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教学具有中学 语文 教学的共性,但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不同,因而决定了职业学校独特的个性。为此,笔者总结了以下一些符合 语文 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论文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 0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教学具有中学 语文 教学的共性,但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不同,因而决定了职业学校 语文 教学又具独特的个性。因此,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 语文 教师,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接受三年中专教育后就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相对而言这些学生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存在着至少三年的学校教育的差距。高中生毕业之后,通过参加高考可以继续接受三年的大专教育或者是四年的本科教育,可是中专生在完成中专课程之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就业。这样的差距使中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身为中职学校的 语文 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树立岗位意识,也要提高学生的 语文 素养,培养出能说、会写、善于沟通、踏实肯干的职场新人。为此,笔者总结了以下一些符合 语文 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中专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常用字的归纳 在教学中,笔者总结归纳了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要求学生能读会写,熟练掌握这3500字。如:暑假——薯片——警署(常用字)鹰隼——踟 蹰 (次常用宇)。为夯实学生字词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1将这些字词渗透到每一篇 语文 课文中去:在讲解 语文 课文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性、词义;利用教材中的单元练习对所学字词进行检测;利用 语文 练习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帮助学生正字、正音,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便于学生交际沟通。 1_2每个教学单元都对学生进行字词小测,如:指导学生连字成句,连句成文,进行口头作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间接检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每单元都安排字词听写,并要求学生把写错的字词多写多练。这些强化训练有助于夯实学生 语文 基础知识,充实学生课余时间。 1.3把字词测试成绩融入到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之中。 语文 技能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字词成绩也占相应的比重,技能成绩不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也不及格。使学生更加重视 语文 技能,积极学习字词、学习写作、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2把讲授文言文、诗词作为提高学生整体 语文 素养的切入点 语文 是一门工具学科。叶圣陶先生强调 语文 学科应该成为每个人能够熟练运用的,为生活服务的'~种工具学科。很多人觉得中专学生素质不高,水平太低,其实是因为中专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很多时候中专生无法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第一时间领会领导意图表述不清楚,词不达意;无法读懂、读透文件内涵。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诗词中流动着美好的词汇和意境。笔者相信,通过语言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 语文 的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如电美、装潢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多客户只是通过语言表述就希望设计师能用软件勾画出理想的效果,如同诗词含蓄的特点和意象的作用,白描的作用。旅游专业的学生讲解导游词的时候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古典诗词基础。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正是希望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因此,笔者通过让学生:接触——感知——认知——反思——模仿——创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达到独立成文的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2.1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结合作家介绍、背景介绍、相关典故介绍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每节介绍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古典故事。 2-2适当淡化古典诗词知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古典诗词知识较晦涩难懂且实际应用机会不大,可以适当淡化。 2.3涉及到文言文教学时,注重文意讲解,不必逐字逐句细究。这种做法也是当下 语文 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趋势。 2.4选讲经典文言文课文,不搞“大而全”式的教学且要筛选对中专生普遍水平而言难易适中的课文来介绍。 2.5激励学生背诵经典篇目,如《石头城》、《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这样有利于将来学生就业时能够不在起跑线上输给大专生和本科生。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富于文采的文章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是如此道理。 3在 语文 课上要侧重对学生进行敢说训练、自我介绍训练和求职口才训练 为了把讲练结合落到实处,}BiJ[I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落到实处,我每节课都要进行口语训练,先指导方法技巧,由学生进行练习,然后针对学生实训的结果点评、指导,学生再练习。经过反复的“讲——练——评——练”过程之后,学生完全可以大方得体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通过语言展示自己,亦能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应对突发问题。在 语文 课堂上,学生收获了 语文 基础知识也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要区别对待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 学生在学习 语文 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如何接收信息、处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写作就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 在指导基础写作时,我意识到为学生介绍写作方法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容易上手,条理清晰。写作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从主题选取、内容的筛选、语言设计、结构安排到突出文种特色、写作特色等方面都要交代清楚,便于学生操作,避免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还要就学生易出现的如跑题、主次不分、选取例子不当、论点不鲜明、语句冗长乏味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训练。在训练中可以选取错误选文片段作为反面例子,进而指出其错误和不当之处。设计写作训练时还可以令学生尝试写短文再以此拓展开来形成全面成熟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降低写作难度。 在指导应用文写作时要先给出各应用文种精当的概念,其次要明确具体的指出各文种的写法,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开端。应用文写作与基础写作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极为重视格式和措辞,因其要根据不同发文机关、发文对象来写作,所以有许多具体的要求。在设计应用文写作部分时必须有范文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写作重点之处要突出讲解,还要大量使用例子。如《会议通知》、《停水通知》、《放假通知》。我在已往上课时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讲完了理论和例文,让学生自己练习,最后学生们交上来的文章几乎一样,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理论讲得太多,例文讲得太少,学生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例文的实质和特点,只有照猫画虎,千篇一律,对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例文数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考,渐渐体会到这些例文的语言运用,惺慢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写出具有不同语言特色的应用文。
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的融合之路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也由此步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其势必会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继而引发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需要教育的全面革新:观念变革是先导、组织创新是载体、教育实施是途径、制度革新是保障。探索信息化下教育变革的道路,必将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带来无限生机。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变革;应对措施;融合之路一、信息化教育的提出与必要性自上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教育面向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立,和教育信息化硬件化境已经初具规模。信息化教育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战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需求,其主要是认识、了解信息化技术知识,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道德,是促进信息社会化的必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应当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而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则有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其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不仅从深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让学生增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和性格问题,方便了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水平,而且拓宽了教育的发展范围,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有所转移,学生自学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哟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自我素质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再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潮流,使新的教学技术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来真正地做到,挖掘,培养,肩负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教育信息化必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二、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影响当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迎面袭来时,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方面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及有效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我国教育必将迎来深刻的变革,而这决不简单表现为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既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迎接这一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面向社会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对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会经常教育学生善于利用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二)推动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许多就业者,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进学校才能获取知识,如网络教育、网校培训和各类学习网站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三)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总是单一、枯燥、乏味、静止的。但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系统增加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利用其音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优势来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教学方法上, 如将讲授的特点和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讲授演播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的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等等。三、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持弱化甚至否定信息技术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实践证明,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符合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在信息时代,不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巨大作用的课程改革必定是低效和失败的。信息技术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交互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一)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支撑。信息时代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通过检索、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信息,实现主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更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自由探索和创造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加强课堂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使学生获得与现实社会较为接近的体验,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材形式的变革。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师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教学活动采取"学生学,教师导"的方法,从而摒弃以往"先生讲,学生听"的方法,突破时空限制,赋予现代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广域性特征,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传统的教育中,课本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学习方式则以听取教师讲授为主。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选择力,以及搜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传统的教材仅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及人格建构的范例与中介,可被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所代替。(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要求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问题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确保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采用信息技术,改变过去课程评价偏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综合考量学生情绪、注意、参与、交往、思维、生成等状态因素,建立发展性的、非等级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四)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改善教学管理和信息资源环境。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各种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资源环境应运而生,如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用于教学管理和教育设施管理的各种信息系统,从而加快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五)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育与信息产业融合。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大大促进了教育理论创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应用,有力地促进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产业和教育理论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发展机遇。四、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变革—融合之路(一)观念变革——走向融合的先导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这么多年了,无论什么场合,也不论是领导、专家还是教师,都在讲观念变革。无疑,大家都意识到了观念变革的重要性。但是,到底需要变革哪些观念,变革到哪儿才算到位,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也不求甚解。转变观念似乎成了一句口号。而在实际应用中,多数的校长和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拿信息技术用来为“应试教育”服务。观念和行动的落差,实际上反映了观念转变并未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自然是走向融合的先导。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本质上是“教育”意义上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明确,信息技术无论发展多块,多么先进,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要“以人为本”。同时,应当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不仅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更变革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学生的未来,教育工作者除了适应、学习别无选择,如果一味排斥,那么我们极有可能会被未来的教育淘汰。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他们是学习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课堂的形态已延伸到课外,家庭、社会都参与其中;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积极参与教学;课程形态也发生了转变,资源型教学使得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学生的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由“高分数”转向“高素质”。教育工作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变革的呼唤,跟踪学习最新技术,与时俱进地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奠定思想基础。(二)组织创新——走向融合的载体与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组织各环节的变革与创新。走向全面融合,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通过情境设学科交叉、信息获取、开放交互、民主讨论、协作互助、作品生成等方式,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要实现这样的融合,首先要对教学组织形态进行创新。举例来说,课堂不能仅仅限于40分钟或45分钟,要根据活动要求,交由教师与学生自主安排。如果人为限定课堂时间,必然打断师生的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活动随时可能发生,无论在学校、家庭、社区甚或行进的路上,而信息技术也支持这样的变革,移动终端设备的大量应用,使实时教学成为可能。其次,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往传统教学的单一组织形式往往把学生当做“规格”和“型号”完全相同的“材料”进行批量加工。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体来说数字化的环境都能使其“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目前,可以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基于能力差异的分组教学、基于合作的分组教学、基于个别指导的开放教学、基于学校互动的协同教学、网络化教学、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等等。当然最好是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应用,才会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三)教育实施——走向融合的途径老师与家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快捷,是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动态信息发送给学生家长,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目前,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平台,也是父母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方法。对学生而言,手机或互联网是学生成长时期的完整笔记,是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正确指导的有效桥梁。对家长而言,手机或互联网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和课堂培训的有效渠道。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对学校而言,手机或互联网是实现家校联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四)制度革新——走向融合的保障调查发现,教学改革方案确定后,只有16%的教师能自觉进行教学改革。观念是内隐的,行为是外在的,而制度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和调控,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和支撑。三个层面应该整体联动,促进整个教学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不会自然发生,必须有强制力的约束和规范,因而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从制度上引导或规范教师进行教学的创新。走向融合,离不开人力、物理、精力、信息等资源。换一种角度看,制度实际上是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规范、组合与调控。没有制度作保证,理念再先进也不会落实,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技术再先进,也会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制度同时也是一套分类与激励机制,它对教学中的组织和个人予以分类,赋予一定的角色、地位、责任和权利,形成层级和差别。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和个人不断向上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与个人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制度的革新要以前述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为框架,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建立新型的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管理制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督查和调控。新型的教学制度应减少行政指令和行政干预,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第三方教学评估机制、督使学校自我检查与评估,开展校本培训;筹建专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中心,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供咨询;建立与新型教学一致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变革。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因为它涉及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升学考试制度等等的变革。任何变革都不会轻松,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需要切实的行动。行动需要观念变革的引领,需要制度变革的规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勇气。五、结束语教育信息化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紧密关联。教育信息化赋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时代特色----即信息技术作用于课程改革各个方面、环节。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机遇和困难,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研究新形势,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制定新举措,积极主动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局面。没有教育信息化,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形同虚设,无法实现。课程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创新任务。同时,课程改革还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只有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在融合的基础上再融合,如此反复,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优化耦合,共振创新,相得益彰。
中职语文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
摘要 :当今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中职生基础薄弱,认识偏激,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中职教材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呆板单调。本文结合学生特点,根据专业需要提出了改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中职语文;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语文是中职学校一门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决定着中职生培养目标能否尽快实现。近几年中职语文教学已有很大进步,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1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薄弱,认识偏激,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并且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困难越积越多,学习兴趣几乎殆尽。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后进生,来学校的第一天就破罐子破摔;有些学生认为读中职学校是来学一技之长的,语文与技术毫不相关,古文、诗歌、散文、戏曲更是与技术扒竿子打不着,因此就拒绝学习语文,更别说产生兴趣和动力了,这些偏激的认识对语文的学习极其不利。
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目前中职语文教材是各专业通用的,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专业的需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现状、学生的实际。学生听无趣、学无用、看无意,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尺讲台、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呆板单调。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师的上课状态是“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两摞作业前秉烛夜战,一块黑板前埋头苦写”,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上课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看小说、有的听歌曲,经常打断正常课堂秩序。教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课堂缺乏生机活力,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会明显。
2改进策略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补基础、纠认识、引兴趣、强动力。学生基础薄弱就应该想办法补,像中药用药一样,缺什么补什么,要坚定他们通过补课就能跟上进度的自信心,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只有将薄弱环节补上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初入学校,先补基础。笔者建议一升入职高,就先用2个月的时间补习基础,然后再开始正式讲授课本。这样再上起课来,学生会拼会读,学习积极性才会回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恶补以后基础仍然不好的学生更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的鼓励,他们才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根据学生特长组织学习活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中职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建议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与竞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纠正自己是后进生的错误认识,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针对“中职生用不用学习语文”这个问题,老师要用实例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大讨论,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对其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的。真正改变语文与专业课毫不相关的错误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升。
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小说单元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验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诗歌单元时,对于需要背诵的篇目,可开展朗读者竞赛;学习美文单元时,可以开展《百家讲坛》比赛;学习应用文写作单元时,可设置学生未来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境来完成教学。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进而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合专业需要,多样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彰显专业特色。中职语文教学要为专业服务。教师应按照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以游记类文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生动的风景名胜知识,定会对专业课学习有极大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以经典名著、神话、通话、儿歌等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动的描述能力;烹饪专业学生安排《介绍》类阅读,介绍每道菜的制作流程等等。这样,语文学习与各专业的学习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当然,各个专业的语文教材也会有相同的部分。《求职信》与《应聘》是各专业都必须开设的教学单元,可以模拟各专业的招聘情境,安排《求职信》与《应聘》单元的对应知识,通过虚拟情境,进行训练,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觉,有了一定的真实感,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引入信息化手段,改革呆板单调的教学模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尝试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课前,QQ布置作业,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课堂采用红蜘蛛教学系统及微课;课后QQ、微信交流)的基础上,实施“明确任务—操作示范—合作学习—展示评价”的“四步”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①明确任务———由教师完成,把需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交代清楚,使学生有的放矢。②操作示范———围绕知识点,教师给出学习示范,使学生知道要怎样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③合作探究———采用小组合作,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互帮互励,共同完成目标任务。④展示评价———各小组展示学习效果并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教师、学生和自己的课堂评价。这样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机会,有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生生互相沟通交流的情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目前笔者的这一做法已经在全校推广。
结合所教专业,进行选择性的语文教学。针对旅游班,笔者把游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用生动的风景名胜知识陶冶学生;对于学前班,笔者把经典名著、儿歌等作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文学艺术修养。在讲《求职信》与《应聘》部分时,笔者模拟旅游专业和学前专业的招聘情境,通过虚拟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假如每位中职教师都能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讲授语文课的话,相信中职语文教学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邵永良.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2]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05 浏览 6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
341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64 浏览 3 回答
315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205 浏览 6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3 回答
245 浏览 4 回答
18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