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林女士在建筑学上有哪些成就,那就录一下林女士的作品,美术上的也列了,还是蛮全的,包括第一章绪论、编辑后语、对某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评语、批注、序、一年工作总结等,嗯,看上去有一摞呢,“著作等身”啊!建筑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后面的四则通讯其实是梁思成写的,林徽因只在文章前加了几段按语就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发表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平郊建筑杂录(续·节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宋、辽、金部分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编辑后语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对王其明、茹竞华毕业论文所作的评语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城市计划大纲》序《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译者的体会(附译文)对戴念慈《历史遗产》等的批注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我们的首都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西直门外五塔寺塔、德胜门外西黄寺塔和香山碧云寺塔鼓楼、钟楼和什刹海雍和宫故宫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美术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号》设计的封面林徽因为《晨报五周年增刊》设计的封面林徽因设计的圣诞节卡片林徽因设计的舞台布景林徽因设计的舞台布景林徽因水彩画作林徽因水彩画作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林徽因为《学文》月刊设计的封面关于《大公报》“小公园”副刊报头图案的说明林徽因、梁思成为《大公报》“小公园”副刊设计的报头拟制国徽图案说明林徽因等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案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林徽因设计和参与设计的景泰蓝作品和平礼物林徽因参与设计的丝头巾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雕刻装饰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敦煌边饰初步研究以上最拿得出手的论文算是林女士在刚进营造学社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这个是独立署名,可这个题目相当大,而在此之前她跟随梁正式考察过的古建筑也就沈阳和北京两个地方,国内其他人的测绘成果也没有正式发表。梁进营造学社发表的是《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这个就谦虚多了。香港大学有个教授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认为这两篇论文是把现成的一些文献观点综合一下的成果,尤其是参考了日本人的书,然后又没有按严格的学术规范注明出处。他表示“林徽因的《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在整体中国建筑体系和具体特征的两部分论述中,在知识层面都对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有所借鉴。”这个结论一出来,清华建筑学院的教授们就炸毛了,集体上阵人参公鸡,再把林的这篇文章大夸特夸,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在梁林还没出发去测绘、99%的古建都没有亲眼见到的情况下这两篇文章除了借鉴别人还有什么别的解释。虽然受到围攻,但这个港大教授还是没有改口:“我的结论是:梁林这两篇论文,包含着诸多知识元素,就单个元素而言,极少是他们原创的。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强大的知识综合和思想提炼上。”对于梁思成先生而言,他进营造学社的这篇论文不过是他年轻时候写的篇论文,就算学术上还不够规范不够成熟,也影响不了他在建筑学界的地位,毕竟他以后有很有分量的著作在那。而对于林女士而言,她这少之又少的拿得出手的独立发表的论文要是被否了,那她就很糟了,因为以后她基本是捆绑老公来“合作”或者给老公“润色”,所以清华打嘴仗的重点就是维护林徽因,无论如何要保住她少之又少的一篇独立学术论文的地位。原本那位港大教授写书主要是研究梁思成的,对林徽因不过是顺便提了一下,而且明摆着梁思成第一篇论文跟林徽因一个毛病。结果清华光顾着保卫林女士,正牌祖师爷梁思成倒被他们抛到一边了,场面相当搞笑。你们现在在网上看到的清华死命吹捧林徽因学术贡献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次事件以后出来的。除此之外,关于林女士的另一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某个作家曾经根据林徽因独立署名发表的这篇文章杜撰出了一则梁夫人独自奔赴应县会面照相馆馆主的故事,梁从诫立马跳出来说你这是胡编,我妈当时在家带我,根本没有去过应县。于是真相揭开,《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的干货部分——讲述测绘工作亲历细节的四篇通讯是梁思成写的,通篇都是梁思成的口气,林徽因在梁思成的文章前加了几段按语,就署上自己一个人的名字发表了,粗粗一看好像这些工作是她自己做的一样。所以本来是梁先生不带家属去见的照相馆馆主,读者却以为是林徽因撇下梁思成自己跑过去的。补充:(林粉实在吹得太多,很多都是谣言,有必要再说明一下)1、林粉特喜欢吹的吉林西站,首先它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济南老火车站,对比图:21年后,这帮人孙子终于后悔拆掉济南老火车站 其次,有人考证吉林西站不是林女士设计的,因为设计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我个人倾向于后者,而根据林粉的说法,那林女士岂不是抄袭了,我觉得没有作品总比抄袭强,林粉这不是把林女士往死里黑嘛2、林粉竟然把林女士吹成了“一级教授”,这个是一级教授_百度百科,里面说该职称是从1956年开始评定的,里面有1956年清华获得该职称的教授名单,有梁思成,没见林徽因啊,哦,对了,林女士1955年去世,“一级教授”1956年评定,所以怎么可能有她嘛。林女士不仅不是“一级教授”,连清华大学的正式教授都不是,她一直到死都没被清华大学正式聘用,清华大学承认的第一位女教授是1957年入职的王明贞,清华师生深切缅怀第一位女教授王明贞 而林女士1955年就去世了。陈学勇在《林徽因寻真》里说:“世上还真有较真的人。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一文中说,全国解放后他母亲“被正式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有人就给清华大学人事处写信,要求从档案里查清林徽因的正式身份。清华大学人事处的人,真还叫档案室的人查了,没有林的档案。又让建筑系人事科的人,在系里的档案里查,也没有。后经建筑系人事科查证,林徽因确不是清华大学的正式工作人员。有一段时间曾为我校客座教授,故而没有她的档案材料。”······“也就是说,她在建筑系的地位,只是梁思成的夫人。” ——陈学勇可是林女士的铁杆粉丝,这个都是他考证的。还有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上,1949年10月4日(建国后)公布的教职员名单建筑系教授两名:梁思成、刘致平;(林徽因为不支薪的教授)副教授两名:莫宗江、高庄;······可见林女士没有被清华大学正式聘用过,不是正式教授,连副的都不是,而且不拿薪水,啥叫不拿薪水的教授呢?就是没被大学正式聘用跟着老公在系里挂名的呗。3、林粉吹嘘林女士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创始人、开山鼻祖之类,此乃谣言。业内公认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在大学里正式成立的建筑系,是1927年成立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系,1928年即随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如果把“大学”这个定语省略掉,中大建筑系的前身、1923年成立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公认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开端。苏州工专及中大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即是民国建筑四杰之一、营造学社顶梁柱之一刘敦桢。中央大学建筑系后来还吞并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而梁林是1928年底才回国去了东北大学,怎么东北大学就被吹成第一个成立建筑系的了?而且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也主要是梁思成先生成立的,林徽因跟在后面当当助手,教学也主要教雕饰史和专业英语这些边缘课程,一个一辈子没教过建筑系核心课程的人竟然能被吹成中国建筑学科的创始人,真是可怕,不能因为她老公厉害,她这个跟着老公混、教教边缘课程的美术生就也是建筑学的开山鼻祖创始人吧。梁思成先生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本人尊重,他老人家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跟着他混的一辈子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独立或第一署名作品的太太还是算了吧,毕竟林女士连一张独立的拿得出手的建筑图纸都没有。现在网传的林女士的很多“成就”水分都很大,像刘敦桢这些真正比较厉害的且还是建筑四杰之一的人物倒是没啥名气。可悲可叹!===============================================再来看看林女士写给老金的信:老金:多久多久了,没有用中文写信,有点儿不舒服。John到底回美国了,我们愈觉到寂寞,远,闷,更盼战事早点结束。一切都好。近来身体也无问题地复原,至少同在昆明时完全一样。本该到重庆去一次,一半可玩,一半可照X光线等。可惜天已过冷,船甚不便。思成赶这一次大稿,弄得苦不可言。可是总算了一桩大事,虽然结果还不甚满意,它已经是我们好几年来想写的一种书的起头。我得到的教训是,我做这种事太不行,以后少做为妙,虽然我很爱做。自己过于不efficient,还是不能帮思成多少忙!可是我学到许多东西,很有趣的材料,它们本身于我也还是有益。已经是半夜,明早六时思成行。我随便写几行,托John带来,权当晤面而已。徽寄爱1943年11月下旬大家不要光关注“徽寄爱”,看看她信里写的,在梁思成赶大稿的时候她压根帮不了梁思成多少忙,而且决定以后少做为妙,林女士在给老金的信里倒是承认自己水平不济,可林粉却要捧上天,她只能做做梁思成的助手,搜集搜集资料,润润色什么的,有时候连助手都做不上,只能当当学生学习学习,梁思成在赶大稿的时候虽然苦不堪言,但毕竟弄成了,而林女士却连个忙都忙不上,所以她跟梁思成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她终其一生没有拿得出手的一作或独立署名著作,连一张独立的建筑图纸都没有,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水平不行,她差梁太多太多,只能做做助手甚至连助手都做不了,而不是林粉吹捧的是无私奉献给了梁,或者是什么被梁拖累了。==========================================================撇开林粉疯狂吹捧的因素,就我个人对她的看法,林女士是个很强势很有表现欲望的人,她的丈夫被他衬的很没有存在感,所以,林女士看上去是个很独立很有思想的人,可一到了学术上,如此强势的林女士却只能跟在木讷的丈夫后面(不过我觉得梁思成先生的木讷是因为涵养太好),她看上去很独立可学术上却不能独立,相比二人在建筑学上的成就,梁思成这个在其他方面被妻子衬的毫无存在感的人在建筑学上却全面碾压强势且很有表现欲的妻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术是实打实的,全凭实力说话,二人实力悬殊,倘若反过来,以林女士的强势,就是梁思成跟着她混二作了。所以在我看来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野心有取得一番成就的欲望,作为女性这一点本人很欣赏,可惜她实力不够,她实力够的地方(比如交际方面)处处碾压丈夫,而实力不够的建筑学上就只能被丈夫碾压。独立的女性总是值得尊重的,可就学术上看,她依赖感太强,很不独立。==========================================================无数次看到有人说林女士做过宾大建筑系的助教,很疑惑她到底什么时候做过宾大建筑系的助教?林女士的的part-time是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 dseign staff 这个只是建筑设计师的助理,不是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她还有一个part-time是instructor in design,连是哪个专业的 design都没说,这个不过是biographical reference上写的,但即便如此,也没说她是宾大建筑系的助教,请不要人云亦云的乱吹牛。当时宾大美术学院下有四个系,分别是architecture(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园林建筑)、fine arts(美术)、music(音乐),林女士当时是美术系的学生,注意,建筑系是美术学院下的,更别说美术系了,所以林粉们别再吹林女士是工科女了,林女士是艺术女,艺术女也很高大上啊,莫非林粉们瞧不起艺术?她选修了一些她可以选的建筑系的课程,很多人说林女士没有读建筑系是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但就是收女生她有的上吗,她当时可是没考上全公费的,她是要交学费的,而梁思成先生可是考的全公费,不知道当时宾大建筑系的分数线,倘若宾大建筑系不需要考上全公费就能上,那说明分数线也不算高,倘若需要考上全公费才能上,那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倒成了林女士成绩不够进建筑系的遮羞布。民国当时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不要拿林女士跟少数没受过教育的比,应该拿她跟受过教育的精英比,她在跟精英的竞争中落败,全公费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毕竟学费昂贵,考不上全公费很多人就没法出国留学,林女士就没考上,只能交学费,而梁思成先生就考上了。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主要是一些核心课程的设计很不适合女生,倘若外系的随便一个女生都可以选修他们的核心课程,那宾大建筑系又何必需要多此一举的不招女生呢?外系只能选修到一些允许被选的,根本选不到系里的核心课程,而且选修课比主修课好过。所以一个选修了一些被允许选的建筑系课程的美术系学生怎么可能做得了建筑系的助教呢,她只是做了建筑设计师的助理,给设计师当助理就相当于打工,而不是TA(Teaching Assistants)。再加个梁思成先生在宾大的室友,同为建筑四杰之一的童寯在1980年给陈植的信里对宾大生活的一段回忆:“我与思成同房间直到他离开费城才分手,闲谈中他从未提助教工作,但这无关重要。他自己画图以外,帮P.(林徽因英文名Phyllis的缩写)就够忙的了。”所以林女士这个选修了部分可以选修的建筑系课程的美术系学生,且平时还需要男友帮忙的美术系学生怎么可能成为宾大建筑系的TA?稍微有点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也不会相信,但脑残粉不会去思考,只喜欢吹嘘,若再要吹她做过建筑系的助教,请给出她在建筑系当过Teaching Assistant的证据。还有不要迷信那个时候的美国名校,二十世纪的教育水平跟现在不是一个级别的,梁思成三年读完六年学分,拿到硕士学位,童寯跟他一样,杨廷宝是两年半读完本科拿到学士学位,而再看看当今世界级顶尖建筑师的履历,70年代以后上大学的基本没有提前毕业的。而20年代顶尖的建筑师大部分出在欧洲。中国的宾大毕业生出息多只不过是因为基数大,当时学建筑的留学生一大半都去了宾大。其实真正有成就的人是不需要拿自己在学校当过助教来为自己增色的,像梁思成先生,他虽然没有当过宾大助教,但就是当过,以他的成就也不需要这种小儿科来增色,而林女士,是因为成就太低了吗,所以连这个都会拿来增色,可偏偏还是吹的。大家想想看,看过多少林粉说过林女士做过宾大建筑系的助教,哈哈。至于林女士的那两个part-time,到底能有啥含金量呢,用你的理智来想想吧。综上,林女士虽然成就不高,但作为御用建筑学家还是很尽职尽责的,央视纪录片都说她为了土工的国徽呕心沥血了,虽然只是参与设计,但她是非常积极的,这点要肯定!林女士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做御用建筑学家之后,毕竟有个象征皇权缺乏艺术性的国徽撑着,所以也不能说她一点成就没有,就是不太高罢了。
You can't trust what he said at that special time which was not from his architect is only an architect, how come be a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It was the result of 强势、高压的改造倾向和边缘化意识.He was forced to say so like many other famous scholars did.
原名是《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是《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7日刊登的,网上没有全文,估计得报社找了,呵呵。现摘录两个片段你参考:“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折断的脊梁——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纪略“我回到祖国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东北大学创办一个建筑系。我当时还颇自豪,认为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比起美国大学的建筑系并无逊色,且青出于蓝。纺织学也是当时的新兴学科,我国除江苏南通有纺织学校外,只有东北大学设有纺织系。”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 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编辑出版了《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梁思成(一九O一—一九七二)如果活著,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过泪,我不知道,但我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据说,为了留住北京,梁思成和北京市长彭真吵了起来,然而一介书生,吵有什么用呢?北京还是消失了。 许多年以后,我看到了一九五七年梁思成在沈阳和一些教授的谈话,这是关于梁思成罪状的一个通报。那次,梁思成是和胡愈之一起到沈阳的,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沈阳的高级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梁思成鼓励他们,还讲了他和彭真争论的情况。 梁思成说:“我和彭真很熟悉,为了北京市的建设问题争得不休,我说现在你不采纳,五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彭真说你若是皇帝,一定是个暴君。现在看起来,我的观点中有的是不对头,但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梁思成还对记者说:“我这顶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已经戴了数年,现在看起来,我的意见也不完全错。” 彭真的话很有意思,他把梁思成说成是暴君,也许是梁思成太固执,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刺激了他。彭真的故乡在山西侯马,那是梁思成最向往的地方。当年,为了普查中国古代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几乎踏遍山西,可以想象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神情,还有他们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惊喜。梁思成不会想到,他一生最大的惊喜来自山西,而他最大的失望也来自山西,这是偶然还是宿命? 一九五七年,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天真的梁思成也以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来了,他想在这个“春天里”出一口气,因为憋得太久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梁思成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为谁服务了二十年》,那样的文章在梁思成一生中还有几篇,但我们从那里看不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许不乏真诚,但如果五二年的梁思成是真诚的,那五七年的梁思成呢?梁思成说:“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那时,知识分子为了过关,说了许多莫明其妙的话。梁思成本来不是那样容易自毁的人,但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书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五五年,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也没有把他的内心世界摧毁。当时对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基本评价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存在著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它的具体表现是以梁思成为首的大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建筑即艺术”,或把建筑看成“首先是艺术作品,然后才是工程建设”。在进行专业教授过程中,贯穿著唯美主义思想,强调清华建筑系与其它建筑院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学生掌握“艺术”,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是低级的,学好民用建筑就会作“艺术要求较低”的工业建筑。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培养工业建筑设计干部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任务,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著“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的观点。 这是向著梁思成而来的,随后就开始批判他的建筑思想,同时,北京开始了它消失的命运,梁思成沉默了,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对这个城市有太深的感情,眼看著她消失,而不能阻止,他都和彭真吵架了,但秀才遇到兵,梁思成离山西很近,而山西离梁思成很远,很远…… 五二年梁思成妥协了,五五年他也保持沉默,但五七年,还是这个梁思成,他却要说话了。他在沈阳说了那样的话,他在北京还要说。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梁思成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发表了意见。 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时候,拆了很多民房,结果街道过宽,街道当中用不著,留作停车厂,把民房拆了作停车厂,我看不太妥当。” 他还说:“西长安街太宽,短跑家也要跑十一秒钟,一般的人走一趟要一分多钟,小脚老太婆过这条街就更困难了。”关于双塔庆寿寺拆毁问题。 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工程中,对庆寿寺的拆毁不够慎重,当时有争论,有关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就拆掉了。我想应该保留半年到一年,等群众都说不好时再拆不迟。”关于拆毁东直门城楼问题。 梁思成说:“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唯一的楠木建筑物。一九三四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著装饰的作用。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利用它为城市服务。”梁思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但他没有留住双塔庆寿寺和东直门城楼,它们还是消失了,双塔庆寿寺的拆毁一是因为庆寿寺是为纪念明初僧人海云和他的弟子可安而建的,这两个人对蒙古入侵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汉奸;二是因为这两个塔是清代建筑,没有什么价值。东直门城楼拆毁,是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如果不拆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要多花几万元钱。听起来都很在理,但不能细想。 北京城市建筑决策者的思路是:一切以人民的名义。梁思成要保留古建筑,他们就说那些东西不方便于人民生活;据说还要梁思成林徽因和拉黄包车的工人座谈,让他们说这些建筑如何碍事。说保留古建筑要花钱,当时国家没有那么大财力,这也很奇怪,保留怎么会比建设要多花钱呢?再说,为飞机场的交通方便,五十年代,有多少人民天天坐飞机呢?说决策的人短视,没有文化,好象也不合情理,梁思成这样周游过世界的建筑学家,都嫌西长安街过于宽,而刚进城市的干部就会想到后来的发展?五十年代,谁天天坐轿车呢?人民,人民……我想起了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
98 浏览 7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119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9 回答
324 浏览 3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2 回答
126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2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101 浏览 5 回答
252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