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第一次听说“吃亏是福”是在初中化学课时,身广体胖的郭老师说的。因为稀有所以记忆忧新。人世间,总有些人常怕自己吃亏。因而他们总爱斤斤计较,处处较劲,即使是蝇头小利,也要吵闹不休,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若占了点便宜,心里就沾沾自喜格外舒服。其实,做人是不能怕吃亏的。做人的可贵之处,要有点乐于亏己。事实就是如此,自己主动吃点亏,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年前夕,皇帝下令赏赐朝中每个大臣一头牛。牛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牛时,负责分牛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牛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牛,高高兴兴地回家。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牛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这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位大臣来说,吃亏不正是福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向生活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为国家民族日理万机、废寝忘食。我们知道周总理的睡衣有好多补丁,我们知道周总理16年只穿了两双皮鞋----周总理说国家还很穷,他身为国家领导人要起一个带头作用。难怪1976年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长安街头,百万群众自发地为周总理送行。从个人角度来说,周总理是吃了很大的亏,但是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吃亏者,能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这样,吃亏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对他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亏者,大都是心胸宽阔者。而这些人呢,就比别人更能为国建功立业。有人说: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业就有多大。的确有理!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能吃亏的人。相反,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之辈?由此可见,吃亏不是福吗?身为人师,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又在教导孩子们“吃亏是福”。这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篇二:中国有句话“吃亏是福”,听起来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实际上,这句话渗透着道家处世的大智慧。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驩的落魄人,此人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而投到他的门下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出布告,征求可以为他至薛城收债之人,冯驩愿前往。临行前,冯驩问孟尝君:“债收完了,要买什么东西回家呢?”孟尝君回答:“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罢!”于是冯驩去了薛地,债券合同对完之后,矫造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券合同烧毁,人民高呼“万岁!”冯驩赶回去,一早便求见,孟尝君奇怪他怎么那么快回来,问曰:“您买了什么回来呢?”冯答曰:“我看您家中丰衣足食,犬马美女皆有,所以我买了‘义’回来。”问曰;“什么是买‘义’呢?” 回答;“您不照顾、疼爱人民,而加以高利,人民苦不堪言。我于是伪造了您的命令,烧毁了所有的借据,民众都欢呼万岁,这就是买‘义’。”孟尝君不悦,说:“好了,别再说了,先生请去休息吧!”过了一年,齐湣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于是削除孟尝君的职位。孟尝君回到薛地,人民“迎君道中”,才明白冯驩市义的苦心。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孟尝君当年的“付出”并没有想到日后的“回报“,而冯驩却知深知其中的奥妙,掌握着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一个人如若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追名逐利,他失去了做人的从容的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豁达、淡泊、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常人不舍得的付出来换取常人得不到的收获,这是道家最高明的处世之法。智者牢记古人的智慧,在你爬上一架梯子的时候却已站在了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