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时期,天才少年画家王孟希于1113年,在他18岁时所作。自创作出来后,一直被大藏家视为珍宝,流传至今。现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之所以具备这么显赫的地位和高超的艺术价值,不外乎这两大原因。
其一,《千里江山图》延续了中国画喜好颜色的传统,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之一的绘画,早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陕西西安东郊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罐就是证明。这些彩陶罐上,各种鱼虫花草,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无一例外都拥有五彩斑斓的色彩,既有审美功能又有装饰功能。
之后的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代,流传下来的国画,不论是帛画,壁画,还是画在其它材料上的装饰画,都带有缤纷色彩。可以说,喜好颜色一直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但到了初唐的王维手中,中国画第一次出现水墨画,色彩在画中开始弱化,依托水墨在宣纸上的渍化,来表现绘画韵味和格调,逐渐发展起来,王维也因此被称作水墨画鼻祖。
到了宋代,水墨画发展迅猛,经过北宋苏轼、文同等一批拥有诗人身份的文人大力发展,让水墨画开始与彩色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宋徽宗赵佶喜欢五彩缤纷的国画,他命令宫廷画师王希孟创作一幅歌颂江南水乡大好河山的作品。
王希孟在江南一带游历几年,把江南盛景熟记于胸,回来后不负众望,用半年时间顺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