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岩市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各县(市、区)推荐申报的24个项目被列入。至此,全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91个。
闽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传播发展的原乡故土,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近年来,我市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积极打造闽西客家祖地品牌,推动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让客家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实验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27个责任单位为成员的实验区申报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非遗科、成立市非遗保护中心、设置客家祖地博物馆、筹备成立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各县(市、区)也对应设立相应保护机构,确保非遗保护和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市人大常委会将《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纳入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该《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公布实施,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整体推进力度持续加强
9月8日上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岩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传承体验所在中心城区人民路汇文堂揭牌。据悉,这是我市设立的第53个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
为更好地开展非遗项目传习、体验、交流、研究、展示等活动,我市大力推进传习阵地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1家,客家文化博物馆6家,设立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53个,建成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完成闽西汉剧、客家十番音乐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体验中心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汉剧传承馆项目的主体建设。
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对全市134个乡镇近2000个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以及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普查,摸清家底,共收集非遗线索115852条、各类非遗项目36295个;结集出版142本非遗普查成果集。
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持续得到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3名。
此外,我市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力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宣传展示活动蓬勃开展
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龙岩市非遗综合性展示馆正式开馆。该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我市丰富多彩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从线上到线下、从触网到入网,近年来,我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市民见证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触摸闽西客家文化脉络。
非遗成果也纷纷走进校园、课堂、教材,创新体验方式、激发非遗新活力。全市有85所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组织编纂《武平客家童谣精粹》《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进校园校本教材;在龙岩学院开设长汀剪纸、凿字技艺课程,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与技术”线上课程33个;策划推出永定土楼、长汀古城、连城培田、武平兴贤坊、上杭瓦子街等5条非遗研学精品路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周周有戏看活动。
按照“一县一特色”要求,我市持续培育打造客家民居品牌、客家寻根文化品牌、客家民俗文化品牌、客家文艺品牌、客家美食品牌,策划推出“客家民俗风情体验”等七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在永定土楼、武平兴贤坊、连城冠豸山、长汀八喜馆等重点景区开展非遗常态化演出;我市“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入选全国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畅游非遗名城 尽享古韵风采”入选全国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融媒体记者 曾燕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