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看《奔跑吧兄弟》之黄河篇,这一群综艺界的男男女女去了位于兰州的《读者》总部,感慨万千。 《读者》——那是我文字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读到《读者》,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去找同学打羽毛球(这是我的体育梦),在她家等她的时候,无意间在沙发上看到一本半新旧的读者,封面已经快要脱页了,百无聊赖中,好奇地拿起来翻了几页,开篇是篇国外文学,感觉没什么兴趣,于是快速地翻动着,不一会儿就翻过了中页的广告,紧接着,是漫画与幽默版块,这也是此后接下来的七八年里,我坚持买《读者》的动力之一。 也许是高中苦闷的三年学习生活掩盖了我原来热情奔放的性格,也许是原生家庭打压式的教育方法让我对很多事情都不自信,但是面对“脾气”相投的文字,我很愿意露出我的真性情,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读者》里文章的风格各异,有动人的故事,有迷人的风景,有娓娓道来的人生经验,有轻松的小小说,有我喜欢的短小精悍而不失哲理的言论…… 最初,《读者》的定价在2元,每月一刊,封面多用蓝、白两色,即纯又静,很符合文字变成文章后给人的感觉,封面照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多为飞鸟,我经常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读者》以文字就是人类思想的翅膀为寓意而特意挑选的。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每天下班后,要是碰上新刊出来,最兴奋的就是到下班回家路上必经的报刊亭跟早已经熟识的老板买一本,到手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先找到中页广告页面,然后再翻一页,先看看漫画与幽默,再看看目录上言论的页码,翻到言论所在页,津津有味地看完,方才动身回家。 漫画与幽默是我精神之树常壮的养分所在,跟同事闲聊时的灵光一闪,跟网恋男友(现任老公)妙语金句的信手拈来,多得益于此。我甚至还专门买了一本A5大小的笔记本来抄录自己心水的小笑话和言论,多年后再拿翻出来看看,青涩字迹再次跃入眼帘,恍如隔世。 后来去了北京,报刊亭的数量就更多了,几乎每个街角处,每个天桥下都有一个,而《读者》的定价也从2元调到了元,再到后来的4元的期刊,《读者》还是那本《读者》,我却不再是从前的我,从故乡来到帝者,换了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节奏完全变了样,朋友不再,圈子也不再,我把《读者》“丢”了,也把自己“丢”了。逐渐地,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就把《读者》给忘了,这一忘,就又是七八九十年。 从北京搬回石市是在2017年,随同我们一起搬回来的,最多最重的就是书。看着那一箱箱的《读者》,悔,愧……好在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爱书和我们一样也都有了归宿,它们也可以重见天日了。 它们见了光,我的梦也照进了光,看着静静躺在书架上的《读者》,看着熟睡中的女儿,我想是时候重拾我的文字梦了。 这样,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