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
流行特点:
春、冬季是牛口蹄疫的高发季节,所以目前抓好牛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尤为必要。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症状和病变:
①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很快,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进而色苍白,形成水泡,水泡破溃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以后结痂。如有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
②乳头也常发生水泡,进而出现烂斑。有继发感染时,引起乳房炎,泌乳停止。
③犊牛因吮乳,体表症状不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心肌质地松软,心肌变性、坏死,呈现淡黄色斑纹,或见不规则斑点,心内外膜出血,俗称“虎斑心”。
临床诊断: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与牛瘟区别:牛瘟传染猛烈,死亡率高;瘤柘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胃肠炎严重;真胃及小肠粘膜有溃疡。
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区别:后者常散发;口腔及鼻粘膜有糜烂,但不形成水疱;常见角膜混浊。
防治措施:
针对牛的口蹄疫应重在预防。
在日常养殖工作中预防发病是非常重要的。
(1)日常喂养中,牛舍放置舔砖供牛来舔食,补充体内各种维生素不足,可以有效预防牛口蹄疫病的发生。
(2)在牛场购牛时,做到:不选病牛、不选品种杂牛、不为了省钱选低廉牛。牛场严禁和其他牲畜同养,避免发生病毒传播。
(3)牛场定期接种该病疫苗,月龄在12月以内按每头2ml注射,月龄在2年以上按每头牛3ml注射。
(4).加强牛舍卫生清洁,保持垃圾、粪便等及时清除,每周在牛舍消毒2-3次。如果发生该病时请立即通报兽医等相关人员,防止病毒传播。
如发现口蹄疫要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
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O.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一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冰珊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
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几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③**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一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天行健动物药业针对牛的口蹄疫使用高免血清成功治疗方案:
血清治疗:
第一天用天健牛毒清(1000kg体重/瓶)+绿健先锋(250kg体重/瓶)连续注射两天,第三天用绿健先锋或核酸肽 肌肉注射(病情严重者可连用三天天健牛毒清) 同时配合地塞米松注射液每100kg体重添加5毫克混合肌肉注射。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1. 尽早注射(天健牛毒清),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发期,提高牛群免疫力.
2. 已感染牛群(天健牛毒清)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 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天健牛毒清)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染。
注:对蹄颊化脓严重的,口腔溃疡的用碘制剂消毒药清洗过,用头孢噻呋钠粉末涂上,防止化浓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