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欧洲的铜版画在明末传入中国。铜版画是一种用金属板作为画纸的绘画方法。铜是所用金属板中最常见的材料,故得名“铜雕”。欧洲作为铜版画的发源地,在15世纪发明了这种绘画方法。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这种绘画方法逐渐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流行起来。多向发展时期的版画强调本体建构,但由于一些版画在制作上走到了极致,人们开始呼唤对现实的关注和版画的精神文化品格。
在近几届全国版画大展和全国美展上,确实出现了主题回归现实的趋势。而青年版画家和学生的创作以及一些学术展览,在现实生活中的叙述较少,而是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符号和抽象理性结构的重组以及对符号理性的追求。作为一种潮流,他们重塑了中国版画的学术品格和新气质,但真正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铜版画在欧洲流行后,逐渐传播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中国。
青铜版画在明朝晚期传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他来的时候还带来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铜版画。铜版画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传播,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但发展到清朝乾隆皇帝时,这种画法获得了乾隆皇帝的青睐。青铜版画起源于欧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大师都热衷于创作铜版画。
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马奈、莫奈、西斯莱、法国印象派的德加,到近代的毕加索、马蒂斯,所有的大师都留下了非常精美的铜版画。乾隆年间,作为对有功将士的奖励,乾隆皇帝专门制作了十几幅铜版画。有十六张铜版画,最初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安德义和法国画家王志成绘制,然后送往法国进行铜版画复制。这套展示中国军事、人物、地域等信息的铜版画的诞生,意味着这种绘画方法正式传入中国。但是在接下来的百年里,铜版画技术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所以中国市场上的铜版画作品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