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时代脉搏。它对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起到透视作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都能通过诗歌意象表现出来。关键词:意象;诗歌;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相接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所以阐释中俄两国文化的异同,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以及特色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诗歌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时代脉搏。它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以及审美角度起到了透视作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都能通过诗歌意象表现出来。本文正是通过对中俄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点,来展现中俄文化的差异。 一、 中国诗歌意象的文化因素分析 1、自然意象———中诗的主题 中国诗歌的自然意象主题。中国诗歌中写大自然题材的作品非常多。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 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在这些诗人笔下, 山容水态、清风明月, 大自然中青山、岩石、花草、树木, 都是情意的象征、思想的外化。自然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能通过个体的感性形象表现理想人格的魅力。青山可以喻其巍峨凛然, 岩石可以喻其坚定不动摇, 青松可以喻其坚贞顽强, 翠竹可喻其刚直不阿, 幽兰可以喻其高洁清幽, 善菊可喻其孤芳自赏的清高, 白莲可喻其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正。在中国诗人笔下,大自然中各种意象都能作为审美对象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现象从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从实际本质转化为神圣本质, 从有限转化为无限, 这就是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的“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的境界。中国诗歌对自然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往往把关注点放在比兴传统上,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大地、草木花鸟都可以是社会理想的寄托, 或以梅菊自喻孤傲清高, 或用山川草木呈现人的灵气, 大自然中的一切意象都能为我所用。平常的自然物, 经过诗人的人生积淀、观照和体味, 内化升华为神圣的精神象征, 这既是诗人人格、情操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又渗透着民族的审美理想。 2、中国诗歌的“中和之美”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诗歌艺术美强调的是“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中和美”,在中国诗歌中表现最多的就是这些柔美的自然意象,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强调道:“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如果拿它来比较西诗,则又是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与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这些细腻温柔的意象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占有比比皆是。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有诗圣杜甫的诗中春秋意象出现的频率明显高出冬夏,而早晚、黑夜的意象又多于白天,风、雨、云的意象远远高于晴空万里。陈植锷先生认为:“春秋两季前者阴雨霏霏,后者悲风怒号,再加上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时,特别适宜创造一种抒发文人失意时之怨、悲、愁气氛。”所以中国文化的弥合性和互补性,夯筑了强者至尊的地位,也赋予了弱者宣泄的权利,所以中国诗歌表现缠绵哀怨和愤慨刚健主题的随处可见,如表达离愁别绪,描写游子思妇,吟咏风花雪月,感慨春恨秋愁,哀叹人生短暂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喜爱的充满感伤的中和之美的诗歌意向。 二、 俄罗斯诗歌意象的文化因素分析 1、俄罗斯诗歌中 “纪念碑”情节的主题 从俄罗斯 18、19 世纪开始,杰出的古典诗人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普希金一直到20 世纪的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等人,都写过有关“纪念碑”主题的诗歌,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杰尔查文、普希金的古典式“纪念碑”主题诗歌的出现;第二个线索,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澳兹涅辛斯基与“纪念碑”“谈心”的体裁;第三个线索,阿谢耶夫、斯麦利亚科夫、斯卢兹基等人的“纪念碑内心独白”以及“复活的纪念碑”形象为主体的诗歌。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从18世纪一直絮绕到20世纪,从而构成了俄罗斯诗歌中 “纪念碑”主题的诗歌意象。 2、俄罗斯诗歌中“崇高美”的民族精神 追求祟高美是俄罗斯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俄罗斯诗歌的这种崇高美以追求刚性美为主体的它的自然意象又以表现力量最为常见,如高山大海、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等等,这些意象同时还包含着来自宗教的神秘力量。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人格的核心特征,在各种语言文化信息单位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宗教作为象征体,在俄罗斯的诗学篇章中屡见不鲜,所以俄罗斯诗篇中的自然意象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崇高的境界。这些意象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神秘浩瀚的海洋。(2)汹涌澎湃的波涛。(3)迅疾的风雷电攀。(4)凶猛的野兽。(5)神秘的黑夜。(6)残酷战争。(7)死亡和坟墓。俄罗斯这些诗歌意象足以使胆怯者恐惧。但对于自然的审美来说,这种欣赏本身就表明了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比自然力量更雄伟更祟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是那么的渺小,人类的使命是那么的祟高,是可以征服神秘的大自然的。 三、中俄诗歌意象中透射出的民族文化的差异 中俄诗歌意象可以透射出两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如:对权利和国家政治的关注和向往是两国文化的共同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等级尊卑、长幼有序,认为不同阶层的人应各安其位、各守其礼、不乱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人世世代代对政治的最高期盼就是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遇到一个圣明的君主。在近代俄罗斯君主制也同样重要。人们渴望领导者的圣明渴望时代的开明,同时原罪观念在俄罗斯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所以俄罗斯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从而追求灵魂不死 ,所以俄罗斯人的思想是倾向于天堂与自由的世界观的。 另外中俄诗歌不同的意象还可以反映出两国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俄罗斯诗歌的崇高美体现出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和审美观,中国诗的中和之美就体现出汉民族含蓄的性格和审美观。如俄诗中“崇高美”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抗争,尽管人的能力在自然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它们越难征服,越体现出人的力量的崇高。而在中国,人们追求的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中和之美,俄诗表达的是一种人性美和狂野的精神,中诗表现的则是一种静穆和谐、单纯凝练的情感之美。俄罗斯诗歌偏于客观事实,注重叙事,史诗悲剧比较多,中国诗歌偏于主观感受,注重抒情,短篇创作比较多。从美学艺术上看,俄诗讲逼真,中诗讲传神,从美学基本思想来看,俄诗讲究的是典型,摹仿、崇高、悲壮都涵盖在典型之下,中诗讲究的是意境之美。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世界两个诗歌大国和文化大国各有特色。文化间的这种包容共同构成了多彩的世界文化,相信中俄文化必能和谐相处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风书.比较文化语境中的中俄关系[J].外交评论,2008,(4). [2]刘井山.全球化语境与中俄文化比较[J].学术界,2003,(5). [3]李胜.新时期中俄文化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