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4、法律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扩展资料:
构成要素
1、公民的主体意识
即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和感知,认识到自己是作为国家的主体和主权的保护者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是一个具有集合性质的概念,即等同于人民,它来源于启蒙主义思想家“主权在民”的思想;
2、公民的权利意识
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落实到个人而应享受的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受益权和参政权等。权利意识来自于“天赋人权”的思想,即认为人的基本权利是永恒的、天赋的,是先于国家而存在的,国家产生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府其职能就是要保护人们的这些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3、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是公民的参与意识存在的逻辑前提。
公民一旦明白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是什么,就不再成为政治权威的附属品,并能外化为自觉的参与活动,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发生现实的影响,走出一己之狭隘局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公民意识就是公民政治素质的代名词,公民意识的高低也就反映了公民政治素质的高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民意识
参考资料:中国网-公民意识教育正当其时
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共 安全 教育 的缺失使政府在决策上、处理具体问题上出现失误;使灾害、事故频发,灾难扩大,灾情加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车主因为唯利是图超载而引发交通事故时;当旅客心存侥幸地携带危险品上车引起爆炸时;当传染病患者肆无忌惮外出坚持上班或上课导致传染病流行时,我们意识到个人的安危广泛地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自身的行为也在广泛地影响着他人的安危。在这种环境中,无论个人如何小心谨慎,都无法确保自己免受伤害或威胁,除非我们生活的环境本身安全可靠。于是,安全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权利,更是一种公共利益。安全问题不仅要靠法制和设施的保障,还需要每个公民具备公共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学校虽然无力承担公共安全的使命,但可以从公共立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他人安全权利的意识,促进社会公共安全环境的培育。
一、公共安全与个人安全的辩证关系
(一)公共安全的涵义
在“安全”前面加上“公共”两个字,说明应该从公共性角度来理解公共安全。在《辞海》中“公”被解释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因此,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以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公共安全事件的后果具有公共性,因为受害人是不特定的多数人。
2.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成因具有不可控制性,因为行为一旦实施完毕,可能影响的范围是行为人难以控制、难以确定的。
3.公共安全是一种公共利益,和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
(二)公共安全与个人安全的辩证关系
公共安全与个人安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每个人做事既应该考虑对自己是否安全,同时也应该避免伤害到他人和社会公共财产的安全。因此,公共安全是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共同善”。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有保障,公共安全才会有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讲,保护自己的安全就是保护他人的安全。比如说,每个人在出生后都按照国家的规定接种了疫苗,那么每个人的安全就有了先行的保障,因为每个人都有免疫力,所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有免疫力的群体,公共安全自然也就有了保障。因此,公共安全又是一种为所有人共同享有、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的“共同善”。
二、社会公德框架下的公共安全教育
本文所要探讨的公共安全教育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阐述的。它是以培养学生既关心自身安全也关心他人安全状况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并用这种理性和精神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一)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公民公共责任伦理”。“公民公共责任伦理”是对公民在社会公共道德关系和活动中,对公民公共责任问题的伦理考量和道德追问。公民公共伦理的主要特征是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公共理性是公民的一种理性能力与道德能力。作为一种道德能力,公共理性指超越于个体的私人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依据公共利益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道德意志能力。公共精神要求公民在正视自己的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关怀他人、关心与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是“个人善”和“公共善”的结合。
(二)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公益的原则
公益原则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公益,即公共利益,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原则要求公共机构、公共制度、公共设施、公共活动为所有公民谋福利。在公共生活中既反对不顾他人的“利己行为”,也不主张牺牲自我的“利他行为”,而主张对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有利的“利群行为”。公益原则强调利益最大化,在不能确保每个公民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公益原则要求从公众的立场出发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利益。公共安全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并履行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做有害于自己或他人安全的行动,积极地做有益于公共安全的事情。
2. 公平的原则
公平原则,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它首先要求在公共生活中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待遇。例如,每个公民,无论男女老少,不分贫富都有同等的权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它同时要求在公共生活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待遇。例如,公交车座位有限,在无法满足所有乘客乘坐需要的情况下,安排座位讲究先来后到,保证先来的乘客优先乘坐;公平原则还要求优待弱者以及其他有困难的人,例如,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不必讲究先来后到,公交车为他们安排了专座。在专座不够的情况下,要求年轻乘客礼让座位,优待老人。再比如,电影院里突然发生了火灾,不管你是谁,大家都有权力获得安全,即体现了相同的人有相同的待遇。要让靠近出口的人先走,因为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更多人的安全,这体现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在撤离的过程中,大人应该让小孩,年轻人应该让老人,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这体现的是优待处境不利的人。
三、公共安全的环境需要政府和公民的联合行动
安全既包括身体的安全,也包括精神和心理的安全。在一个漠视他人生命,而肇事者又得不到应有惩罚的社会,个人是不会感到安全的。所以,社会要为安全的环境提供物质和技术的支撑,还要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和奖惩制度。政府应该尽其所能,努力营造一个使得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感到安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心理环境。
当然,公共安全环境的维护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维护。想想那些违背良心公然出售毒奶粉、毒馒头、毒猪肉的商贩,那些知法犯法拐卖妇女、 儿童 的人贩子等等,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除了和利益有关,和法制的不健全有关,是不是还和整个社会缺乏“多管闲事”的监督机制有关?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灾难与己无关,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全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漠视最终也会让灾难降临到每一个漠视者的头上。这种公众的沉默和不作为,不由得使我想起铭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的德国神父弗里德里希?马丁?尼默勒(Friedrich Martin Niem?ller)留下的那首忏悔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活;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总之,公共安全教育应该从公共立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的关系。公共安全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安全和躲避危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公平公益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并用这种理性指导自己的行动。同时,让学生明白维护公共安全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每个公民的配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人民出版社, 2008.
[2] 沈晓敏,黄向阳主编.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资料(三年级第二学期)[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 姚轩鸽.拒绝堕落――中国道德问题现场批判[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高校正处于一个社会体制转型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浪潮的冲击,受到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公共安全受到诸多挑战,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种不良因素、各种突发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影响和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的隐患也在不断增多,探讨重视和加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十分必要。
一、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校与社会原有藩篱逐渐清除,原先“象牙塔”的高校承受着更多来自社会的风险,政治、经济与 文化 等领域的风吹草动都能在高校中预演,高校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冲突的小型舞台,公共安全的机率和影响都大大增强。高校组织与外部社会的交互性增加,风险机率随之增加。改革扩招使得高校机构与人员的规模膨胀,加剧了高校公共安全的风险系数。高校人员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公共安全防范难度大。大学生青年群体进取、向上、充满活力,同时也具有短视、浮躁、追求享乐的一面。而且青年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四大主题:学业、择业、恋爱与人际关系,困惑与迷茫多发。教师群体,如果在涉及工资、职称等基本权益遭受到不公处理时,也可能会采取某些过激的行为,甚至导致正常教学秩序的瘫痪。此外,许多建设中的高校雇佣大量的临时工,新校建设或校区城市建设的大量民工,也常常成为校园安全的隐患。
除了这些涉及公共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之外,高校现行的改革与管理制度等内在机构特点也存在安全隐患。加上我国有关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很少,在制度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此外,学校领导在整个办学理念中对公共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专项研究和制度规范,潜意识把公共安全危机当成是“意外”事故,危机意识不强,还加上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很少,可供参考、 反思 的少。
高校公共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主权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预警、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高校不仅要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的有保障的生活环境,而且要在心理上为师生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校园。
二、确立高校公共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意识构建管理体系
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问题上要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公共安全管理,注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尤其是事前的预防,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积极开展相应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入手,构建危机预防、危机管理。让公共安全教育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出发,为实现高校良性的秩序,从观念上重视、制度上健全、内容成体系、教育常态化出发,构建学校公共安全防御体系。
首先,设立专门的公共安全健康管理指挥机构,负责全校公共安全管理和指挥控制。具体职能为组织开展全校公共安全管理的项目研究;组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建立各种管理规章及指挥开展校园治安管理、维护政治稳定工作、重大活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__、突发事件处置、重点要害部位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大学生违法犯罪及预防等安全工;建立各种公共危机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指挥和处理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及危机公关,以其其他一切有关学校公共安全的指挥与处理。
其次,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既然学校公共危机不再是偶然,而是越发以常态的面目出现,高校开展安全预警管理成为必要。高校要结合学校本身的现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客观评价学校公共安全状况,通过 经验 性地分析学校可能存在哪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或行为,并分析危害的强度、频度与范围。开展校园风险排查和事前监控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安全危机的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尤其是根据分析,建立各种校园公共安全危机预案,并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演练,通过专项应急演练项目,让学校师生能更真切地了解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也促使各机构的管理成员更加清楚自己的分工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有助于发现应急管理计划及预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完善和修订。设立安全总值班室,值班人员应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程序,设立统一的新闻发布 渠道 ,及时向师生公布事件发生处理的权威信息。
再次,设置专门的公共安全概述公共课程,逐步实现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制”。目前一些学校已开始进行试验和实施。如清华大学开设了“实验室安全学”课程作为全校研究生的选修课。公共安全的教学课件应该涵盖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防范、国家安全和__、日常生活安全等五大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 安全知识 、防范知识和应对技巧。
三、高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营建校园安全文化。举办经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讲座,应急安全的现场演习,安全网络、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活动,以宣传海报、专栏、视频、安全宣传单(册)的形式,在校园必要的公共场所、活动场所设置显目、温馨的安全提示和警告字画图示、安全疏散示意图等。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求有关专职、兼职教师和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指导、督促及参与。通过校园的广播、电台、网站、报刊等开展正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营造。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契机,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从整体上营造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安全教育提供外在环境和内在意识基调。
(二)加强校园日常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为保证师生员工的活动规范有序,减少各种无序混乱导致的安全隐患,学校要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各种管理制度并照章执行。学工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与学生活动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新生报到安全管理、日常活动安全管理、集体活动安全管、校外活动安全管理、体育活动安全管理、教室宿舍安全管理、集会、 军训 安管理、各种场所安全管理等。一方面要求师生员工遵循各项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后勤保障部门要建立定期安全检查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校舍建筑、教学设施、消防器材、体育器材、实验设备、水电设备、学生生活设施等,及时发现并努力排除各种潜在隐患。通过辅导员、学生宿舍管理员、学生干部、保卫部门或举报信箱、电子邮件、学校BBS等渠道,广泛收集与学校相关的安全危机信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进行分析和预测处理。学校各有关部门可定期开展调研、座谈会等活动,分析学校运行状态,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整改。在校园的重要部位安装摄像头和监视器,监控图像,汇总于安全监管部门。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安全规范的校园环境,以管理配合和强化公共安全教育。
(三)强化危机安全教育。
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可能面临的危机有很多情形,如基于自然因素的破坏性地震、水涝灾害,基于社会因素的恐怖袭击、大规模学潮,以及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重大火灾、恶性传染病流行等。而且,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倍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这使得高校危机更易引起社会反响,更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产生危机的“放大”或“辐射”效应。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一定要强化危机安全教育。加强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开展应急预案及演练,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通过各种形式、途径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让学生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了解,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掌握安全防护技能,了解如何通过社会援助和社会支持系统来保护自身安全。
(四)组织多种形式正面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利用思想品德、军事训练、卫生与健康、实习与实验等课程对学生教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组织由专业教师和人员结合安全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逃生、救护教育。开设应急能力训练课,采取实战模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临时应急心理、防护技术的训练,如外伤急救、食物中毒急救、使用消防器材、安全逃生等,增强了师生对突发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开设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课程,教育和增强学生守法,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安全知识系列讲座。请一些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讲解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同时在安全教育中渗透 保险 意识的教育,在学校安全工作中要引入社会保险机制,解除学校、学生的后顾之忧。
此外,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五)重视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
研究表明相对普通人群,高知人群本身更易在心理、性格与精神等层面出现异化倾向,高素质人群的聚集地高校,暗藏的心理问题日渐成为高校最主要、最常见的危机诱因,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却经济不独立、成长却个性不成熟的特定阶段,多存在着学习、就业、经济、交往和家庭等压力,高校要重视这一安全危机诱因的心理化成分,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 措施 ,避免心理问题向危机事件转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 方法 ,自觉舒缓心理紧张,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适度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拓展心理咨询面,增强心理咨询效果。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六)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网络安全教育成为现时代高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日益突出,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情况,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更新 网络技术 ,提高网络监管水平,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抢占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为他们提供新闻资讯、娱乐信息,还要提供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人文知识、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力争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学生,用丰富的信息吸引学生,用全面的知识服务学生。
总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无需置疑,居安思危,防范预警。加强教育是预防的重要手段,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发生校园事故与灾难的可能性,降低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宋勇.浅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 安全生产 科学技术,第5卷,2009-6,(3).
[3]杨绪霞,薛刚.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世纪桥,2008,(11).
[4]李海军.浅议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J].科教平台科技咨询导报,2007,NO28.
[5]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6).
[6]童建福.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探索在线,2008,(2):64.
有关公共安全教育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公共安全教育论文
2. 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精选
3. 关于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4. 关于安全教育论文精选范文
5. 有关安全教育论文参考
6. 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参考
7. 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论文
我谈“发展才是硬道理” 2000年我毕业于一所中专学校的公共关系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及非专业的很多知识,并且满脸自信和骄傲的走出校门,然而,在这几年中,我在工作上却是波折不断。 最初我在一家小公司做打字员,虽然工作简单,工资微薄,但初次工作的我仍然很高兴,且在父母身边很是逍遥。大约过了一年,我就想到外地走走,因为总觉得该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点儿什么,不能安于现状了。于是,我来到了长春,因为近几年各大高校每年都扩大招生,我市的人才市场被大专、大本甚至研究生等高学历的人冲击着,中专的学历显得微不足道,我独自一人在这里费尽周折,终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接待兼打字及整理资料的工作,正当我干劲十足时,半年后的公司一次大裁员中,我离职了,原因就是我是我们办公室中资历最浅、工作时间最短的人,虽然我理解到了现实的残酷,可仍然很伤心。接着,由于我文笔还算可以,虽然学历不高的我依然应聘到了一家酒店人事部做了文员,虽然工作轻松,很顺心,但我仍意识到自己在这儿没有太大的发展,难道我将来的生活就只能是这样吗?有了这个想法当然比自己在学校中显得成熟了许多,可是,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了知识的贫乏才是阻碍我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这才是我最应该认识到的最大的危机。 几年的努力,我的工作可是说是一个比一个好,如今,我在一所艺术院校上班,是一名外聘的行政人员,但该充电的时候也到了,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有真正的发展,只有渊博的知识,诚实正直的品质以及得体大方的言谈举止这几点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于是我走进了远程教育的课堂,第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兴奋极了,久违了的感觉全找回来了,尤其是通过理论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进步,对待一些问题及社会现象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使自己去掉了原有的浮躁。一个国家要想不被别国欺负,要想使自己的人民过得更好,只有不断发展、富强,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而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得有价值,有内容,也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只有学习才会使自己真正发展起来,安于现状对一个国家及一个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都要为自己立下一个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坚持到底的走下去。 相信我们的祖国将来会更美好! 相信我的将来也一定是灿烂的!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 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
对高职素质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公民校园
论文摘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是公民,如何使这部分人具备公民意识,成为未来技术和人才的后备军,是我们这些高职教育者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我们高等职业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型人才,是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而目前,社会上对90后的高职生往往有“有知识、无”、“有技能、无职业”、“光自我,目无他人”的评价观点,而高职生中也确实出现学习自觉性差、责任感弱、人生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比较缺失。而这种现代公民的素质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高职类学校而言,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教育则尤其重要。 那究竟何谓“公民”,公民就是具有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的个体,其个体蕴含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同时,还应具备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而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即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片面追求成才,导致教育人文性的缺失的现象。在我们高职校,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一直到高职毕业利用课堂教育方法进行,通过理论考核的方式强调课程重要性,考察教育效果,一方面专业课不断强调其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认真学习,但是收效甚微,从而造成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我们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各方各面,潜移默化地贯穿公民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或者理想状态,实现“成才”和“成人”两者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教育者,我觉得学校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贯穿公民教育: 一、专业课程中,强调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公民教育也包括智育方面,主要是养成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增进知识的手段。这比单纯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正是缺乏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运用技巧,许多人精神和注意力游离于学习之外,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诲充耳不闻,或者始终沉浸在中考失败者的挫折者,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拒绝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收。因此,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应该同样贯穿公民教育,注重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手把手教一些条框和步骤,灌输一些死记硬背的理论,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自己是自我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通过获取和批判的运用信息的能力,借助于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主动学习观念,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一种询问模式,即搜集、组织、定位、记录、评价或评估、、应用和交流的过程。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满足他们持续性、终身性学习的需要,从而有益我们未来社会的有序发展。一个好的公民应该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从而才能成为一个能够行动、专业技能出色、有所作为的人。 二、根据其年龄和时代特点,将公民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内化 现在的高职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亲历者,受网络文化影响深厚,所接触的.资讯量大,但是自我意识、权利意识较强,叛逆心理强。如果这些特点,能合理而优化地发挥,应该是我们时代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但是,现在的高职生,上述特点也造成如下现象的产生:追求物质享乐,没有勤俭、恳苦的精神。平时尽管自己一分钱不挣,花起钱来却从来不心疼,时常有手机费用、相互吃喝费用、服装费用等月消费达千元的现象出现。应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欲望,但这些高职生往往不能使自己的欲望受到理智的规范和约束。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往往无视公共礼仪和公共道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交车上一轰而上争抢座位,无视老弱病残;平时强调是否学习是自己的自由,无视教师的苦心教诲,无视家长的殷切的期望;同学间细小的摩擦,会激化为拳打脚踏;恋爱观不明确,异性交往草率而无责任感;整日无所事事,无任何奋斗目标,视在校的日子为一种煎熬,而这是他们缺乏公民意识,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时,我们应该注重其礼仪的培养,强调既不要自视甚低,也不要目中无人,以至行为不检、傲慢。而这些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营造一种公平的校园氛围 一个学校的理念、风格、纪律制度、学习风气、教育者的态度等对学生的责任感、平等意识、礼仪意识、学习氛围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使高职生具备优良的公民素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独立地、平等地、有尊严地、像一个真正公民一样地生活于其中,履行其义务,涵养其公民素质。平时,无论是学生会的选举、学生社团的组织、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充分发挥民主,在后勤、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从而训练其公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规制意识等,从而逐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公民身份 因为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公民身份,逐渐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例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福利院、特殊学校做义工,到居委会锻炼,参与所在城市的大型群体活动等,使他们学习到在学校、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沟通了与其他公民的感情,增强了社会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并通过分工协作,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提高社交能力。 3、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现在的高职生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受网络文化影响深厚,所接触的资讯量大多来源于网络。网络环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往往校园的一点小会很快地通过QQ群、校园论坛等版块以热贴的形式的很快,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来改变过去公民教育形式单一、覆盖面窄、效果不显著的状况。通过学校网站或学生常去的一些博客、BBS论坛,来建立和完善一批围绕公民教育主题的网页或帖子,并能对论坛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言论和现象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从而使网络环境也能发挥公民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强调教师“为人师表,身高为范”的理念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一言一行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公民素养,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都是代替不了的,而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公民修养。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教好书,还要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平时要确立平等、尊重、宽容的观念,把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判断、理性的主体对待,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师生关系概念,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真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而不是毫无作用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上述,只是本人针对目前高职生的现状及亟需解决的公民教育问题作的一点探讨,而高职生的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从而为我们未来社会茁壮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司会敏.中美高校德育内容之比较.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8):165-166. [2]房耀华.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85-87. [3]刘国习,陈丽华.论高校思想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27-28. [4]王兆景,刘莉.论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255-257
103 浏览 6 回答
215 浏览 3 回答
283 浏览 2 回答
340 浏览 5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6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119 浏览 5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177 浏览 5 回答
124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5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