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不是一个现成的专业,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地位有待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去开发和完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
【摘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将沉闷、枯燥、凝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旧貌换新颜,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而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 小学教师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那么,探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从而成为名师名家。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识的理念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们把“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座右铭,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向学生输出知识的精华。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也教不出好学生。固然,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确是教师风格形成的前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文化层次越高,他的知识越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新知识的含量,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常识告诉我们,水也是有区别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脏水,甚至腐水、臭水,那么,老师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具备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师徒如父子”。这句话说明老师可以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老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老师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老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老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一个教师只有乐教敬业,才能认真地对待每堂课的教学,才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程度对教学风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3、教师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文如其人,课也如其人。有的人热情开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静,思维慎密;有的人机智敏捷,幽默诙谐……,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学风格就会有所不同。
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艺术》中指出:“教书育人就是一门雕塑艺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据自己的风格作用于他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作品必然也会体现出他的风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个个性特征在讲台上表演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会艳丽多彩的艺术。
4、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意识
教学风格形成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历各种常态的接触,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正如优秀教师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创新,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学上自己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进行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外在因素
1、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步法已写入小学数学教法的教科书,也作为我们评价教师一堂课的标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学风格。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都产生了根本的变革。而站在培养人才讲台上的教师如果不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成为现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创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
2、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学数学包含:小学数学的概念、计算、问题解决、几何等不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的,应在自己形成的较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小学数学概念“1”,谁能见到真正的“1”,我们只能见到一棵树、一支笔、一个人、一头牛,而绝不会见到作为数学概念的“1”,数学概念的这种抽象性就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就要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一个将感性材料在脑海里来回辨析,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关注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不能按照预设一味寻求答案标准性,而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比如:学生的年龄大小,智力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好坏等等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校的教学民主和氛围
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民主和研究氛围、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状况、教学设施等等。在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学艺术环境里,教师经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年轻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新鲜的东西,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导向作用。目前学校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给学生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间。从而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
数学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5、教学设施及学校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走上讲台讲课”早已过去。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图,文,声,像合一的特点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技术如何恰当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激情是一切艺术之母。激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疯狂,而是你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深沉的爱,在平时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同他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无视学生或者看不起学生,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痛苦,摧毁自信,酝酿敌视。当然我们热爱学生,就要在我们的行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来,热爱学生包括对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欣赏。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并给予赏识性评价,少说“你不行,你不对”多说“你真行,太棒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生机。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对于自然数的认识:1,2,3,…,101,102,103,…,1001,1002,1003,…无限制地继续下去时,很远很远的大数是决不可能由真实事物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数,实际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元素”。类似地直线的无限性,有理数的稠密性,实数的连续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3、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就不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不断地学习就成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勤于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定势
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积极的心理定势推动教学的进展,消极定势妨碍教学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既要强化心理定势,又要适时地突破定势的束缚,不断完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的教学风格。
总之,具有独特的稳定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教师的全面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每位教师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从现在开始,从你的每一节课开始,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参与文献
[1]郑熔虹.《数学教学的激情和智慧》福建教育出版社于
[2]《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徐丽华傅亚强《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因素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为了可以传授孩子们知识的专业,而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写的,是对自己整个大学生活所学知识的总结,下面分享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 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 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 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 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 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一、读文题时提问题。
文题,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采、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就抓住“飞夺”这两个词,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呢?我认为这个“飞”一定有它的作用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学生对“飞夺”真实生动的写照体会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掌握看课题提问的方法。再在其它课文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巩固,逐步养成审题提问的习惯,并使这种本领不断地有所提高。
二、围绕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提问题。
所谓重点词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海底世界》中的“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均属此类词句。《草船借箭》通篇都是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了一个“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也就是把握了理解全篇课文的关键。同样,《詹天佑》的全篇文字都是围绕“杰出的工程师”展开的。“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等文字是对“杰出”、“爱国”的最好诠释。从这些重点词句提问题,也就是把握全篇的线路。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中心句提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无疑这二类文章占多,一类以事情发展写的文章,一类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写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具体说就是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这个顺序写的。
我们指导学生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提问题的学法是:
1、弄懂文章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做了后果如何?3、思一思:重点部分有几层意思?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学生提出了: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是怎样舍身的?舍身结果怎样?在“怎样舍身”重点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刨根问底的提问。第二类文章我们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学法是:1、找出一段话的中心句。2、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提问题。如《太阳》第二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发问:太阳为什么和我们关系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四、回读课文时提问题。
本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我们在回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提问。如是记事的文章,学生可提:作者着重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反映(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写人文章,学生可问:写的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物哪些表现;怎么会有这些表现;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的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教师示范指导 优秀生带路 中下游学生逐步上路。提问也经历了:多而杂 有价值 一一创造性。根据实验,一般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边读边提问。问题的质量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学生逐步学到一套思维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及教师的“教”时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朝着促进“反三”这个目标精练地讲。由此可知“一边读书,一边提问”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创造,也不是一成不变,只要“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教师也就成了“善教者也”。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绝大部分教育内容,但是在现阶段中,课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推进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三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吸收。第二方面,教育课程中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机会,致使学习的知识难以融会贯通。第三方面,课程中存在过稿的壁垒,学科之间联系薄弱,不仅如此,课程内容缺乏新意。因此,在教育类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其结构,优化配置;还应该积极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更具有意义的内容;强化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教学;学科
教育类课程,其含义是教育专业的课程,本身属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性的保障。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时间比较晚,其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小学教师。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其专业设置上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整个教师培养过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尤其是其小学教育的特性没有跟进,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另外一方面,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照搬陈旧的教学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难以与其他类的教育专业区别开来。本文根据现实情况,结合教师教育的培养理论,分析其中的重要缺陷。并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共分为三种课程,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左右,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占10%。很明显可以判断出,在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由于课时不够平衡,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学科主义倾向”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体系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科主义”,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在现实教育中,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理论比实践更重要”的固有观念,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优化课程机构,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剩余的10%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无法进行缩减;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际案例的考察,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强调课程质量,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二)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法论课程(比较教育、科研技术)、教育的研究课程(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研究(教育理论学)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小学教育为对象,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课: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②方法与技术性课程:着重培养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③实践性课程:以实践为方式,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三)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分析其模式,主要三种:第一种,历时态,继时性模式;第二种,共时态,平行模式;第三种,整合,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此,探究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技术实践运用,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尝试建构
“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告知”和“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隐性的)教育认识和观念,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联接’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主人’和‘向导’。所以,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54.
[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摘要:
赏识教育作为积极、激励性的教育方式,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吻合,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表层上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发挥良好的作用。从深层上看,可以挖掘各层面的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兴奋状态,使得教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学生
一、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尝试
笔者工作的单位是农村小学,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学生普遍基础差,在学习习惯和品性方面都有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通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者往往在学生犯错误或学习成绩显著下降时,不分场合、不计方式地找缺点、挑毛病,甚至疾言厉色地进行批评,这种毫无创意地采用责备、训斥、命令、强迫方式,简单粗放,令学生反感,收效甚微。只能造成学生丧失自信,心态进一步变得更自卑、更胆怯,从情感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摸索和改进,尝试将赏识教育法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寓教于乐。一是把笑容带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的童趣渐渐淡去。反思之后,努力在工作中把微笑带到孩子面前。有了笑容就有了亲切感,无论学习优劣、活泼还是文静,学生们逐渐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讲给笔者听,笔者对学生加深了了解,沟通更有成效。二是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做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每天带领全班同学晨跑,课余之时跳绳、踢毽子,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孩子,童心和快乐成为师生共同的瑰宝。三是自己更注重读孩子喜欢的书,注重教者组织主题班会及各项活动时使用语言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被教育过程。第二,欲擒故纵。一是让好动不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动起来。有一部分学生爱劳动、爱运动,就是不爱学习,不喜欢动脑子。笔者觉得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能把循规蹈矩、不想歪点子、不贪玩等等命题为好孩子。童心未泯、好奇、好动,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爱玩是人的天性,笔者在课下和他们一起玩,又在课上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乃至学校的相关活动中当主力,同时,对他们学习中的缺点,提出阶段性目标,就像小马戴上了缰绳,沿着指出的方向奔跑。二是对于一些只注重成绩却看不起后进生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感同身受,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同学仍然有很多闪光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第三,以褒代贬。以褒代贬就是用表扬的方式指出孩子们的缺点。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关键是怎样的批评更让人心悦诚服。以褒代贬与其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智慧。怎样强化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常迟到的孩子,迟到次数减少了,表扬他迟到次数少了;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了点滴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习成绩好而阶段性退步的学生,要给予正面鼓励,这种对于错误的表扬性的批评,达到了激励和鞭策的双重效果,远远好过正面的批评说教。
二、赏识教育贯穿教学过程
从欣赏的角度全面了解尊重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用热情点燃孩子的激情,在十分融洽的氛围中完成课堂互动,游戏一般快乐的教与学,道理很简单:同一事情,放在一个你非常欣赏的人身上和你非常讨厌的人身上,会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爱,所以尊重。欣赏教育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来激活学生沉睡的天份,进而增强其自信心。第一,诗化的语言。这里说的诗化的语言,不是让教师在教学当中用诗句来跟孩子们交流,而是希望教师使用像吟诵诗歌一样的动听语气来赞美孩子或者是表明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以往在教学当中泛泛出现的“你们别以为我低头批作业就不知道你们在说话,某某同学,你站起来说说我刚才问了什么”“你的书写怎么还是这样呢”……不管你是出于关心还是想更好地教育孩子们,说出了这些比较刚性的语言。或许正是因为你的这些语言,恰恰伤害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自尊心,进而抹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灰暗了孩子们来不及光明的未来,都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表达,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现象呢“?某某同学,你今天的书写进步了,比之前干净、工整了许多。”“你是不是以前就学过书法啊,太棒了,你现在的楷书跟柳公权的如出一辙啊。你在哪里学的啊?”采用这样的赞美,再提出书写要求,相信孩子的书写一定会更有进步。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在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忠艳.解析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许晶.浅谈赏识教育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9(03).
[3]李伏玲.赏识教育——开启封闭心门的金钥匙[J].科学中国人,2015(01)
[4]许芳.新课改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3-06
240 浏览 3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
244 浏览 4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5 回答
106 浏览 4 回答
335 浏览 2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