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完整概括。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也好,改革开放也好,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前提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国内各种矛盾的解决,说到底也要靠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一句话要靠发展去解决,不发展或发展慢,就不是社会主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还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要把经济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成果。在政治的建设发展上,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上,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构建好和谐社会,保护好环境,让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文化,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品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如何发展呢?基本要求是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四大方面的建设,而不是某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能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追求某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全国是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看不到这一点,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在发展中兼顾各方面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坚持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毛泽东曾说过,统筹兼顾,各得其所。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曾讲过发展中的统筹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讲了四个方面的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的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世界发展变化的大局中把握国内发展的机遇,决策我们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它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六大在深刻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提供了指导。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因而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回答了社会发展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系统深入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崭新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
[2]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
统筹兼顾视域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思路管理论文
摘要:
在工作任务日趋繁杂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更应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能力。这也是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为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需要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处理好各方面的工作,并能够在各种复杂关系中,认识利害,分清主次。
关键词:
统筹兼顾管理工作效率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做好任何工作的利器。特别是在工作任务日趋繁杂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更应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能力,全盘布局,科学谋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有效手段,使各项工作协调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工作方法的原则问题
统筹兼顾的原则
什么是统筹兼顾,如何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就是全盘考虑。兼,原意是一手拿两棵禾苗,鱼与熊掌兼得、德才兼备也是同理,和“顾”连起来是指要同时照顾处理好几个方面。统筹属于运筹学和系统论,兼顾是关系学和方法论,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重点工作是相对于一般工作而言的,所谓重点,就是能够制约和决定全局、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重点工作在各项任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对一般工作起着一定的带动作用。重点是相对的,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股室都有自己的重点和主要矛盾。对于重点工作的落实,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在一定时期内全力以赴确保落实到位。抓重点工作并不是说其他工作就可以不抓,实践证明,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妨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转为前进的障碍。所以,在抓重点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抓一般工作。
先易后难的原则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意思是说,做大事要从最小处着眼,难事从容易处入手。一项看上去复杂的工作,表面上看无从下手,如果把它拆分成若干阶段若干小工作,然后先易后难,先小后大,把各个小问题解决好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好像打仗,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不要有畏难情绪,要设法将敌人化整为零,攻其薄弱处,逐个击破,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2如何统筹兼顾,全面处理好各方面工作
在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凡事有记录,有计划,有执行,有结果,有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要体现目标驱动和用数据为证。
记好工作日志
好的工作日志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今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小结。
工作计划。即当日工作任务编排,以要点方式记录每日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一般按时间安排来写,也可以按重要性次序来写。
工作完成情况。每项工作完成情况都应做好记录,包括已完成或进展情况,特别是对一天不能完成的情况,既要记录进度,又要提醒下一步跟进事宜和措施。
存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执行任务中的`偏差、关键性问题、需要寻求支持和请示的问题。
小结。包括心得、体会、经验和教训等。及时小结,自我提炼出工作模式工作方法或人生哲理。
记工作日志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最好在每天下班前完成,同时编排好次日的工作计划。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记录,同时查看下一任务以免遗漏。
列好工作计划清单
列工作计划清单,实际上是我们对工作的统筹盘点。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权衡的过程,就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短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对全局工作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就要放在重要位置,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落实好;较长时间内要求完成的、相对分量不重的工作可以适当往后放放,待时间要求紧、任务重的工作完成后再着手准备。掌握好任务的轻重缓急、把握好工作节奏,干起工作来就会有条有理、有章有序。具体如下:可控性的工作按重要、次重要的先后排序;不可控性的工作,紧迫性优先;外勤任务考虑车程、路线来统筹时间安排;预约的事项应按时到达办理;若暂时分不清重要和次要任务,先罗列出来,适时调整。
搞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搞调研也一样,只有把问题找准确,才能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要结合工作实际,抓那些难度大、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找准问题后,还要考虑调研对象,重点应调研哪些部门、哪类人群,最好能提前通知,让对方做好准备,以便掌握的情况全面准确。
抓好工作落实,做到日清周结
抓落实是推动工作的唯一途径,任何工作目标再宏伟,规划再具体,最终要靠落实来完成。没有落实,就是纸上谈兵。今年,山西省全面推行的“13710”工作机制,其实质就是抓落实。一是工作规划要到位。对一项工作尤其是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谋划和把握,制定具有指导性的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及长期规划,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的措施,既要操作可行,又要有所拔高。二是责任主体要到位。责任主体不明确,就没有人履职,就没有落实的行动。要大力推行目标责任制,把工作的每个事项、每个环节分配到具体人,形成责任梯队,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是落实结果要到位。每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结果,按时按序落到实处,确保一日内安排部署、三日内反馈、七日内完成,复杂问题一个月内解决到位,切实做到日清周结,销号清零。
3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牵头与协作的关系
我们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些工作需要多个部门、股室联合执行,往往会指定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其他单位工作。协作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牵头单位组织推动任务落实的具体责任包括:制定具体的推动方案,提出完成任务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召集协作单位沟通情况,制定措施,搞好组织协调;根据任务需要,将工作目标细化并分解落实到协作单位,或者向协作单位提出需要协作的具体事项;组织协作单位为完成确定的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负责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领导报告。牵头单位一把手对任务的完成负总责。
上下级关系
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就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有利于团结稳定,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
正确处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一要尊敬领导,维护组织的权威。要遵守组织原则,摆正关系,找准位置,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在工作中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以领导为核心,当好助手,配合好工作。协调各种关系,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要尽职履责,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对领导做出的决策、指示和交办的事项要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守土有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少上交矛盾,不给领导添乱。对下属各部门的工作要敢于决策,出现问题敢于揽过。
三要善于换位思考,要体谅领导的难处,设身处地站在领导的角度全面考虑问题,为领导分忧,补台而不拆台。领导工作出现失误时,要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要多请示勤汇报。对领导交办的事项要及时汇报,以便领导了解工作进展,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即便没有完成,也必须说明原因,不能等到领导问的时候再说。对权限不明确、自己不能做主的事情,一定要请示领导办理。
五要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对领导批评有异议的,不要闹情绪,态度诚恳地与领导进行沟通,说明情况。
正确处理与下属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对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合作,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遵循平等、民主的原则。要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平等坦诚与下级相处,要时刻注意防止特权思想,学会尊重下属。在与下属交往中,做到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自觉接受下属批评和监督,在工作中多听取下属的建议,集思广益。
二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领导者要有“向我看齐”的意识,给下属树立标杆榜样。倘若“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则将毫无威信可言。
三要坚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如果在工作中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一个锅里做出两样饭”,势必会使下属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其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冲突。
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工作者也要加强学习,健全学习培训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分清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兼顾,进而实现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节奏提速、工作绩效最优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秦斯.借鉴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办公室工作水平[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61-62.
[2]刘恩龄.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难点和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41-142.
[3]黄晓菊.办公室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3(6):27.
[4]翁洁琼.中层领导力修炼之道[J].企业管理,2012(4):15.
成本管理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樊华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J]中国煤田地质2003(06) [2] 李明侠.关于强化企业成本控制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07) [3] 张翼.浅谈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与企业理财的合理性协调[J]山东:煤炭科技2004(02) [4] 孙雷平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 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0(01) [5] 李政 采购过程控制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06) [6] 刘红霞 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工商 2011(09) [7] 李蕊爱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05) [8] 王桦宇 企业用工成本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3) [9] 樊行健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 大连出版社 2010(01) [10] 刘丽敏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04) [11] 黄雄明 企业质量成本控制 方法 与实践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03) [12] 赵振智 油田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石油工业 2009 (11) [13] 蒋义 企业成本控制手册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 (08) [14] 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赢在成本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6) [15] 王德敏 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09) [16] 周云 采购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08) [17] 王淑敏 工厂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08) 成本管理论文 浅析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运用 [摘 要]从战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 管理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 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日本与欧美的企业管理 实践证明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 1 开展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在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做到降低成本已不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 企业战略 地位的途径。即企业要变传统的“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为“成本预防”,通过企业策划,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发生,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战略成本管理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 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应以全部产品的经营状况作为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基础,企业至关重要的不是某一项产品是否赢利,而是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最终结果如何。 有助于传统成本管理理念更新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衡量成本管理 工作好坏的标志是看成本指标是否降低以及降低幅度,而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换一角度看待成本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 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因而一项决策即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但却是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那么这项决策就是必要的、有益的。 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 环境的变化 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点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掌握对手的相对成本,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在研究中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时,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协作实现“双赢”。由此,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统筹兼顾,做到当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有助于建立与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成本管理较之传统的成本管理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新扩展:成本管理领域由产品生产阶段扩展到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内容由纯经济型转向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管理手段也由手工操作转为电算化操作等。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的方式相应地从战术管理转向战略管理,这样现代成本管理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2 战略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使我国一些企业既降低了成本,又获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这说明战略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是适用的。但目前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仍然保持传统成本的观念,即使是运用了战略成本管理,所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也并不是完全理论上的战略成本管理,只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理念的运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 实施主体不完整 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财务人员,企业高层管理都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活动。财务人员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资料,但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决策;而高层管理者也只是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进行决策,也并没有参与成本管理过程。这会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控制孤立化,不能从全局角度管理控制企业成本。 缺乏成本效益观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依然持有单纯的成本节约观念,其所运用的成本考核指标也仍然是传统产品成本额的绝对降低。片面地追求产品成本额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如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额采购质量不高的原材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废品率高,而且,由于产品质量下降可能使其销售价格或销售量下降。因此,从成本效益观来分析成本管理目标,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某一项成本的降低,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受 计划经济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成本管理的范围始于材料采购,结束于产品销售,而且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也比较少,更没有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从产品开发、设计一直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也没有对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购买商等产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使企业很难明确自身的竞争地位,因此就无法准确地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 信息有效不足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变得难以适应。如作业成本需要根据大量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因此,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质量,决定着其实际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3 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在特殊条件下的有机结合,具有战略性、全面性、动态性等特征。因而,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转变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要在思想上进行变革。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和办法无法达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效应。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调动全员参与,树立成本效益观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不只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宣传和讲解使不同 组织和成员了解战略成本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有效地维护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做到全员参与战略成本管理。同时,企业员工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下的单纯成本节约观,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重塑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使其更多地定位于企业外在的因素,如竞争基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获得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重价值链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可能性。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设法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三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做到知已知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将行业、企业及竞争对手价值链有机结合,从战略高度上分析上、下游价值活动以降低成本。先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再比较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即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中。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并进一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取得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与现行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各不相同。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必须重新整理,以便与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并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各种产品已耗、未耗或预计将要消耗的资源。另外,企业还必须拓展信息来源 渠道 ,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客户与同行企业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和其他信息,如各企业产品发展、产品成本定价等。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较广,需要信息的数量较大,并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起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有效的成本激励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目标更好地完成,因此,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必须有激励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发挥才能成功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体现“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有效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各部门综合价值的最优,给各部门提供广阔的创造价值的空间。在评价指标设定时,应根据各成本中心的特点确定重点考评指标,同时建立专项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2)成为“年度预算”和“战略规划”的纽带。年度预算是战略规划实施的系统工具,成本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较好地解决“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衔接问题。 (3)科学制定绩效评价的周期。在评价考核时不仅要考虑部门本年度的业绩,还要滚动追溯前几年的业绩,不仅能进行横向对比,还要能进行纵向对比,以弥补绩效衡量的不足,使评价激励体系更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仪铮,赵东辉,尹英.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____,迟铮.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应用问题初探[J].东北 财经 大学学报,2001(1). 看了“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采购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成本管理论文参考格式范文 4. 浅谈成本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成本管理论文提纲: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313 浏览 4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2 回答
256 浏览 5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6 回答
117 浏览 4 回答
109 浏览 7 回答
218 浏览 7 回答
322 浏览 4 回答
359 浏览 3 回答
161 浏览 2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316 浏览 2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