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进步背后引发的食品安全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Annex 3: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中国农业政策与食品安全 --------------------------------------------------------------------------------Introduction Food secur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olicies and food security China's food economy prospects Issues and challenges Concluding Remarks References--------------------------------------------------------------------------------Introduction China's effort to produce enough to feed its growing population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It feeds over one-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only one-fifteenth of the world's arable land. In recent history, China has either exported food or imported relatively little. China was a net exporter of food, even of grain, in the 1950s. Although China became a net importer of grain in the 1960s, the share of net imports to total domestic consumption was marginal. Net import shares reached approximately three percent in the early reform period (1978-84), then declined to approximately one percent in the following period (1985-90). China has since become a net grain exporter, except in 1995 when it had a record level grain imports of nearly 20 million tons. Net exports between 1992 and 1994 were over 5 million tons annually. While China's grain imports may grow slightly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nation has developed a strong position as a net exporter of food (both grain and non grain) in value terms by exporting high value-added foodstuff including livestock products and other processed food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Net food exports grew to billion US dollars in 1985 and peaked at billion dollars in 1993, from a state of balanced trade (in value terms) in 1980 (China Customs Statistics). China's future food security, however, is a subject of growing concern. First, although China's food production has grown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year-to-year fluctuations of food supply and prices are significant. Market stabilization and food price inflation have been among the major targets of government policy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siders maintaining a comparatively high level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avoiding supply shocks, and stabilizing consumer prices,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nly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ree from food 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food supply worries can they concentrate on and support the current reform, thus ensuring a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State Council, 1996). To this end, the government recently adopted measures to stabilize domestic food supply and stabilize the market - these measures include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intervention in food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s, national and local food reserve schemes, price regul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factor markets,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econdly, food security and access to food are mainly poverty issues. Although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strong, it is uneven across regions. Farmer's incom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continue to grow more rapidly than those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eg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within regions continues to grow (MOA, 1997). In the early 1980s, tremendous progress was made in addressing China's poverty problem, mainly due to the government's rural reform program. However, this progress has slowed down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Finally, China's food supply availability could be a major food security issue in the coming decades if policies were not formulat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s. Worldwide, food production growth rates have outpaced population growth in recent decades, implying increased food
花钱从论文库下的,英文的没有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构筑和谐生存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构筑食品安全保证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是保证这一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因为标准样品是具有高度均匀性、良好稳定性以及量值准确性的一种方法的溯源性和通用性的实物标准,它确保了文字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实施的一致性。在商业交换和贸易往来方面,标准样品还是确认、检验、评定商品质量和解决仲裁纠纷的依据。一、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作用和意义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样品基础,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食品的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安全吃健康”转变,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也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亿万农民都在生产食品”的现状,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生产,以及集约化和工业化生产进程的加快,导致了食品中危害样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界人士,包括普通的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并表达了深切的忧虑。食品安全是个大概念,人们通常将如下内容归为食品安全检测的范围:农兽药残留、食品微生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动植物疫病疫害、转基因、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别、重金属、放射性残留等等。农食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重点监控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日常检验量较大的一项工作。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是“食品中毒”的首要问题。贝类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生物毒素也是一直困扰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要害问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成为食品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市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技术性壁垒已成为贸易中主要手段,因此,必将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在检测技术上,提供更加准确、科学、权威的检测数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纠纷。多年来,在检测方法和标准方面,我国大多数检测部门已采用或等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方法的先进性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在标准样品方面,由于检测人员认识上的误区和标准样品的匮乏,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并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二、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状况按照我国标准样品分类方法,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并没有明确的属于某个分类,它包含在化工产品成份分析(主要是农药标准样品)、地质矿产成份分析、环境化学分析、临床化学分析与药品成份分析和食品成份分析等标准样品类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国际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水平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品种少,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我国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样品已约达120多种,但只占标准样品总数的6%左右。与美国NIST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不仅数量少,而且浓度范围窄,远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需要。2.我国各类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发展不平衡。以标准样品为例,其中70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农药类约占12%;地质矿产成份类约占7%;环境化学分析类约占25%;临床化学分析与药品成份分析类约占50%;食品成份分析类约占6%。与各类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对平衡的发展现状相比较,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食品成份分析类标准样品所占全部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结构比例明显偏低;而食品微生物类、转基因类、动物源性成分类等等则均是空白。3.定值多以单元为主,造成使用不便。在已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中,有纯品,也有基体检测标准样品和溶液。单一成份类标准样品较多,特别是早期研制成功的一些标准样品多是定值一些宏观的元素及一些有针对性的元素,如Pb、Cd、As等。这样,在分析多组份试样时,例如,复合农药使用单一组份的标准样品,一次测量不能得到分析结果,常需重复测量,既影响分析速度,又容易因分析条件的变化而引入误差。4.由于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自身特点,而使其发展受到影响。一般而言,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稳定性差、易受潮发霉,对制备、包装、保存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除在制备过程中进行辐照灭菌外,大多对贮存过程提出了低温冷藏的要求, 如猪肝要求在-18℃,牛血清成份及全血中的Pb、Cd要求-20℃等,尽管我国在低温贮存方面的技术不断提高,但还达不到美国NIST的牛肝贮存在液态氮中环境的条件。5.价格高,影响普遍使用。目前,由于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研制和保存成本较高,加之供方少,造成其价格也较高,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和普遍使用。如:欧盟的转基因大豆粉检测标准样品在国内卖价为1100元/1克(最小包装),同时还必须购买一个系列(5个含量水平),而不能单买。目前,我国各级检测机构使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样品,大多是纯度不一的进口纯品,基本没有赋值,虽然国外有部分赋值的标准样品,但是价格均比较昂贵,不便于推广应用。我国多年来虽然已研制出很多食品安全分析用标准样品,但是仍有很大的缺口。三、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的构建和未来发展前景2000年,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紧缺和重要性。为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中能填补空缺,为能在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领域作出贡献,检验检疫系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以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例,仅2001年到2005年这短短4年的时间里,已成功组织承办了7项APLAC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实验室间能力验证计划项目,如:APLAC T030 国际实验室间食品微生物学,APLACT034 国际实验室间转基因产品检测,APLAC T035 国际实验室间食品添加剂,APLAC T036 国际实验室间兽药残留检测,APLAC T046 国际实验室间食品微生物学,APLAC T047 国际实验室间动物源性成分鉴定,APLAC T048兽药残留检测等能力验证项目。同时也组织了多项CNAL能力验证项目。开展了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样品的制备、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及其评价、样品的定值和不确定度的评估等研究。我国的标准样品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是薄弱环节,但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样品制备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进行了4年多时间,尤其在食品微生物、转基因产品、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等领域申请了6项样品关键制备技术的国家发明专利,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使用标准样品日益显示出其科学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标准样品处于需求量不断增长、品种迅速增加的阶段。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我国完整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的建设:1.满足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的要求,及时组织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研究以提供标准样品,以保证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持续有效地发展。2.倡导世界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和研制方法,以便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能尽早走向国际。3.提高预测紧急突发食品安全质量事件的能力,建立针对新领域、新产品或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的应急标准样品研发基地。4.促进管理政策的科学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5.着重从国内外空缺和紧缺的食品微生物学、转基因领域、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尤其是海洋生物毒素)、动植物疫病疫害等领域入手,逐步扩展到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的特殊性和标准样品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重要性,使得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保障食品安全、解决贸易争端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均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未来的5年、10年乃至15年,是中国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前进的15年,也是中国的人均GDP由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增长的15年。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食品加工技术已由传统的小型作坊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呼应的是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291 浏览 3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203 浏览 7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7 回答
173 浏览 2 回答
291 浏览 5 回答
353 浏览 6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6 回答
162 浏览 4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