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酒文化论文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那么,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宗教信仰和酒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教义影响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许多宗教活动又都离不开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为广泛。
佛教的五条戒律中就有“不饮酒”这一条。
很多中国人信奉佛教的教戒,尽可能地不饮酒或控制饮酒;再加上中国的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
所以,人们对于饮酒持的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喝酒只要达到一种微醺之境即可,当一个飘飘然的“酒仙”,而不愿当一个喝酒喝到失去常态的“酒鬼”。
可以这么说,佛教戒律对人们的饮酒行为影响很大,甚至起支配作用。
然而,西方人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葡萄酒在《圣经》里多次被提到。
耶稣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其目的在于要人们记住他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
因此,基督教徒视葡萄酒为圣血———耶稣的血液。
他们在做弥撒的时侯喝圣血、吃圣体,视酒为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认为人喝了酒就能与上帝的心灵相通,从而得到仁慈上帝的佑护。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怀着一种喜爱、敬仰的心情,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看作是他们的份内事。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分食象征着基督血与肉的葡萄酒和面包,旨在继承基督精神。
在举行酒神祭祀的时侯,人们结队游荡,组成合唱表演队唱酒神颂歌,载歌载舞,在树林里或者在荒野里喝酒纵情狂欢,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全地释放。
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典型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
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
在喝酒时,中国人常常敬酒、劝酒,遇上喜庆节日的时侯还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划拳、行酒令、做游戏等来活跃饮酒气氛。
劝酒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他们的集体主义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一群中国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热闹、更有趣。
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则很少看得到独自饮酒作乐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使得他们视酒为交际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
在中国酒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酒是联系中国人感情的纽带、润滑剂。
人们喝的是酒,饮的是感情,重视的是饮酒人,劝对方多喝是为了表示友好、诚意。
夸张点讲,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喝出来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酒不成席”、“无酒情不厚,无酒礼不真”,以酒寄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中国人还注重“以人为本”,认为酒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还是在饮酒者座位的安排上,无不体现出了中国酒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则是个人主义的体现,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
尽管他们也会有群聚而饮,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对酒的浅尝独酌。
西方人强调个人民主自由,从不干涉、强迫别人,所以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全凭个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无需客套。
西方人的这种个人主义也使得他们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属。
他们之间这种关系决定了酒只能扮演艺术品的角色,是聚会的附属品。
西方这种个人主义的松散社会结构使得他们把酒看作是艺术品,他们是为欣赏美酒而饮酒。
西方人也讲究尊重个人隐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们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劝酒,也不兴做游戏如划拳、猜数等。
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才会一同举杯。
西方人还注重“以物为本”,无论是酒礼、选择酒器时、还是在品饮的顺序上,他们都会认真考虑每一种酒的性质、味道,力求将不同酒的不同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饮酒行为。
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的有规律的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的,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意志,人们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会反映出人们心理上的一些积淀。
它们在酒的作用下,就会在一定适宜的时间、场合、气氛中迸发出来。
这些也就构成了饮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
中国人常常赋予酒很多感情色彩,他们的饮酒心理更多地趋向于精神层面。
①表现人格和个性的心理,通过饮酒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
比如唐代的李白,对酒的爱好以及他独特的饮酒神态反映了他酷爱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
②反映动机和需要的心理。
中国人饮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比如通过喝白酒来抵御寒冷,喝药酒来强身健体或治病。
③显示观念和理想的心理。
人们对某些观念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也常会蕴含在酒文化活动中。
比如在中国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习俗。
敬三杯酒,罚三杯酒,其中“三”这一数字就包含追求圆满的意思。
④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心理。
适量饮酒能刺激人们的思维能力,激发灵感,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为了激发诗兴而饮酒,像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他们在酒后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此意。
⑤升华情绪和情感的心理。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
所以,人一般在饮酒的时侯更容易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
而西方人更多地视酒为个人愉悦感官、舒缓精神的一种物质。
正如他们选择酒器是为了更好地来品酒一样,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赋予酒很多东西,利用酒来传情达意。
西方人以生命的欢畅为主题。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就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生活的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只有在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能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能得以片刻的解脱。
总之,酒作为一种饮品得到了很多中外人士的喜爱,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人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心理因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当今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了解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们理解酒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的文化、民族意义,能够更好地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