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的发展》 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 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 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占个位置 晚上回来给你全面解答 因为重庆太大 所以只叙述重庆的主城区 见谅只写重庆的特色一.风土人情1.山城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
清末名臣张之洞曾这样吟咏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城市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平,建筑错落有致。
以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为例,它是典型的低丘、台地地貌,整个半岛就是一个突起的山脊,朝天门沙嘴海拔168米,解放碑地区平均海拔249米,枇杷山海拔340米,鹅岭海拔约400米,而这些落差都是在9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上,你可以想象城市的高楼大厦是怎样的起伏,道路是怎样的徊转,山城是多么的有特色了。” 因此叫别称山城,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山城。
2.江州.桥都 重庆古称江州,两江相汇在朝天门,即嘉陵江和长江,重庆人与这两条江有着深厚的感情,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重庆是一个具有浓厚码头文化的城市,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到如今依然能听到那别具特色的汽笛声,两江各处码头甚是繁盛。
有江的地方必然有桥,而重庆山山各异,水水不同,每一次跨越山水都依靠建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重庆是中国惟一的“桥都”,主城跨江大桥22座,都各具特色。3.雾都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
重庆是名符其实的“雾都”,而重庆壁山县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夭,堪称“世界之最” 4.火炉 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5.麻辣.火锅 重庆人好辣就像他们的性情一样,男的火爆,女的麻辣,重庆以码头文化起源,所以重庆人素来行事果断,耿直,豪爽之称,脾气也大的死人,好斗。
重庆人爱吃火锅人人皆知,重庆被授予为火锅之城,遍布大街小巷的火锅店满目皆是。除此之外还爱好像串串香,烧烤,夜啤酒,麻辣烫,坝坝舞这样的生活。
总之对重庆人的性情习惯总结两个字就是 *** 二.历史文化1.陪都.码头 重庆真正受到世人瞩目的时候是从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到重庆成为陪都,1937年至1946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重庆的地位达到了史前乃至今后都无法超越的地位。
2.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对于重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在那天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此后进入了重庆的飞速发展时期。关于重庆文化建设,说实话没有什么特色。
没有讲的必要,因为出来的都是一堆无聊的数据。 三.人文地理1.美女 不可能避开的话题,川渝两地的美女全国出名,两地之间也是时时都在比拼,重庆的美女素来以辣闻名,到解放碑坐着打望都能打一天,虽然夸张,不过重庆的美女的确是秀色可餐,独特的气候和地势造就了重庆美女的皮肤和身材格外的好,就像楼上说的在重庆的解放碑,迎面而来的女孩,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
2.开放 重庆的经济港口不仅开放,主要还是因为人的开放,重庆人的外向和对外部事物时尚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极其的快,可以说是站得高看的远。3.夜景 重庆一直有小香港的美称,形容的就是重庆的夜景,虽然个人认为一般,不过相对于其他城市,重庆的夜景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就是在高楼,地势,霓虹灯配置,经济发展的优势。
来重庆一定看夜景这也是重庆最有特色之一。4.轻轨.交通 重庆的轻轨也是别具特色,外地人来了重庆都会说:“你们冲重庆人好酷哦,每天都坐过山车”上天入地过步行街,这些特色都让重庆更像一个大都市。
最后做一个总结,虽然我写的有些不全,不过希望对楼主有帮助,作为重庆人也只是想宣传一下重庆。最后祝你愉快 补充: 1.繁盛商都 解放碑流光溢彩,商厦林立,9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超过20层以上的高楼就有300多栋,世贸中心大厦以262米的高度成为西南第一高。
重庆高楼密度居全国第四,渝中半岛更是居全国第一。如今的解放碑商圈集购物.休闲.旅游.商务.餐饮.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2.亮丽广场 重庆的广场之多和广场之大,在全国罕见。重庆主城解放碑,江北,南岸,沙坪坝,杨家坪规模宏大的广场,既是风格各异的步行街,又是购物人气颇旺的五大商圈。
朝天门广场既是集水,陆交通枢纽,又是融旅游观光.市民休闲于一体的新重庆标志建筑。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豪华气派,是中国西部最气派.规模最大的步行街。
人民广场建于富丽堂皇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下,是重庆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也是举行全市盛大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3.风采街馆 重庆直辖后新建的特色美食旅游景观街区南滨路.北滨路等滨江大道成为都市时尚亮丽的风景线。
人民广场对面得中国三峡博物馆,朝天门广场下的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长江大桥南岸的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以及重庆奥体中心宏伟壮丽。湖光会馆.洪崖洞街区则为重庆。
方法/步骤1.首先,请大家注意将Win10光盘映像文件在Win8系统中直接加载好,Win8系统中无需任何软件即可自动加载ISO光盘文件。
2.文件加载好以后,双击打开光盘文件,然后找到“source”文件夹。3.然后在“source”文件夹下找到“”安装程序,点击并运行该程序。
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在光盘主目录点击安装运行程序,否则当前的系统将被替换。!!4.接下来,将会进入全屏安装界面,就是我们熟知的和光盘或者是USB设备启动安装一样的界面。
最后,点击“自定义”,选择好另一个磁盘分区,开始安装双系统吧。
重大土木学院的论坛弄过来的。
岩土专业 我院的岩土工程学科建于1952年啊,1982年与同济一起拿到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建筑)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大,专业特色显著的学科之一,几十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辉煌业绩享誉国内外。学院岩土专业的实验室我们作实验用过的,西南一带很少有这么强大的设备了。
岩土专业的最大的优势在于西南地区以及三峡的边坡防治、危岩处理、地下开挖、等等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且充满机会的使命以及责任了。记得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跟我说过,搞岩土在土木工程中最有可能成为科学家了,首先是科学家,再者还是工程师。
(我的理解是名利双收,有点俗了哦)。 岩土工程专业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一,我校这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朱可善、黄求顺(已故)、朱镜民(已故)等老前辈。
目前执掌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有张永兴教授、邓安福教授、吴德伦教授、刘东燕教授等,以及青年才俊阴可、刘新荣、叶晓明等。 建筑工程 说到建筑工程,让我想起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了,呵呵。
建筑工程,是一个覆盖面最广,应用最广的一个专业。在我们学院有了开办50多年的历史了。
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她的法宝。在95年首批通过了国家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评估的。
当前,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迅猛发展,带动了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全国各家高校大多都建了建筑工程专业,一时良莠不齐,各色的建筑工程的毕业生充斥职场,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自我调控价格杠杆起作用了,工资有所下降,只限于新毕业的毕业生。但是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各个单位的招生人员,在现在都对我们学院建筑工程的毕业生情有独钟,毕业找个单位很顺利的啊。
进设计院,施工单位, *** 机关,房地产企业,还有部队的大有人在。我认为是旱涝保收的方向。
再者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学院的一批以白老师为代表建筑工程的教授们啊,真是敬业啊。有人说,听白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啊!建筑工程的硕士导师也是很多的,而且大多都能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啊 ! 道路桥梁工程 虽说是96年建成的后起之秀,但是其师资与科研还是很有发展的。
在系上有几位很强的道桥的教授的。还有博士学位授权点。
说白了,我们土木学院没有点金刚钻,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啊!你说是不?道桥专业强劲的需求量成就了道桥同学的高收入。一般来看,道桥同学签的单位的工资要比别的高300左右,都是平均水平的对比啊。
当然,这些只限于同学间信息的收集,本人没有详细的调查过。(本来不该有发言权的哦,本人对道桥专业的理解不深,还请各位道桥的同学补充啊)我个人认为,道桥专业在西部大开发中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安装专业 这是个很全面的专业,特别对于现在来说。我们的这个专业,在工作后,不只是跟土建打交道,还可以跟管线,设备,控制等的工种有联系。
在机械、石化、钢铁、能源、航天航空、轻工等行业还大有作为。这可是真正的万金油专业。
有些同学,说是为了考研,保研才选的安装,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在任何一个方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可千万别低估了我们安装同学的综合实力。也别小看了安装专业方向的前途啊。
我同学最近在外面作了个 *** ,就是跟安装有关的。他那个老板说,现在做专门的安装,象网架啊,塔吊啊,都是资金回笼快,而且利润高的项目的。
(这个方向也请大家补充啊) 总体上看专业方向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最好是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结合国家、行业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切身的兴趣来考虑,不要纠缠那些工作啊,研究生啊,工资啊,之类的小问题。再说了,谁曾想到测绘专业的毕业生那么好找工作,而且都不错的。
听说今年测绘专业是土木学院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改变生活,走向成功的筹码不是你选了什么,而是选了之后我们的一如既往的行动! 我们不是为了工作才工作,不是为了读研究生才读研究生。
我们的选择就是要体现我们对于我们几十后的建树,乃至人一生的价值所在的一种考虑。当然也不是光凭这个就把自己的下半生给安排了。
我认为没有什么是人不能改变的!金子能否发光,完全取决于金子本身是不是真材实料。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高人指出,指点,指正,在此,先谢过了。
1、大专毕业两年以上可以报考,但同等学力报考会有条件,多数学校规定不能跨学科报考,个别专业不接收同等学力。
名校要求比较高,如外语过四级、发表论文、本科主干课程成绩单等,一般大学只是在复试时加试两门专业课。 2、如果想考则先选学校(建议选非重点或二区学校)。
96 浏览 3 回答
303 浏览 6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219 浏览 4 回答
82 浏览 4 回答
238 浏览 2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2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119 浏览 2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203 浏览 5 回答
34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