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顿与苹果1666年前后,牛顿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假期里,他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坐在花园里的牛顿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2、阿基米德洗澡有一次希耶隆二世制造了一顶金王冠,但是,他总是怀疑金匠偷了他的金,在王冠中掺了银。于是,他请来阿基米德鉴定,条件是不许弄坏王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重,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了好多天,也没有好的办法。有一天,他去洗澡,刚躺进盛满温水的浴盆时,水便漫溢出来,而他则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微微上浮。于是他忽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体,由于体积的不同,排出的水量也不同。他不再洗澡,从浴盆中跳出来,一丝不挂地从大街上跑回家。当他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追回家时,阿基米德已经在作实验;他把王冠放到盛满水的盆中,量出溢出的水,又把同样重量的纯金放到盛满水的盆中,但溢出的水比刚才溢出的少,于是,他得出金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由此,他发现了浮力原理。3、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圣诞节莱特兄弟的爸爸给他们带回了一个"蝴蝶“玩具,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莱特兄弟不仅努力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十分注意直接向活生生的飞行物——鸟类学习。他们常常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一连几个小时仔细观察鹰在空中的飞行,研究和思索它们起飞、升降和盘旋的机理。奇迹发生在1903年12月17日。这天清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还在沉睡,天气寒冷,刮着大风,空旷的沙滩上静静地停放着一个带着巨大双翼的怪家伙,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4、瓦特改良蒸汽机小时候瓦特去他姑妈家看见沸腾的水使水壶盖不停地跳跃,由此使他找到灵感,但经常被祖母阻止,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长大后发明了改良蒸汽机。/"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5、一颗钉子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人去给自己的马钉马掌,铁匠弄到第四个掌时,还差两个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便偷偷地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战马掀在地上,亨利俘虏了查理。于是就有了“少了两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的说法。1%的错误导致了100%的失败,一个庞大的王朝,就这样被毁掉了。6、千里之堤,毁于蚁穴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东清远溃堤13条,塌坝9座,查实其中有9条堤围和5座大坝是土白蚁为害的结果。1986年7月广东梅州市发生建国以来特大水灾,梅江决堤62条,其中土白蚁造成的缺口55个,1981年9月广东阳江市境内的漠阳堤段出现18个缺口,其中查实有6个是土白蚁为害所致。7、稀有气体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8、替代零件2000年7月24日,法航一架协和飞机在巴黎郊外的戴高乐机场起飞后不久起火坠毁,造成113人丧生。随后,法航和英航旗下所有的协和飞机都被停飞、接受检查。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掉落在飞机跑道上的金属薄片并不是该DC10飞机的原配件,而是飞机的发动机在检修时所换上的替代零件。9、地铁效益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10、一张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个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呢?”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了你。”
1、牛顿苹果落地想到地球引力(牛顿定律) 1665年英国正流行着瘟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了。牛顿也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乡。传说第二年秋天的一个黄昏,牛顿正坐在果园里深思着,突然间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触动了牛顿的思绪,使他联想到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原来那时候,他正在研究地球的引力有多大。他通过初步的研究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地球不仅吸引着苹果,也吸引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而且它还吸引着遥远的月亮和其他星体。 2、阿基米德洗澡时候想到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工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阿基米德发现浮力 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 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上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便来到了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密度不相同,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3、莱特兄弟看到有双翼的鸟,想到了飞机。 1878年6月,莱特兄弟全家从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搬到了依阿华州的锡德腊皮兹市,住在该市的亚当街。圣诞节莱特兄弟的爸爸给他们带回了一个蝴蝶玩具,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么也会飞!” 威尔伯有点怀疑,爸爸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1900年10月的一个傍晚,威尔伯·莱特趴在易碎的滑翔机骨架上,迎着海风飘了起来,他成功了。虽然这只是几秒钟的飞行,只有1米多高,但莱特兄弟的成就超过了试图靠移动身体重量操纵飞行的李林达尔。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基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4、瓦特看到烧水的蒸汽,想到了蒸汽机。 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 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 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5、白居易从诗歌碎片中找到了写诗的真谛 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最终成为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
牛顿苹果落地想到地球引力(牛顿定律) 阿基米德洗澡时候想到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 莱特兄弟看到有双翼的鸟,想到了飞机 瓦特看到烧水的蒸汽,想到了蒸汽机 白居易每天都把做事材料筹集起来,分类放在罐子里,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这些都属于“见微知著,终有所成”的事例 具体事例: 1665年英国正流行着瘟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了。牛顿也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乡。传说第二年秋天的一个黄昏,牛顿正坐在果园里深思着,突然间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触动了牛顿的思绪,使他联想到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 原来那时候,他正在研究地球的引力有多大。他通过初步的研究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地球不仅吸引着苹果,也吸引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而且它还吸引着遥远的月亮和其他星体。他认为这种吸引力可以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引力会逐渐减弱。1819年8月9日,威廉·莫顿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查尔顿小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主张应让孩子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莫顿在完成了初级学校的学业后,顺利地考取了马萨诸塞州著名的北菲尔德中学。在学生时代,莫顿思维活跃,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任何问题和事情从不盲目服从,喜好独立思考,喜欢对问题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然而,正当莫顿准备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时候,父亲生了重病,莫顿不得不收拾行装,放弃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带着北菲尔德中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去波士顿寻找工作。波士顿的日子对于莫顿来讲充满坎坷。他当过银行的小职员、邮局的邮递员,还做过鞋店的推销员……白天要拼命地工作,晚上才能回到贫民窟里休息,就这样周而复始。在这段日子里,他与波士顿的贫民有了很深的感情,接触很多的病人,深切地体会到医学的重要性。于是,莫顿决定再一次拿起了久违的课本,报考医学院。1837年,莫顿接到了巴尔的摩牙科学院的通知书——他迈出了成为医生的第一步!校长了解到莫顿的生活情况,免除了他的一切费用。莫顿也没有辜负校长对他的一片厚望,在巴尔的摩牙科学院的3年时间里,他刻苦学习,发愤读书。由于他有顽强的毅力,又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尤其对医用化学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医学才能和独创精神赢得了师生的赞扬。莫顿那意志坚强、勤奋努力、对医学充满探索精神,为他后来发明麻醉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1840年,威廉·莫顿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莫顿选择了波士顿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1842年,他与同学韦尔斯一起开业行医。莫顿同情穷人,经常免费为他们看病,他的诊所经常入不敷出,这一切也加速了他与韦尔斯之间的矛盾,一年后,二人便分道扬镳了。此后,莫顿仍在波士顿继续当牙科医生。度过一段时间的行医生涯,莫顿深感知识的不足。于是,1844年3月,25岁的莫顿又在哈佛医学院注册学习,同时仍坚持从事牙科实践。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他不得不两地奔波。紧张的工作学习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体,他仅在哈佛医学院学习了两个学期,便因身体原因离开了学校。莫顿学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人类造福,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不停地斗争,为真理而献身,为科学和人民死而无憾。”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他毅然应征加入北方军队,担任军医。他在野战医院工作了整整三年,救治了数以千计的伤员。寻找麻醉剂在18世纪以前,医生做外科手术没有麻醉剂,开肚、截肢,病人得忍受巨大的痛苦。为了防止病人挣扎,往往要将患者捆绑在手术台上,采用放血、用棒将病人击昏、用绳索勒颈窒息等方法,让病人暂时失去知觉,然后很快地做完手术。这种惨不忍睹的手术方法,虽然能减少病人的一些痛苦,但手术的死亡率极高,60%的人在手术中死去了。大约在莫顿发明麻醉剂之前50年,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发现了氧化亚氮。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吸入氧化亚氮后产生了一种眩晕的陶醉感,使人的抑制能力降低,很容易发笑,因此,他又将氧化亚氮称为“笑气”。戴维曾设想将它用作麻醉药,并在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但是,他的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莫顿对戴维的实验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莫顿多次试验证实了氧化亚氮虽具有部分麻醉效果,但麻醉效力不大,维持时间短,而且对大脑皮层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能安全地当作麻醉剂使用。于是,莫顿到大学请教有名的化学教授杰克逊,寻求帮助。教授对小伙子的钻研精神大加赞扬,讲述了自己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有一次做实验,不小心吸入了过多的氯气,喉咙奇痒难当,就吸了一点乙醚解毒,没想到吸入乙醚后浑身上下感到特别舒坦,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杰克逊还提到,牛津的一个学生通过蘸有乙醚的手帕吸入乙醚,吸入后产生了旋转、麻醉的感觉。莫顿如获至宝,直觉感到乙醚可能是比笑气更好的麻醉剂。他开始用水蟥、兔子和狗做实验,用脱脂棉醮乙醚让动物闻,不一会儿动物就昏睡过去。莫顿反复实验,试用不同的剂量,测试麻醉的深度和苏醒时间的关系,取得动物体重和乙醚用量的安全数据。经过多方面检查之后,莫顿得出结论:给予适量的乙醚并无毒性反应,而且也不伤害神经系统。有了这次成功的实验之后,为了能够推广到人体使用,莫顿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结果并无不适反应。就这样,历史上有了最早关于乙醚麻醉成功的记载。1846年秋季的一个夜晚,一位叫弗罗斯特的病人走进莫顿的诊所,请求拔牙。莫顿将蘸有乙醚的手帕递给病人,让他吸入,病人渐渐失去了知觉。这时天气逐渐黑了下来,莫顿的助手海登医生举着一盏灯,而莫顿则小心翼翼地给病人拔牙,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与肌肉的变化,牙很快拔下来了,病人也逐渐恢复了知觉。当莫顿问他有无痛苦时,病人爽快地说,拔牙时他什么也不知道。莫顿成功了!他的这条无痛拔牙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他首次向医学界揭示了乙醚作为麻醉剂的安全可靠性,并指出在手术中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即有效的给药方式及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麻醉剂的推广乙醚作为麻醉剂于拔牙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其他手术中效果如何呢?为了进一步加以证实,许许多多的人都同莫顿一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846年10月16日,莫顿要进行乙醚麻醉手术公开表演,一位年轻人同意在乙醚麻醉下做切除颈部血管瘤的手术,该手术由马萨诸塞医院的高级外科医生沃伦主刀,莫顿做麻醉师。当天,波士顿阳光分外明媚,来参观的人很多,但大部人将信将疑,莫顿准备乙醚耽误了一些时间,观众议论纷纷。沃伦医生没有办法,只得叫人先把患者绑在手术台上,此时,莫顿才手持乙醚瓶匆匆赶来。他让病人吸入乙醚,几分钟后病人完全昏睡过去。手术在非常安静的氛围中进行。一小时很快过去了,手术大获成功。一项医学发明诞生了,消息通过电报和报纸传遍了世界。这是医学外科史上光辉的一天,从此用酒精为原料制成的无色透明液体乙醚,登上了现代医学的舞台,成了外科手术麻醉的药品。这次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有痛实施手术时代的结束。由于莫顿在外科麻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人们尊称为“麻醉剂之父”。麻醉剂的发明及使用推广,可以称得上是19世纪医学界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了表彰莫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1849年、1851年及1854年,美国国会三次提出议案,奖给莫顿10万美元,但由于杰克逊等人的干扰而未能实现。尽管如此,莫顿还是获得了华盛顿巴尔的摩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以及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奖给的1 000美元。另外,法国医学科学院还奖给了莫顿5 000法郎。然而,莫顿的辉煌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在他发明麻醉剂及获得该项技术的专利后,便陷入了无休止的荣誉与金钱方面的争斗之中。为了同杰克逊争夺乙醚麻醉剂的专利,莫顿不得不将他的大部分时问都花在与杰克逊代价昂贵的争辩之中,他的医生生涯也就此结束了。官方最后判定杰克逊是该项技术的发明人。心灰意冷的莫顿前往佐治亚州迈斯市的韦尔斯利镇,他晚景凄凉,于1868年7月15日在贫困之中死于精神抑郁症,享年49岁。莫顿对于医学的伟大贡献轰动了全世界,从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位医学巨人的了解和敬佩。尽管官方裁定杰克逊是麻醉剂的发明人,但在人们心中仍认为莫顿为发明人。世人并没有忘记他对人类作出的贡献,1920年,他入选美国伟人纪念馆。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说要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见微知著 议论文 800字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一)
有的人善于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发现某些潜在的规律,这是因为他们有独到的眼光,丰富的联想。牛顿看见一个苹果从窗台上掉下来,就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太阳中心说”。毕升从印章的 雕刻 、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莱特兄弟从翱翔天空的大鸟,发明了穿洋过海的飞机。
善于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善于以小见大,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像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一泣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
但也有一些人对事情的萌芽与征兆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为是带偶然性的表面现象。台湾陈水扁之流,无视台湾民众寻根觅祖、回归大陆的爱国之心,逆潮流而动,顽固地坚持台独路线,走进了死胡同。还有我们的一些地方,无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过度采掘,滥垦滥伐,长此以往,会祸国秧民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要有前瞻性,注重可持续发展,需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是要以小见大。前几年我国的电力供过于求,有关部门被假象所迷惑,就决定停建所有的火力发电站,结果导致了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电力紧张局面的出现。
现在我们处于多变的时代,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尽快的了解它们,把握它们,做到为我所用。这样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 方法 ,因小见大,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就是用一件小的事物托物言志,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二)
《双城记》中:“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世界从割裂走向全球化,“追利主义”从西方蔓延至世界,“以市道交”风潮日益盛行。深受其吹拂的中国正追逐“快”的步伐,而心灵的疲惫又处寻求?
而今中国高铁的建设,极大方便人们外出的步伐,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亦加快人们追逐“快”的需求,繁忙的城市,繁忙的车辆,繁忙的人群,亦繁忙的步伐与背影,“快”的生活成为一种趋势。“移动支付”的推广使用,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使人与人交流的距离只限于一个“二维码”的使用,而“快”生活的流行并不是毫无道理,当今社会“快”能使人们更好地抓住机会,追逐“远方”,然而心灵的疲惫在这繁忙的背后看似被掩盖,实则越发腐烂,而“快”仅像是一块创口贴起到遮盖作用,而社会问题的根源:心灵的出口又何处寻求?
人们所向往的不再是《雪国》中那边远之地蕴含的物哀之美;不再是《月亮与六便士》中对于复杂人性的探索与叩问;亦不再是《瓦尔登湖》中简单生活,而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亦是“以市道交 作文 之风气。
放眼望去,中国似乎正沉浸于“快”的节奏之中,然而中国各城市中的一隅“慢”的节奏正悄然奏响。当夜幕降临,繁忙的广场,来往的人群,正身心俱疲时, 广场舞 在城市广场悄然上演,为忙碌一天的人打上一支“强心剂”。使中国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仍保留着心灵的归宿。共享单车一夜之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诚然,“慢”在其“快”为主旋律的社会理应提倡,但将“慢”的作用放大化,实则不行。人是社会群体动物,脱离社会亦脱离“快”的节奏是无法生存下去。
诚然,“慢”在以“快”为主旋律的社会理应提倡,但将“慢”的作用放大化,实则不行。人是社会群体动物,脱离社会亦脱离“快”的节奏是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不必焦虑于中国“快”节奏,而唯“慢”节奏为圭皋,也不必嗤笑于“慢”节奏带给心灵的安慰而以“快”节奏使自身陷于泥沼之中,在现实环境下对话内心,以“出世心,入世行”守望人生前路。
中国在“快”节奏中找到“慢”的契合点。
这是快慢浪潮之中的当代中国,见微知著。中国仍在砥砺前行。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两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瞎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宁”店主掇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
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让我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到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钱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来,我给你炒俩菜。”回校后,我就把那假币撕掉了。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亲,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四)
一、立足课堂,站稳课堂育人的阵地。
《道德与法治》教材自身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整个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立足站稳课堂,就抓住了课程育人的关键,为课程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占领了课程育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了德育工作主导权。在上部编版二上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时,侧重于引导对家乡物产的了解,以此增进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上,通过“特产会,寻特产”环节,学生扮演特产店老板,以出售员的形式展示家乡特产的特点、习性、价值,这样的方式,有效拉近学生与家乡特产的距离。随后,学生以游客参观的身份,对家乡特产进行听、看、闻、问。接着,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特产,并通过一定的句式写下自己想购买的特产及原因。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于家乡特产的了解,感受到了特产的实用性,达到了以家乡特产为自豪的目的,深化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这不也正是爱国热情的一种强烈体现吗?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和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知识变得可知可感,也让家国情怀得以“润物有声”。
二、走向课外,开发课外育人活动。
“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和真是道德冲突的 教育 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因此,在落实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容易操作的德育实践活动,把“课程育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践行中升华情感。这就需要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结合《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我在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组织同学们在国庆期间提前准备开展了课外时间活动“家乡特产大调查”。我校地处“客家 文化 圈”,学生大多数以客家文化为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客家娘酒、梅县柚子、鹅汤饭、酿豆腐等特产的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甚至还亲手参与制作过程,明白了每一样特产的来之不易及其背后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增强了我国地大物博的自豪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三、与时俱进,创新“互联网+”育人 渠道 。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更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便捷、多元化的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要与时俱进,探索更为多元的网络育人手段。在“家乡特产大调查”这一事件活动中,我让学生拍一张与特产的合影或者是一个小视频,可以附加上自己的一段话,把这些信息上传到班级微信打卡平台,我再整理后做成美篇向班级群推送,得到了家长们的正面反馈,也促使了学生们接受再教育。而从问卷星收到的反馈,从那一句句“啊!我们特产好多呀!真好啊!”“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祖国”中,显然,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乐于接受和期待这样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丰富知识储备,更增强对家乡乃至国家的热爱之情。这种“互联网+”的方式,较之传统的说教方式,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更获得家长们的支持和肯定。这也为我们在活动实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德育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承载着育人的独特价值和伟大使命。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综合性创造实施教学是上好思政课,唱响主旋律的关键,要善于把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将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我们不断尝试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通过主题系列活动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五)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 儿童 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一字之着,尽得风流。”词语、 短语 是组成 文章 的极小单位,如果用得精准、妥帖,往往会产生传神之功,有时不但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还能蕴含丰富的感情。如一上《四季》一文中“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诗中的叠词,“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说出了事物的特征,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教学时,可抓住这一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仿说。
生动形象的 句子 、句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比喻句深入浅出,拟人句栩栩如生,排比句气势磅礴等,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二下《找春天》一文,第8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用“看到、听到、闻到、触到”4个不同的动词表现孩子们感受到的春天。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用不同的动词以及拟人的手法,赞美春天。
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构段方式、谋篇布局。通过模仿,感受文本的精彩之处,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三上《大自然的声音》的第2、3、4自然段,都是围绕第1自然段进行描写的,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趁热打铁进行“微习作”,指导学生围绕“美妙的声音”这一主题,借助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试着仿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听到过的美妙声音。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 比知识更重要。”小学 语文教材 中的许多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训练想象空间。教师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材中不乏“言而未尽之处”,或省去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刻画,或省去事件来龙去脉的详细叙述,或省略了优美景色的具体描写……若能依托文本,巧妙设计,将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有机衔接,进行创造性的微习作,则有助于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如教学三上《去年的树》,学习 故事 的结局,理解树与鸟之间的深厚感情时,可以围绕“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看”,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写一写鸟儿在想些什么。
标点是想象的重要板块资源,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等都会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适时地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练笔,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如三上《肥皂泡》中:“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抓住“……”展开想象,写一写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图画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如三上《金色的草地》教学时,可以借助插图,指导学生 说说 画面内容,注意观察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快乐,并写下来。
三、微在评价,让学生乐写
在引导学生写作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标准。目标不明确,标准不把握,那就会像“盲人过桥——乱打棍”, 评价作文也就无从入手。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范围,把握好作文评价的目标:包括“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所谓“一般目标”,就是每篇习作的共同要求,如字词运用恰当,语句要通顺流畅,标点使用要正确,书写规范端正,主题鲜明突出,感情真实健康等;所谓“特定目标”,就是本次习作训练的特定性要求,如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把 提示语 写得生动,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等。而微评价就是指对本次微习作的训练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点评,即重点放在“特定目标”上。如三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中的练笔: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就可以围绕“所见所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身边的美景”这一“特定目标”来评价。
总之,微习作是一种具体而微、简约而深的习作。借助微习作,学生更多地增加了言语实践的机会,语言应用水平自然而然地得以滋养和提升,学生更能在习作中享受着成长进步的快乐。
1819年8月9日,威廉·莫顿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查尔顿小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主张应让孩子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莫顿在完成了初级学校的学业后,顺利地考取了马萨诸塞州著名的北菲尔德中学。在学生时代,莫顿思维活跃,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任何问题和事情从不盲目服从,喜好独立思考,喜欢对问题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然而,正当莫顿准备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时候,父亲生了重病,莫顿不得不收拾行装,放弃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带着北菲尔德中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去波士顿寻找工作。波士顿的日子对于莫顿来讲充满坎坷。他当过银行的小职员、邮局的邮递员,还做过鞋店的推销员……白天要拼命地工作,晚上才能回到贫民窟里休息,就这样周而复始。在这段日子里,他与波士顿的贫民有了很深的感情,接触很多的病人,深切地体会到医学的重要性。于是,莫顿决定再一次拿起了久违的课本,报考医学院。1837年,莫顿接到了巴尔的摩牙科学院的通知书——他迈出了成为医生的第一步!校长了解到莫顿的生活情况,免除了他的一切费用。莫顿也没有辜负校长对他的一片厚望,在巴尔的摩牙科学院的3年时间里,他刻苦学习,发愤读书。由于他有顽强的毅力,又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尤其对医用化学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医学才能和独创精神赢得了师生的赞扬。莫顿那意志坚强、勤奋努力、对医学充满探索精神,为他后来发明麻醉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1840年,威廉·莫顿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莫顿选择了波士顿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1842年,他与同学韦尔斯一起开业行医。莫顿同情穷人,经常免费为他们看病,他的诊所经常入不敷出,这一切也加速了他与韦尔斯之间的矛盾,一年后,二人便分道扬镳了。此后,莫顿仍在波士顿继续当牙科医生。度过一段时间的行医生涯,莫顿深感知识的不足。于是,1844年3月,25岁的莫顿又在哈佛医学院注册学习,同时仍坚持从事牙科实践。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他不得不两地奔波。紧张的工作学习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体,他仅在哈佛医学院学习了两个学期,便因身体原因离开了学校。莫顿学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人类造福,他在日记中曾写道:“不停地斗争,为真理而献身,为科学和人民死而无憾。”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他毅然应征加入北方军队,担任军医。他在野战医院工作了整整三年,救治了数以千计的伤员。
275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5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302 浏览 2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62 浏览 3 回答
215 浏览 4 回答
184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2 回答
289 浏览 5 回答
111 浏览 4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310 浏览 4 回答
321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