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人物多达百位, 结局都不同程度的悲剧。不论是正面人物麒麟之才梅长苏战死沙场;霓凰郡主孤独一人;靖王虽登帝位却痛失挚友;还是反面人物宁国侯谢玉死于流放;悬镜司夏江雷众叛亲离;誉王殊死一搏惨死。死亡是否是悲剧仅有的标识, 对于第一主角的梅长苏, 他的悲剧性不仅在于梅岭惨案后刮骨易容寿命不久, 更在于他多年来信仰的理想王国的破灭, 这其中包含三层悲剧性。
第一层纯真理想的破灭。梅原为赤焰军少帅, 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 但梅岭惨案后, 他跌至人生谷底, 一如庄子所提“哀莫大于心死。”他猛然醒悟, 是非黑白可以被颠倒, 公平正义只是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理想还需要有观念和制度的保障, 这一切掌握在位高权重者手中。
第二层光明理想的破灭。理想的破灭, 孔子周游列国, 司马迁发愤著书, 梅长苏亦如是, 他表面上飘然自处, 实则运用各种手段左右朝纲, 让梁帝在步步失去权势后, 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让赤焰军冤魂沉冤得雪, 从而实现理想的重塑。这种强烈的参与现实精神本身就是悲剧性精神的呈现。
第三层重塑理想的破灭。从结局论出发, 梅回归林殊身份, 披挂上阵魂归战场, 实现了一名将军的理想结局, 靖王建立长林军来纪念他, 但实际上, 梅长苏重塑的理想王国并不存在。故事结尾, 靖王登上帝位, 太后皇后皇子嬉笑玩闹, 皇后道:“您看, 起风了。”太监高湛掩面笑道:“不, 不是起风了, 是在这宫墙内, 这风从来就没有停过。”3这是全剧最后的伏笔, 暗喻明争暗斗的现实从未停止, 此时相亲相爱的庭生与小皇子, 彼时将是争夺储位的劲敌。个人在社会、历史面前是无力、脆弱的, 梅长苏杀身成实现的理想王国并不存在。梅长苏在前后四次危机重重的悲剧性抗争中, 显示了崇高的精神。观众随着剧情推进, 将对主体的悲痛上升为对悲剧人物的崇高感, 这正是悲剧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