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访中,仲伟民回顾了国内学报的历史,以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学报》为例谈学报的工作日常,并探讨了当下青年学者的学术发表,“我们不能只看到青年学者发表论文
去年底,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唯一标准。自2019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
加大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允许过度宣传论文发表情况,不提倡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
因此,要改变“唯论文”的科技评价和科研评价机制,更多发挥代表作、同行评议、分类评价等作用。. 但是,也必须要指出的是,破除“唯论文”不代表论文不重要
对于后半段的老师,再用非升即走的手段进行淘汰。而所有的竞争,激励以及淘汰的环节都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论文。有了论文还需要对论文质
而评教授时,这个数据上升为3-8篇核心期刊论文(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个教师获得教职以来所有发表的数据,而是在他/她获得现有职称之后重新归零计算的发表量)。
03 各大高校师资招聘仍用论文衡量科研能力 在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出台破除“唯论文”有关文件、部分高校取消博士生毕业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和级别要求后,大部分高校进行师资招聘时,论文
如果立刻抛弃“唯论文”而不加以过渡,那么此时在科研人员考核和科研成果评价中还能唯什么呢?. 我们期待日后的考核制度能够给予答案。. 国家和科技部既然这
这一年,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台上,一如既往有对“学术不端”的揭露,有的得到处理,有的不了了之;学术评价体系发生转型,尤其是开始改变“唯论文论”,而学术评价体系将何去
…… 前有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旗下的《Tumor Biology》杂志,因同行评议操纵造假而大量撤回相关论文,今有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杂志也开始了…足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