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ē xuè xìng xīn jī bìng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
缺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即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等病变引起。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脉动脉炎等疾病所致。
1.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有明显冠心病病史,以男性居多,症状一般逐渐发生。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有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表现。劳累性呼吸困难为常见症状,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亦常有疲乏无力、虚弱等表现,晚期可发生水肿和腹胀。
2.体检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肝脏增大。心脏扩大,以左心室为主,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第一心音正常或低钝,心尖部可闻及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如合并肺动脉高压,则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心尖部常闻及收缩期杂音,系二尖瓣返流所致。心电图示有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表现。
1.患者常有劳累性呼吸困难和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
2.患者可无心肌梗塞。
3.有气短、乏力等症状。
1.中年以上,以清淡饮食为宜,少进动物脂肪。
2.戒烟,少许饮酒尚可,不可大量饮酒或暴饮。
3.适当体育锻炼。
4.已患心痛患者当长期接受治疗,心痛发作时,应予及时处理。
5.心肌梗死患者,心痛后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后逐渐恢复活动,先床上坐起,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一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待体力恢复,可室外活动。
6.对心肌梗死患者,前二周给些流食,或半流食为适,还要注意大便通畅,解便时不可用力。
7.对心肌梗死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病情有改变时应予及时处理。
药物对重症晚期冠心病,特别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20%的病人效果很差,所以,心脏移植便成了这类疾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并取得满意效果。但由于供心有限,能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大约仅为需要心脏移植病人总数的或左右,约有~35%受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死亡。为此,迫切需要从心脏移植手术以外寻找其他治疗办法,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室辅助装置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桥梁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CABG成功的关键是需要有足够的存活心肌,即残存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越多,手术成功率就越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F)有助于探测出残存的存活心肌。最近,McFall对20例缺血性心肌病(LVEF为27%)病人在CABG前后应用PET检测心肌,特别是在左室前壁对(18)F氟去氧葡萄糖(FDG)摄取率,发现能更客观地评价手术后病人的LVEF改善程度。Tian指出,对左室功能严重受损病人,目前进行高危性血管重建的比率正在增加,Tian对19901998年期间的7275例接受CABG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51例LVEF<20%,适于接受心脏移植。将接受CABG者与163例接受心脏移植病例比较,1年生存率CABG组()与心脏移植组()无显著差异.术后平均26个月,大多数病例心功能由Ⅲ级改善为Ⅰ级。CABG组围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26例、应用左室辅助装置3例、体外膜肺氧合1例。以上结果提示,对缺血性心肌病,有存活心肌和可移植血管,进行血运重建手术的危险是可接受的,但对这些病人应预见到在围术期可能随时需要进行循环支持。
Gangemi于19931998年比较研究了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问题。这类病人若用药物治疗,1年生存率不到20%;而能接受心脏移植者有限。研究者将这类病例(LVEF<25%)分组进行比较,Ⅰ组为伴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接受二尖瓣修复和CABG患者;Ⅱ组为仅接受CABG患者;Ⅲ组是1993年以来接受心脏移植的140例患者.比较结果显示,住院死亡率Ⅰ、Ⅱ、Ⅲ组分别为、和8%;而术后LVEF在Ⅰ组无变化,而Ⅱ组则平均提高。
心室减容手术是1996年Batista首先用于治疗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Konertz于1995~1998年,连续对49例心肌病(其中包括33例缺血性心肌病)进行了部分左室切除(Batista)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均为Ⅲ~Ⅳ级。进行Batista手术的标准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为150ml/m~2,LVEF<20%,或左室舒张末期直径超过70mm。左室直径从术前71mm减至56mm,LVEF增至36%,90%病例心功能改善到Ⅰ和Ⅱ级。Konertz认为,左室减容术可以使晚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须对心脏合并病变同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