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大都是劳动者的艺术,它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密切相连。一方面,它可以“举重劝力”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它又总结生产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2、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反映了人民的政治倾向,体现了人民的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和手段。 3、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教科书和娱乐工具。此外,在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等礼仪活动中,民间文学也有其实用作用。
讲好黄河故事民间文学征文5篇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举办“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民间文学征文大赛活动,通过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讲好黄河故事民间文学征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认识黄河,是在地理书上。她从高原走来,汇聚涓涓细流,而后犹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撕咬着,昂首甩尾,一路挟雷裹电,咆哮地冲出山谷,流向大海。那蜿蜒曲折的几字形,像一条蓄势腾飞的巨龙,静静蛰伏在广袤的大地上。
再次认识黄河,是在无尽的诗歌里。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那“--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雄浑;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森然;还有那“大漠孤烟直,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长河落日圆”的空旷;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险要……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激荡。
真正认识黄河,是在旅游的途中。站在壶口瀑布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她如同前呼后拥的千万条巨龙,齐刷刷地跌进深渊,瞬间撞开万朵莲花,溅起无数水雾。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只觉得壮怀激烈,豪情万丈。站在小浪底大坝前,只见数股激流从洞群中喷涌而出,如玉龙呼啸,如黄龙腾空,翻滚搏杀,掀起排排巨浪,咆哮着簇拥着,浩浩荡荡向下游冲去。一时间让人心神激荡,心潮涌动。
至此,我爱上了黄河,每每闲暇,总喜欢驱车赶往黄河边。静静走在黄河岸边,看浪花涌动,看水鸟掠起,看水流奔腾,倾听着黄河无声地诉说,寻觅着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黄河的故事应该是美丽动人的。那勤劳美丽的窈窕淑女,在河之洲畔,欢快地采摘荇菜。水鸟关关鸣叫,君子悄悄注目,一种情愫油然而生。辗转反侧的难眠,巧笑顾盼的明眸,钟鼓琴瑟的期待,让不息的黄河水变得多情。每每吟诵《诗经》中的《关睢》,总会想起故事流传之地西滩。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范文参考网奔腾的黄河水,其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围绕着这片滩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势。然后,在滩之东端又合二为一,卷起滔滔巨浪,东流入海。这片多达万亩的滩涂,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那就是西滩,据说《关睢》中谦谦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青葱的荇菜,那滔滔的河水,共同见证了这个美好的爱情。
不过西滩之妙,还在于它永不被水淹没的神奇,无论黄河水如何消涨,它永是河水中不没的绿洲,成为一块世外桃源的圣地。有人说那是大禹治水时遗留的神奇之土息壤。上古时,黄河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于是尧舜派鲧治水,鲧盗得圣土息壤用来围堵河水,不仅没有治好河水,反而引发新的灾情。鲧被处死,他的遗腹子禹继承父志,治理河水。他踏遍九州大地,细心考察,采用疏导的方式,让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让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让农田变成了米粮仓,让人民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毅,那屹立崖边望穿秋水的等待,那鲤鱼跃龙门的努力不懈,都成为黄河水流淌的动人故事。
黄河的故事应是悲壮动人的。抗战时期,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河山,消极抗战的------军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竟然下令,掘开郑州以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企图利用泛滥的黄河水阻挡日军的西进。黄河怒涛一泻千里,泛滥成灾,吞噬中原,四十四县变成泽国,心得体会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一百多万人在这场空前巨大的浩劫中丧生。一时间水灾,旱灾,蝗灾,使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灾民只能扶老携幼,一路向西逃奔。每每阅读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我似乎能听到黄河幽怨的悲鸣,愤怒的咆哮。
伟大不屈是黄河的精魂,坚强奔腾是黄河的精髓。面对侵略,千万个黄河儿女奋起反抗,其中留庄杜八联民兵同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穿越时空,成为激励后来人奋斗的强大动力。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他们架起葫芦舟,摆开地雷阵,突破敌军的严密封锁,多次护送解放军渡过黄河,同日寇作斗争。他们采用联防战,在黄河岸边先后作战400余次,歼敌2000余名,烧毁敌机2架,涌现出数十名民兵战斗英雄。他们创造的“联防战”,同“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一起被载入我国民兵传----法的光辉史册,还曾被原太岳军团授予“河防堡垒”的光荣称号。每每看到纪念馆里陈列的大葫芦,眼前仿佛出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中,那不顾危险,奋力划桨的英雄身影。
黄河的故事应是激昂动人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发展的几千年来,黄河之水一直难以驯服,黄河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痛。据史料记载,范文参考网手机版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尤其是黄河泥沙多,故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使黄河成为一条悬河,一条害河。也许是环境破坏严重,黄河下游断流的日子在不断增多,所以历史上早就有“黄河难以读懂”之说。我们的一代伟人曾经讲过:“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他老人家并且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治理黄河,减少泥沙成为当务之急,尽管黄河上游已有几座水库,1991年,国家仍批准建设小浪底工程。1991年9月前期工程开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实现黄河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小浪底工程是一项世界性的工程,当时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者会师王屋山下,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在中外体制的碰撞下,也在东西方价值观的摩擦下,中国的建设者们,以黄河般的胸怀吸纳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所有施工的企业在这里接受洗礼,所有工程的建设者在这里经受锤炼,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奋战,小浪底工程横空出世,成为一项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
如今,在小浪底小大坝附近的雕塑广场,矗立着各种工程标识,范文网记录性文字,纪念性物件以及因工程建设而统一搬迁的20余万----等的雕塑群。在大坝附近的公园里,还摆放着超大的工程车以及超高的导流洞支撑架,大坝工程墙体的模拟实体介绍等。目睹这些“巨无霸”,可以想象当时施工的艰难,不由佩服当初建设者的伟大,更为那些为了这项世纪工程,毅然----作别故土的无数普通人点赞。没有建设者的付出,没有普通人的牺牲,何来这一壮观奇举。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注定了黄河永无水患的开始之日,完全实现了我国治理开发黄河,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战略目标。现在的小浪底已成为4A级的风景区,节假日游人如织,特别是一年一度调水调沙活动时,小浪底更是人潮涌动,它壮观的场面甚至可媲美钱塘江大潮,不少游客慕名专程前来欣赏。现在依旧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乡人,更是依托黄河,发展网箱养殖,开发旅游资源,种植果木花卉,在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路上努力奋斗,谱写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凝望着滔滔的黄河水,凝望着泛起的簇簇浪花,我忘情地沿着黄河岸边,不停地走着走着,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黄河里的一朵浪花,拉着黄河的手,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
那一簇簇浪花里,似乎都流淌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只愿在后人的记忆里,范文写作滔滔黄河水流淌的故事不再是眼泪和悲伤,永远是欢声和笑语。
黄河,在山西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流淌在华夏儿女身体里的血液,她哺育了千千万万勤劳勇敢善良忠厚的黄河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是听着李白、王之涣的诗出生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们是幸运的,“家住在黄土高坡”,门前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我们是山西人,我们更是黄河人。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山西这片热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明。黄河流域,主要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皇五帝尧舜禹的传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根,亘古以来就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神奇的沃土。山西在党的建设史上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高君宇烈士;不远万里驰援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献出宝贵生命的白求恩医生;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左权将军;------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烈士;归国华侨抗日英雄李林同志,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可敬可爱的他们无不是黄河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演绎了一首首英雄赞歌。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把黄河文化融入时代,使黄河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今,作为------特批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我们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长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依偎在黄河母亲的怀抱,讲好黄河故事是我们的本分。作为黄河儿女,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山西作为沿黄省份,就应当把这一资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传统文化,延续黄河文化血脉。山西境内黄河总流程965公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无数的三晋儿女,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文物、戏曲、民歌、民舞、民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在数千年历史中在山西逐步凝练、升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准确聚焦,范文参考网使黄河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下去。
打造文旅品牌,展示黄河文化魅力。我们要深入挖掘我省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自然与人文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为目标,打造三晋文旅品牌,擦亮黄河文化名片。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黄河文化和我省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山西气派的文化旅游品牌。要立足“黄河”做文章,围绕“中国根·黄河魂”主题,支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
挖掘时代价值,传承黄河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我们要讲好黄河的故事,要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就要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一代又一代的三晋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和治理过程中,工作总结范文获得了生存智慧,汲取了创造灵感,塑造了精神世界。我们要下功夫让黄河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核心理念、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要寻求有价值、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与我省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
列车驶过黄河大桥,车轮在黄河的上空腾飞,而此时车内的我却在遥想着黄河母亲的千古神韵……黄河,您这伟大的母亲河,您以劲龙腾舞的姿势,在中华大地上蜇伏出九曲十八弯的坚忍,您以博大、慈爱和赤诚,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神韵。您从雪之巅峰走来,您又朝着海之蔚蓝奔去,您用高贵的色彩,图腾粉彩成炎黄子孙俏美的肌色。您涛浪汹涌,您奔腾呐喊,正在向世人宣告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腾飞,您用满腔热血,泽润着祖国的三山五岳、江海河川,您用母亲的血泪,守望着华夏疆土的万世福祉!
黄河奔腾,汹涌入海。那是大海与您相期相望的约会,也是您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在走向广阔与浩瀚。当我第一次站在您的岸脚,倾听您仰天咆哮时的神韵,我就被您这奔腾的脉搏摄去了魂魄。您这伟大的河流,正如我沸腾的血液,在我心灵和体肤中流淌,于是,我用虔诚与守望与您一道胸怀着对祖国热爱,让激流来为圣洁的灵魂洗礼。
伟大的诗人曾用伟大的诗句赞美黄河,伟大的乐者曾用伟大的音乐歌颂黄河,而这一河奔腾的水呵,浓烈得就像母亲的乳汁。您曾用这慈爱流淌的乳汁,哺育了多少炎黄子孙健壮的体魄!面对猎猎旌旗,面对几易华表,有多少青山易色,又有多少江河改道。而只有您这伟大的母亲河,您虽也曾改道中原,但您那是为了拯救一个民族于危难,拯救您的子民于水火。面对外敌的枪炮,面对祖国命运的生死攸关,您从未吓倒,您只是抖落一身的疲惫,咬紧牙关,蓄积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趴下又毅然高傲地站起。您用水一般的柔情,用铁一般的意志,给华夏儿女留下了激情燃烧的背影。
看着您的背影,也就找到了榜样,看着您的坚毅,也就互递着更加强大的力量。回眸千年事,畅想百年情,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完成您的嘱托,为了您的荣誉不惜用肉体垒筑成您的堤岸,用精神焚烧成熊熊战火。多少年来,有多少炎黄子孙都在用毕生的奋斗不辱着母爱的嘱托,完成着母亲向往强大振兴的夙愿。这就是您的子女对您母爱的回馈。
黄河,悠悠万载,流淌着多少故事,滚滚东流,又涤净了多少荣辱与记忆。请相信:您的儿女又一次站在了世纪振兴的岸头,只要有您这母亲般的守望和呵护,祖国的强大和腾飞已不再是您千年的梦想!
河流过了远古荒凉的荒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
黄河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还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地方。大地给了黄河生存的河床,黄河给予大地清澈的河水,还有旋转的血。
黄河奔流无止。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更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黄河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有自己婉转的歌和优雅的舞,带着苏醒的浪呐喊。它既是大地的主人也是孩子,在这里,在黄土地上奔流不息。
黄河爱大地。爱大地上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儿、草木、庄稼与森林,向它们献予自己的生命之波。黄河咆哮着,为的是保护着大地,以自己的怒吼去保卫,让大地上的生命快活地成长,用自己默默地生命来给大地创造出美好。
黄河伟大而坚强。黄河的每一滴血都饱含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以自己的生命养育着多少中华儿女,多少英雄的事迹在黄河身边上演。黄河这五千年来从未休息过,一直不断地奔流,把源源不断地河水送入这一片黄土地,从没有什么阻拦过黄河的脚步,把澎湃的浪花溅得多么高,把浑厚的歌声唱得多么响,把生命的文化推得多么高,黄河又把自己的精神传得多么远。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养育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源河水。黄河,在中华大地上不停奔涌,也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管里流淌。它的每一滴水,都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浓缩;它的每一朵浪花,都闪烁着东方古国五千年岁月的辉煌与灿烂。
黄河,是我们的歌;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魂!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山西作为沿黄省份,就应当把这一资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传统文化,延续黄河文化血脉。山西境内黄河总流程965公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无数的三晋儿女,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文物、戏曲、民歌、民舞、民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在数千年历史中在山西逐步凝练、升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准确聚焦,使黄河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下去。
打造文旅品牌,展示黄河文化魅力。我们要深入挖掘我省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自然与人文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为目标,打造三晋文旅品牌,擦亮黄河文化名片。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黄河文化和我省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山西气派的文化旅游品牌。要立足“黄河”做文章,围绕“中国根·黄河魂”主题,支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
挖掘时代价值,传承黄河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我们要讲好黄河的故事,要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就要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一代又一代的三晋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和治理过程中,获得了生存智慧,汲取了创造灵感,塑造了精神世界。我们要下功夫让黄河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核心理念、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要寻求有价值、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与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将自己与之疏离开来,接下来的工作将是进一步反省自己与民间世界的关系,正视自己与民间的距离。我们并不主张一种新的民粹主义,主张知识分子重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际上,主张知识分子应关怀民间和具有民间意识,与主张将知识分子消弭于民间并非一回事,也决不等于“媚俗”。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并同时拒守着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和民间社会之间距离的知识分子阶级,恰恰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也只有当知识分子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与民间的距离时,他才会认真地去了解和理解民间,毕竟,民间社会虽然是历史的本体,但民间历史仍有待于知识分子去书写,这是当代知识分子所不可推托的文化使命。 对外开放,在使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回过头来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文化史研究因此而兴。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浑沌一体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的织成物,存在着地域、民族、阶级、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其中,阶级差别是文化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历史传统和教育机会的不同,而承当和依循着不同的文化,在古代中国,我们大致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统治阶级、知识阶级和平民阶级文化,三种文化无疑都对整体的民族文化有所贡献,问题是,在三者中,何者应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因而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承当并作用于人的,如果文化丧失了对人的作用,就不再是活生生的文化,而成了仅供游人观赏的文物古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则是由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承当的,因此,在民族人口中占主体的阶级的文化,自然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文化史研究固然应关心统治阶级和知识阶级的上层文化,即所谓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更应该关注民众的下层文化,即民间文化。只有民间文化而不是别的,才应成为文化史研究的主体,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史,首先应该是民间文化史。 如果我们承认无论过去和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永远是民众,承认民众是历史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同时承认,要理解我们这个民族,要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就首先要理解民众,理解民间的历史和精神,而民间精神和历史只能保存于民间文化中,在气象万千的民间文化中,蕴含了民间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寄托了民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惟有理解了民间文化,才算真正切中了我们民族的命脉,聆听了我们民族的心声。如果说,民间文化是一条汇纳百川的浩浩巨流,那么,帝王豪杰、文人精英的文化只能是这一巨流偶或激起的浪花,甚或只是虚浮的的泡沫。 将民间文化确立为文化史的主体,有着实践的和理论的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一个民族的变革,主要是人的变革,而首要的自然是展占其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大众的变革,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一切文化侧面的变革,而欲求自新,必先温古,即认识民族主要是民众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人们不是常说要现代化首先要了解国情么?而中国亿万民众的文化-精神传统与现状,就是最大的国情。民间文化以及它所陶冶凝炼的民间精神,直接关乎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等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不过,本文所关心的主要是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民间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迫切要求文化研究对民间文化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当代学术界的“文化热” 虽历久不衰,但热点却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什么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嘉乾朴学等等,主要是一些思想史问题,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虽也不乏默默的工作者,但其成果却未能在学术界激起应有的反响,民间文化仍处在学术视野的边缘,学术关注的焦点仍是思想史,而人们却是在文化史的名义下谈论思想史问题的(只要翻检一下时下流行的几份精英学术刊物,这一点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文化史被归结为思想史,而思想史又被顺理成章地简化为哲学史、经典著述史。 思想史固然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如知识分子通常所相信的那样,是文化史的主要部分,更不能以思想史取代文化史。 首先,就文化形态学而言,思想在文化整体结构中,只是最表面的层次,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上层建筑”。 按其存在形态,文化现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事情层。指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每时每刻都在大量的涌现着和消失着的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诸如送往迎来、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文化的这一层次以具体的行为的形态而存在,说穿了,就是生活本身。第二,制度层,即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制约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规范或模式,包括生活方式、交际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等等,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成为有序的、可预期的。文化的这一层次以成文的或口传的典章制度的形态而存在,如礼仪、法典、谣谚等等。第三,意义层。即人们用以解释世界以领会其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等,它赋于世界以意义,使人们的世界成为意义世界。 文化的这一层次往往以高度抽象化、合理化的思想体系的形态而存在,如神学、哲学等。 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引发、相互依托。从现成的形态学的角度讲,毋庸置疑,意义体系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总是受一定的文化制度所制约的,而一定的文化制度总需相应的意义体系作为其合理性或合法性的辩护,因此,一言体系,或曰特定的思想体系,就被当成整个文化构成的奠基者,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就首需理解其相应的思想或哲学体系。 然而,现成的形态学的关系不能被当成历史的发生学的顺序。文化史既然是关于文化的历史,就必须以历史的目光来理解文化,按文化现象各层次的自然发生顺序来理解其相互关系。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意义体系是文化整体构成的最表面层次,而生活实践才是其发生的渊源和存在的基础。这正与其形态学意义上的关系相反。 这实在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活,惟有具体的生活本身,才是文化萌芽、成长并植根于其中的沃土。先有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才有人类的一切,也才有人类的文化。具体地讲,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总结、升华和抽象,才建立了一定的文化制度: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总之,文化制度在生活中涌现并凝结成形的,说穿了,人们只有先如此这般地做事情,然后,才会有如此这般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这些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它们流传于口头就成了谣言、古训,著于竹帛就成了典章、史册,而体现于生活本身就是民俗仪节。另一方面,文化制度产生于生活,却又反过来约束和规定生活:礼仪源于交际又反过来约束交际,语法源于说话又反过来约束说话,逻辑源于思考又反过来约束思考。文化制度又是意义体系赖以产生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制度确定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设定了人们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设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立场,从而,就决定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中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制度来领会和理解世界的,人们置身于怎样的制度中,他在这一制度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就怎样领会和理解世界,世界就会又怎样的意义,这也就是说,一定的意义体系总是建立于一定的文化制度之上的,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制度而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也因其在文化制度中的不同地位而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往往被思想史家视为文化最基本层次的思想体系或哲学传统,实际上是文化整体结构中最迟产生和分化出来的层次,它最初还是水乳交融地寓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制度中,只是随着社会的分化,随着专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它才以神学或哲学的形式蜕变和分化出来,而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最初是以巫史兼王的身分出现的),同时也就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思想体系置于文化的统治地位,并借助为之所垄断的历史叙述和学术著述宣传和强化这一被颠倒了的文化观,而昧于历史辩证法并囿于文字典籍理解历史的后世的知识分子也果真相信了这种编造的文化历史,并继续编造着这种颠倒了的历史,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存也被头足倒立地颠倒了过来。 既然,只是由于人们先已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然后才演生出如此这般的文化制度,才最终编造出如此这般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那么,要研究文化,就必须从生活、从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只有首先理解了生活本身,理解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制度,然后才能理解思想。文化研究应从研究文化制度和思想体系是如何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和分化出来的,而不是相反,研究生活是如何莫名其妙地从思想体系中分泌出来的,毕竟,人是为生活而思想,而不是为思想而生活,人们从来不是先建立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然后才开始生活,而只是在生活历程中才逐渐有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即是表面看来是先有思想后有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具体选择何种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有其粗俗的物质生活前提的,这个道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划时代巨著中已讲得很明白,马克思将被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颠倒的历史重新扳正过来。 应该说,自从马克思出,人们再也没有理由仅仅局限于思想史的范畴叙述思想史,再也没有理由使文化史的研究依赖于思想史,尤其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里,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在西方人文科学界已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目光投向世俗文化从而导致历史观和史学方法的根本转变的时候,我们的人文学术界却仍执著于一些陈旧的问题和理路不放,古代经院学术(经学)的哲学方法,仍被奉为学问正宗,几千年的学统和道统绵绵不绝,既是我们的骄傲,可也是我们的包袱,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觉悟,学术方法的积习较之思想观点的教条更难于被觉察和清除,学统较之道统更根深蒂固。
156 浏览 3 回答
273 浏览 2 回答
227 浏览 6 回答
95 浏览 5 回答
274 浏览 9 回答
264 浏览 5 回答
268 浏览 6 回答
351 浏览 6 回答
103 浏览 4 回答
242 浏览 5 回答
109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5 回答
298 浏览 6 回答
336 浏览 3 回答
94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