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艺术摘要:文章主要论述波普的产生、过程和对当时的。波普艺术是革命的产物,与机器文明有不解的缘分,新波普艺术家的艺术行为方式,更多地体现了艺术的综合与复合。关键词:波普艺术艺术手段生活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初,从后印象主义裂变出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以来,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现代艺术尽管流派甚多,但大都可归之为抽象艺术。然而从50年代开始,作为抽象艺术的一种特异反映,出现了波普艺术(有人译作“流行艺术”,不准确),到60年代终于由新达达主义发展成波普运动,从此风靡世界至今。波普派的艺术家们认为,抽象主义把艺术带进主观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使艺术与生活环境脱离: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逃避城市文明的压力,对机械化的、非人性的消费文明采取否定态度。他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面对“生活”,面对机械文明,面对消费文明,他们主张艺术家把所看、所知的生活环境,以大家熟悉的形象表达出来。波普艺术是具象的。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走向自我否定的阶段,开始失去早期的锋芒,从抽象转向具象。波普派和机器文明有不解的缘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机器文明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要能制造成本低的产品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由于大量生产,这些产品是划一化、规格化的,它们的推销必须借助于大众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印刷品)的力量,才能在社会中产生影响。在西方世界,这种广告的手法必须是新奇的、活泼的,富有性感的,能够刺激观众、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在西方,一切事物如打字机、吸尘器、电话、电视等,都成为大众使用的工具。波普艺术从这些现象中得到启发,把大众化、成本低、大量生产、普遍流行的物品,以及新发明的、俊俏的、性感的、大化的传播影像作为题目。他们宣称在任何物体中,甚至在街头的废物中,都可以发现艺术的价值。波普派画家罗伯特·劳申格说:“我感到很遗憾,有人认为肥皂盒、镜子、可口可乐瓶是丑的,因为他们整天为这些物体所包围,认为制作这些物体造成了他们的不幸。”波普派认为,从美学观点看世界上没有“贫穷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美的。波普艺术同抽象艺术拒绝感知和描绘现象相反,利用大量的现成物(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常用物,如破汽车、褪色的照片、海报、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旧发动机、澡盆、木桶、罐头盒、破布等),通过拼贴、撒泼颜料、弄成模型、奇怪的组合等手法,努力使其作品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的口号是:“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意思是,以往的任何艺术都不能表现真正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因为“艺术与生活实在是两回事”。所以,要真正“表现”生活,就必须与过去所有艺术手段(包括20世纪以来新达达主义之前的所有现代派)决裂。这样,波普艺术就从另一个极端(作为抽象的对立面)走向反艺术。它通过组织一定的日常生活环境(如把废品弄进画廊,把包装纸钉在展览馆雪白的墙上,把旧报纸和海报残片拼贴在金属画框里,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噪音录成磁带,便号称作品),赋予日常物品以艺术品的特征,使现实直接进入艺术。波普艺术的家们宣称,每种物品在一定情况下都能变成艺术品。他们认为,物品离开其原先的使用情境进入一种新的组合和相互联系之中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而获得艺术特征。他们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为什么造型优美的日用器具(如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欣赏,而废品仅仅因为其丑陋破旧就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转化为艺术品呢?艺术史并没有告诉我们只有引起美感的东西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是告诉我们只要引起感性的东西就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