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译者主体性论文的参考外文文献

发布时间:

译者主体性论文的参考外文文献

该用APA格式的写作格式写

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翻译本出版年).翻译之后的书名 (翻译者名首字母,翻译者姓,Trans.).出版地:出版社.(原著作出版年)。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扩展资料: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思维特征,考察其中所体现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操作理据,论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如何受到客体相关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文学翻译 思维特征 主体 主体能动性 近年来,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对其探讨也出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趋势。译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创造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人们也辨证地看到了其受制约的一面,强调译者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必定包含着受动性的一面(王玉�,1995;陈大亮,2004);查明建、田雨(2003)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有的则分析了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孙艺风,2003)。这些理论探讨旨在为我们理清译事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让译者在文本操作中有理可依,但由于多半停留在“说理”的层面,在实践操作中缺乏可证性,有待结合实证研究形成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建构。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的主体性,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问题不在此详述。要解析“译者主体性”,首先要弄清何谓“主体性”。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陈先达,1991:115)。而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屠国元、朱献珑,2003)。可见,译者主体性最本质的体现是他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有来自“边缘主体”的作者和读者,还有外部客观因素如社会文化环境,两种语言的特点、规律等,以及自身的审美力、创造力、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如前所述,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多方面,本文着眼于揭示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表现的思维形式与特征,通过对居祖纯(2000)“必要的青涩”的英译文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译者如何在客体(文本)相关的制约、规定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主题关联性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必要的青涩”这篇小品文用青涩的苹果来比喻混沌未开的青春,颂扬其纯朴、真实的本质,劝诫青少年莫要做早熟的果实。文章没有直白的说教,通过买苹果这一生活小事逐步演绎出全文的主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青涩”二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且在文中多处出现。我们通过对照以下4句的原文与译文,来探究译者对这个文眼的处理是否紧扣主题,是否丰满地表现了其内涵。 1)原:必要的青涩(题目) 译:the indispensability of greenness 2)原:唇齿之间的那一分青涩在不断转变着,反倒显得生动、真实。 译:The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on the tongue constantly renews and therefore remains forever vivid and realistic. 3)原:然而混沌未开的青春毕竟是朴素真实的,它拒绝雕饰的幼稚犹如苹果青涩的一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译:However,one’s uninitiated and unsophisticated youth is simple and genuine. Just like the unripeness of the apple, the youth’s innocence of embellishments is a logical necessity. 4)原:青涩是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班驳胎记,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幼稚粗拙的一面过分地脸红。 译:The greenness of youth, like an indelible birthmark, is nothing to be overly ashamed of. “青涩”分别是颜色和味觉词的组合,在这四处译文中,译者并没有把它的色味都全译出,而是分别处理成greenness / harshness or bitterness / unripeness / greenness of youth。译者究竟是如何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呢?是否符合原文的意图呢?其实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即作品主题必须得到微观命题的说明,二者之间具有认知关联性(陈忠华,2004:181)。居先生认为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讲怎样选择苹果,而是指出人年轻时的“青涩”,即“幼稚、粗拙”是“必要的”,据此考证字典得出greenness就是指an underlying innocence,从而得出“青涩”是green(ness)的喻义。因此,题目就以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greenness来反映全文的主旨。这个题目译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译入语与原语的表达方式在所指与能指上都达到一致,且这一微观命题巧妙地点明了语篇主题,取得了最佳关联。译例4的译文与译例1相似。尽管译者没有道出他的操作理据,他的思维轨迹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一斑。作者把“青涩”比做“胎记”,又提到“幼稚粗拙”,这些关联性极强的词语至少给了译者这样的启示:“青涩”只能是一种抹不掉的特质,它不会是颜色也不可能是味道;“幼稚粗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是无法避免、无法忘怀的,所以“青涩”应当就是指“幼稚粗拙”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释义与上面提到的语篇主题也是极为吻合的,但若按译例1也译成“greenness”,则词义显得过为宽泛,因为它的次要义素可以是颜色,或是指一种稚嫩,作为题目采用却可以一语双关,涵盖全文,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此句是接近尾声,全文的主题已浮出水面,所以利用词语的搭配greenness of youth,对它限制词义,使得不但全句合乎逻辑,与全文更是浑然一体,首尾呼应。 译例2中,译者没有把“青”色译出,并把“唇齿之间”译为“舌头上”。是因为译者从认知逻辑的角度考虑到“对不同味道做出反应的是舌头,‘青’是颜色词,于舌头无关”,而且认为“青涩”二字在此是因果关系,即因“青”(年幼无知)而“涩”(痛苦、粗拙),所以把“青”略去不译。刘宓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2001:72)一书中谈到主体能动性在客体之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4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翻译主体可以对原作文本本身进行广泛的参校及参证(语义及行文的真伪判断、是非判断及勘疏辨析)”。我们以段中的前一分句来考证译文的合理性:“也许,成熟、甜蜜乃至完美,并非生命的终级意义,更重要的倒是向这一目标趋近过程中万般况味的体验;……”。显然,此处“万般况味”指的并非是“味道”这一表层意思,而是生活的各种体验,引出后一分句即译例2用“青涩”来比喻成长中所经历过的种种酸楚。我们再来看原文的次级主题,因为语篇的宏观主题要靠段落主题、语句主题以及微观命题来印证,实现其逐步推进和发展。原文主要由3段组成,各语段主题的内在结构是:买青苹果――喜好青涩(贴近生活本质)――颂扬质朴青春。第二句属于第二段落,译者用harshness和bitterness来明指味苦和暗指生活的痛苦,构成双关含义,可见译者是在语段主题和语篇主题的双重制约下发挥主体能动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译例3的“青涩”,译者一反常态地不谈“颜色”,也不讲“味道”,采用了“unripeness”。居先生知道“有的品种的苹果就是熟透也还是碧青”,并没有把“苹果青涩的一面”按字面译为“the greenness of apple”,那样会与主题无关。“苹果的青涩”与“拒绝雕饰的幼稚”的相似点是尚未成熟,“unripeness”一词不但符合比喻的神韵,也对所在第三段的主题起了烘托作用。 任何文本都有向读者呈现的特定主题及主题倾向――作者创作意图,并以抽象概括化了的思想内容物化于作品之中(曾利沙,2005a)。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苹果的青涩这一形象可感物来比喻幼稚青春这一较为深刻的主题,正是译者抓住这点,充分发挥了主题关联性思维,才能在客体的制约下跳着灵动、自如的舞步。 2.语言结构逻辑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中国人的思维重直觉,重整体把握,西方人则重理性,重逻辑分析,语言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意合”是指话语中词句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靠语意的关联,缺乏明显的外在形式标记。“形合”是指要借助各种形式手段,包括词汇和语法手段来实现词句间的连接。许多汉语的句子结构都带着这种典型的意合特点,若用英语的逻辑形式和语法规范来分析,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因而,翻译过程中必然牵涉到两种语言结构形式的转换。我们来考证以下一个译例,看译者是如何实现语言结构的转换的。 原:重温仓促来去的日子,那成熟之前的天真幼稚印象最深: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样样都是第一次…… 译:Looking back on quickly-elapsed years, we may find that the period of innocence and naivety seems to have given us the deepest impression: loving and being loved the first time, letting the first chance slip by, unprecedentedly sorrowful feelings like fallen leaves withering fast and the first time-experienced ecstatic joys like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他说“把‘样样都是第一次’作不同译法、放在不同位置”。他的依据在哪呢?细读之下,撇开原文朦胧、深邃的含义不说,我们不禁要问:在成熟之前的青春期产生的爱都是第一次吗?青春期所经历的痛苦和感受的欢乐就必定是人生的第一次吗?人们在真正懂得爱情、成熟之前,从萌发情素到恋爱并不限于一次。显然这句话是汉语意合特征的又一佐证。从认知逻辑的角度而言,该命题真正的所指是:在未成熟的青春期里所经受的第一次“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鉴于英汉表达的差异性,译者将‘样样都是第一次’幻化成the first (time)/ the first (chance)/ unprecedentedly/ the first time-experienced,溶入到句中各词组里作修饰语,这样既完整地反映了命题,又合乎英语的逻辑思维,且避免了行文用语的重复。 3.形象思维与主体能动性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形象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用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形态(孟宪鹏,1996)。文学作品中广泛利用形象思维的类比、联想等形式,激发读者按相似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勾起丰富的联想。试看下面两例: 1)原:更重要的倒是向这一目标趋近过程中万般况味的体验。 译:What is more meaningful is the undergoing of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in 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 2)原:(……爱、被爱、错爱、落叶般瑟缩的痛苦以及繁硕如花枝招展的欢乐,样样都是第一次,)都曾在空白的履历上留下无可涂改的痕迹,也都具备着他物难以替代的价值。 译:All these have left inerasable marks on our path of life and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worth of being irreplaceable. 前面第一部分的分析已指出“万般况味”并非实指“味道”之意,译例1的原文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喻体是“万般况味”,本体是指生活的各种体验。作者寓情于形,译者也要利用译入语的“显象结构”来表现这一意象。形象思维的根本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来“使感性、杂多的生活现象升华为理性的审美的艺术形象,来显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周建军,1994)。在英语中,译者只有利用抽象思维把握本质,建立逻辑秩序,才能发挥其形象思维,重构原文丰满的艺术形象。译者没有停留在艺术形象的简单复制上,而是增译了various experiences。本体的出现是否画蛇添足呢?是否会因此而抹杀了原文的美感?若按原文直译What is more meaningful is the undergoing of 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in 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译入语读者会一头雾水,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 与the trudge to that destination 有内在逻辑关联吗?当读者无法make sense的同时,当然也无法体验到原文所创造的美的意境。译者将原作的精神风貌、审美价值和具体形象有机地融入到译文中,将various experiences和the savoring of diverse tastes并列,含义一目了然,正是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赋予了译文独特的审美价值。 再看译例2,原文描述的对象是人生第一次所经历的情感体验。我们知道,情感体验不是工作经验,是无法在“履历”上留下痕迹的,但原文的着眼点是“空白”,汉语的意合性使得读者能根据这一形象联想到人生的历程。译者考虑到照搬原文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富诗意,不美,反而会产生错误联想:在档案上留下记录”,所以换用英语中的类似比喻“inerasable marks on our path of life”.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形象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楚和快乐就如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留下深深浅浅的一个个脚印。这个重构的艺术形象简洁明了,为大众读者所接受,忠实地阐释了原文蕴涵的质朴原理。文学作品中要让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感受,译者作为阐释者需要“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罗曼・英加登,1991)。由于各民族认知心理的差异,如原文形象的图式结构无法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理解的话,译者还应当重建这一结构,正如该译文所示。 译者要将意蕴深邃的原文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学意象,再物化为译文中的外在形象,要借助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译文形象的“形、神、意”兼备(范勇,2001)。以上两例都充分体现了译者发挥形象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原作品的形象比喻,译者或是增译本体,或是改变喻体,与原作达到视界的融合。 4.结语 短文“必要的情涩”的英译文中没有词句对应的简单复制,处处流露着译者主体的叛逆性。译者凭着对原作主题的深刻了解,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把握,对美学的艺术感受,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等等,从择词选义到句式结构到形象描述无不有理有据,语言表层的“异”恰好体现了精神实质的大同之处。由此可见,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各种制约因素为前提,越是能掌握这些因素并善于利用的译者,他的能动性表现越强。限于篇幅,本文只简要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的几种思维形式,这并不是其思维形态的全部表征,更不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全部内容,希望今后会涌现出更多以实证研究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J].哲学原理,1991,(9). [2]陈忠华等.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范勇.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外语学刊,2001,(2). [4]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罗曼・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转引自伊瑟尔.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孟宪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J].思维与智慧,1996,(1). [8]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 [9]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10]王玉�.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11]曾利沙.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J].上海翻译,2005,(1). [12]周建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枚硬币的两面[J].江南论坛,1994,(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序号]作者名.译者名.书名[M].出版社,出版年限.也就是放在作者名和书名之间

译者主体性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例如:霍斯尼 R K著.李庆龙译.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

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原著作出版年)。翻译之后的书名 (翻译者名首字母,翻译者姓)。出版地:出版社(翻译本出版年)。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报纸N,期刊J,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毕业论文题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广告 翻译中的 文化 顺应处理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3.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6.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7.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8.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9.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12.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13.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14.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15.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6.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7.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8.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 方法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20. 电子词典与 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英语习语与 ____ 2.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4.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5.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 英语 作文 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6.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8.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10.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11.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2. 中西 思维方式 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4.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5.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6.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7.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8.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9.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2.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3.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5.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6.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7.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8.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9. 运用写长法促进 英语写作 能力的提高 10.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11.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2.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4.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5.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6.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7.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8.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0.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21.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22.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23.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24.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25.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 1.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2.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3.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4.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5.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6.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 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8.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9.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10.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11.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2.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13.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14.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15.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7.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8.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9.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20.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4.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译者主体性开题报告论文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3. 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 报告 4.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 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6.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7. 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8.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9.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10. 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11.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12. 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13. 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14.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 教育 指导 15. 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16. 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 文化 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17. 《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 成语 的对比研究 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 广告 语言对比研究 2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2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23.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 说明书 翻译 24. 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二)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说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 近义词 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2.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3. 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4. 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5. 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6. 《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 7. 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 8.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9. 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 10. 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 11. 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 12. 「逼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 13. 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 14. 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 15. 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 16. 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 18.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 19. 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20. 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21. 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 22. 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23. 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 方法 的应用分析 24. 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 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 句子 结构调整 26.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27. 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28.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论文选题 2.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3.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4.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6.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文化自信时代我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和对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自信时代我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和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全球化时代需要翻译通过能动性干预助推本国文化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心迈进,拥有翻译话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主导性。本文从翻译话语概念和中国翻译话语特点出发,讨论了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并提出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即:增强中国翻译理论自信,增强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

文化自信;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多样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各放异彩。中国璀璨的文化若想迈进舞台中心,必经翻译架起之长桥,因为“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cultures)进行重新定位(relocation)”。(王宁,2013:5)在定位过程中,翻译通过能动性的干预助推本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即拥有翻译话语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有主导性。然而,多数翻译理论和术语均来自西方学界,中国翻译话语却近乎“失声”,“西强我弱”的局面导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被误读、曲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相悖。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传统译论、国内翻译名家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虽然近百年来为西方翻译理论所冲击,但鉴于中西语言的极大差异,对中国文化外译具有较之西方理论更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中国翻译理论、中国译者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和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等方面探讨中国翻译话语的重构策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建立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一、中国话语与中国翻译话语

“话语”的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即人类语言现象中的“言语”维度。随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意义进行多视角解读,其概念也得到延伸。米歇尔·福柯便是其中一员,其话语观从社会学维度探讨了话语的权力属性:话语是人们必争的权力。“张佩瑶(Cheung,2009:223)曾认为,翻译话语是指‘作者表达的任何有关翻译的观念、想法和理论化的文本(包括译作),具体涉及翻译操作模式、动因研究、原则与方法、翻译的哲理、知识论、本体论和阐释学,同时它强调权力与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耿强,2020:7)由此可见,话语和翻译话语都有权力属性。

中国翻译话语涵盖翻译话语应有之意,但也有别于西方翻译话语。中国翻译话语基于中国翻译实践,立足于中国文化,解决中国翻译问题,满足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正确建立中国国际形象需求;既有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对西方译论的甄别与吸收,使其符合中国翻译实际,从而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让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掷地有声。

二、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云杉,2010:4-8)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曾是世界文明的代表,但鸦片战争的炮火遮住了中国文化的耀眼光芒,西学东渐使一些国人一味盲目尊崇西方思想,对本土文化妄自菲薄。加之囿于西方话语的主导地位和中国话语的边缘化地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频繁出现被误读、曲解的现象。若想摆脱“西方塑造中国”的谬论,必须建设文化自信,其核心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话语,翻译则起到桥梁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做支撑,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重构中国翻译话语迫在眉睫。

三、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策略

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离不开对传统译论的继承,也不能少了翻译研究者理论的创新,更不能脱离开翻译实践和中国文化而孤立进行。

(一)增强中国翻译理论自信

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虽非翻译强国,但堪称翻译大国。众多学者在中国翻译实践中积淀了很多翻译思想、理论、标准、原则、方法等,这些传统译论可谓中国翻译话语重构的基石。从支谦佛经翻译的“文质”到严复的“信、达、雅”等,这些传统译论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文章学,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同时,绝大多数传统译论来源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实践。中国翻译话语重构应重新阐释传统译论,形成历史与传统的相互观照。这样,中国翻译话语才会具有独特的个性、一定的自信和自豪,以及明确的文化身份。

潘文国(2016)认为,中国正处于“大变局”中,中国翻译学术研究必须实现转向,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重新建立中国文化和学术的自信,从中国关注出发,变西方视角为东方视角、中国视角,打破西方翻译话语领跑的局面。因此,许多中国翻译研究者在整理国故、筛选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理论创新,涌现了一批原创性的翻译理论话语,如“谢天振的译介学、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论、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傅敬民的应用翻译学、陈东成的大易翻译学、任东升的国家翻译学”。(耿强,2020:8-9)

“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话语权。”(潘文国,2012:5-11)“中国翻译理论唯有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之林,方能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之窗,也才能为中国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门。”(姜燕,2015:116)

(二)增强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

福柯的话语权力属性说明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和接受绝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主动译介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期间中国文化的'保留与价值观念的传播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与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译者应明确他们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译者。汉学家在译介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能够完全浸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并客观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少之又少。因此,中国译者必须有担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重任的主体性意识。

其次,中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增强主体性意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译者对所译介材料的精心筛选。选材既要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又要与译者的文化取向、审美情趣等相契合,选材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能让选材和译者最相适切。

译者的翻译立足点和视角决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标的达成度,也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译文完全保留原文本中中国文化是不可能的。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改变一百年来的西方视角为东方视角、中国视角,不再迎合西方读者或以译语读者接受为翻译的终极目标,而是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译文中凸显中国优秀文化,适度扬弃糟粕文化,让世界重新正确认识中国。

在翻译实践中,中国译者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其实也是逐步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的过程。语言必然刻有本民族历史及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带有表达情感、观点和态度的自我表现的印记。译者在翻译这一语言活动中,自然或有意识地在译语中留下或彰显译者文化身份及本土民族语言的独特印记,从而奠定了译本在异质文化中的文化地位,增强了翻译文化的话语权,提升了国家的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人对自己的灿烂文化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为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必须是中国文化中最本质、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化典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做好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构中国翻译话语的一个有效路径。中国文化典籍中众多的传统思想核心词、传统文论核心词、历史文化关键词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带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独有的特质。这些词语的首译和定译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也是话语权争夺的过程。同时,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为重构中国翻译话语提供了实践基础,“真正适合中国翻译需求的翻译理论只能建立在中国自身的翻译实践和文化传统之上。”(潘文国,2016:10)

四、结语

全球化时代需要话语权来构建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翻译话语是为之架起的一座桥梁。树立文化自信,重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使中国翻译话语跻身世界翻译话语体系之林,与西方翻译话语对话,让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掷地有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树立良好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2]耿强.中国翻译理论话语:内涵与意义[J].上海翻译2020,(3):7-11.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 [J]红旗文稿,2010,(16):4-8.

[4]刘建珠,穆雷.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划界[J]上海翻译2017.(2):1-5.

[5]潘文国.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J]外语界,2016.,(1):6-11.

[6]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1):1-7.

[7]姜燕文化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本土特色翻译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5,(6):116-119.

译者主体性研究目的与意义论文

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或者贬抑译者主体性,或者夸大译者主体性。只有全面理解了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才可能对译者持有恰如其分的态度。实践中译者主体性的这三方面作为一个完整整体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翻译过程的广义定义,包括原文本的选择、理解、阐释、文本的重建和文本的后续生命。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翻译批评带来的思考:应历史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同时,目的是翻译批评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方面会给翻译批评中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翻译中调整手段的合理性、翻译标准——带来新的视角。

译者主体性国外研究现状翻译是吸收域外文化成果最直接的有效方式。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翻译中却长期受到屏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做了综述。全方位地阐释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从原语到译语的简单转换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从而使翻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要注意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