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的。
在中国古代绝对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农村为多见。
我国古代对本病早有认识,把蛔虫称为“长虫”、“蛕”、“蛔”、“蜕”、“痼”、“蛟墙”、“鱿”。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篇说:“肠中有虫瘕及胶墙,……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墙也。”
《诸病源候论·鱿虫候》:“就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
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
或因府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
其发动则腹中痛。”
《圣济总录·蛔虫》:“盖较之他虫害人为多。
观其发作冷气,脐腹撮痛,变为呕逆,以至心中痛甚如锥刺”。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脏腑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变动,而成诸疾也。
”。
古代中医对蛔虫病有很多而且疗效不错的医治排虫方法,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贯众可“杀三虫”的记录。
《本草纲目》言花椒可“杀蛔虫,止泄泻”;熊胆退"热、清热、平肝、明目、杀蛔虫";"杀蛔虫,蛲虫:鲜橘叶四两熬水服"。
《本草备要》言百部可“杀蛔、蛲、蝇、虱”等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服食乌梅丸
乌梅性味酸涩、平,中医认为,蛔虫得酸则伏,故乌梅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病,尤以虫积腹痛疗效甚佳。
2.花椒
将花椒研为细末备用。
先取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花椒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小儿一般服药后15-2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并排出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