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是在2001年由 丽塔·卡伦 (Rita Charon)提出的医学概念。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 科学 与 人文 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2006年,中国国内期刊第一次出现了“叙事医学”一词。
知识拓展
概念简介: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Rita Charon) [5-6] 在2001年提出 ,她也是叙事医学的倡导者。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指的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叙事医学充分挖掘了个体的叙事能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开辟了通道。
提出背景:
医学经历了巫医盛行的神灵主义、朴素经验主义、机械主义时代。
随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机械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体被视为机器,治疗疾病和修理机械异曲同工。随着进化论的提出、细胞学说的发展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发现,医学进入了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生命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探寻致病因子,从而清除病灶,修复躯体。
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得医学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范畴,离“治病”更近,但也离“救人”更远。20世纪以降,医学知识迅速积累,医学技术不断革新,医学成为了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科,诊疗治病的成功率逐渐提升,人类的预期寿命稳步增长。然而,生物医学模式将“病”与“人”分离,把重心放在了对抗疾病,忽略了人的因素,不时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医学界内部对此早有反思。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恩格尔在美国《科学》上发文,提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这是医学模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尽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已有近半个世纪,但占据目前医学理论和实践主流的依旧是生物医学模式。该医学模式虽在理念上令人信服,却难从行动上落实,偏重于理论化、框架化、道德化,最后不免陷入理想化、空泛化乃至说教化的倾向。
医学界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医学转化实践方式,这便是叙事医学诞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