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背景来看,目前对以追求科学细节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科幻的关注还远不够,因其设计上的情节纯以技术来解决,需要吸收学界既有与时新的各项意见。此种可称为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
一种软科幻的盛行
此种类型题材集中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对于技术上及物理定律的要求远被降低,涉及到女权主义、社会科幻、网络朋克、赛伯朋克、反面乌托邦与恶托邦、混沌学、交际模式等。我想这符合了热爱幻想之青年的主流文化,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思维方式和娱乐生活发生重大转变的结果。此种文学的本质或可谓之对心灵的探讨,不仅以往乃至将来必定是一门极重要的科学,因这与我们己身最迫切需要。观察世界发展的趋向已知,人类之最大敌人不在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在人类本身;时至今日,我们仍无任何一种适当办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关于我国近代文学中的科学小说
试举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所谓政治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关注,对比科幻小说的极少关注,是令人遗憾的。除了几篇散见于海内外刊物的论文较有影响外,如王德威《贾宝玉坐潜水艇:晚清科幻小说新论》、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武田雅哉《电世界——清朝末年的一篇科幻小说》等,这之外的专著几乎没有。你问中提到的化学,在我国第一部标有“科学小说”的作品《生生袋》里就运用了很多现代上的化学知识,及《月球殖民地小说》也有涉及。叶永烈因其化学专业的背景,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也与化学相关,如《石油蛋白》。英国科幻小说大师乔治·威尔斯,被誉为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通览他的作品,其中的“科技”成分,化学可谓占据了绝大多数。
两点余论
一、首先必抱有此种认识:即科幻小说非以科学标准作为创作标准,“科学”与“幻想”乃是界定科幻小说的两个标准,其价值所在需以文学的标准衡量。
二、科幻绝非单纯之“儿童文学”,这是国内受“科普观”强烈影响下的现状与怪圈。相比之下,可关注台湾摆脱受“科学”制约,发展了倾向于主流文学、格调较高的“纯科幻”,或香港以倪匡为代表,开辟商业的、通俗的科幻路数。
小结
如果你对这方面真的喜欢,不一定当做职业,希望以后多加关注,既从物理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里吸取养分,旁涉文学、艺术、宗教等知识,做到硬软结合。总体来看,化学的题材仍是少数,这也是我们未来探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