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学校不久的新生,学校的文学社便召集了一次小小的社员会,准备从这批新生中挖出一两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我有幸是这批新生的一员。我想他们有一步是走对了的,他们一见面就发起文学报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也顺便让学弟学妹们认清文学社的实力。而我也借此机会,做了一个决定。一角新闻专栏几篇零碎的小诗文外加一两幅得过奖的画还有几句貌似很新意的英文,简简单单的构成一张所谓“文学报”。这是不是太格式化了。我最看重的那几篇文章也无不令人失望。这种“美好的情操”都是在应试教育中陶冶出来的吧?!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一位姐姐,他现在在市某一重点高中读高二,按常规来说时间应该比较金贵。那是今年的春天,我辍学在家里干点琐碎的乐意干的事情,她也正在为期末考试努力。那个时刻在家里数她书读得最多(最起码我认为我们之间的交流应该最顺畅)。当兴致勃勃地谈着一些蒜皮小事时我把话题一转,怀着真诚的语气问道:“你读过韩寒的书吗?”她眼里有些失神,应道:“看过的。”我于是抓住尾巴似的追问:“你对他的文笔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她的脸色顿时在原来的基础上难看不少,仿佛我这句话触动了她什么重大的创伤,过了好几秒她才说:“他并没有什么,字词间流露着一股玩世不恭的味道,可以说成是文字的堆砌。”听到这句普通得在网上常见的评语,我并没有打算发边我的意见,这已经明显地刺激到她启动内疚感和畏惧感的开关,我又何必去苦苦抓着不放呢?但是对话不是这样就完了,她还“奉劝”我一句说:“我劝你不要读他的书,这样容易走向你虚构似天堂的地狱。”这才是真正促使我义愤的话语。我瞪圆了眼反驳道:“你在逃避现实吗?这样能让你得到什么?”说着我先摔碎宁静,转身走开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出于不礼貌,但这种结束方式无疑是最好的,能让我少扯一些废话也能引起她更高层次的深思。之所以引用这段插曲是因为想借助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人都要面对现实,文字即使是倾诉的最佳途径,同时却也是体现笔者思想的最佳方式。充分以这样的抒情、滥调陈词能释怀,却更无遗地暴露出内心的恐慌和苟且偷安。我其时、现在也并不知道在文学报上投稿的文章是不是就那类型的,而且还算得上是不错的。不错,是他们打的标准和我无关。一个貌似社长的学生向我走了过来,说他是副社长,向我推荐了几种加入文学社的方法,我认真的做了笔记,他也满意的走开了,再回过头来跟我说在那一周的星期五前把要投的稿件送到学校大门右边的投稿箱且注明“新生参赛”。我点点头,没按他说的去做。文章流转到这里已经平淡多了,我要说的已经说完。我再提一提我对后桌一个有丰富社会经历的学生的对话。他说:“你不是喜欢文学吗?”我说是,他说:“你一定要加入文学社吧!”我说:“是啊!一个名叫浪漫樱花的网络文学社。”他说:“那学校组织的呢?”我说:“我的时间不会浪费在这种事情上,就那些文章发表在创网上一定会被人冷落。”他说:“你怎么那么肯定?”我说:“因为经常在那儿走动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真情实感。”那小子现在做什么大决定倒是没有,能证明他是个注重现今效益的平常人。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 寻根文学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原著国家)原作者,书名[M],翻译者名字+译,出版地:出版社,年 [1]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你要的是这个吗?外国文学论文论题1.重读《美狄亚》2.重释列那狐形象3.重评希斯克厉夫(《呼啸山庄》)4.对《日瓦戈医生》的再认识5.解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6.解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7.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8.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母鼠》9.解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0.解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11.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象征内涵12.解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13.解读亨利希•伯尔的《莱妮和他们》14.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15.简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16.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形象17.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9.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诗歌21..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分析22.探析《钦差大臣》的狂欢化23.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24.论《断头台》的复调性(艾特玛托夫)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叙事技巧26.如何理解困扰当代西方的“荒诞”观?27.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问题28.从悲剧《禁闭》看萨特的哲学思想29.论萨特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30.奈保尔的“殖民地文学”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样复杂的思想?31.论卡夫卡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贡献。32.《钢琴教师》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残说明了什么?33.解读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的现实意义。34.谈谈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学启示。35.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忏悔情结36.关于勒·克莱齐奥①勒·克莱齐奥与中国②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③勒·克莱齐奥创作的文化解读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叙事艺术38.布克奖、俄语布克奖39.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诞辰一百周年)40.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结构看潜意识的作用4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42.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43.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45.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46.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47.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49.《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50.《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51.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52.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5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54.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56.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57.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58.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60.沉默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中的性格因素61.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62.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63.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64.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研究65.东西方戏剧“弃妇”形象比较研究66.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67.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68.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比较研究69.《雷雨》与《娜拉》比较研究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71.繁漪和伯莎比较研究72安娜和娜拉比较研究73.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74《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督教色彩75.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76.中西长篇小说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77.梁启超文学创作中的外来文化因素78.黄遵宪诗文创作中的外来影响79.徐志摩诗歌中的英国形象80.朱生豪译品中的英国形象81.英国浪漫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82.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研究83.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84.复仇母题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赵氏孤儿》等相关作品比较研究85.陈白露与茶花女悲剧比较86.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87.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88.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与繁漪比较研究89.安娜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比较研究90.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91.郝思嘉与王熙凤比较研究92.《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艺术魅力比较93.郁达夫的“零余人”与西方文学的“多余人”比较94.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95.中西文学中的“负心汉”形象比较96.中西“风尘女子”形象比较97.屠格涅夫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98.中西文学中的“异化”母题比较研究 99.中西文学中的“死亡结局”对比研究100.余华的《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较研究101.屠格涅夫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影响102.尼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103.中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104.“恋母情结”母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研究
枝头演绎春的乐曲;如碧波荡漾的一汪春水,伴着拂过的风,点点涟漪,拨动心弦。文学是生命之夏,热情洋溢。炎热中跳动着不安的音符,狂漫、丰富的幻想,在夏天郁郁葱葱的林间弥漫,如可爱的精灵,上演青春的舞曲。一共可以追加50分
论《我是猫》的叙事特色【摘要】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凭借其代表作《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奠定了自己在近代日本文坛的领袖地位,《我是猫》以一只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明治三十年代日本社会部分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面貌。本文旨在讨论《我是猫》独具讽刺效果的叙事特色,如陌生化,狂欢化,双关,反语等等。【关键词】夏目漱石、《我是猫》、 叙事特色【正文】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绘画。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わたくし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如铃木三重吉氏,寺田寅彦氏等),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⑴1905年,38岁的夏目漱石完成了《我是猫》,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在《杜鹃》杂志上,从而一举成名,正式步入文坛。他的主要作品有《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哥儿》(《坊っちゃん》),《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以后》(《それから》),《门》,《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こころ》),《道草》《明暗》,还有作品集《漾虚集》和《梦十夜》。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像读者展现了苦沙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以及金田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生活面貌,对阴暗腐朽的社会和庸俗无聊的小说人物进行戏谑和批判,并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描述了一幕幕滑稽,丑陋的场面,取得了狂欢式的喜剧效果。一、独特的全知视角按照叙事学的理论,“叙述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 ,“在叙事视点上,首先是叙事人的人称问题,即他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 (2)P256 “通过‘我’或‘他’来叙述作品中的事,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它能看到人物眼前所见,也能见到他的所感所思,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它大于人物的视野…体现了叙事人是‘全知’的”。(3)P257《我是猫》中,叙述者是一只猫,是一只有着全知视角的猫,它是以“我”来展开叙述的,小说中的猫不仅充当人类事件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同时也参与了猫自己世界的一系列活动。1、猫叙述人的世界。这是小说花费篇目最多的地方,《我是猫》的写作目的不是真的要写猫的生活,而是要借猫这个载体来刻画人,来反映人的社会生活。纵观全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中学英语教师苦沙弥,研究美学的迷亭,理学士寒月,爱好诗歌戏剧的东风,痴迷哲学和禅道的独仙君,以及实业家金田一家,说客铃木等。而人物活动的地点主要是苦沙弥——猫主人的家里,这就给由猫来展开叙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然猫还通过自己的外出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这样小说就不会像古典主义戏剧遵循“三一律”那样把场景只局限在同一处了,如猫潜入金田家,从而引申出金田一家的人物形象和生活风貌,以及潜入澡堂等等。2、猫叙述猫的世界。猫自己的世界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猫吃年糕,捉老鼠的滑稽场面,猫平时的运动项目,如“捕蝉”,“溜松”,“绕竹墙”等。另外,小说中还写到另外几只猫,主要是女师傅家的“三毛姑娘”,车夫家的“老黑”。猫的世界同样丰富多彩,苦沙弥家这只公猫对“三猫姑娘”的眷恋之情丝毫不输给人类的男女仰慕之情,书中写道“她那浑圆的脊背别提有多美啦,简直达到了曲线的极限。她那条尾巴卷得恰到好处,两腿的坐姿、略带忧伤、不时耸一耸耳朵的优美动作,我简直不知道如何形容。尤其当她在那和煦的阳光下,暖暖和和、文雅大方地坐在那里时,虽然体态端庄肃静,但她那比天鹅绒还要光滑的浑身的毛,在春日阳光的辉映下,即使在无风之中也使人感到它在不停地轻轻颤动”。(4)P26再如车夫家壮实的公猫老黑瞧不起苦沙弥和苦沙弥家的这只猫,这无疑讽刺了人类社会的世态炎凉。3、猫叙事的途径。小说中,猫以听、看、想等多种手段来叙述人类的活动以及猫自己的活动,在此主要讨论人类的活动。李光贞在他的博士论文《夏目漱石小说研究》中认为《我是猫》第一章到第六章猫的叙事方式是以耳朵听来的,“从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者猫所了解的事情都是用‘耳朵’听来的:从主人家的卧室和厨房,再到潜入金田公馆等,都是竖着耳朵在听,然后再把听的内容告诉大家,可以说大家要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都要跟随这‘移动的耳朵’前进。”(5)这点我不太赞同,如第五章苦沙弥家遭窃,猫主要就是以“眼睛”看来叙事的:“我那聚精会神的气势,全都集中在两只眼睛上,仿佛我的灵魂一下子要从两眼中飞出去似的”,(6)P124 猫认为这位梁子君子面容俊俏,差点误以为是寒月,这肯定是要通过眼睛来看,而不是通过耳朵来听的。猫可以通过耳朵和眼睛来叙述人类的言行活动,但在让猫如何转达人类内心思想这一技巧上,作家还给猫虚构了一种独特的本领“读心术”,“也许有人怀疑,一只猫儿如何能将主人的心思精细地记述下来呢?其实像这类事儿,对我们猫儿说来并不算回事儿。在下是懂得读心术的。您问我什么时候学会的?这种多余的事,您还是不问为好。反正我是懂得的。我爬到人类的膝头上睡觉的时候,我就讲我的柔软的皮毛外衣轻轻地贴在人的肚腹上。于是立刻产生一道电流,他腹中所发生的一切便清清楚楚地映在我的心眼上”。(7)P266因此,当苦沙弥想把猫儿的皮剥下来做成坎肩时,猫立刻就觉察到他这一念头,不由吓出了一身冷汗。二、陌生化的讽刺艺术“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观点,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8)P45-46在《我是猫》中,作者就运用了很多陌生化的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的。首先,在一些菜名上,作者经常运用陌生化手法,诸如变换日常用语的位置,像迷亭去餐馆吃饭时把“牛肉马铃薯”故意说成“铃薯马肉牛”;拟造稀有物品,如“孔雀舌”;还有把一些非食品名词转用到食品上,如“天明调”,“万叶调”,“橡面坊”等。另外,我觉得作者通过让读者“期待受挫”打破了读者的“习惯性期待”,从而割裂了被认为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达到了很好的陌生化效果。根据休谟的观点,“心灵由习惯或习俗所推动而相信那两种东西有联系、将永远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受到习惯的决定,从一种东西的出现而期待另一种东西”,(9)P387“在休谟看来,对象不是必然地有联系、观点靠联想而在人的头脑中有联系。这种联系产生于重复、习俗或习惯。这些观点常常在一起,其中一个出现,提示另一个。在这里没有逻辑的必然性,只有心理的必然性,这种心理的必然性依赖于经验”。(10)P389小说第二章寒月在讲自己的跳河经历时就打破了读者的习惯性期待,当寒月鼓起勇气,毫无留恋地向河里跳下去后,过了一段时间,却没发现身上被沾湿,也没有呛水的感觉,原来是弄错了方向,跳到桥当中去啦。再如第六章迷亭讲自己的失恋的经历,他在山林一家茶馆过夜,喜欢上了主人的漂亮女儿,“‘她梳着那么雅致的高髻…’”,(11)P160第二天,当迷亭醒来从屋后的窗子往外看时,发现一个秃子在洗脸,当讲到秃头转过来时,听众按照常规的经验,都习惯性的问道,这秃头是那家的老头儿还是老婆子,迷亭说秃子原来就是那姑娘,她戴的是假发,这时,听众原先的期待结果顿时被消解,谁也不愿意将秃头和美丽的姑娘联系起来,陌生化效果由此而生,使小说极具戏剧性。三、与猫同乐:狂欢化的喜剧效果狂欢化诗学是巴赫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专著《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中就探讨了人类的笑文化,民间狂欢文化和文学中的狂欢化现象。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小说时主要运用了夸张、降格,双重性三种狂欢化审美特征。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其超语言学,以及对话理论是相联系的,都强调对话和开放性,民间和官方,高雅和低俗之间的界限都被暂时消弭。巴赫金在分析狂欢文化时指出,在狂欢节和狂欢化仪式中,大人物被“脱冕”,小人物被“加冕”,狂欢诗学理论也适用于《我是猫》,小说中这只猫相对于苦沙弥代表的人类来说就是小人物,而苦沙弥诸君相对于猫儿来说,代表着权势,霸道,是大人物,母猫“白娘子”和“三毛姑娘”就发出了对人类的声讨,“‘再也没有比人类更冷酷无情的啦’”,“‘人类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所有权’”,苦沙弥家的猫儿也埋怨道:“他们总是依仗自己的力气大,若无其事地抢走理应归我们吃的东西”,(12)P4,苦沙弥毫不客气吃掉客人寄给猫的鱼糕便是证据。小说中,代表强势的人和代表弱势的猫经常“对话”,消解了人和猫的隔阂,苦沙弥等人的活动经常围绕猫展开,这就构成了一个人与猫同乐的狂欢世界。这里主要讨论狂欢化的夸张和降格两种审美特征。1、夸张。在猫儿对金田夫人的描述中写道:“她那变秃的前额发根上梳起来的头发,活像一道堤坝,朝天高高耸起,至少达到脸长的二分之一…唯独她的鼻子却大得出奇,好像是把别人的鼻子偷来按在她脸上似的。她的鼻子就像是招魂社里的石灯笼移到十几见方的一个小院子里来,硕大无比,总让人觉得不协调”。(13)P71再如,苦沙弥让妻子敲打猫头,当猫儿发出叫唤声时,问妻子这一声猫叫是感叹词还是副词,苦沙弥并不在意自己的无聊行为,反而一本正经的对妻子说“‘这可是当前国语家绞尽脑汁的大问题哩’”,“‘这可是个重要的问题呢,这叫比较研究’”。(14)P201无聊的问题被苦沙弥夸张地粉饰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很有喜剧特色。2、降格。降格即世俗化或贬低化,就是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物质和肉体层面。有一点需要注意,降格不是与精神性的、理想的、抽象的东西对立,更不是对其否定,而是转移,就是把这些正统文化的因素下降到或转换到物质和肉体层面来表现,来嘲讽。请看小说中诸位知识分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学英语老师苦沙弥会肮脏地玩弄自己的鼻毛;美学家迷亭所做的基本上都是无聊低俗,或者附庸风雅的事,他的伎俩就是爱作弄人,一会编造稀奇古怪的菜名,一会能讲剪刀的十四种用处;将要成为理学博士的寒月所研究的课题也尽是些古怪、无趣的事物,如上吊的力学,他的论文《论橡子的牢固度兼论天体的运行》,《紫外线对青蛙眼球的电动作用之影响》,更令人费解的是,他能不能取得博士学位的关键是他能不能磨成功一颗玻璃球。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对高雅事物的调侃,如苦沙弥对“大和魂”的调侃,猫儿对“紫式部”的调侃,“大概将来这三个女儿,即使是成了什么褐式部、灰式部,一齐都找了情人携手私奔,他这个做父亲的,也还会满不在乎,照旧吃他的饭,喝他的汤吧”。(15)P279与降格对应的还有升格,即小人物,低俗事物的地位提高,从《我是猫》的日文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猫是以“吾辈”这种自高自大的口气开始叙述的,小说中有意思的是,猫儿对动物运用了尊称,在动物名称上加上“君”,如“螳螂君”,“寒蝉君”,这与苦沙弥君,迷亭君,寒月君等人类“君”子相映成趣,达到了极佳的嘲讽效果。四、独具日本特色的双关和反语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就结构主义文论家(此引用索绪尔和拉康)相关理论来看,双关类似于能指和所指对应关系的破裂,能指(signnifier)主要指声音意象,所指(signnified)主要指概念,索绪尔把能指和所指看作是对立同一的两个语言层面,“语言符号比作一张白纸,概念为其正面,声音为其反面,两者不可分离”,(参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拉康则认为索绪尔眼中能指和所指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只是乌托邦式的假象,能指处于滑动状态,在其著名论文《关于<被窃的信>的讲演》中最终解构了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对立的逻各斯系统,笔者在此引用何畅,陈娇娥的论文《拉康式审视下的红字:从<被窃的信>到<红字>》来更明了地阐述拉康所谓能指滑动的观点。论文在分析霍桑《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时运用拉康的观点对女主人公海丝特胸前的A字提出质疑,女主人公本是因为犯了通奸罪(adultery,A便是其首字母)才戴上象征耻辱的红字的,随着时间推移,在一系列特殊场合下,作为能指的A所表达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如由于她刺绣手艺精湛,A“在能指链上从‘通奸’(adultery)飘向了‘艺术’(art)”,(16)因为能干A又飘向“能干”(able),她的善良纯洁又使A飘向“天使”(angel)等等。在《我是猫》中,作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也同样使能指和所指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破裂,如描写车夫家的猫老黑和苦沙弥家的猫对话时,老黑说:“‘什么!恭喜?若是正月就值得恭喜,那你这号东西不是整年在恭喜吗’”,(17)P28根据译者的注释,“恭喜”一词在日语中有双重意思,一是“可喜可贺”,一是“缺心眼”、“傻里傻气”的意思。(参见《我是猫》第28页注释①)又如迷亭讲吃蛇饭时说蛇被“抽掉骨头”,这里“抽掉骨头”在日语中也指没有气节的人。(参见《我是猫》第161页注释①)再如刻画金田夫人为“鼻子”,在日语中,“高鼻子”又指“高傲自大”。由于语言的差异,《我是猫》被翻译成别国文字时肯定会造成诸如翻译双关语、反语等困难,但这同时也使原著更具名族特色和难以模仿的魅力。2、反语。大量使用反语,是这部作品的又一特色。在《我是猫》序言中,译者写到,“作者使用的反语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的反语表现,即将应褒的事故意以贬语出之,或相反将应贬的事以褒语出之,形成虚褒实贬,虚贬实褒的强烈效果。另一种则是作者在本书中独特运用的手法,他利用日本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复杂的‘待遇表现’的特点,来取得滑稽、嘲弄的效果”,“所谓‘待遇表现’是指对话的人或叙事的人都要考虑与听的人的关系,在称谓、动词、语气词等选择方面,都要考虑是用敬语或是用兼语以适合双方的身份。这种‘待遇表现’如果运用恰当,则构成一般交际语言,人们不以为怪,如故意颠倒‘待遇表现’就会形成嘲弄或讽刺”。(18)P11-12全书运用反语的地方很多,上文提到的“螳螂君”,“寒蝉君”就是用了反语,即把敬语用错了对象,苦沙弥家有小偷进入时,作者借猫的口吻对小偷也采用了敬语,“如果是梁上君子,我是多么想尽早拜识他啊”,(19)P123又如反话正说,苦沙弥被落云馆学生作弄时,猫有一段评论说:“而这些君子们的谈话也与众不同,满口都是‘你小子’、去你妈”之类的话…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据说已成了有教养的君子们所学的唯一语言了”,(20)P206作者的讽刺手法再次奏效。五、结语夏目漱石早年的留学经历对作者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在英国留学时,“漱石感受到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并切身体验到西洋人对东洋人的轻蔑态度。这促使漱石的‘东洋意识’和‘自我本位’思想骤然增长”,(21)P264所以在《我是猫》中作者深刻披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现象,同时又努力塑造具有日本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寻求“自我本位”。夏目漱石对西学和汉学都很精通,并且很好的融入到了小说创作中。笔者认为,《我是猫》还受到了霍夫曼《雄猫穆尔的生活观》的影响,在小说结尾写道:“我生为一只猫儿,住在这人世上,转瞬已过了两个年头。我常想:‘像我这样卓越有见识者恐怕是难得再有吧’。想不到就在前一阵子,出现了一个与我从未谋过面、名叫‘摩尔’(穆尔)的同族,他在那里大出风头,使我着实吃了一惊。我仔细一打听,原来它于一百年前就死去”。(22)P364从讽刺艺术来看,夏目漱石受到了欧洲游历小说讽刺艺术的影响,特别是英国斯威夫特的影响,《我是猫》中漫画式的夸张、故作正经地叙述无聊琐碎之事等讽刺手法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漱石又很好地继承了日本游戏式的讽刺文风,以滑稽、调侃的态度撕扯明治三十年代的“文明外衣”,最终揭露出社会的丑陋一面。所以说《我是猫》是近代日本文学史罕见的讽刺杰作。【参考文献】(1) 引自百度百科(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 刘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2006.(6)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 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4)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5)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6) 何畅 陈娇娥.《拉康式审视下的红字:从<被窃的信>到<红字>》.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17)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8) 夏目漱石.《我是猫(序)》.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9)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0)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 夏目漱石.《我是猫》.刘振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Narrative Features of I Am CatAbstract::Natsume Souseki has established the leadership in Japanese modern literary world with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 Am Cat,It presents the appearance of some bourgeois and intellectuals from a cat's perspective in Meji's 30s of Japanese text aims to discuss the ironic narrative features in I Am Cat,such as defamiliarization,equivoque,irony,and words:Natsume Souseki I Am Cat narrative feature(PS:此篇论文为我读研时所写,绝对原创,未发表过,混个期末作业应该没问题,工作了留着也用不到,算有缘帮你一把吧)
174 浏览 4 回答
197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3 回答
280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300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5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92 浏览 4 回答
332 浏览 6 回答
289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6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4 回答
227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