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德、美、英、瑞典的地球化学工作者联合发起创办第一个国际性地球化学定期刊物——《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算起,地球化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时期由于分析测试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飞跃进步,同位素理论与方法以及热力学的新进展,使地球化学得到迅速发展。
(1)地球化学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原有的学科分支(元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等)迅速发展,新的分支(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宇宙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相继出现。当前,地球化学分支学科达30多个。其中,在中国发展的较好较快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等。
(2)地球化学著作大量出版
如.萨乌科夫的《地球化学》(1950),兰卡玛()和萨哈玛()的《地球化学》(1950),梅森()的《地球化学原理》(1952),缪尔()编撰的.戈尔德施密特的遗作《地球化学》(1954),A.П.维格拉多夫的《土壤中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1959),.艾贝尔森的《地球化学研究》(1959,1967),.法伊夫的《固体地球化学》(1964),.勒斯勒的《地球化学表》(1965),.曼斯卡娅的《有机地球化学》(1964),.迪更斯的《沉积物地球化学》(1965),.克罗斯科普夫的《地球化学导论》(1967),.克文沃尔登的《地球化学与生命起源》(1974),.沃尔克的《硼的地球化学》(1975),.巴恩斯的《热液矿床地球化学》(1967,1979),列文生()的《勘查地球化学导论》(1974),.福蒂斯丘的《环境地球化学》(1980),的《地球化学》(1996),.特洛菲莫夫的《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勘探》(1998),.特洛菲莫夫的《溴和碘的地球化学》(1998),Chen Zhu and Greg Anderso的《环境地球化学模型》(2002)等等。
中国也出版了不少专著。例如,《地球化学》(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郭承基,1963),《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铁的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地球化学》(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1979),《有机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82),《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82),《铀地球化学》(张祖还,1984),《铀地球化学教程》(王剑锋,1984,1998),《元素地球化学》(刘英俊等,1984),《地球化学》(涂光炽等,1984),《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1~3卷,》(涂光炽等,1984,1987,1988),《勘查地球化学》(刘英俊等,1987a),《钨的地球化学》(刘英俊、马东升,1987),《元素地球化学导论》(刘英俊等,1987b),《天体化学》(欧阳自远,1988),《环境地球化学》(陈静生等,1990),《地球化学》(陈道公等,1994),《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傅家谟等,1996),《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7),《高等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8),《低温地球化学》(涂光炽等,1998),《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赵振华,1998),《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郑永飞,2000),《地球的化学过程与物质演化》(欧阳自远等,2001),《地球化学》(陈骏、王鹤年,2004),《月球科学概论》(欧阳自远,2005),《地球化学进展》(张本仁、傅家谟,2005),《空间化学》(李春来、欧阳自远,2005)等等。
(3)地球化学学术刊物大幅度增加
如《Chemie der Erde》(1919年创刊,德国),《Геохимия》(1956年创刊,前苏联),《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50年创刊,国际刊物),《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64年创刊,国际刊物),《Chemical Geology》(1966年创刊,国际刊物),《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66年创刊,日本),《Geochronigue》(1968年创刊,法国),《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72年创刊,国际刊物),《地球化学》(1972年创刊,中国),《Organic Geochemistry》(1977年创刊,美国),《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82年创刊,中国),《Biogeochemistry》(1985年创刊,荷兰),《Applied Geochemistry》(1986年创刊,国际刊物),《Global Biogeochemistry Cycles》(1987年创刊,美国)等等。
(4)地球化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普遍建立,地球化学学术研究活动广泛开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一批年青科学家从国外学成归国,推动了中国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1950年,涂光炽与“中国核弹之父”邓稼先以及地质学家张炳熹、池际尚、叶笃正等(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爱国科学家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1950年代初在侯德封、涂光炽、叶连俊等一批老科学家的带动下,中国地球化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促成了中国地球化学教学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地球化学课程、专业和地球化学系在新中国逐步开始建立,为国家培养地球化学及化探方面人才。例如,1950年涂光炽自编讲义,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地球化学课程。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在1956年设置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1958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系。北京地质学院在1958年也设立了化探专业(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升格为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先后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长江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等高等院校招收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上述12所高校,加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桂林工学院、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等高等院校,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都招收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很多高校或研究所还建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含地球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科研方面,地球化学科研机构纷纷成立,科研工作也迅速发展。例如,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内建立了地球化学研究室。1966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61年中国科学院在中南大地构造所、兰州地质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内设立了地球化学研究室。1957年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在60年代也开展了地球化学探矿工作(80年代改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已建设有4个地球化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as Geochemistry)建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活动也在迅速增长。例如,中国地质学会1963年底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1978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并于次年以中国国家的名义加入了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IAGC)及国际矿物协会(IMA),与学会成立大会同时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目前,全国主要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国际国内有关地球化学的学术会议很多。常规的国际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是每年一届的“Goldschmidt Conference”,由Geochemical Society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学会主办。常规的国内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年会,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
(5)近现代地球化学研究快速发展
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范畴、研究的时间尺度、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①研究对象从地球单一层圈内的物质组成和作用研究发展到不同层圈间及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②研究领域由地表、地壳向地球深部扩展,由大陆向海洋扩展,由地球向月球及其他行星扩展;③研究范畴从三维空间向四维时空拓展,更加注重对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研究的时间尺度有长有短、有老有新(既注重对过去长时间尺度古老地质事件的研究,也关注短时间尺度地质作用的把握;既注重对过去地质事件的重建,更关注对未来的预测;⑤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模拟,从大区域范围岩石矿物样品的综合测定研究向单矿物颗粒内部的微区分析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