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点的定义化工工艺过程中存在多股冷、热物流,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与公用工程耗量的关系可用温- 焓( T - H) 图表示。温-焓图以温度T为纵轴,以热焓H为横轴。热物流线的走向是从高温向低温,冷物流线的走向是从低温到高温。物流的热量用横坐标两点之间的距离(即焓差ΔH)表示,因此物流线左右平移,并不影响其物流的温位和热量。多股冷、热物流在T - H 图上可分别合并为冷、热物流复合曲线,两曲线在H 轴上投影的重叠即为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不重叠的即为冷热公用工程耗量。当两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相互移近时,热回收量Qx 增大,而公用工程耗量Qc和QH减小,各部位的传热温差也减小。当曲线互相接近至某一点达到最小允许传热功当量温差△Tmin 时,热回收量达到最大( Qx,max) ,冷、热公用工程消耗量达到最小( Qc ,min , QH,min) ,两曲线运动纵坐标最接近的位置叫作夹点。夹点的确定确定夹点位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T-H图法和问题表法。(a) T-H图法在T-H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为确定过程系统的夹点,需要给出下列数据:所有过程物流的质量流量、组成、压力、初始温度、目标温度、以及选用的冷热物流间匹配换热的最小允许传热温差。用作图的方法在T-H图上确定夹点位置的步骤如下:1) 根据给出的冷、热物流的数据,在T-H图上分别作出热物流组合曲线及冷物流组合曲线。2) 热组合曲线置于冷组合曲线的上方,并且让两者在水平方向相互靠拢,当两组合曲线在某处的垂直距离刚好等于时,该处即为夹点。(b) 问题表法当物流较多时,采用复合温焓线很烦琐,且不够准确,此时常用问题表法来精确计算。问题表法的步骤如下:1) 以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为标尺,划分温度区间。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相对热流体,下降△Tmin,相对冷流体上升 △Tmin,这样可保证在每个温区内热物流比冷物流高△Tmin。2) 计算每个温区内的热平衡,以确定各温区所需的加热量和冷却量,计算式为:式中:Hi—第i区间所需加入的热量,kW;CPc,CPH—分别为该温区内冷、热物流热容流率之和,kW/℃;Ti,Ti+1—分别为该温区的进、出口温度。3) 进行外界无热量输入时的热级联计算,即计算外界无热量输入时各温区之间的热通量。此时,各温区之间可有自上而下的热通量,但不能有逆向的热通量。4) 为保证各温区之间的热通量≥0,根据第3)步计算结果,确定所需外界加入的最小热量,即最小加热公用工程用量。5) 进行外界输入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时的热级联计算。此时所得最后一个温区流出的热量,就是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用量。6) 温区之间热通量为零处,即为夹点。由上述的计算步骤可见,根据问题表可以精确的确定夹点温度、最小加热公用工程和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的量,并可看出热流量沿温位的分夹点技术的基本设计原则夹点把网络系统分成两个在热力学上相互分离的两个子系统。夹点上方的子系统是热阱系统, 热公用工程向其输入热能, 而没有任何热能流出, 夹点下方的子系统是热源系统, 由冷公用工程从系统带走热能, 而没有任何热能从外界流入。为了达到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实现最大能量回收,利用夹点技术对换热网络进行设计时, 需遵循3 个基本原则:(1)不应有跨越夹点的传热;(2)夹点之上不应设置任何公用工程冷却器;(3)夹点之下不应设置任何公用工程加热器。及2条经验规则:(1)每个换热器的负荷应与匹配的冷、热流股中负荷最小者相同:(2)选择热容流率相近的流股匹配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