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对国家的贡献是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的9月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专家,同时也是中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人们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1964年的时候,袁隆平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且于1966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当中培育出了奇迹稻。
1974年袁隆平又成功的培育出了起一个杂交水稻的优质组合,也被称为南优二号。之后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在1975年的时候研制成功了杂交谁造的制作和栽培技术。
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下了基础,1985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培育的战略设想,在一次为杂交水稻的发明进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袁隆平又先后研发出来了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还有超级杂交水稻的一期和二期。
扩展资料:
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20%以上,此后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