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艺术特点是:
1、独特意象的营造.诗人以“手推车”作为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的象征性形象出现的。
从这一幅画面里,他给我们展示出的不仅是受凌辱受奴役的土地,更是让读者正视这惨淡的人生。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在时代和民族的悲欢里,使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真挚、广阔的联系。
2、诗歌在光、色、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丰富而活跃。阴沉的天色和灰黄的土层配合,造成了凄冷的色调,再配以独轮车单调而尖锐的声响,刻画在荒漠土地上的纵横轮迹,一起形成了一种悲剧气氛浓厚的情调。
使现实的苦难获得绘画般的视觉的感性体现而更见浓郁凝重,从而烘托出一个悲哀的主题来。此外,诗歌格律严整,形式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可读性及感染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当时,中国士兵在律北线、在残壁废垒间浴血抗战,艾青为民族解放战争所振奋,从南方来到北方。在北方,他看到了抗战的持久与艰巨,也目睹了黄河流域民生之多难。
在这里,有的人照旧穷奢浮佚,寻欢作乐,而人民——诗人的父老兄弟,则在生死线上挣扎;黄土地——民族与人民的母亲,为悲哀的风卷去了春天的绿色和秋阳的光辉,冻结在裹冷与静寂里。于是作者创作了这首诗以表现北方农民在战争年代的艰苦。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