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舟曲楹联文化的研究价值
1、楹联文化的完好传承是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要求。舟曲境内多民族共生的背景之下,楹联文化作为精神信仰的结晶,表达着不同族群的人们对生活共同的希冀。在历史的长河中,楹联文化已然成为展现民族精神,传递和谐思想的重要载体。时代不断演变,人们通过楹联,表达对祖先的祭奠和对未来的祝愿。特别是八八泥石流灾情发生后,各族人民更是借这种形式来表达对遇难同胞和家园的深切怀念,对祖国和党的无尽感恩,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地方民族精神信仰是人们千百年来认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其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是我国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保护和传承舟曲楹联文化,就是对民间传统文化创造者、守护者、继承者最好的抚慰。
2、以汉字为渠道,楹联是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楹联文化以汉字为第一基础,自明代沿袭至今,历史悠久。而舟曲县域生存着藏、羌等少数民族同胞,楹联便为民族之间的生活交流搭建起良好的桥梁,为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拓展渠道。少数民族能够接纳和学习汉字,汉族人民能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习俗,各民族文化得以不断融合。在此层面上,保护和传承楹联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交流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楹联是展示舟曲特色民俗的有效方式。楹联词语凝练,内涵深厚,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它来源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展现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为展示舟曲民间传统文化开辟一个全新的舞台。舟曲特有的松鹏楹联灯会、采花节等传统民间节日;多地舞、摆阵舞等传统民间舞蹈,这些既可为楹联的创作提供灵感,楹联又可以成为呈现当地民俗的精美名片,相得益彰。
以楹联文化为代表的舟曲民间传统文化是舟曲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继承古老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特色而成,它以多彩的诗词歌舞、独特的民族语言、奇异的民族服饰、奇特的民族风情,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浩瀚长河中大放异彩,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做了积极的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