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换。
本招奥义在于,能用词组绝不用词,能用复句绝不用单句。我们知道 有一句名言:“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同时,转换——生成语法也英明指出,语言存在递归性。基于以上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我们往往自觉用于实践,产生了初级凑字数流派,换派。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在一个有限的框架内,对于某个核心的意思进行扩展,有效地稀释字词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凑数的水平。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痕迹太露的话,容易被发现,同时,如果过于刻意的话,往往会给人语言拖沓啰嗦的印象,所以,这个做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但是有限。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要集中兵力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于是我们有了以下的进阶版。
第二招,抻。
如果说,换是最初级的阶段的话,那么,抻可以说是换的进阶版本。抻的本质是在句法结构上下文章。即把语言的整个结构拉长。我们知道,鸡多了,蛋也就多了,结构长了,字数自然也就上去了。举个例子,“我们一起去教室上课”这个句子如果用“换”的手段,可能得出的结果是“我和同学一起高高兴兴地去一楼那间教室上物理课”,而如果我们用“抻”的话,得出的结果可能是“我和同学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去上课,那课教的是物理,地方是一楼那间教室”。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抻的效率大致是换的倍,这显然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容易把句子弄得比较碎,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
第三招,欧。
欧者,欧化语法也。因为学科体系的日益严密,导致了我们在论述的时候必须逻辑严谨。而传统的汉语语法很难周全的做到这一点,当然,作者不是没有见过用文言文写论文的大神,不过凤毛麟角罢了。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悲哀,用汉语写论文居然不能用汉语的逻辑来思考,而要附会其他的语言,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凄凉。本人从来认为欧化句法很低端,大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实用点来说,欧化语法毫无疑问是凑字数的利器。这种方法主要的手段是尽量把限制语变化成从句的形式,同时,在不影响结构的前提下,增加插入语。如此一来,首先可以使文章在整体的语言上变得比较错落有致,同时在结构上不至过于破碎影响阅读。例如,“此问题我们这样认识,事实是”这句话一定要写成“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我们应当抱持这样一种观点,某一特定的角度来考量, 问题的出现可能对于我们 的研究有所裨益,但如果我们详细地审视这个问题的发展,我们可以将现实的情况判断为以下的情形”,十二字的内容被我们欧化句法成了八十多字,同时显得严谨而有条理,表现出了对待科研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严谨态度。而其实,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你懂的。(表示直译这东西彻底把欧化句法弄成了一坨翔,庞德那首诗翻译成“人中桃面,惊鸿一现。阴郁枝头,森森落瓣”是多美好啊,结果被直译毁成了“人群中的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很多翻译真心的英文一百分,中文不及格。)
第四招,例。
每下一个结论,最好在后面打个比方或者举个例子,一来可以方便理解,二来如果是反例,可把收集材料时候剩余的论据边角料放在这里,第三,你懂的。比如(这就用上了),还是那句话,我们一起去教室上课。后面就可以加“比如那天,慕容紫英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起去上课的时候,门前的三叶草正在吃吃傻笑,打破了物理课的沉闷”之类的东西。最好显得漫不经心,一来有浑然天成的美感,二来,有效洗脱凑字数的嫌疑。在举例子的时候,最好能和结论相互印证,这样一来文章确实便于理解很多,而来字数上去了也能确保安全,顺便还能用掉书袋的方法打击学霸的嚣张气焰。这已经不完全是在凑字数了,而是完全有必要的堆字数,如果我们凑字数的工作仅仅止于凑字数,那么,写论文是没有意义的,应付应付就得了。想走学术道路的,还是要严肃的对待举例子这个问题的。
第五招,展。
这个招数从单个的字词来说,能用术语的时候用术语,一来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二来如果是一个很难的字眼,总不能不让人解释一下吧,这个解释,绝对是情理之中,那么,这些无疑就是凑字数的战果了。从整体结构来说,要尽量把术语在下文中用实例层层展开。比如二元对立和中国革命的问题,二元对立是个术语,结合中国革命,就可以展开什么是中国革命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每一方面内部存不存在二元对立,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认识,这个认识的结果是什么。大体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路数展开。本质上,这也已经超越了凑字数的范畴了。根据读者童鞋的反馈,有时候论文收不住,拉不回来,这其实也不难。在论文中,还是要时不时回到题目的。最好每两三段就和题目呼应一下,轻轻地把题目绑在论文上,而不要洋洋洒洒到最后离题万里,那就怎么拉也拉不回来了。
第六招,引。
这里的引,自然是引用例子,堆砌材料。但我们必须知道,论文不同于高中生作文,不能指望用“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唯有天道恒在,循环往复, 不曾更改。——斯坦尼斯拉诺瓦克留楚奇科夫斯基”这样的老手段欺骗过老师的法眼。材料怎么堆,分布上如何才能有效凑字数同时不显得啰嗦,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这里我们推荐以下的方法:
第一,夹叙夹议比集中议论更凑字数。我们知道论文,尤其是语言类的论文,始终是现象——分析——现象——分析——结论这样的逻辑居多。而这种常用的.逻辑结构正是我们的凑字数的利器。我们知道,数学上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原则,容斥原理。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分析材料的时候所采用的一个原则,即在夹叙夹议的过程当中,所有分析的总量一定大于集中分析的总量。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或多或少有所重复的部分,在集中分析的时候,这种重复会被我们扣掉。而这样在分开叙述的过程中,这种有意无意的重复首先不容易被发现,在夹叙夹议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稀释,也并不容易被看出来。同时,由于分开议论和分析的关系,各个材料之间总有一些相互的呼应,比如“上条材料我们说到”,“下文还会继续说明”这就是凑字数的精髓所在,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分开论述这个前提下,最后总要总结起来分析,而这个总结,也是凭空生出来的东西,而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第二,征引文献的时候,尽量多引不同几家的观点,首先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劳资看的书 多。其实我们知道,本科生论文嘛,基本都是前人做过的,前人的文献综述什么的,稍微删削一下,就能找到很多有用信息,如果不嫌麻烦,去翻翻原来的出处,引全一点,这自然就更显得高端了,反正拳头不打笑脸,老师架不住字多。包括参考文献,也可以顺瓜摸藤再摸瓜,如是循环往复,直到世界的尽头。
第三,在引不同家观点的时候,最好注意选择一下那些大意差不多,但是细微有区别的说法。要是某个说法是俄国人说的,那就更加出色了,我们都知道俄国人的名字就是个bug,前面我们也演示过,多在间隔不是那么密集的情况下题几次,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什么呢?很明显,大方向一致可以保证论点不会自相矛盾,从而让论文有继续下去的空间,而小方面的区别则带给了我们在概念辨析上的无限可能,而我们知道,在现在这种概念至上的学风之下,去详细定义一个概念并加以不痛不痒的辨析,可以说是论文最惠而不费的方式。根据本学渣的观察,很多大学霸在论文当中也习惯于使用这种手段,只不过人家比较专业,真心能辨析出一些东西罢了。
看完全文之后,我想大家对于硕士论文的字数要求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至于硕士论文字数不够怎么办?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技巧,供大家学习借鉴,当然方法不止这些,大家还可以请教前辈。希望大家写出来的硕士论文能够符合字数要求,这也是笔者分享此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