上宣读,还分别刊登在上述国家的科技刊物上。他在论文首页端端正正地写到:“献给我的祖国”六个大字。有西方留学生问他:“你头脑里是否真的只想着祖国?”张新夷回答说:“祖国长在我的心里。”打字员小姐问他的论文首页上为什么不写成“献给我的妻子”时,他笑着回答说:“祖国就是我的一切,她包括我所有的亲人!” 材料五: 1830年,波兰音乐家肖邦,为了替祖国争光,决定到外国深造。临行时,他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满装着祖国泥土的银杯。他辗转到了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增进了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民族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不安定的生活里,他得了重病。1849年,他的姐姐从华沙赶来,陪着他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临终前,他告诉姐姐,波兰发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去。”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它象征这个肖邦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材料六: 在哈尔滨师大生申请去新疆工作的报告上,一位名叫李光武的毕业生写到:“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论题提炼参考示例 从上述论据中可提炼出下列论题 1、爱国不分尊卑 2、肖邦的心脏——爱国的写照 3、可贵的商人——弦高 4、爱国主义精神——真正的中华魂 5、祖国就是我们的一切 6、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运用成败例评 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史育龙 “在暴风雨过后泥泞的道路上,中国这辆大车又开始前进了。有些人坐在车上抱怨车速太慢。我只想说:‘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发大车,我们拉!’”这句话,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生李光武在申请去新疆工作的报告上写的。 他说得多好啊!“……中国的大车,我们拉!”反复回味咏诵他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感字字如雷,掷地有声。事实何尝不是如此呢?历尽千难万险、十年浩劫之后,中国这辆大车又开始前进了。暴风雨后坎坷的道路愈显得艰难,此时此刻,那些只会坐在车上抱怨车速太慢的“看破红尘”的人,是何等卑鄙而自私啊!扪心自问,你们为这辆车添过多少力量,何曾为这辆车减轻过一丝重负?可悲呀,这样的人! 还是正视一下严峻的现实吧,中国的大车,我们不拉,谁拉?!历史的重托,责无旁贷。这里不需要客气、礼节、无谓的争执和喋喋不休的讨论。试想:哪一个热血青年又甘愿坐在这辆车上空发议论? 要将中国的大车拉人世界强者之林,并非易事。它需要智慧、毅力和勇气。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大中专毕业生只愿分配在“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而不愿去“新西兰”(新疆、西藏、甘肃)这些艰苦的地方。他们动辄提条件、摆要求,“将”国家、人民的“军”。他们不清楚,只有“新西兰”,才有广褒的沙漠、沼泽、冰川,等着人们开拓发掘;只有“新西兰”才是有志者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他们更难理解“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 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为了治沙改沙,在新疆与沙漠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最后以身殉职,被黄沙吞没,至今尸骨不明!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的国营404厂工程师张国星,5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家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为了祖国的核工业,却在戈壁滩上奋战20多年,染了一身重病,但仍要求今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的儿子到西北来工作……看了这些,不知那些向国家讨价还价的思想品德上的“低能儿”们又该作何感想!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十分重要。把学到的知识当作逃避艰苦劳动的资本,看作攀登个人名利高峰的阶梯,这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对自己崇高责任的亵渎!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12亿人的共同力量却是无限的。我们要用12亿根纤绳所产生的合力,把中国的大车拉向世界的前列。 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爱国即爱 祖国。祖国的直接体现是 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效忠自己的国家。这就是 孙中山、 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原因.
江南的春天,绿意已经染浓了烟柳。他,一个纵情游览山水的王孙贵族---笑梦轩,踏上了这个江南小镇。本以为,这只是他生命中普通的一站,却不想,成为他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一日,他站在小桥上,欣赏着春的美景。恍然间,却似进入了梦幻的境界。远处,淡淡的轻烟,一个身穿白色罗裙的女子翩然而来,一颦一笑,恍若天上降下的仙子。一双美目,在江南春的气息里流连。转眼间,已和梦轩擦肩而过,悠然的坐上了乌篷船。乌篷船上,不时起了丝竹之乐,诗酒之醉。梦轩已经看的痴了。想想他,一个英俊 倜傥的美男子,又是皇亲,什么样的女子没有见过?却独独让这个女子夺了心去。看着船儿的远去,心失落了。于是,以后日日到桥上守望,却再未见到佳人香影。梦轩不禁黯然吟到: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转眼间,春日不再,梦轩已经决定离开了。打马纵于官道,想早些离开这个牵住他心的地方。却见前面一片竹林,偶尔有风吹过竹林的声音,隐约听见溪水流动的响声。梦轩叹道:隐居于此,不常为一件乐事。正欲起身离去,一阵琴音缭绕,如此景致,何人此处抚琴?不知不觉走进,却才发现,正是自己寻觅了已久的女子。女子轻轻抬头,报以一笑:小女子水含烟。完结局自己想像一下吧!
专业论文服务代写毕业论文就上591代写毕业论文网百度一下591代写毕业论文591原创论文专业论文服务就上591代写毕业论文
论文诗经中的爱情的现代观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
《诗经》中的爱情【摘要】《诗经》在我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史了,其中的婚恋诗对于今天的而我们来说依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或公子爱慕佳人,或佳人思念公子,或妇人遭丈夫抛弃,或婚姻受到父母阻拦等等。这些男女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在《诗经》中也诚挚的反映出来了,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关键词】 爱情 婚变 男女在《诗经研究丛刊.第九期》中,王许林将《诗经》中的婚恋诗分为五种:“一见钟情”型、“忠贞不渝”型、“相思苦恋”型、“思妇哀怨”型、“棒打鸳鸯”型。这五个有趣的词语几乎概括了《诗经》中所有婚恋诗的类型。通过学习后,在我看来,“一见钟情”型的多为男子思恋女子:“忠贞不渝”型的自然说的是女子对配偶或是对恋人的忠贞不渝;“相思苦恋”型的则包括《诗经》中出现的各阶层任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思妇哀怨”型的则多表现在思念男子和被男子抛弃后所发出的哀怨;“棒打鸳鸯”型的则是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了。看了《诗经》中的《国风》,则会发现《国风》中多描写爱情和婚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看了《诗经》中的《国风》,便对男女的感情充满憧憬。孔子当年给弟子们教授的内容也包括《诗经》。可见《诗经》在社会的地位,后来的官学也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这就更加促进了《诗经》在大众中的传播。我觉得《国风》中关于描写婚恋的诗,大多采用了“兴”的手法,比如说像《关雎》,开头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河畔的水鸟,再言及心上人。在《汉广》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先说到南方有高大的树木,没有福分在下面休息。再说到汉水有“游女”,却追求不到。不仅仅是这两首当中采用“起兴”的手法,在《蒹葭》、《野有死麕》、《邶风·燕燕》、《子衿》、《鹊巢》、《草虫》等等。这种手法在今天的歌曲中也用得很多,尤其是在“信天游”中用的较广泛。不自觉的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太阳下上明早依旧爬上来,鸟儿飞去明年依旧会回来,我的青春一去不会来”。这句歌词是不是跟《诗经》中广泛用的“起兴”手法一样呢?在我看来《诗经》中婚恋诗就是两大种:恋爱诗和婚姻诗。恋爱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单相思,自然包括男子单思女子和女子单思男子。二是相互思念并爱恋。第三类应该归于未婚男女初试云雨一类了。婚姻诗则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生活幸福、甜蜜恩爱型。二是婚姻受阻型。三是婚姻受挫型,而婚姻受挫又可以划分为“单纯的怨妇”和“刚强自爱”型的。下面对以上分类做出具体的说明和阐述。一、恋爱之苦涩(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位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被世人传唱了两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广泛的被男子们用来抒发对女子的爱慕,尤其是那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都会这么一句。可见《关雎》比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程度还要广!《关雎》中的男子,据学者们推测应该是贵族青年男子,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可以看出来了。在寻常百姓家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乐器的。而《汉广》中的男子则不同,他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言秣其马”等,这些都是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会做的事情。可见男子爱慕女子也是有等级差别的,贵族中的男子则可以想尽一切自己能用到的手段来取悦自己的心上人,而出身低贱的男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就是“求不可得”。身世的差别就导致爱情的差距。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很美,因为它描写的风景很有情趣,那就是《蒹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用“蒹葭苍苍”四字反复吟唱,回返往复,韵味极深,加之其写到的“白露”、“水中央”、“水中湄”、“水中汜”的景象和地点,都像画面一样,不禁让人想到了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我记得还是在初三的时候翻阅父亲的书柜时偶然发现的,从来不爱多看书的我尽然坐下来把那本书看完了,可能当时的我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懵懵懂懂的感觉,所以才会有兴趣把那本书读完。《蒹葭》这首诗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学的,在看《在水一方》的时候我自然地想起了《蒹葭》,因为这两篇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相似的就要数对河流的景物描写了,也许琼瑶老师就是看完《蒹葭》后才有了《在水一方》这么一部作品的。古人说过,男子思女子多在秋季,秋季万物凋零,多阴,而男子属阳,因此秋季多为男子思恋女子;而女子思君则多在春季。《蒹葭》中描写的“白露”应该是秋天来临的标志吧!我想《蒹葭》是否与古人对男子怀人的说法相一致呢?(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读到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高一时候我们班一个男生给我写的“情书”,第一句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只知道曹操曾经作诗的时候引用过这两句,不知其真实含义,所以高一的“情书”时间就不了了之了。现在看来,这首诗就是写一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在城门口的等待她的情人,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怎么好意思去找你呢?“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女子在城楼下等得甚是辛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呀!明明才分离,却又开始思念你,仿佛有九个月没有见面了!“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女子思念男子总是多于男子思念女子,人们常说,男人拿爱情当点心,女人却拿爱情当主食。看着这痴情的女子在城门下等的那么着急,我都不免有些替她担心起来了。看到《子衿》,又让人想起了《静女》,《静女》中的男子也是在城楼下苦苦的等着自己的心上人,而心上人却似乎是有意要戏弄着憨憨的男子,弄得男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恋爱之甜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男女之间就通过水果来传情,看上了就抛出自己手中的水果。砸向自己的心上人,这与现代社会确实不同,在现如今,那对情侣不是从“我爱你”“你爱我吗?”开始的?在求爱这方面,到没有古人那么风趣,就像我曾今看到一位男子向女子表达爱意时说的话一样“今天的月亮真好!”月本没有感情,阴晴圆缺全凭自己,但是有情的人儿,让无情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吗?就像“木瓜”“木桃”一样,喜欢他就把手里的水果砸向他吧!三、爱到浓时的激情碰撞这一类的诗则是古代男女幽会的诗句了。在《诗经》中,女子多聚集在桑林,而男子若想念女子,想要与心上人约会,那么就去桑林吧!“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兮。”采桑的的女子真多呀!罗敷不就是被称为“采桑女”的吗?桑林,是一个充满性爱气息的暧昧场所,《诗经》中收录的诗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关于民间的性爱,自然是少不了的了。除了桑林之外,还有其他的地方也可以与相爱的人发生云雨之情,那就是古代的狩猎场所。《野有死麕》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对于这首诗,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在于男子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急切而又羞涩的诗,并且是发生在狩猎场所的。何以见得?我们来看这第一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以及中间的一句“林有朴椒,野有死鹿。”麕和鹿不是一般的动物,麕又是獐子,一般只有贵族男子在涉猎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打猎到的,由此可见整首诗中发生的事情是在园囿之中发生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吠兮!”能不能看作是少女急切而又羞涩的心理呢?至于很多学者把它说成是男子强暴了女子,我并不认同,男女之间偶尔偷欢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没有史料的证明下,有诗意的想象是美好的。四、婚姻挫败而生怨妇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总有人偏偏要自掘坟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女子被抛弃的形象总会有的,而且古代休妻还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在古代,女子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又时候就像东西一样被男人玩赏着,当有更好的玩物时,便毫不犹豫的抛弃自己的配偶。无论是古代女子还是现代的小白领,谁能容忍自己的丈夫移情别恋然后将自己抛弃呢?我想古今中外的女人应该是立场一致的吧!在《诗经》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怨妇,仅仅是指责丈夫或者恋人的不忠,哭诉自己的不幸。“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好一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痴情女子啊!因为自己的恋人对自己不理不睬近于冷漠,把自己的幽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一首诗的主人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了。《谷风》中描写的女主人公,与丈夫曾一起辛勤的劳动,使家境渐渐好转。日子富了,丈夫却抛弃了她,另寻了新欢。这是她十分的幽怨,但是有割舍不下她亲手操持的这个家。诗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柔弱、痴情,但是却遭此下场,不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是不是给我们现代女子一些启示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说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女人被解放了。都说现在女人顶半边天。真的是这样吗?女人可以外出工作养活自己,男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女人同自己一样在外面工作,但是家里的情况有没有变化呢?在大部分家庭里,男人的观念依旧没有改变,他们认为家务就是女人应该做的。这样说来女人是被解放了,解放的是女人受苦受累的权利。女人既得为生计而奔波有得为家务而操劳。如果女同胞们不幸成为被抛弃的对象,那么就请爱惜自己。五、婚姻受挫之刚强自爱“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氓》中的最后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最后几句才是文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女性刚强的一面。这首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由恋爱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看到这首诗时,似乎是在听一个弃妇讲述自己的恋爱诗的甜蜜和婚后的不幸,感觉诗中的女主人公就像在我身边一样,但是她与众不同的就是她并没有像上面讲到的那样怨天怨地怨夫君,而是总结了自己不幸的根源之后,坚定自己的信念——“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喜欢独立的女性,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感情上,不能完全依赖一个人,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休息的空间,这也是在现代虚无的社会中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像《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虽然婚姻破裂,但是人生中不仅仅只有爱情,对于被“情”字伤害的女性们,应该多学学古人,反思一下,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娶亲都是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诗经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求得配偶是通过“媒人”来说定的,但也有美好的姻缘。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让人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在同一屋檐下念书,但是父母之命无法违背,只能嫁给马家公子,幸而中途经过山伯的坟墓,才有了现在的化蝶。不仅仅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是这样的,在《孔雀东南飞》中不也是如此,如果刘兰芝不是要遵从哥哥的意思,也不会有后来的结果,父亲不在了,长兄就为父。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吃人的礼教害苦了多少有情人。这也是鲁迅先生极力批判的东西。现在的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活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在现代社会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够自由的选择伴侣,自由的合法通婚,这一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子曾经曰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曰过:“小子何莫学乎诗。”由此可见,孔老夫子对《诗经》有多么高的评价,而且《诗经》一直作为儒家的教学材料,更能看出《诗经》的重要性了。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当中,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心声呢?《诗经》中的爱情,在我看来可以用四种植物来概括:芍药——这是相爱人的信物。为什么不是玫瑰?玫瑰带刺,难道不会刺伤你的心上人吗?荇菜——这应该是代表着公子们爱慕美人而不得吧!桑——这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女子们窃窃私语和男子们来择偶的地方吧!被抛弃的女子就成了落下的黄色桑叶了!木瓜——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诗经》的植物多的数不过来,劳动中的人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所以《诗经》中那些不计其数的植物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诗经》就像一条河流,有湍流、有潺潺小溪,有轻扬的流水、也有澎湃的漩涡……读《诗经》不会像读其他古代诗集那样累,因为《诗经》中流露出来的都是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没有半点造作。似乎自己就像走入了他人的内心世界一样,细细的品味,不是诗也是诗!当你觉得生活的步伐太快时,就静下心来读读《诗经》吧!它会让你沉静下来,顺着它的小溪流静静的流淌……
最近比较郁闷,心血来潮重温了一部爱情喜剧电影,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讨论的话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谈恋爱了?” 如果仅仅讨论爱情,直接起名叫“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谈恋爱了”的话,本身没什么,偏偏它要加上前半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性质就不一样了。本来话题没什么问题,先不说经济学能不能用来解释爱情,全文居然找不到哪怕一句话是运用到经济学的公理或者定律来说明,这就有点言过其实。当时看完之后想着写点什么反驳,但转念一想或者这就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之一,加上不好管闲事,只能作罢。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到底经济学能不能用来解释爱情呢?首先,从分门别类的角度来说,经济学和爱情都属于社会科学,虽然很少有人把它们放到一起讨论,但不妨碍他们“类以群分”;其次,萨缪尔森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作为通才的他应该说有实力做此判断,但如果经济学连最常见的爱情现象都无法解释,那么“皇后”也算是言过其实。我想了很久,发现经济学对于爱情,还是有解释力的。 举几个例子。 一、 “为什么现在的人宁愿单身也不谈恋爱”? 答: 1.人们做出选择是根据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假设人们有两个选择,单身和恋爱,在下一个单位时间(接下来的一小时、一天、一个假期)里,如果单身带给他的效益比恋爱带来的效益要大,那么理性人的假设会驱使TA选择单身。 2.信息费用(交易成本)太高。可能有些人看到解释1会反驳:“不对啊,我单身大部分原因是找不到另一半。”似乎推翻了解释1对不对?其实没有,解释1里有个局限条件是你有所选择,有得选而不选而已。那怎么处理这个新问题呢?很简单,“找不到另一半”其实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可能是个人条件,可能熟悉程度,可能是兴趣性格差异,可能是三观的磨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恋爱的收益高于单身的收益,也会因为信息成本过高而放弃。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某一天你想吃一个鸡蛋,那么你可能有两个选择:养一只鸡下蛋或者直接到市场上买一个蛋,在这两个选择中,养鸡带来的收益明显是比较大的,但由于你的预算和时间有限(交易成本过高),转而选择简单地到市场上买一个。其实信息成本对于爱情的解释力是很神奇的,在此按下不表。 二、“专一的”vs“花心的” and “小别胜新婚” 答: 这里要解释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但其中要用到的定理是一致的:边际效益递减。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非常重要的公理。我们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经常举的例子是:当你很饿的时候,你遇到一家卖馒头的,馒头1块钱一个。你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带给你的满足感是最大的,虽然价格是1块钱一个,可能你会愿意出10块钱来买这个馒头;在你吃第2个馒头的时候,由于有第一个馒头做铺垫,你没有先前那么饿,那么第二个馒头你可能愿意出8块钱......以此类推,随着馒头的个数增加,你对馒头带给你的效益是逐个递减。作为理性人,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边际效益递减"带来的神奇效果,是每个人面对他的方法都不一样。 1.带来的第一个差别是“专一”和“花心”:专一者破解边际效益递减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满足感,也就是他对第一个馒头的评价会非常高,放到爱情里就是他们对于两个人每一次新的相处模式会给出非常高的评价。相反,花心者之所以花心,也是为了摆脱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既然这一次我吃了馒头,为了维持满足感,下一个我应该选择蛋糕,下下个应该选择披萨等等.....这里先不做评价,只有一句:循序渐进方可赢得时间,细水长流才能直达永恒。 到底能不能真的“百看不厌,百处不倦”呢?还记得之前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吗:“我认为维护一段爱情最有效的方式是,我们各自成为有趣的人,然后一起做有趣的事。”对于有趣的人来说,人生有着很多新的可能,即使是和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新鲜感,从而规避边际效益递减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除此之外,仪式感也是一样的。就好像吃饭,即使再好吃的菜,也不会天天吃,但一定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品尝一下,让我们对于感情的评价处于高位。 2.相信看了以上的解释,大家应该认可边际效益递减下,为什么说“小别胜新婚”了。 三、为什么有些感情“越吵越好” 答: 科斯定理。前面已经讨论过交易成本,关于交易成本最经典的理论是科斯定理:当不存在交易成本时,市场会形成最优的资源配置。很久以后我才想清楚,其实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如果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是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话是一定是等价的。之所以要倒过来,因为“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一次市场交易都会成功,而“当不存在交易成本”是无法观察到的,比较适合放到最后做结论。举个例子,淘B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实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是:假如天下的生意都好做,那么淘B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类似的,感情的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没有一帆风顺的爱情类似于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根源是一样的——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但是,请注意,我从来没有说过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一件坏事。我们在理解交易成本时,可以简单地看作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你要问我摩擦力是好还是坏,我回答不了你。我们经常看到摩擦力作为阻力的例子,但最奇妙的是,摩擦力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动力,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我们就无法在地面正常行走;如果没有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车辆也就无法在地面上正常行驶。所以,摩擦力既可以做阻力,也可以做动力。 同样道理,一段感情中存在磕磕绊绊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一次争吵如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两者在沟通前的误会,越吵越好(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也不奇怪。但是,通过争吵降低交易成本是个概率事件,因为争吵也有可能增加两者的交易成本而造成破裂。岳飞说战争艺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生活的艺术包括感情的艺术何尝不是如此。交易成本和摩擦力都是双刃剑,用剑者,在于经营与功力。 其实对于爱情,经济学中最有文章可做的需求定理和消费者剩余理论,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留给读者去思考吧,相信如果想通的话会感觉挺有意思。 行文至此,也是想告诉大家,经济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曲高和寡和神秘,反而是有趣而本质,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来说是解释这个社会现象不可多得的工具。同时,也是希望大家看类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等类型题目的文章时,多一份思考,不要觉得谈及钱就是经济学,其实很多时候经济学研究的不是钱,而是人的行为。 初次尝试用经济学解释爱情,原谅我如此斗胆抬高自己为其正名。
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已经被无数前人吟咏过,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诸多的慨叹。在大学里,恋爱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操场上,在图书馆里,在教学楼里,在食堂里,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对的情侣。现在呢,我们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谈恋爱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经济个体是理性的 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一,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分析1.供求分析如果把爱情必做产品的话,我们每个人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当男生的供给=女生的需求,女生的供给=男生的需求,这时候供求平衡,即双方相互满意,这里的供求平衡不是指数量上的平衡,而是指男生(女生)的人品,外貌,学习等的供给满足一个女生(男生)对这方面的需求,于是两人开始恋爱,他们都实现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双方因为恋爱而实现了一个帕累托最优。这就是某些大学生恋爱的一个原因。2.稀缺性分析在华科那样的工科学校和我们财大这样的财经类学校,男女比例大大失调,恋爱需求的无限性和男生或女生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有的人想恋爱却没有相应的资源,或者为了获得这种资源,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从而有的人还是单身。这就是有的大学生还没有恋爱的一个原因。3.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分析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有好感,但不知道那个女生是否也同样喜欢自己,这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的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男生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不知道是否该表白,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达,同样对于女生也是如此。这个时候需要第三方的信息传递,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抑或是直接交流,谁先表白都要冒一定的风险,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对方不接受,那是一件很伤自尊心而且极没面子的事,为了避免这种窘境的发生,双方都容易选择的自己的占优策略——互不表白,认为这是自己的最优状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博弈的图,这个一个男生在犹豫要不要向一个女生表白,如果他表白的话,女生接受他,他的效用是2,如果女生不接受他,他的效用是-3,;如果他不表白的话,但是那个女生喜欢他,他的效用就是-2,如果那个女生不喜欢他,他的效用就是-3,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不知道那个女生喜不喜欢他,所以他表白的总效用是-1,不表白的总效用是1,于是他会选择不表白,对于女生要不要向男生表白也是这样。这也是有些大学生还是单身的一个原因,但倘若对方都有意愿,这种状态实在让人惋惜啊。4.边际效用递减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着消费同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如果把恋人也看做某种程度上的商品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规律会很好的解释大学生恋爱中的感情越来越淡或者得到后不在珍惜的现象。恋人们相处,实际上是一种彼此持续消费的过程,当他们在一起越久后,边际效用自然就逐级递减了。当这种效用递减到再也不怎么想跟对方在一起的时候,离分手也就不远了。不过这里要强调“持续”的重要性,在不持续的时候这个规律是未必适用的。这是大学生恋爱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样说的话,也许会有同学提问这样的问题:再美好的爱情岂不是都要烟消云散么?不过,倒也不用太担忧。首先,现实中的爱情有着诸多的影响,不仅仅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那么简单。其次,即便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也并非束手无策:对于边际效用递减可以通过生活多样性来冲淡,也就是说生活不仅仅是爱情,不用一直泡在爱情里不能自拔,应尽量避免对其过度依赖及持续消费)二. 大学生谈恋爱带来的费用(坏处)对于恋爱双方(私人费用)1,机会成本就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而所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如果我们四年不恋爱,我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学习方面,因为我们不必花时间精力恋爱,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考证考研。人际交往方面,在大学里看到很多的同学和恋人们出双入对,除了在宿舍的时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一旦恋情破裂,就发现自己变得孤单一人,由于长时间的疏远,已经和室友同学有了隔阂。对自己的人际交流有不利的影响。锻炼能力方面,如果不恋爱,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一些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等。2.显性成本是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各种,这类成本通常与资金的实际流动相联系。金钱成本(一起出去吃饭,一起出去玩 女生和男生的打扮 节日送的礼物 )时间成本(男生陪女生逛街 女生要看男生打篮球 出去玩的时间 )精力成本(男生和女生都竭尽全力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花精力想一些办法给对方惊喜)减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损害。比如恋爱中很可能出现两个人一起逃课去逛街,或者拌嘴吵架等等,对双方的利益都有损害,这也就是很明显的减和博弈。3.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费用。一旦人们做出选择就会投入精力、时间和物资,如果发现选择错误,就会使得以往投入变得一文不值。昨天喝下的牛奶不能解决今天的饥饿,更不要为面前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卡耐基。所以当我们发现这段恋情不是正确的选择是,应该绝对理性,不要因为沉没成本而舍不得放弃。4.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将男女双方恋爱关系的建立看作是男方拥有对女方的产权(虽然产权是指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但在这里作一个抽象性比喻)。而产权的建立和维护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双方付出交易成本的,上述所说的机会成本,显性成本等都可以算是为了建立产权和维护产权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取决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把了解对方的信息看成是一项交易的话, 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想要更进一步了解对方的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越来越大。(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花一点的金钱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难获取到信息)对于其他人(负外部性)负外部效应是指某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主体带来危害,但他们并未为此支付相应成本。例如我们有一对情侣在图书馆一直聊天或者讨论题目,对于他们来说有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恋爱关系进步的满足感或者是讨论题目收获的知识),可是对周围同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晚上情侣们煲电话粥也会影响室友们得休息,另外在其他公共场合做一些亲密举动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不良影响,这些都是恋爱的负外部性。二. 大学生谈恋爱带来的收益对于恋爱双方(私人受益)1. 正和博弈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生活充实:谈恋爱的人的业余活动增多,每逢节假日他们总是会计划一起出去玩,就不会宅在宿舍,宅在学校精神满足:他们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独闯图书馆,而是有人替他们排除孤独,甜蜜的爱情使他们在形单影只的同学面前无比骄傲,变得自信。提升自我:恋爱中男生会很注意自己的能力展现,女生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气质培养,这就会给自己提升魅力与信心。他们在学习方面可以相互请教,相互鼓励,一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2. 正外部效应是某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主体带来利益,但他们并未为此得到相应的报酬。别人欣赏到美:情侣们在交往时,都会尽量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会尽量打扮自己,可以给旁人美的享受。体现爱心,参加公益活动:在一起时为了体现自己的爱心,也许会一起参加很多公益活动,虽然自己未得到相应的报酬,但给其他主体带来了利益。拉动消费: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可以使个人财富增加。从整个经济来看,个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坏事。相反,个人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但却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则是好事。节俭所导致的这种相互矛盾的结果被称为“节俭悖论”。大学生恋爱可以拉动内需,大家的普遍观点都是省什么不能省爱情!如果恋爱成功,每次约会起码会找吃饭、看电影这样的基本节目,这样说起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每年创新高,应该多多感谢爱情的魔力把那些热恋的情侣带进了电影院。再说开去,女为悦己者容,没了爱情,时装、首饰、化妆品、美容美发这些产业立马要枯萎;通宵煲电话、发短信、不遗余力地为通讯事业做出贡献的,绝大多数都是情侣。大学生恋爱,原本吃学校食堂的就要去周围的饭馆,这可以促进饮食业的发展,大学生要到学校附近租房,这也可以带动学校周边的房地产业,大学生要去娱乐唱卡拉OK,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总之只要大学生恋爱,他的开支要比不恋爱的时候大许多,这样大学生消费的基数就会得到很大增加,这并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打个比方一个学校有10000名学生,每个学生恋爱前每月消费700元,恋爱后这个数字就可以达到1000,这就意味着这个学校学生一月要增加300万的支出,这些钱就会用在各行业促进了消费。我们的观点权衡恋爱的利弊,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呢?我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小组的观点是支持大学生谈恋爱。1, 大学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不在这美好的时间里谈一场恋爱,人生不免有些遗憾。2, 也许我们因为恋爱放弃一部分学习时间等一些机会成本,但是如果放弃恋爱去干其他的事,恋爱不也就成为了一种机会成本吗?而且大学恋爱这种机会成本也并不低,因为大学时代大家思想已趋于成熟,心灵也比较单纯,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相对日后缤纷复杂的社会更容易找到一份纯洁的爱情。所以我们在考虑机会成本而选择不恋爱的时候,也要想一想不恋爱带来的机会成本是不是会更大一些。3,虽然恋爱的交易成本很高,但是我们在此时赢得了产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没有成本唾手可得的恋人,大学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保护自己的爱情产权时,处于这种压力下,便不得不想办法,比如出去做家教,找兼职,来承担自己的经济压力,这样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让自己提早适应社会。4,虽然大学生谈恋爱会花费金钱时间精力,但退一步说,现在不恋爱将来还是要恋爱的,你怎么会知道将来的费用不会比现在的大,也许你觉得你将来能有更好的条件来恋爱,其实现在你也可以具有恋爱的条件的。现在不拿出时间来谈恋爱,以后就得拿出时间来相亲”时间成本也都是会付出的,现在我们需要时间学习,以后就不需要时间来工作吗?5,追求异性的道路就是一场与别的同性的博弈,资源是稀缺的,所以要想得到自己的爱情,博弈双方都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魅力,这样对博弈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在男女双方的博弈中,双方都会去试着习惯对方的习惯,学会忍耐和包容。比如男生喜欢看足球赛,女生喜欢看偶像剧,他们想在一起过周末的话,就必须商量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心态会更加成熟,更会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一味的一自我为中心。6,大学生恋爱能有效促进消费,个人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但却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
学业事业爱情,人生本来就是选择。。 揪住重点。需要帮写,,,,,着我。这也是一种选择
这个很好写,但是你的悬赏啊亲,如果您能给我点润笔费,我就给您办了亲
唐诗长恨哥-白居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相思无用,唯别而已,归期若有定,千般煎熬有如何,莫道黯然消魂,何处柳暗花明!
本文选取了10首宋词和10首当代流行歌曲,解析了他们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对爱情的诠释。简单地阐述了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一、经典与流行 宋词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学流传至今,必定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长久的吸引力。我们现在总认为宋词是一种神圣的、高雅的文学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无法理解的。但宋词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深,它也是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就好比我们现在给歌曲配词。宋词和流行歌曲是对不同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精神的反映,但都是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同是情感的载体,也同是通俗的文化。当代流行歌曲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继承了宋词的唱诵方式,其中以完全吸取、部分引用以及借鉴风格三种方式最为显著。 因宋词在遣词造句和抒情叙事上面都有着独特的韵律,当代很多音乐人为一些经典的宋词配上曲,让新曲和古词重新融合成为一首首绝妙的歌曲,被众人所熟知。在这方面的歌曲不少,尤其以邓丽君最为有名。邓丽君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如李煜的 《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柳永的 《雨霖铃 》( 寒蝉凄切 )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等。由音乐人为这美丽的宋词配上乐之后,本来已经是经典的宋词更加深入大众的心里,成为千古传唱的美妙词曲。除了直接给宋词配乐之外,还有很多歌曲的作词风格也借鉴了宋词的语言风格,或者是直接引用宋词中的词句和词牌名。例如沙宝亮演唱的《暗香》,就是以姜夔创作的词牌名“暗香”作为歌名,尽管这首歌词里面和宋词毫无关联,但也仍然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了宋词;再如齐秦演唱《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中的歌词“你的柔情似水”也是引用了秦观的《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句。这些都表明了宋词对当代流行歌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从流行音乐对宋词的引用和借鉴中不难发现,宋词不仅仅是存在于距离我们千年以前的那个美好年代,而是被世人不断地吟诵至今,生生不息。这样看来,宋词既是经典文学也是当代流行元素。 二、对爱情的表达 无论古今中外,爱情永远是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与旋律。由于爱情的主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受众的共鸣,所以宋词和流行音乐在对爱情的表达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选取了10篇宋词和10首流行歌曲构成本文的语料,其主题均为爱情。前者选自《宋词三百首》(朱孝臧编)和《宋词鉴赏辞典》(贺新辉主编),以宋词名家创作的作品为主;后者选自互联网(QQ音乐),主要是当代华语乐坛中较有影响力的流行歌曲。本文拟将它们对爱情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宋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和差异之处,并浅谈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宋词中的爱情表达 宋词在情感上的表达还是以借景抒情为主,大都是情中之景,通过营造意境抒发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对离别的不舍之情等等。例如: ①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这两篇词都是开篇写景,以自然写景为主,但是其中却蕴含了沉重的情意。“纷纷坠叶”、“香砌”等意象可以看出词人不单在写景,而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首先就创造了一个孤独悲凉的基调。而柳永的这首著名的《雨霖铃》通篇都在写景,只不过景中之情处处可见。“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营造的是一种愁苦离别的意境,通过这些意境词人表达了与爱人难舍难离的感情。还有一些通过生活中的景象引出词人的感情,如: ③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④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⑤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⑥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张先《一丛花令》) 词人通过回忆中的情景或是真实发生过的情景来描写曾经和爱人经历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中的意象更能够反衬故人已去的愁绪以及思念之情。除了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词人对爱的感受和体验,宋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直接情感宣泄的词句,例如: ⑦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比于意象和意境对情感的表达,这种直接的情感宣泄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表达已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了。还有一些宋词通过叙事的方式,构造了清晰的画面。在情感的表达上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 ⑨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 ⑩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子》) ⑪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宋词对爱情的表达,在内容上大部分都是以离愁相思为主,偶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爱情,也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秦观的《鹊桥仙》更是在无限的悲恨中极力孕育无限的欢乐。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以描写意象、营造意境来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偶有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和画面感更强的叙事表达。后两者在今天的流行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凸显。 (二)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表达 与宋词相同,流行歌曲中描写爱情的主题也是多得不可数,但不同的是在内容上除了离愁相思,当代流行歌曲中有越来越多的甜蜜和活泼的情歌。表达方式上也和宋词不同,有意境烘托,但更多地趋于直白地表述或是通过将爱情进行比喻。 1、逝去的爱 这种类型的歌曲很多,通过回忆来表达对逝去的爱人或逝去的爱情的一种强烈、不舍或者是难忘之情。例如: ①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邓丽君《我只在乎你》) ②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底。(李宗盛、林忆莲《当爱已成往事》 ③忘了曾经爱过谁,慢慢习惯了寂寞相随。(齐秦《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④因为你总会提醒,过去总不会过去,有种真爱不是我的。(莫文蔚《爱》) 还有一类歌曲尽管也是描述逝去之爱,但回忆是美好的,表达的是对曾经爱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例如: ⑤永远的初爱,永远最初的梦最精彩。(杨宗纬《初爱》) ⑥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做梦。(孙燕姿《我怀念的》) 2、希望的爱 这类歌曲大多用直白的叙述表达对爱情充满希望,就算知道爱情难以追寻,但依然坚信爱会在某一天降临。例如: ⑦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梁静茹《勇气》) ⑧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王菲《红豆》) 还有流行歌曲中比较多的,但宋词中少有的甜蜜的情歌,例如: ⑨脑袋都是你心里都是你,小小的爱在大城里好甜蜜。(王力宏《大城小爱》) ⑩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爱可不可以简简单单没有伤害。(周杰伦《简单爱》) 通过对这20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宋词和流行歌曲的简单解析和比较,我们发现这两者有异同。 相同点:1)宋词和流行歌曲都是当时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2)传播范围广,是比较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的艺术形式。 不同点:1)在内容上宋词中基本以离别愁苦的情感为主,而流行歌曲除了悲苦的情感之外,也有大量的甜蜜爱情表达。2)在表达方式上宋词几乎都是通过意象营造出意境,再表达情感,而当代流行歌曲更多地是直接表达对爱情的感受,歌词创作更像是一场对白。宋词几乎都有景象衬托,爱情表达地更为委婉,而流行歌曲表达形式多样,有自我陈述,和故事叙述等等多种方式。 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流行歌曲与宋词虽然看起来完全是两种不相干的事物,但从根本上看是根源与发展的关系。宋词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而当代流行歌曲则代表了当代社会文化。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两者有着很深厚的联系,至少在对爱情这一主题上,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宋词的影响。换言之,宋词和流行歌曲其实都是对世间之事之感的表达形态。表达形态随着表达载体和社会文化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意义和深刻影响,单是从当代流行音乐大量的对宋词进行重新编曲演唱就可看出宋词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一部分西方文化影响,但归根到底,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比于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宋词由于其在表达内容和方式上与流行音乐最为接近,很自然的便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源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塑造。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自觉的使中华民族的儿女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相通性,因此我们看到今天的流行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跟宋词是那么地相似。同时,文化也应该具有属于其时代的特征性。由于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比宋朝要快的多,因此流行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比宋词要来的更直接、更强烈,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这也太多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鉴赏《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