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高考 作文 1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作文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 方法 。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了。 故事 内容是这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40万赵兵全军覆没。由此看来,似乎是实践更重要。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因此“知行合一”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 口号 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埋头蛮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是,我们看到了某些不良现象,就应去立志将其改善,然后付出行动。 生活中,不乏空喊口号的人,比如某些政府官员,整天叫着降房价,减课业负担等,就是不见实际行动,不来真格的。当然也有不少只知蛮干的人,比如有的学生,只知学习,没有目标,一旦进入社会就晕了,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所以说“知行合一”是一个伟大的观点。 有了志向,就要有切实的行动,知行合一,这个伟大的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它的真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拨通方老师的电话,伴着“嘟嘟”的声音,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喂,你好!我是方晓培,请问你是……?”我们简短地说明了我们的目的。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中途转车多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一群坚强的孩子冒着酷暑为我们目标而奋斗。 说实话,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之前也联系过多次,倒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为他太忙。 来到合肥一中,我们打听了一下,便找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伏案写作的他,办公室很宽敞,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地方都放了各类试卷、书籍。天利三十八套、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干净素雅,戴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眼镜,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之前对他的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 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走进六楼的会议室,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证书安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橱窗里,尽显合肥一中的风采,方老师一直保持着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方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又是教科组组长、科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 方老师:怎么说呢,你热爱一项工作,你就不觉得累,兴趣是最大的兴奋点,我每天不仅要教书,还要弄科研,写论文,我的生活里有多项角色,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记者:在您的多项角色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方老师:地理!因为这是我的根本,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我是八五届安师大国旅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将地理作为我的本职工作。无论是什么事,我都会从地理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带我们学校的学生参 加国际机器人比赛,我们的朋友和对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是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我就画了一张地图,每一场比赛我们的对手朋友各是哪个队,以及详细的作战方略都在图上一目了然,因此我们的条理非常清晰,连胜八场,一个外国小男孩用不熟练的中文说:“中国队,我害怕!”这算是一件我比较自豪的事情吧。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方老师:我的学生喜欢我,我觉得就算我在科研上有什么成就,我带领过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日本代表中国学生进行友好访问,我带的队在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奖等等,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觉得自豪,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记者:您觉得您对您教过的哪些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方老师:合肥一中是安徽最着名的中学,我教过很多在科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有一个人,你们可能更感兴趣,就是许嵩。 记者:许嵩?您是许嵩的老师?就是那个 唱歌 的许嵩?(激动) 方老师:是啊,我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那个孩子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写作,经常没事就写,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 记者:嗯,真的很意外我们今天竟然采访到了许嵩的班主任,我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地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怎么看的呢? 方老师:专业无冷热,在一个专业能做到拔尖,就是最棒的!但是还有一点,专业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方面,要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向前辈学习。遇到新事物要用于面对,不退缩,这样才离成功更近一步。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方老师: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很感谢方老师的精彩回答,听了这么多,我们从中真的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先表达我们的敬意,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您表达一下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吧! 方老师:母校啊!地理系培育了我啊!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学弟、校友越来越好吧,也希望母院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 记者手记:一直以为方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又取得过那么多成绩,肯定会很有架子,可是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发现我们错了,方老师很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貌,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眼睛炯炯有神,深邃而遥远,在谈及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又仿佛是自己私心的杰作,那么幸福地微笑着。听到他的经历,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地理的人,就像他说的,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人一旦涉及到痴迷的事情上,无可救药的爱戴就会现身,因为本性使然,也算是作为个人标签而持续贯彻,只有拥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在说及的时候,如此幸福、甜蜜吧。嘴角扬起的微笑、锵有力的声音和早已被三十六度热气划破的夏日透过他晶莹的汗珠被冻结在那个温馨的上午,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智者对话,与良师为友!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是我对方老师的概括,他的形象和光辉或许远远超过这两个词吧,这是一名真正的地理 爱好 者,这是一名真正的知识的传播者,他是用他生命的本质奏响知识的华章! 相关 文章 : 1.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2. 科技实践活动的材料作文 3. 知行合一与转型发展 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4.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优秀作文3篇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246 浏览 5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
150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167 浏览 2 回答
155 浏览 5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136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4 回答
135 浏览 8 回答
348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