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笔者会尽力做到行文不晦涩。文字晦涩这个感受常常是缺乏系统的知识背景带来的,原因常是作者为了让读者提高阅读效率而把大量信息汇总成一系列术语单词导致的。而术语阅读似乎是大众阅读的必然阻碍,学者生产着术语堆叠的论文呈于业内,而从知识入门到体系化这件事情似乎少有人有耐心做。这是一篇关于存在主义的文章,这里的人我且独指存在主义者们。当我说出我要写一篇关于存在主义的文章的时候慧田君拟出了本文标题,我猜测慧田君该是和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的观点想到一块了。 存在主义哲学常被指责为如此孤立的,某种程度上「 剥离人类的一致性得去看待人类 」,亦被指责为理论建立在主观性上的哲学。 从一方面说却是如此,人们那么的孤独,从笛卡尔的“我思”展开来,“人是无法同存在于自我之外的他人取得一致的。这个我是无法通过我思接触到他人的。”可见人类是多么的孤独。 存在主义者曾经那么为人所不齿,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存在主义者这个名词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犯错者的自我开脱和消解罪恶感的托词。究其根源,是因为存在主义打破了基督教长久以来的沿用的上帝的诫条和一切规定的永恒价值。 基于存在主义说的 “人唯一拥有的就是深不见底的自由,自由到令人无法承受的自由。” 于是人被迫对当下行动进行选择,于此同时也只有选择,自由的选择,不选择也等于做出了不选择的选择。 所以说人们为所欲为了吧,这不就是作恶的托词吗,自由使人们摆脱限制,作恶也该免受惩罚吧。如此以往,人类岂不败坏,岂止是可耻,而且可憎。 基于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辩护,我在这里从大批指责中剥离出以上两点批评,即,“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剥离人类一致性的哲学”和“自由选择使人无耻和可憎”并通过萨特的观点来提出一系列辩护。 我们知道工艺品,工具等有被创造的意义和目的,没有人会制造一个剪刀而不知道剪刀的作用。于是剪刀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 上帝被设定为一个万能的工匠,他能制造人,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概念造人,完全像是工匠制造剪刀一样。于是在基督教的存在主义的理念中,人的本质是先于存在的。 在18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上帝的观念被禁止了,但是众多大哲学家似乎没有走出老路,本质先于存在这个思想在上帝这个大前提被拿掉之后还继续被使用着。 这种人的被预先设定的本质的“普遍概念”被康德推向了极致,囊括了所有的人,从野人到哲学家。 在这里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个东西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 基于存在先于本质,人性这个东西是没有被预设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人就是人。 直到往后人想要成为某一种样子,并且他自己选择成为了那种样子,于是他便成为了他所认为的那样的人,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是。(题外话,基于存在主义,应用到认知系统当中的话就会变成:你是唯一能定义你自己的人)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被人们称为“主观性”所在。 主观性则被责难为剥离人类一致性和导致人类无耻的祸首。可是萨特说: 如此说来,我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是过去我们在决定使自己变成某种样子时所做的决定。比如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妈妈,于是她选择了结识异性。我们称这个为“意志”,体现了先前更为自发的决定。 “不过,如果存在真的先于本质的话,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所以 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 ,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负担起来” “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 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主观性这个词了,而因为“主观主义”有双重意义,而萨特的论敌只在其中一方面做了文章。 萨特的主观主义一方面指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指人越不出人的主观性。越不出主观性这件事是一个比较深奥的事情,他说: 正如萨特所言:“ 我在创作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他人 ”。 参考文献:《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88年4月第一版,(法)让-保罗·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