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类学术刊物。原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年出版6期,每期逢双月出版。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辩证思维,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推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鼓励学术和理论创新,提倡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自然哲学、科技与社会等。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动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摭论 黄会林; 李明 【期刊】艺术百家 2011-01-15守住民族文化本性 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黄会林 【期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15第三极艺术文化观 黄会林 【期刊】大连大学学报 2010-10-25真实 真情 真切——记云南卫视大型公益活动《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6-15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 黄会林; 张颐武; 霍建起; 苏小卫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5-04感天动地《沂蒙》“魂”——浅析电视连续剧《沂蒙》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10-04-1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4-15电视娱乐节目与未成年人成长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2-2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2-15拓宽银幕上下的交流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1-082009年度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调研分析报告 黄会林; 叶宇; 李小丽; 金学敏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1-01关于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12-15解放电影想象力以承载核心价值 黄会林 刘藩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1-19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9-08-14导师点评 黄会林; 王一川; 张同道;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8-01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 黄会林 【期刊】艺术评论 2009-07-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4-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15守望与开拓:未成年人与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策略 黄会林; 刘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12-20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刘琛; 刘硕; 喻溟; 李瑞华; 朱毅飞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2-01“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研究报告 黄会林; 刘藩; 许波; 赵玉琦; 王淑梅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0-15融古贯今 济世救人——探析《中华医药》的独特奉献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9-20启动电视文化的优质呈现 构建和谐的电视文化氛围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8-09-15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8-09-05《潮涌中部》: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下)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4-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2-15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黄会林; 刘藩 【期刊】电影艺术 2007-11-05钟惦棐电影观初探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08-15反映人民心声 讴歌时代精神——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7-05-16观众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5-05精彩的人文图景与人生壮歌——大型电视纪录片《迁徙的人》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7-05-01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下)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4-01雄风猎猎 长调悠悠——评内蒙古电视台文艺晚会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03-20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上)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01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吕益都; 陆彭; 申彩虹 【期刊】电影艺术 2006-11-05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 黄会林; 明日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10-01江与人的生命交响曲——《再说长江》之“再说”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9-20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前瞻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5-0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历史的记忆 壮美的史诗——电视剧《铁色高原》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6-03-01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5-09-30第五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论说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7-05关于北京影视受众需求的调查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5-05-15千帆竞发 活力四射 2004年中国电视综观 黄会林; 双日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5-05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 黄会林; 杨乘虎 【期刊】现代传播 2005-04-15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25瑞金点燃品牌战火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工商报 2005/02/24点燃品牌的战火 本报通讯员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消费者报 2005/01/3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守望与超越——论胡辛创作20年 黄会林; 沈鲁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25关于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科建设之思考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9-05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4-05-15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5-0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续)——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4-15中国早期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一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4-03-15谢晋电影创作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02-2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2-15名导名片展示的独特艺术景观——读《百年回眸》 黄会林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 2004-01-25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 2003-10-15内容、形式与整体诠释——《那时花开》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9-25“权力观”的艺术辨析——电视剧《绝对权力》的独特张力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3-07-15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 论八十年代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3-25军旅题材创作的新突破——评电视剧《导弹旅长》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3-01-16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2-07-30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2-07-15人性的闪光 生命的胎验——论说《为你而歌》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2-03-15人性美与艺术美——关于2001年中国电影的审视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5以“常人”为本──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如何好看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9-15感应与启示——评说《中国保尔·吴运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8-01艺术魅力:“独特”与“创新”——观《毛泽东在1925》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7-15鲜活形象与生动个性——观《文成公主》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7-01《仗义执言》的独特艺术“意味”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4-01《百年中国》的文化意蕴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1-02-15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0-12-30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9-15“中国影视美学研究”笔谈 黄会林; 周星; 张同道; 于丹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10影视编剧艺术谈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9-02-15情理交至 形神兼备——《笑傲苍穹》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12-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下)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8-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上)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7-15戏剧艺术家与北国剧社 黄会林 【期刊】中国戏剧 1998-03-18《荧屏连着我和你》的新境界——兼谈“气韵生动”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7-10-15生命的能量与生命之根——评电视剧《生命交响曲》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视 1996-11-15交融、特写——我观小剧场戏剧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4-02-15风范永存——追念唐弢师 黄会林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2-05-30奉献者之歌——谈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的人物塑造 黄会林; 尚伟 【期刊】中国电视 1992-05-30评《国魂》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1991-07-30山花浓郁永不雕——读《小二黑结婚》 黄会林 【期刊】名作欣赏 1982-12-27曹禺剧作的艺术结构与人物塑造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06-30电视剧的生命与艺术内涵 黄会林 【会议】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 2002-12-28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会林 黄会林; 卓明 【会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4-11-01做无愧于历史的守望者 黄会林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2-08-23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04-02-18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0-12-23《省委书记》: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2-10-13“权力观”的艺术辨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3-11-18以小见大 举重若轻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1-03-22多姿多彩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长廊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2-07与铁血相伴的柔情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8-08田汉与电影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5-09-15品牌定位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08品牌内容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2品牌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9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6-01-12富有审美感召力的《戈壁母亲》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7-12-11民族精神与民族精魂的精彩呈现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1-31
177 浏览 3 回答
219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91 浏览 2 回答
112 浏览 6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1 回答
272 浏览 4 回答
336 浏览 5 回答
335 浏览 3 回答
198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5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194 浏览 3 回答
177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