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本证以猝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2.诊断
(1)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2)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三、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型
【辨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枳壳、延胡索、桃仁、牛膝各12g,赤芍15g,川芎9g,红花、柴胡、降香各10g,丹参20g。水煎服。
2.痰浊壅塞型
【辨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施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仁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陈皮6g,丹参15g,白蔻仁6g,甘草6g。水煎服。
3.阴寒凝滞型
【辨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施治】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减:瓜蒌仁15g,薤白12g,枳实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参15g,檀香9g。水煎服。
4.心肾阴虚型
【辨证】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施治】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药15g,茯苓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鳖甲各20g。
5.气阴两虚型
【辨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施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黄15g,茯苓12g,黄芪15g,丹参18g,甘草6g。水煎服。
6.阳气虚衰型
【辨证】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施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10g(或党参30g),熟附子12g,干姜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g,五味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五灵止痛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瓜蒌片(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3)苏冰滴丸、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4)杞菊地黄丸(适用于心肾阴虚型)。
(5)洋参胶囊(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活心丹、舒心丸(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验方
(1)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5g,党参30g,郁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麦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3)瓜蒌30g,薤白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降香15g,枳壳10g,桂枝10g,太子参2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4)法半夏10g,川芎9g,麦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党参30g,枳实10g,丹参3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5)太子参30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赤芍10g,麦冬12g,制半夏9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黄芪20g,全当归、党参、全瓜蒌各15g,桂枝、赤芍各10g,细辛、沉香各5g,薤白12g,丹参30g。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茇、姜黄(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2)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五、调护
(1)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2)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怨恐等精神刺激。
(3)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最适宜的是散步、打太极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