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大城市外围形成了以近城乡镇景观为主的环城游憩带,这是经济发展、都市人休闲选择的结果。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有效满足了城镇居民的休闲需求,但环城旅游的开展也带来一些负相关作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者、超过文化承载力的都市文化等的涌入导致环城游憩带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变更,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的矛盾凸显。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自上世纪末,在济南市周边已逐步形成一个环城游憩带。济南市环城游憩带也存在着发展经济与环境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城区域经济社会非协调发展。高级化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促进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进,能够规避由发展旅游而附生的问题,实现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一、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知网,自1980年至今,以“题名”、“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80条,其中硕士论文19篇,会议文章1篇,报纸报道2篇,年鉴1篇,期刊57篇。以 “题名”、“环城旅游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3条。以“主题”、“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197条。以“关键词”、“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模糊检索中,共有记录183条。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环城游憩带的概念、要素、形成机制等。1993年,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沙润将其界定为城乡交错带。学者吴必虎界定了环城游憩带的地理空间和功能。学者魏小安从要素的角度界定了环城游憩带。陈右启先生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了环城旅游带内景观的特征。还有一些学者则探讨了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郭鲁芳,2008)。二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规划与管理。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配置、资源评价、环城游憩带与乡村旅游发展、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战略等。三是针对一些大城市做的专项研究。一些学者在为某些城市做环城游憩带做规划时,针对实践做的专门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并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抽样调查在实地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到12月,共发放问卷30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80份。本次问卷针对的群体为济南市18周岁以上的居民,主要调查城镇居民的旅游选择及对环城游憩带旅游业的评价等。应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二、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地理分布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系环绕济南外围、依托于近城乡镇景观、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综合性旅游服务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游憩设施密集,旅游业呈带状规模性发展。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济南市环城旅游带的空间地理位置及分布态势。旅游资源丰度较好的南部山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以山岳、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自然景观为主,泰山余脉的诸多山体、水库以及野生动物等增强了这一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其旅游价值高,市场开发较为充分。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依托黄河水体开展旅游活动。西部发展缓慢,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也使得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在此缺口。从空间地理上来说,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具有如下特点:1.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处于不断延伸的状态,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进一步外延的趋势。2.环城游憩带呈不规则形态分布。环城旅游活动集中于南部山区和东部地区,北部地区薄弱,西部地区缺口。3.环城游憩带打破了行政界线的划分,形成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区域组合,并涵盖了泰安、曲阜等地的旅游景区。三、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经历了旅游资源的简单利用、综合利用、深入开发及创造资源四个发展阶段,现在,正逐步趋向于正规化、有序化发展。但它产生、兴起的时间短,各项事业处于新兴发展时期,在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边缘性,同时,因其发展过程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变动因素多,也使其呈现变化和不确定性。本调查通过对旅游者旅游选择、偏好以及旅游者对旅游业六大要素的感知状况调查,了解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市场(见表1),同时还参考了近几年济南市旅游业的总体规划。从调查结果来看,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市场前景广阔,环城旅游的大众化程度较高,旅游主体趋向多元。在调查样本中,98%以上的人曾经进行过环城旅游,其中,29%的人经常到济南郊区游玩。在消费调查中,的旅游者日消费低于200元/日, 的旅游者日消费大于200元/日。旅游消费呈中低端消费水平,消费集中于景区门票和交通。在旅游方式上看,游客热衷于亲和力较强的旅游模式。的市民选择了亲朋好友或家庭同游的方式,的市民选择了自助式旅游,选择受约束较大的组团游和单位组织游的比例较小。在前往郊区旅游动机调查中,身体健康,亦即消遣或健身的动机占。在阻碍环城旅游的因素中,时间不充裕是首要原因,其次是交通不便。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因素不再是阻碍环城旅游的首要因素,身心健康已成为都市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总的来说,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已初具规模,市场潜力巨大,但旅游产业有待完善,其核心问题表现为“无规范、少管理”。四、阻碍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健康发展的原因分析1.以资源为主导,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环城区域90%以上的旅游景点依托于自然资源。长期的自然资源依托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差,忽视乡村人文环境的开发、保护和建设,使得当地社区“旅游发展了,环境破坏了,民风退化了”。而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旅游景区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文化因素的渗入将大大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它不仅能够引导游客健康旅游,而且能够促进深度旅游的开展。2.“重开发、轻管理”导致的管理失范环城旅游带存在着普遍的多头管理、责权不明、经营管理失范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游发展中的“重开发,轻管理”的价值取向。旅游投资商对开发非常重视,其管理以开发收益为核心,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因此,旅游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差”问题。3.对旅游业的误识对旅游业的误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二是以“工具主义”理性认识旅游,以发展旅游为获取利润的手段;三是旅游业单体发展,社会、文化等无关紧要。对这些问题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收益,忽视长期发展;只重视经济收益、忽视社会责任。一些质量低劣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坑害消费者、环境污染破坏等现象屡见不鲜。4.缺乏对环城旅游带发展的整体考量,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部门有三种发挥扩散效应的方式:一是回顾效应;二是旁侧效应;三是前向效应,即对上游产品、周边辐射产业及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的推动和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它能够带动原材料供应产业、吃住行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缺乏整体考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不完整;二是现已形成的产业链制度性弱,随机性强。各景区之间、各利益相关体之间各自为政,分散发展。创新机制不健全。五、高级化发展——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之路高级化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念,倡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进,这是实现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1.高级化发展的内涵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是指在环城游憩带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保护生态完整为宗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开发、管理,促进环城旅游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实现环城游憩带物质丰富、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以此为主导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等活动。(2)实现途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开发、管理。(3)最终目标是环城游憩带人、自然与社会共进。(4)强调环城游憩带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制定、景区管理等,实现各主体利益均衡。(5)强调环城旅游与当地社区的良性互动。确立社区的主体性地位,提升社区整体素质。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内涵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致的,它对改良城市化进程中环城区域出现的问题,推动环城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2.济南市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的必要性高级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当地社会整体发展,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在构建和谐济南的今天,高级化的发展思路正逐渐受到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社区和旅游者等主体的理解和认可。(1)高级化发展所倡导的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着力保护生态的完整性,强调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开发,强调可持续化发展。这一发展理念正视过去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力求修正过去旅游规划开发中的理念缺陷,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现在,济南市部分环城旅游景区重视开发盈利,轻视环境保护,“短视”、“破坏性开发”现象较为突出,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在这种情况下,高级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以其对社会长远利益的考量得到重视,并以其理念践行的良好收效得到认同,它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高级化发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旅游产业良性运行高级化发展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强调优化结构,规范化发展,这从整体上推进了济南市旅游产业的完善。高级化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从环城游憩带的整体利益出发,以团体的精神,推动旅游管理的规范化,增强目的地的吸引力。高级化发展的特色还在于将获取的部分利润再投资于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当中,形成循环经济,促进景区的良性发展。(3)高级化发展推动当地社区良性发展高级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区全面发展。高级化的发展策略以当地社区的平等主体地位为基础,采用多项实践措施,引导目的地各项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环城旅游的高级化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社区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提高了社区文化素养,为当地社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它全面塑造着当地社区。六、济南市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的系统建设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系统建设。根据吴必虎的旅游系统组成结构图(见图1),从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方面促进济南市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的实现。1.客源市场系统建设客源市场系统是环城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适当的客源是旅游景区的生存基础。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模式下的客源市场系统建设针对环城游憩带客源市场——都市居民的特征,分析其需求,在保护旅游景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源,达到游客与旅游景区的双赢。首先,分析客源需求,打造合适旅游产品。其次,要引领游客的消费时尚,创新产品,推动市场发展,而不是盲目地迎合市场。环城游憩带的游客多属于济南市及周边地区居民,他们的重游率高,因此,还要分析“重游”游客(repeat tourist)的特征,进行多方位的市场营销。2.出行系统建设逐步提高济南市区和旅游中心城镇通往景区(点)公路和景区之间公路的等级质量。改善长途客运前往景区(点)的道路设施与交通服务。增加抵达旅游景区(点)的专线车。完善济南游客集散中心,增开至周边旅游区的旅游专线,强化济南作为辐射全省旅游的中心地位。按照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要求,整合社会资源,组建大型旅游运输集团,发展旅游车辆,提高车辆档次,鼓励大的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介入旅游车队建设,成立大型旅游汽车公司;鼓励发展城市汽车租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个汽车租赁中心。建立旅游部门与交通部门的会商制度,旅游旺季旅游部门与交通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交通运输机制。3.目的地系统建设目的地系统是环城旅游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吸引物、设施、服务3个子系统。高级化发展秉承其发展理念,对目的地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三大要求:一是保持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优势特色,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旅游企业开创景区特色、自由竞争、提高收益。二是优化环城游憩带的设施建设,建立制度性投入保证设施的高质、安全,并在设施的设计上更加人性化。三是提升环城游憩带的服务水平,景区要着重加强管理、吸引人才,使服务更加规范,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强化旅游体验。4.支持系统建设内外部环境的支持是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的旅游发展观念,让旅游不仅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一种生活方式,还要让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有益方式;其次,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开发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对环城区域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技术、知识等支持,以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再次,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能够使旅游景区的管理规范化,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遵循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现代的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潮流的一种发展方式,它对济南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实现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高级化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难度,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高级化的发展理念才能得到践行。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镜泊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何做强、做大镜泊湖旅游产业经济,以此来推动牡丹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做为每一名牡丹江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镜泊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矛盾的所在,将镜泊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得出解决的办法,力争把镜泊湖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通过镜泊湖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泊湖;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能力强的优势。镜泊湖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地,如何加快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好现有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牡丹江市人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镜泊湖旅游资源简介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巍峨秀美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其吊水楼瀑布是国内三大著名瀑布之一。1980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景区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其风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镜泊湖游览区,展现百里长湖的奇观胜景;二是火山口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展现丰富的地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神奇壮美的火山熔岩洞景观,三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展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镜泊湖,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二、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拉动牡丹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各个方面,将镜泊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势必会增加牡丹江市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全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行业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安置牡丹江市下岗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散就业压办,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便捷的交通是打造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目前,牡丹江市旅游交通建设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流、物流不足,没有激发交通部门与建设企业的投资热情。通过打造镜泊湖旅游胜地,必然会加快牡丹江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交通的联系,增加开通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旅游线路,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构建起牡丹江到周边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3.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镜泊湖旅游名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的过程。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充分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为游客展现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旅游城市,使旅游者对牡丹江市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于提升牡丹江市城市品味,打造国家级风景园林城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镜泊湖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交叉,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由于景区内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各个系统都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各自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乱批乱建现象十分普遍,景区内现已建成各类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的建筑140多处,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部门同在景区内实施同一内容的行政管理现象,破坏了景区规划的统一性。
2.由于景区缺乏统一管理,过度开发滥用使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由于景区的地方乡镇、森工企业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许多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同时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镜泊湖原有的特色鱼种湖鲫、鳌花、湖鲤等到镜泊湖特有鱼种,现在少之又少。目前,水产部门对湖鱼的过渡捕捞和放养(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网箱养鱼),对湖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森工企业过量采伐湖边林木,破坏了湖边山岸的绿色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湖区整体景观。而且使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3.镜泊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的还不够多。镜泊湖湖光山色,景秀优美并非众所周知,与南方一些景观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在南方的一些大旅行团,还把镜泊湖列为避暑的旅游胜地,在省内与 其它 地市旅游景点相比也存在着知名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四、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解决镜泊湖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从景区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 措施 ,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对策如下: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确定镜泊湖景区功能定位,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的关键问题就是理顺管理体制,镜泊湖景区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更好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好镜泊湖这一“北方明珠”,造福子孙后代。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旅游振兴、招商引资、对外接待等方面的作用,应将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作为牡丹江市“旅游经济特区”来对待,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清除障碍。从全国一些景区成功 经验 做法来看,可以借鉴五大连池的做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将景区区域划定为一个行政区域,赋予景区管委会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能,统一管理景区的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从根体上改变目前景区中区划交叉、各自为政的局面。
2.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强化景区管理体制,增强景区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应从景区长远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景区管理法规,健全景医管理 规章制度 ,实行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促进景区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由于对于风景区来讲,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景区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和保护职责,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保障,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对景区的财政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在财力上要给予大力的倾斜和支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功能完善,体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景区独立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3.扩大宣传,提高名气,以增加景区人气为目的,加强了宣传促销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就是宣传经济,针对镜泊湖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游客规模徘徊不前,人气指数不高等问题,牡丹江市应采取一系列宣传促销的措施。如①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镜泊湖,投入资金对镜泊湖旅游网站进行提档升级-②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活动。组织人员多参加相关部门旅游交易活动,与部分知名景区和旅游企业建立了联系,增加沟通了解信息,宣传自己;③出台促销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镜泊湖,如实施旺季对旅行社实行了8折优惠,淡季5折的优惠政策等等实施多种惠民政策。
通过上述对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推动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牡丹江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年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旅游经济》2000 2006年合订本,2006年第1期
[5]于学谦著《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要】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 方法 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和,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 渠道 、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丰富节庆展销活动,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浅谈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2.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浅析论文
3. 浅谈旅游管理方向论文
4. 浅谈旅游营销毕业论文
5. 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
7. 旅游管理论文
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20 浏览 3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175 浏览 5 回答
204 浏览 4 回答
185 浏览 2 回答
145 浏览 3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160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2 回答
29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