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文,大家都不会陌生,从小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一直到大学时的毕业论文,作文一直伴随着大家渡过了近12个年头,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同学在申论中的作文分数只在15分左右徘徊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立意不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题;第二是行文结构不流畅,段落间的逻辑不清晰;第三是语言表达欠缺准确,所用语词不达意,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为了解决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所犯的错误,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将会和大家分享对于书写作文来说最困难的一步--作文立意的确定。作文立意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全文的内在逻辑,将作文的立意推导而出,;第二种方式则显得较为取巧,是属于技巧性的提炼。下面我们将着重讲解逻辑推导式。对于这一方法将会通过2016 年国考副省真题第五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五)“给定资料 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 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从题目理顺逻辑关系:不学礼,无以立,把否定词去掉,就是学礼以立,那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线索往深入思考,学什么样的礼,立什么呢?你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思考文章的立意,要想思考清楚这个问题,相信任凭我们再怎么脑洞大开,不看材料也很难获知真相,那么就需要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去明确立意,其实学礼在给定材料内容是学礼仪、礼貌和规矩,立的是大国形象——中国范,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给定材料第三则中明确提及“不学礼,无以立。”F 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总结上述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推导式的整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审清楚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分析题目话语融入到材料,梳理通篇材料,确定文章主旨材料主旨。通常情况下话语的含义和材料的主旨是会保持一致的,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可以打好这篇作文的基础,确保了立意的准确,避免由于偏题落入4类文。通过材料中的明确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礼仪、礼貌基本的规矩,立做人、处事、立身行事,通过题干和材料的结合,我们就能明确到底文章的核心立意是朝着哪个方向去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都在材料中。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加练习,一定可以熟练掌握这一确定立意的方式,成功的通过国考笔试。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其他还有 1:百步穿杨(黄忠) 2:百战百胜(曹操) 3:负薪救火(诸葛亮) 4:七擒七纵(孟获) 5:乐不思蜀(刘禅) 6:大获全胜(刘备) 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 8:不计其数(曹操) 9:不识时务(鲁肃) 10:肺腑之言(貂禅) 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 12:三顾茅庐(刘备) 13:顿开茅塞(孙权) 14:捶胸顿足(刘备)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达) 17:寡不敌众(周瑜) 18:诡计多端(姜维) 19:鹤发童颜(李意) 20:虎入羊群(张飞) 22:初出茅庐(诸葛亮 ) 23:草船借箭(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导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锦囊妙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学生的成长、家长的厚望、学校各项教育计划的实施,最后都得落实到班级管理上,落实到班主任的双肩上。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班主任老师要怎样才能把几十个“小世界”统一成一个团结、进步的整体呢?这里不仅要有严格的纪律、必要的权威,更需要崇高的师爱。
1、关注个性差异,带着爱心走向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它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爱心与童心。因此,教师要带着爱心走向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境界: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明媚的阳光中实现自我,感受成功!班上的国豪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班上的同学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他也就破罐子破摔。每次只要听到老师表扬别的孩子,他总是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更要把爱的小雨点洒落在他的身上。于是,我主动和国豪交朋友,每次碰到问题时,我总是先表扬他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让他感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着他。渐渐地,国豪的脾气好多了,同学中的朋友也多了起来。真诚地与每一位学生交朋友,无疑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情味。
2、建立让全体学生能够当家作主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也都有取得成功的潜能。每一位老师都无权扼杀这个来自童真世界的美好愿望。我的目的是,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向往,为之自豪的家,让他们成为“家”中的小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坚持“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原则,把管理的各项工作分给每一个同学,如:我把每个小组任务分为: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值日情况、好人好事、卫生情况等,每个成员分管一项日常事务工作。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各守其职,各负其责,在管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专长都能得以施展,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我们班还建立了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活动,都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体验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岗位轮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把为班级和他人服务的义务和荣誉感还给了学生,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
3、促进内化,建立和谐自主管理模式
有的班主任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看是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只有受其支配而无权主动思维和行动,因此无法充分发现自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样也使得学生一旦离开班主任便无所作为,而班主任也会因此疲惫不堪,且吃力不讨好。“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曾动情地呼唤:“……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正是班级管理与时俱进的一大体现。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听话”、“循规蹈矩”、“白痴天才”已不是时代要求的人才观。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呢?
首先,应加强道德建设,让学生内化自己。在管理中,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强化管理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从而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发展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习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体现个性,增强自信。鲁道夫史代纳认为:“教育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人和社会,只有通过教育,进行个人改造和自我修炼,最终才能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积极创设有利情景,如主题班会(多与时事相联系,如SARS与我、网络道德、台湾的认识……)、谜语竞猜、诗歌朗读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杜威认为:“教育要陶冶其真、善、美等方面的情感和情操,提升其道德实践水平,协助建立完全的主体概念,使学生成为劳作的、文化的道德主体。”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杜威曾说:“给儿童以自由,使他们在力所能及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这样他就不至于枉费时间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于能做的事情了。儿童的体力和好奇心能够被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去,教师将发现学生的自发性、活泼性,有助于教学,而不像在强迫制度下那样成为要被抑制的东西。”故班主任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管理班级的氛围,让他们人人能动地、自主地、积极地参与管理,并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
4、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会自我评价
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周期的终结性环节。经过一个阶段的组织、实施和督查,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教训必须吸取,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入提高,都必须进行总结。从时间上说,总结有随机小结,阶段小结(如周小结、月小结)和期中、期末总结;从范围上说,有全面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从涉及对象上说,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班集体总结;从形式上说,有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不管何种总结,均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班主任在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时要注意三点:一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资料。个人可设一个记事簿,把日常表现、取得的点滴进步记下来。小组和班级可设小组日志、班级日志。二要指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总结,教育学生不说假话、空话,一律用事实说话。要学会一分为二地进行总结,既要讲进步、说成绩,也要实事求是地谈存在的问题。三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个人或小组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对今后工作的启示是什么,存在的缺点、问题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今后怎样才能克服。学生学会这样分析,今后才能扬长补短,不断取得进步。学生总结,要在小组中或班集体中进行。总结之后,要让大家进行评议。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同学从他人的评议中,调整自我认识,对真实的“自我”获得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能促进同学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抓紧常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高三班级管理仍然突出“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坚持不懈抓常规管理。班干部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在班干队伍的组建中充分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力,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班级管理服务。
班主任应该做一个善于用人之长的人,要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具体事务。班干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各用其才。形成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参与式民主管理模式。按照民主制订的班规,依规管理,依规评价与奖惩。
常规管理入手,有序地开展工作,抓班风、学风,保证课堂纪律,两操、课外锻炼的到位;保持教师、宿舍、清洁区的环境卫生;保证座位的定期轮换,常规管理情况的每周总结、公布,主持班会活动的开展等等,形成操作性强的管理网络,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学生从班级管理中得以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形成智慧,使班级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的高三状态,形成学习型班级。
二、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学生智力品质
1.播撒一份爱心。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价。”爱也是情感的核心。
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是爱的传递者。为师者先为人者,以身作则。通过对班级工作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用爱心、耐心、细心、恒心默默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享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高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有迷茫,有郁闷,有脆弱和迷失方向的时候,平常注意多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我们就能成为他们指路的向导,倾心交流的朋友,关心爱护的慈母,谆谆教导的师长。
如对于原理父母的寄宿生,平常定期到宿舍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爱学生,学生就会主动亲近你,对你无话不谈,师生感情贴近了,建立了信任与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师爱中就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更易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2.教育学生关心他人。高三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激烈,有的学生担心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学习保守、封闭,有的像“独行侠”性格孤僻。建立一个团结写作的团队尤其重要,鼓励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这是心灵的体操。
让学生树立帮助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的观念。充分挖掘班级中“隐性的课程”资源,主动学习者影响被动学习的,懂得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浅尝辄止的,具有特长科目的对口帮扶薄弱学科者,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如以同桌同学为学习互助小组,根据每次月考成绩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组,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中,以优带差,以良带中的原则,在A、B、C、D四个组之间进行轮换安排座位;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在A、B、C、D四个组的各组内同等水平的强科带弱科同学;第三轮复习中则由学生自由组合,实行座位轮换制。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友好竞争、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充满热情,对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以给予他人帮助为荣,共同营造、共同享受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3.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恩要从爱父母做起,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集体、爱国家。
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去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体谅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教育学生在节日、父母生日向他们表达爱心,平时多关心父母,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秀才能和优秀品质。感激父母给予生命,珍惜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用实际性佛那个报答父母。
引导学生尊师爱校,体会学校教师及多年来为他们学习生活服务的职工为他们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不仅仅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包含了无数长辈和亲人朋友付出的汗水。如刚升高三时通过家长委员会主持班会“高三父母的期望”和高三毕业前学生主持的“感谢”班会课,让学生对主题进行讨论,提高认识,从而使他们对今天拥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
加强轻伤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让学生一生受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竞争力。
三、研究学生 “三管”齐下 备战高考
心态决定成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在高三各阶段的复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班主任可以采取多跟班、多接触、多观察、多联系家长的方法,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刚升高三,学生虽然心理着急,但普遍有“眼高手低”的现象,不知从何做起。一段时间的复习和多次测试后,多数学生学习都有具体目标,学习勤奋,刻苦。
部分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突破,但有的学生对所学只是纵横联系困难,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呆板,考试成绩不理想,两极分化随之出现。多次考试挫败,有的学生出现心理脆弱、消沉、情绪不稳定。也有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自暴自弃。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这时多数学生心理成熟稳定,自我要求严格,积极备战高考。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相继出现考前焦虑,考试恐慌的心理。还有的容易出现放松状态,眼看快毕业,急着结拜兄妹,或沉迷恋爱。针对学生在各阶段的心理状态,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激励,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激励是激发学僧的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关键时期,都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潜能,促使全体学生有一个较高目标而刻苦追求上进,自觉加压,敢于争先,使班级更加具有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一是怎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学校历届生中,勤奋、刻苦学友所成的学友,班级里表现突出的同学为榜样,向榜样看齐,使学生有比、学、赶、超的目标。
二是前途理想激励。花季中的青年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想象是积极的,给学生介绍高校情况及专业发展及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要求,未来发展前景等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经理充沛。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是目标激励。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目标与复习计划,每位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备考战略。与学生交流一些成功学子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科目突破的方法,对学生讲清高考科目复习的做法与进度要求。每位学生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写计划、议措施,督促学生按计划实施。
四是自我评价激励。培养学生善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利用每月月考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月考成绩“管理册”。找出各次月考成绩的强科、弱科,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改进学习方法等。学生在对成绩的管理、评价,反思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从而主动刻苦学习,实现自我的最大超越。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法科学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方法,只是可以传授,学习方法则需要自己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进行内化与积累。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如在第一轮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如何“看”课本“用”资料,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进行归纳与整理,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对基础知识做到弄清、记牢、会用。认真做好基础训练题,做好类题研究,探索规律,感悟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学科笔记、错题档案、典题档案。
第二轮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深入与突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强化综合训练,规范书面表达,注意考试答题策略、答题速度训练。考前重点指导学生清考点、清错题、清思想方法,全面查漏补缺。鼓励学生多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科学法,获得宝贵经验,获得个别指导。
3.注重疏导,平衡心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情况、思想情绪。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对话,加强心理疏导。如有浮躁心理的学生往往过于自信,对他们采取加压法,提出更高的目标,高标准的要求,给他们创设尝试挫折的机会,指出不足之处,给他们的“自信”降降温。
让他们认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多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运用期待性暗示(皮格玛利翁效应)和自我暗示法找回自信,引导他们重视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淡化结果,以肯定自己的学习过程为评价。老师要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使这部分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点子一——两党之争
在美国的政坛上,上演着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跷跷板游戏。执政党丝毫不敢懈怠,在野党也力图东山再起。因此据报载,美国ZF机构办事效率高的出奇。我想和不把这一模式运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个双班委制呢?
经过反复的考虑,积极的筹备,我班的双班委制终于出台了,其主要内容如下:
整体思路:
立法小组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实行双班委制,轮流值周.轮流监督。班长实行竞选,有班长聘班级委员,小组长选本组人员。班委会负责对各位小组长的管理,小组长负责对本组人员的管理,班委会的工作效果有全班同学监督。组员表现不好,小组长可以提出交换组员的要求。小组长工作不力,班委会有权撤换,班委会成员工作搞不上去全体同学有权罢免其职务。这样一来让每位同学都处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让每位同学都有一种竞争意识,从而也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班的双班委制,我们小小的班级竟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不可思议吧!但你不要小看了这个双班委制,就是他,使我们班的同学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点子二——八仙过海
古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而今在我们班正有八位学习尖子带领其组员上演着八仙过海的现代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一棵树,生活在辽阔的旷野上,他长的歪歪扭扭很难成才,如果让他生长在茂密的林子里,他却会长的俊秀挺拔,这是因为他感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不奋力向上,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由此我把班内的同学按学习程度的差异分为1234等,每等同学有组长自由挑选一位,刚好8组,这八组同学在实力相同的条件向下,有组长带领着在学海中竟渡。我告诉组长,不管你有什么方法,一定要充分的调动本组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你们组成绩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尖子生的表现如何,而是程度差的同学。我告诉组员,组长能挑到你,这是组长对你的信任,你千万不要辜负组长对你的信任。我想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吧!只不过我把它的主角有教师换成了学生。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之高涨就可想而知了。
点子三——汤圆理论
咋们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说文雅点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如何让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都做到心中有数呢?
我把每位同学每天的学习状态加以汇总,并在适当的时候悄悄的告诉他。
你猜他们听后会怎样,那我告诉你,没有一个同学在得知他的学习状态后甘拜下风,而是立马奋起直追!
点子四——杀鸡骇猴
在我们平常的班级工作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某种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会出现一种倦怠心理,致使学习效率下降,这又如何是好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后来我想到,非常时期可行非常之举,乱世用重典。何不来一个杀鸡骇猴呢?思忖许久,我终于行动了。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特聪明,可因其生性浮躁,学习上根基不牢,又常爱自我炫耀,得不到同学们认可,为此他经常在班级内有一些出格的举动,以次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人都有被重视的需要,若你无视他人的存在,那对这个人来说,生还不如死。我决定拿他开刀。我祭出了我的刀法——心罚,也就是把他晾到一边。没多久,聪明的他就觉察除了我对它的冷漠。刚开始,他也困惑、无助、烦闷。但没多久,我就发觉他变了,变得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在后来的元旦晚会上,它的一曲《中国人》轰动了全校,又后来,他在大考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竟然杀入了班级前三名。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罚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精神惩罚,其杀伤力极大,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去用,因为真理再向前一步,往往就会变成谬论。
点子五——巧架心桥
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大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书上叫煽情。我也记不清在那看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能促人奋发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无情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看不起他、蔑视他、贬低它,以次来激起她奋发有为。另一种是报恩心理,咱们古代有一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感人心着莫外乎情,你若能让大多数同学对你存在有一种感恩心理,那我敢说你的教学效果肯定不错。咱们举个例子,举我自己吧,我这次外出学习一个月,时间不算短,在出门前商量好有代课老师带我班语文,两个班,一个人招呼,那肯定也够她累得。在代课老师的精心照护下,我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班中的每位同学结合他的实际给写了一封信,信中和他谈人生谈理想,谈他的学习,指出它的不足,给他加压,给他鼓劲等等,我发觉,当我给每位同学发信的时候,他们的脸蛋是红红的,他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当他们看完信后,他们的心情是激动地,甚至有些同学在暗暗的擦眼泪!他们那种要好好报答老师的心理已经形成,他们的学习热情已被完全调动起来。后来在代课老师的努力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和平行班的成绩差距不是太大,他们班的平均分是87多,我们班的平均分是85分多。我想这里面有代课老师很大一部分功劳,而我精心设计的力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今这一方法已被我多次使用,并且屡试不爽。
点子六——感动班级
咱们中国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我们何不在班级内进行感动班级人物评选呢?我相信班级内每位同学身上肯定都有令大家感动的地方。
此念一出,我立马就付诸行动。首先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优点在班内宣读,然后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平时表现进行投票选举。
活动结束后,这次评选确实让我感动。被评上的同学既有学习效果奇佳的优秀生,也有平时默默无闻学习效果一般的所谓的学困生。对于后一类同学大家为什么投票选他呢?原来大家纷纷敬佩他那顽强的意志,不甘服输的拼劲。
是啊!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都能成才。你说不是吗?
点子七——班歌嘹亮
在班级管理中自己或自创、或选录,让每一届学生在预备后唱响了自己班的班歌。
这一新颖的做法,为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点子八:信心加油站
学生学习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找上若干位同学进行以下工作:面向大家站立,班长高喊呼其名,全班齐呼:“***,你真棒!”该同学高呼:“相信自己能成功,才能创造成功!”,同学们一直喊下去,直到该生声音洪亮,喊出自信心为止。
点子九——化整为零
平常我有个习惯,闲暇时喜欢涉猎一些报章杂志以及各色书籍。一日,我觅得了一本我自认为的好书——智慧背囊。书中尽是一些文笔优美、意蕴深刻的短小篇章,其中的好多内容都是我感动不已。我想何不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也感受感受文学的美妙,无形中提升其道德情操呢?于是在我的安排下,我们班每天有多了一项德育活动——智慧背囊寻智慧。有同学们轮流着念一篇自认为最受感动的文章给大家听。后来在报纸上见到了影响中国青年的一百句名言,我也把它摘录下来,让学生每天记上三五句,在这短短的一学年内我的学生还接触到了三字经、增广贤文……
我不奢望我的这些言行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经过我这无数次温馨的洗脑,他们或多或少的都能悟出点使他终生受益的东西,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点子十——沟通你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的确,作为班主任要想所有的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敬爱与信任,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你平等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躬下身来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他们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美化文章外在很多考生觉得自己议论文无法取得高分的原因是因为字迹并不美观,确实我们无法否认字迹对考官评判文章有第一印象的优化作用,但如果文章结构能够把握好可以大大弥补字迹的不足,那么好的文章结构就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素:开头像凤头,美丽而短小,注重文采性强,言简意赅。论证像猪肚,丰富充实有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有理有据。结尾像豹尾,快准狠,快是指短时间结尾,准是精准回扣总论点,总结全文,狠就是指结尾要对文章在原有基础上升华。最后文章呈现橄榄型,才是非常美观的文章结构!(二)锦囊妙计二之开头引人入胜在议论文写作中很多考官都会认为一个考生文采性如何就看开头的书写,所以议论文的备考一定要在开头多下苦功,首先各位考生一定要熟知开头的作用,就是统领全文,开篇点题,无论开头如何去书写,一定要完成开头的使命,亮明总论点。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帮助我们的开头写的有逻辑性和文采性,比如,概括式开头,对比式开头,排比式开头等等,小编推荐各位考生的就是排比式开头,原因很简单,排比式开头最能体现文章的文采性和结构感,那到底可以排比什么呢,比如与文章话题相关的案例,诗句名言,社会问题,影响都可以,但要想真正提高排比能力,还需平时多积累,多看政府性文章,多去摘抄好的排比句,先去模仿式书写,在形成自己的排比风格。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
327 浏览 6 回答
225 浏览 4 回答
327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348 浏览 6 回答
273 浏览 6 回答
288 浏览 6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129 浏览 2 回答
338 浏览 6 回答
162 浏览 5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4 回答
100 浏览 6 回答
357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