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福建有2所211大学,1所985大学,目前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
福建省985大学名单:厦门大学
福建省211大学名单: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学校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Fujian-Medical-University),简称福医大,位于福建福州市,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规划占地约1550亩;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多人。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
历史沿革
福建医科大学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学建设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截至2017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学成果奖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团队、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等3门。
学校共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学团队9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精品课程37门。
学校拥有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1个,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学校设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含临床医学院2所),临床教学医院24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5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5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覆盖)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覆盖)1个;自主设置目录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各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6个。2012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全科医学领域”招生单位之一,于2012年开始招生。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
学术科研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2011年至2017年5月,学校共获科研经费总量达7亿元,获各类科技项目280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3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24件,获省科技奖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获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68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5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7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
学校还建有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福建省生殖医学工程中心、福建省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眼科研究所、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福建省腹部外科研究所、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耳鼻咽喉研究所、福建省胸心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福建省临床免疫研究所、福建省烧伤研究所、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截至2017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医护员工107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在学校1450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硕士学位以上占,高级职称占。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787名。
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4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8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特支计划人选21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2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9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
学术资源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华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
截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总量万册,电子图书万册,电子期刊81万册,学位论文万册,音视频44645小时,数据库79个(包含子库),其中包含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39个,OVID外文医学检索平台、LWW医学全文期刊、EBMR、BP、FMRS、牛津、海量外文图书等外文数据库34个,自建库4个,附属医院数据库2个。数据存储容量总计近60T。
附属医院
学校拥有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平潭协和医院等6所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数9600多张。拥有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等5所临床医学院。同时在福建省设有省立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附属漳州市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15所,临床教学医院23所。
福建医科大学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坚定不移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努力为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年就业率
2019届福建医科大学本科就业率为,硕士就业率为。
2020届福建医科大学本科就业率为,硕士就业率为。
2021届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福建省特色专业(8个):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社会工作、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护理学。
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血液病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分子医学。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985/211工程的不同
定义不同
985大学即参加“985工程“的大学,即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大学即参与“211工程”的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实施时间不同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
涵盖大学不同
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建设内容不同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