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设计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小学 丁慧斌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 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 “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 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 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 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 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说明语言 鲸 侧重介绍鲸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简单质朴平实 松鼠 侧重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形象生动传神 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互相质疑,解疑。) 合作学习,集体攻关,研讨写法。 五、扮演松鼠,自我介绍 你喜欢松鼠吗?就请你扮演小松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介绍一下你们松鼠大家族。六、小结方法,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⑴ 准确、生动的语言。 ⑵ 合理清晰的结构。 ⑶ 鲜明的事物特征。 ⑷ 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总结方法,学用结合,以练固学。 【板书设计】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封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的松鼠 ( ) 的动作 ( ) ( ) 2、读下面的话,并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些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3、课外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并摘录精彩的词句。
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简介布丰1707年9月7日出生在法国,他的父亲是法国一个地区的领主,还当过议会议员。殷实的家境使布丰不必为柴米油盐烦心。十几岁时,布丰在父亲的意愿下学习法律。1727年,布丰遇到了一位瑞典数学家,在他的影响下,布丰学习的重心放到了数学领域。几年后,布丰跨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在那里,他被英国的学术气氛所感染,并折服于大科学家牛顿的理论,开始埋头研究物理。回到法国后,他一边将英国学者的著作翻译成法文,一边自己进行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739年,他获得了皇家科学院合作院士的头衔,并荣任皇家植物园的总管。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又转向了动植物和地球演化。广泛的兴趣、深入的钻研和优美的文笔,是布丰的长处,也是他完成浩瀚的36卷《自然史》的保障。这部巨著内容广博,包括地球、鸟类、矿物、卵生动物等知识,是除了无脊椎动物以外的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完整自然史。也许是出身贵族的缘故,布丰藐视“低级”的无脊椎动物,不愿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研究这些动物。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布丰的科学精神。他对实验非常重视,认为唯有实验才能澄清一些生物的概念。因此在必要时,他也会脱掉自己的豪华衬衫,亲自对动物做实验。贫困可以使人消沉,富贵可以使人浮躁,而林奈与布丰显然克服了贫困和富贵的负面影响。百科全书式的《自然史》的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钻研,沉迷于声色犬马的贵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布丰的著作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优美动人的文笔也将法国公众的兴趣引向了生物学领域中。布丰的另一贡献是将神学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布丰认为地球的年龄不可能如《圣经》所显示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地球年龄起码也有10万年以上。布丰还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是动物中的一员。他在著书立说中,都是以实际的证据为依据进行论述,而不是引用宗教的教义。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生物学的大发展才成为可能。不过,布丰对林奈的动植物分类体系并不赞同。通过对动物繁殖的研究,布丰承认“种”的划分是正确的,符合自然界的真实面貌。但是“种”之上的分类,他认为都是人主观随意划分的,纲、目、属的概念不过是人们的想象,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在他看来,“淡水中的珊瑚虫,只要人们愿意,可以把它看成是动物界的最末一种,也可以看作是植物界的第一种。”布丰的科学论著使他在科学界也成为了“贵族”,他被欧洲主要国家的科学院接纳为成员,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则授予他“布丰伯爵”的爵位,在此之前,布丰的头衔是“骑士”。晚年的布丰生活优裕,除了领地的收入外,还有国家给的大笔薪俸。1788年,布丰在巴黎去世。布丰以关于自然史的著作闻名,是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从事比较解剖学研究中发现,许多动物具有不完善的没有用处的退化的器官。布丰在他的百科全书书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气体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诞生比《圣经》创世纪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龄起码有10万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把自己列为动物的一属,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圣经》没有明白宣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尽管布丰用的是假设的语气,并用造物主和神灵来掩盖自己的进化论,但是还是遭到了教会的围攻。在压力下,布丰不得不违心地宣布:“我没有任何反对《圣经》的意图,我放弃所有我的著作中关于地球形成的说法,放弃与摩西故事相抵触的说法。”直到18世纪,宗教还在顽固地维持着对科学的统治。他在皇家博物馆工作时编成巨著《自然史》。1739年起任巴黎植物园园长。175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布丰撰写了博物学巨著《自然史》。布丰于1749至1788年间发表的一套36册《自然史》,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 、《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布丰文选》等。这是一部说明地球与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全书共44卷,前36卷于布丰在世时完成,后8卷由他的学生于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一卷于1749年正式出版。书中《地球的理论》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说,认为地球是太阳与彗星相撞击而分离出的一个块体,逐渐冷却而成。布丰这一思想在1779年发表的《自然纪元》一书中得到进一步阐述。提出地球的形成过程分为7个阶段,估计地球年龄为75000年。但在个人的笔记中,却认为地球年龄为300万年。《自然史》对岩石的水成说作了许多论述。认为地球表面的起伏,诸如山脉、河谷等,都是由于海底受涨潮、退潮以及海流作用的结果,夸大了海洋的地质作用。《自然史》的第32~36卷为矿物自然史,囊括了前人关于矿物的大量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参考的文献。布丰关于物种可变性和进化论的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启蒙作用。他以大量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该书的文学成就也普遍受到赞扬,文笔细腻生动而富于感情,如《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作品对狮、虎、熊、狗、狼、狐狸等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另外,法语中的名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是从他的著名讲演《风格论》中的“风格则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他用人工方法把动物分类,依它们与人的关系来分等级。不过,这位自然主义作家用的是颇科学的方法:他细致地观察,订定及应用评估生物物种原理,找出三大种类王国的一致性。他不单以文字对动物作解剖及生理上的描写,而且辅以版画,令人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有更深了解。布丰以生理角度来描写动物,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他可以挑选这样那样的特征来作画。例如,布丰对马就有如下描述:“人类历来最了不起的征战,就是驯服了这种既傲气又烈性子的动物。它与人共负战争的疲累,同享打胜仗之荣耀;它无畏如其主子,洞悉险境然大胆直面之,惯听剑战之声,甚至爱上它,追寻它,闻战声而抖擞;在狩猎中,在比武大会上,在赛马途中,它分享主人的喜悦,它是那么光芒四射,耀眼生辉。然而,其驯服之处一如其勇猛,它容不得自己使性子,行事知所进退,不但听命于执缰者之手,似乎还可会其意,按感知来行事:或奔突,或碎步。每一个动作,目的就是为了取悦——这动物全然忘我,只为别人的意志而活,甚至有预测他人意愿的能耐,然后准确地落实在行动上。它善解人意,毫无保留地、全不拒绝地、全心全意地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然史》展示的艺术家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以异常平静,悠然自得的语言去歌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盈尺之内呈现着造物的尊严与灵性。他是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发表了不少的进化论点。他不相信地球像《创世记》所讲的那样只有6000年历史,他估计地球的历史至少是7万年;在未发表的著作中,他估计地球的年龄是50万年。他研究过许多植物和动物,也观察了一些化石,注意到不同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所不同。他接受了牛顿关于作用于地球上的力学规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球的论点。认为大自然应包括生物在内;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还指出林奈只注意到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而没有把生物看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变异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环境变了,生物会发生相应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会遗传给后代(获得性遗传)。他相信构造简单的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并认为精子和卵巢里的相应部分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他不赞成“先成论”而支持“渐成论” 。引导他形成进化观点的主要是两类事实:一是化石材料,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有明显区别;二是退化的器官,例如,猪的侧趾虽己失去了功能,但内部的骨骼仍是完整的。因此,他认为有些物种是退化出来的。他的进化观点遭到教会的强烈指责,迫使他不得不宣布放弃与教义不一致的论点。布丰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被收入中预语文新教材,有改动。科学家布丰伯爵布丰1707年出生在法国,他的父亲是法国一个地区的领主,还当过议会议员。殷实的家境使布丰不必为柴米油盐烦心。十几岁时,布丰在父亲的意愿下学习法律。1727年,布丰遇到了一位瑞典数学家,在他的影响下,布丰学习的重心放到了数学领域。几年后,布丰跨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在那里,他被英国的学术气氛所感染,并折服于大科学家牛顿的理论,开始埋头研究物理学。回到法国后,他一边将英国学者的著作翻译成法文,一边自己进行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739年,他获得了皇家科学院合作院士的头衔,并荣任皇家植物园的总管。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又转向了动植物和地球演化。广泛的兴趣、深入的钻研和优美的文笔,是布丰的长处,也是他完成浩瀚的44卷《自然史》的保障。这部巨著内容广博,包括地球、鸟类、矿物、卵生动物等知识,是除了无脊椎动物以外的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完整自然史。也许是出身贵族的缘故,布丰藐视“低级”的无脊椎动物,不愿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研究这些动物。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布丰的科学精神。他对实验非常重视,认为唯有实验才能澄清一些生物的概念。因此在必要时,他也会脱掉自己的豪华衬衫,亲自对动物做实验。贫困可以使人消沉,富贵可以使人浮躁,而林奈与布丰显然克服了贫困和富贵的负面影响。百科全书式的《自然史》的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钻研,沉迷于声色犬马的贵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布丰的著作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优美动人的文笔也将法国公众的兴趣引向了生物学领域中。布丰的另一贡献是将神学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布丰认为地球的年龄不可能如《圣经》所显示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地球年龄起码也有10万年以上。布丰还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是动物中的一员。他在著书立说中,都是以实际的证据为依据进行论述,而不是引用宗教的教义。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生物学的大发展才成为可能。
买一本练习册叫语文七年级暑假专题集训归类期末复习 专题暑假作业的第11页的第10题有题目,翻到后面86页右半部分的拓展集训的答案的第10题。
【 #教案# 导语】《那只松鼠》一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我”与一只松鼠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文中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初步认识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认识10各生字,会写12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第读文。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读书指导 1. 解题。让学生看题,从问题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内容与松树有关。《那只松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读书。 2. 自读课文。让学生御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读书。通过独立读书,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给放了。 3. 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课时先学第四---七自然段。最后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简单讲解倒叙方式。 二、 情感深化 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 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用此的准确,生动。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识字写字 布置学生字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来进行。 3.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篇二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松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 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师归纳问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 三、速读,初步把握 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 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4、那样机敏活泼的松鼠,父亲用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此时,父亲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工整、美观地书写生字词。 2、用“蹑手蹑脚”、“逃之夭夭”等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在被捉到之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捉到松鼠的父亲心情怎么样?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一)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 1、捉到了松鼠,父亲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指名读,谈感受。引导学生猜测松鼠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这时的小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有感情地齐读。 2、面对这样的一只松鼠,我是怎么做的呢?感情朗读第5段,用“、”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最后我是怎么做的?你从“咬咬牙”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4、这时的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我看着它……”恢复自由后的活泼、开心。 5、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父亲放了松鼠后的心情的?虽然父亲不能说出放松鼠的原因,但在父亲心中,他早已想清楚了,早已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的人。 (二)学习惦记松鼠部分。 1、用引读的方式学习第8、9段。第8段,体会父亲的心情,抓住女儿的语言感受她善良、美好的心灵。(相机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学生用稚嫩的语言体会女儿的“稚气未脱”。)第9段要读出如释重负之感。 2、读写结合:老师深情地点拨: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先写下来,再在班内交流。 3、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三、总结,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搜集资料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6 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篇三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 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伶俐 携带 俘虏 抗拒 乞求 缩回 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 乞求 要求 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 )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 )很高。
《松鼠》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应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路点睛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 ()()()()()()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 )说明方法。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 )( )( )( )()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 )( )( )()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 ),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鲸 介绍形体特点,生活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外貌性格行为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训良——拟人、比喻)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横渡----智慧触动----警觉储备食物----聪明蹦跳----轻快叫声----有感情(乖巧——比喻、拟人)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选址----树枝分杈建造----勤劳住居----宽敞、舒适、安全窝口----遮风避雨(乖巧——比喻、拟人)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2.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226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4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173 浏览 2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5 回答
260 浏览 4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