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5日,南充首届丝绸节在果城拉开帷幕。此届丝绸节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充丝绸的名气再次得到提升。举办丝绸节是当时南充地委、行署的决定。“当时办节的指导思想是以节提高南充的知名度,‘以节促经’,宣传南充丝绸的同时,促进商贸流通。”据原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政治部主任、现任南充市商务局副局长李伟回忆,当年他参加了好几次筹办丝绸节的相关会议,得知地委、行署的主要领导对举办丝绸节很支持。办丝绸节自然与丝绸相关。史学家公认,中国历史上有3条“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南方丝绸之路。其中,南方丝绸之路指的就是“蜀身毒古道”,这里的蜀指中国的四川,身毒即是印度的古称。有学者认为,成都是当时丝绸贸易的集散地,而相距不远的南充丝绸产量很大,除自用外,主要通过成都外销。由此,南充极可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结论虽然没有定论,但南充丝绸历史悠久却有史可查。原南充市茧丝绸行办李云霞在《南充丝绸溯源》一文中写道:南充丝绸,发源于远古,兴起于秦汉,徘徊于隋唐,鼎盛于唐宋,停滞于元朝,提高于明清。而真正鼎盛发展时期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余年间,南充蚕桑丝绸生产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南充丝绸志》载: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年产鲜茧万吨,缫丝能力万绪,年产生丝3000吨、丝织品4000万米、绢类产品1000吨,丝绸产品达13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从五星花园的文化路口,至育英路、北湖路两街相对的文化路端头,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提及南充首届丝绸节,家住花市街的吴通惠老人回忆说。年逾七旬的吴通惠是丝三厂退休工人,由于家距文化路很近,平时出门办事必经此路。据老人回忆,南充首届丝绸节举办期间,整个文化路道路两边全是展棚,南充地区各地的土特产、本地造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一连几天,这条路人山人海,走都走不通。”文化路远不像如今这样宽敞,受条件限制,南充首届丝绸节的重头戏——商展,就设在这条街上,而各代表团的丝绸展销馆,设在街中段的地区老干部局内。“当时,各县(市)为参加丝绸节都组了团,每个代表团都在文化路上划定了展区。为了便于商展,各代表团无一例外就地搭起了展棚。”阆中蚕种场工会副主席周小毛回忆,当年,他作为阆中代表团的一员,为销售本场所属阆州醋厂的产品,连人带货拉到南充参展。当时的阆州醋厂系10多年前从阆中保宁醋厂一分厂演变而来,“当时我们全力销售散醋,醋香飘了半条街,不少南充市民为了购醋排起了长队。”周小毛说。当年的《南充日报》对此盛况予以了报道。“当时不少外地客商也前来参加丝绸节,成都的几家丝绸企业在文化路上搭起了展棚,生意还不错。”原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总工程师、现省蚕桑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亮回忆,首届南充丝绸节的商气很足,真正体现了丝绸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其影响波及全国。刘维钧告诉记者,首届丝绸节举办期间,南充地区70多家丝绸企业中大部分参展,“公司邀请的外地客商就有近300人,这些客商主要来自江浙及上海、香港。”期间,全地区丝绸行业成交亿多元。时装模特大赛惹人醉如今的北湖公园广场正对面,当年是一幢取名香港城的3层建筑,这里也是当时南充市内最高档的文娱表演活动场所。当时,南充丝绸大世界正在修建中,由于受场地限制,首届丝绸节的亮点之一——时装模特大赛只好安排在香港城举行。南充首届丝绸节举办时装模特大赛,其参赛单位以丝绸企业为主体。除每个县(市)成立一个时装模特队外,所有的地属丝绸企业也组了队。与此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县属丝绸企业也组队参赛。当年大赛的广告上,“泳装表演、三点式表演”等字眼格外扯人眼球,以致每天表演的门票一票难求。“当时大赛组委会计划,每天表演3场,即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但后来观看大赛的人太多了,10多元一张的门票,在当时的机关单位人均月工资仅几十元的情况下,价格并不低,但每场的门票均早早地一售而空。”李伟当时任组委会的成员,他说,每天找他要票的人络绎不绝,没办法,他只好躲。为了满足观众看大赛的需要,组委会临时决定每天增加二场,才使情况有所好转。其实,当年参赛的时装模特们并非专业人士,她们主要是南充地区各丝绸企业的职工。丝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女工集中的地方,当年号称“十万丝绸大军”的南充地区丝绸行业,女工占绝大多数,这中间年轻女工不在少数。在那个人们思想观念还没有全开放的年代,时装模特大赛中选手们的泳装、三点式,成为人们追逐的东西就显得不足为奇了。据时任南充绸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现任四川依格尔公司总经理的汪明树回忆,当时该厂组建的时装模特队共有20多名队员,全来自各生产车间。“有个女孩子是地区饮食技校的学生,当时正在厂里伙食团实习。厂里组建模特队时,四处物色队员。”汪明树说,由于这名女孩子的身高、长相和气质符合标准,于是厂模特队将其吸收入队。经过短期培训,这个女孩子在大赛中表现不俗,一举夺得个人冠军。市民至今难忘首届丝绸节,声势大、客人多、销售旺,是留在汪明树脑海深处南充首届丝绸节的印象。在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丝绸人眼中,新中国建立以来,南充首次举办的那场丝绸节令人震动。“仅南充绸厂一家,办节期间就与客商签订销售合同金额近4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