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问题:第幕第场:始三巫美即丑恶丑即美表明恶善都同存第二场:军曹叙述叛徒奸恶麦克白英勇再美丑相连表明美丑随调换邓肯说:所失尊贵麦克白所指打败叛徒考特爵士所失表面意思指爵位连接幕四场马尔康:坦白供认叛逆请求您宽恕罪恶并且表示深切悔恨考特已经悔改所失除爵位贪欲野杀些应邓肯前所说麦克白灵魂部第三场:麦克白说:我没见阴郁光明麦克白说第句两立形容词再同现随班柯说:应胡须却使我敢相信 立三巫消失麦克白说:消失空气像形体东西却像呼吸融化风处隐喻安格斯通报麦克白获爵位班柯说:魔鬼居说真 魔鬼西文狡诈总说半真半假用半真迷惑用半假引诱所表现语真真假假两面性说语处恶些文提自班柯第三场:魔鬼要陷害我起见往往故意向我说真事情取我信任重要关我便堕入圈套第四场:考特死前突变视死归坦白供认请求宽恕深切悔恨坏响应美丑说第五场:麦克白夫说:用凶恶残忍自顶至踵贯注我全身些杀助手形躯体散满空间处找寻非作恶机都魔鬼已经处证据比喻第六场班柯说:檐梁间、墙屋角鸟安置吊床摇篮本说美丽东西美丑说隐喻所险恶第二幕第三场:门房说:定讲起暧昧含糊家伙同站两面再提比班柯知王杀说句:论都太惨面应麦克白夫句:我房另面影射恶所道纳本说:笑脸都暗藏着利刃暗指麦克白夫善恶两面第幕7场麦克白说:奸诈必须罩虚伪笑脸第四场:洛斯说:难道黑夜已经统治切面却边黑暗所笼罩再体现恶处些第问题处楼主要都连接起第二问题:(容易)文章第幕第场巫丙说:共同见麦克白麦克白没场没见巫代表魔鬼巫已经找问愧魔鬼即使找拿奈何说麦克白已经追寻更权力贪欲已经蠢蠢欲才引巫找麦克白听三巫给预言显十惊讶班柯说:军您吃惊班柯却些预言玩笑屑顾麦克白巫发问证明些真吃惊些真像文所说麦克白野早已经胸发芽等着给浇灌魅惑语发现自思三东西语道破惊慌已巫消失麦克白说:我倒希望再留麦克白班柯发现部预言真班柯说:魔鬼说真麦克白则完全相信三巫文提请楼主自节选实太班柯说魔鬼诡计麦克白完全没听进幻想未甚至没注意等意旨两第四场邓肯说:世没种脸探察居;我所曾经绝信任本说给考特接着考特失切麦克白都继承现麦克白邓肯信任能脸探查居暗示麦克白杀第四场面麦克白发现马尔康肯勃兰亲王马尔康起杀虽嘴说敢手害怕光明点点良谴责已经抑制煽起蕴藏已久欲望第五场麦克白给夫信给些魔鬼使徒些巫高评价证明已经同流合污才赏识麦克白妻像亚妻夏娃更容易魔鬼用美丽高贵实诱惑麦克白没完全丧失良候妻已经魔鬼棋第五场第自段结尾处句:让我用舌尖勇气麦克白夫说点圣经处雅各书3:6写着:舌火、我百体、舌罪恶世界、能污秽全身、能命轮点起.并且狱点着麦克白夫要用罪恶毒蛇舌引诱麦克白面麦克白夫说类似楼主文章要写按解释麦克白第七场说:要干完快点干句名句整自段【麦克白】名段面毒药投入酒杯结自饮酖死影射哈姆雷特叔父死暗指麦克白场段句:没种力量鞭策我实现自意图我跃跃欲试野却顾切驱着我冒颠踬危险体现麦克白虽欲望高却仅点点良拉住没完全疯狂面我给些节选麦克白其夫看麦克白转变麦克白:我要进行件事情吧(麦克白本身想手)麦克白夫:难道自沉浸面种希望醉妄想让我敢永远跟随我想要面(麦克白夫用激激麦克白)麦克白:要男汉做事我都敢做;没比我更胆量(麦克白激虽没杀决已经放所谓尊严肯承认自懦夫)麦克白夫:候论间点都曾给手便却居决意要实现愿望;现机失勇气(理性析告诉麦克白手机)我看着我脸微笑候柔软嫩嘴摘我乳脑袋砸碎(麦克白夫再要激怒丈夫说自比丈夫勇气)麦克白:假我失败——(犹豫已经摇再顽抗)麦克白夫:我失败要集全副勇气我决失败(面给些理性思维激缓麦克白说服)麦克白:要我睡寝室两身涂抹些血迹且用刀家相信真干事(已经蠢蠢欲始主意)麦克白夫:等死讯传我假意装号啕痛哭谁敢相信(看丈夫终于钩高兴迎合丈夫)麦克白:我决已定(完全摇且放决)第二幕第场麦克白说:柄着我手刀...杀恶念使我看见种异象麦克白已经堕落表示魔鬼越越启示第二场麦克白听许幻想虽已经杀害怕良谴责段许例都麦克白听幻声楼主请自摘录麦克白说许谎让马尔康麦克德夫背弑父弑君罪名却没像先前犹豫没担惊受怕旁白说明麦克白已经再畏惧已经完全堕落第三幕场间麦克白旁白说明堕落:单单做步算总要现状确定巩固起才仅杀王邓肯想斩草除根连能威胁自班柯都要起杀掉且并犹豫答完自写花四请楼主采纳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9相关范例编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一、序论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三、结论
一、引言 对麦克白的悲剧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在国内,麦克白的形象和社会悲剧性质的阐释在历来的《麦克白》研究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麦克白》研究中“社会悲剧说”影响最大,且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国内相当一批研究者持此看法。研究者普遍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在于野心战胜了善良的天性。莎氏批判了现实世界存在的野心的强烈腐蚀作用,肯定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呼唤和肯定了“良知”,指出野心同仁爱是势不两立的;仁爱是人的“天性”,残暴是违反“人性”的。麦克白是“人性化”的暴君。他曾为理想而斗争,只是由于理想变质为野心才发展为万恶不赦的杀人犯。这实际上是他双重人格的真实表现。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无限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如果仅仅认为这是一出命运悲剧,那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麦克白内在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上激化了的尖锐的客观现实矛盾在他内心刮起的风暴。悲剧的全部内容并不限于个人的命运,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宫廷斗争、宫廷矛盾的一个普遍规律和公式。莎士比亚揭示权势欲望使人毁灭的同时,也深刻地描写了暴君、暴政毁灭社稷,给社会、人民带来的灾难。它显示的是人民的灾难、人民命运的多舛,通过大胆揭示悲惨、恐怖的社会图景和生活气氛来反映时代的本质。麦克白的罪恶既是社会的重大灾难,又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展现的是英国封建暴政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下的人民的处境,反映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遥远距离。所以,“麦克白这一人物形象是政治冒险家兼野心家的艺术概括”,其形象非常明显地构成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鲜明特点。 在国外:14世纪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最初萌芽,然后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国家。这场社会性质的政治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与封建制度的精神枷锁——教会独裁直面战斗。文学,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斗争的有力武器。许多作家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创作作品,以独到的视角和超越时代束缚的精神内涵,给予了封建教会以有力的打击。在这个时候,莎士比亚应运而生,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西方研究者认为,《麦克白》是三个因素的结合体:莎士比亚——古典西方(英国)传统戏剧文本;实验性小剧场——当今西方(泛指欧美)现代戏剧(而非传统)的样式。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看莎士比亚的著作。近年来也有人从“语言的悲剧”角度和比较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麦克白悲剧的根源,给《麦克白》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麦克白斯夫妇是野心家的形象,他们的野心和行动是黑暗势力包围、蛊惑的结果。麦克白身上有人性和魔性之间的激烈冲突,人性的沦落和人生价值的丧失,读者对麦克白憎恨和恐惧的同时,又表示了同情和怜悯,显示出人的渺小与卑微。 中西方在研究悲剧的方法上有所区别:中国悲剧冲突的基础重在伦理道德引发的矛盾,而西方悲剧冲突的基础主要表现人物与命运、性格、社会的抗争上;西方悲剧人物多是身居高位的伟大人物,中国悲剧则既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也有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中西悲剧都具有能引起观众思考、怜悯的“悲剧快感”,形成中西悲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国家不同的政巍⒕眉拔幕肪场?麦克白悲剧的发生存在着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他天性中的野心欲望、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他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悲剧 ,也是性格悲剧。 二、莎士比亚及其悲剧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尽管他只活了不算长的52年,但他却留下了37篇伟大而不朽的剧本以及2部长诗和154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The Sonnets),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代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是当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席剧作家,此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当权时期,也是英国拓展海上霸权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时代”,这就足以显示莎士比亚受人推崇的程度,直到400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尤存。莎士比亚的剧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想象力,而其对人物心性的描写和强烈生命力的刻画更可以使我们去探索人类的内在精神的无限性。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就是这样的。它们是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1601~1607)完成的。在这一时期其创作风格从第一时期(1590-1600)的乐观明快转为悲观抑郁,创作思想从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转而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而《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浓缩、最激烈的一部更具“纯粹”的悲剧特性的悲剧。塑造的主人公是雄心勃勃地想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这部悲剧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它描述的历史上不鲜见的阴谋篡位的故事,而且是因为它对于麦克白这个本性并非大恶却做出大恶之事的人物的性格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的内心的细致入微的剖析。《麦克白》这一部悲剧有别于另三部不朽悲剧:《奥塞罗》中悲剧的成因是伊阿古这个人的挑拨和奥塞罗本身性格的缺陷——嫉妒;《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的结局也是基于人性本身的弱点:前者的虚荣,后者的优柔寡断与忧郁多思。相对而言,《麦克白》悲剧的产生,虽则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欲望与其妻子恶意的怂恿,但是却更多的体现了宿命的因素,而这个因素使麦克白最后的死更具悲剧色彩。在平常我们也并不觉得那些“小小的”缺失有什么大不了的,是的,就一般人的生活,这些缺点只是人们无伤大雅的个人特质,但是,倘若位高如君王——国民之楷模,那么所涉及的范围便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了。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世界戏剧史、诗歌史上的瑰宝,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广博辽阔,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凭借他的天才造物赋形,但这种创造毕竟不像神的造物那样,可以无中生有。从诗人天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诗人生活体验的深厚积淀,感知到多种文化对他的孕育。 三、麦克白人格分析 不安分的天性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 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是由环境造成的“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预言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但是通过文本中关于麦克白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本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也正是这不安分的本性最终决定了麦克白的堕落。作品中麦克白夫人准确地描述了麦克白,“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可见麦克白天性中就存在着巨大的不安分,他即使没有女巫的预言,妻子的唆使也终会暴发出来,“跃跃欲试的野心”总有一天会扫除一切思想道德的障碍展露在白昼,没有外的推动,麦克白也必然会走上“弑君”之路。 麦克白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根据当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制,他也拥有王室继承权,更重要的是在“征讨叛逆”“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可谓功高盖主,邓肯都感叹道,“你的功劳太超越寻常了,飞得最快的报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点,那么也许我可以按照适当的名分,给你应得的感谢和酬劳;现在我只能这样说,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而麦克白当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要使他的功绩与名分相当,那也只有国王一职了。邓肯显然深切地感到了麦克白对他王室的威胁,所以才会在接见麦克白的同时,急忙宣布立长子“玛尔康为王储,封为肯勃兰亲王”。邓肯这一行为,无疑在麦克白强烈燃烧的欲望上,跃跃欲试的野心中泼了一盆冷水,破灭了麦克白用“正当的手段”满足野心的希望,扼杀了麦克白“也许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的想法。可他天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欲望很大”又想做“非分的攫夺”,邓肯的一盆冷水在麦克白野心的驱使、欲望的膨胀下反而使火烧的更烈,就像风可以熄灭小小的火花,却会使狂野的大火越燃越烈一样。天性中无法克制的野心和欲望,必然使其走上“弑君”之路。 还有很多学者都把麦克白“弑君”一举归罪于麦克白夫人的鼓动,认为麦克白夫人若善良地劝阻麦克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其实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到了16世纪末期,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邪恶欲望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相信,只有爬上至高的权位,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占有金钱 和名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此,他们不惜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与权利为代价,甚至不惜双手沾满鲜血。面对这“美即丑恶丑恶即美”的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丑恶吞噬美好,美好向丑恶降服的社会悲剧,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忧郁。他再也不能像当年创作《亨利四世》那样去描画浪子回头的贤君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写《查理三世》时为了暴露恶棍而刻画恶棍典型了。他现在要表现的是权欲和野心竟会使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恶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我们说莎士比亚着重要展现的是人性的恶以及由这恶所导致的悲剧,所以,我们说,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 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使他成了嗜杀成性的暴君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行为不成为悲剧”[12](P314),主张通过行为表现人物。试分析麦克白悲剧过程中的三次较大罪恶行为,如果说麦克白“弑君”时还曾有一丝怜悯之心,犹豫不决,在暗杀班戈父子时已只剩下残酷了,而在屠杀麦克德夫一家时更把残酷狂暴之情暴露无遗。从一个“有太多人情味”的人到一个“残忍狂暴”的暴君,这难道是一个有懊悔之心的人的必然结果吗?一个有深深懊悔之情的人怎么会一次次地以残暴继续残暴,以罪恶掩饰罪恶,显然从始至终麦克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有过懊悔。那些认为麦克白一直处于懊悔之中乃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认为麦克白的悲剧就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在内心还有着“怜悯心”,充斥着懊悔感的评论者,显然没有看清麦克白内心的本质。 我们说其实麦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麦克白深深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他继续他的罪恶只为对得起以前的罪恶,所以他必须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以前用罪恶得来的一切,这必然使麦克白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疯狂,终成为一个嗜杀成性的疯狂的暴君。 综上所述,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四、结束语 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是真实的、是活着的,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因此,他总能震撼我们,让我们去思考。麦克白一生由兴衰交织而成。欲望带来的兴,因此令人满足,却也容易地导致了他迷失方向而走向衰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起伏,更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带给我们的启发,不只是我们的行事方针,也会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其文学作品的哲学内容,也指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是的,因为麦克白的一些想法和思想在当时是不被人接受的。所以才会遭到一些谩骂。
摘要:“激情洋溢,巨人辈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质,莎士比亚作为这个时代杰出的反映者,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麦克白就是其中之一。麦克白作为大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是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篡位者,是一个罪不容赦的罪人。不同于西方悲剧传统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反面悲剧人物。本文立足于剧本,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悲剧性和意义。 关键词:麦克白,人物形象,心理,人性,悲剧性,意义 概述: “现在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是熟悉人类的,他在这一方面是如此出类拔萃,以至无愧被公正地称为人类心灵道德大师。”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大量巨人形象,他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技巧是难以企及的,本文选取他的四大悲剧中的《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进行简要分析。麦克白本是一个保卫国家的英雄,因为女巫的预言,对命运发起了挑战,一步步成为了一个弑君篡位、残杀无辜的反面形象,最后在众叛亲离之中走向毁灭。本文从麦克白的心理变化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他的悲剧性,并且认为作者对麦克白的反面悲剧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更加有力的表达效果。 一:从弗洛伊德三个人格模式分析麦克白心理 弗罗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从第一幕的第三场女巫的出现,对麦克白未来的预言,考特爵士封号的降临,使麦克白相信了女巫的说辞,“葛莱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荣还在后面。”这里充分体现了麦克白的野心和原始欲望。而内疚感体现了他的超我。从剧中第一幕第四场读者可以看出:“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 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就算干下的事会让眼睛不敢卒睹。这里星星是他的超我的具象化体现。在这段独白中,他的本我正试图逃脱超我的审查和惩罚。 事实上,麦克白的本我不止一次的想要掩盖他的超我。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阳告麦克白的弑君重罪……可是麦克白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虽然他内心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却被自己的欲望驱使着走向罪恶的源头。从第二幕的第一场:“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漏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我正在这儿威胁他的生命,他却在那人活得好好的。在紧张的行动中间言语不过是一口冷气。我去,就这么干;钟声在招引我。不要听他。邓肯,这是召唤你上天或者下地狱的丧钟。”他内心的不安与害怕致使他产生一次又一次恐怖的错觉。然而,还是被内心邪恶的意愿所蛊惑。最终走向弑君的罪恶深渊。 在杀害邓肯的同时,他也杀害了自己的睡眠。“他长叹:那打门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点点的声音都会吓得我心惊肉跳。这是什么手,嘿!他们要挖出我的眼睛。”他饱受着罪恶感的折磨而惴惴不安。这时候他的超我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为了掩饰以前的罪恶,他选择了用更大的罪恶来维护自己所得的一切。从而导致麦克白这个有着强烈的是非观的人在弑君之后又犯下杀友屠幼之罪。而再次的嗜杀成性的麦克白,没有了原有的罪恶和恐惧。他只是维护着他至高无上的王权。而这一切的行为只是他自我的表现。 在一系列的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他不断寻求自我想要从中调和。但悲哀的是,自我的不够强大使自己一步一步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形成了他罪恶的自我观念。并最终失去自我。加深了戏剧的悲剧性。 二.麦克白---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作为莎翁笔下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但他弑君的罪恶,让人对他产生悲悯的同时不禁有更些感慨。我认为麦克白的悲剧源于人性的弱点。 麦克白原本是个受人尊敬的将军,战无不胜。人都是有欲望的,他也会想得到更大的权利。但欲望也需要催化,在没有催化的时候,这份野心不会轻易展露出来。对于三个女巫的预言,麦克白是有所怀疑的,然在他得胜归来之际,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一一麦克白成为了考特爵士。在这之后,麦克白对于至高权力的欲望开始被催化、慢慢膨胀。麦克白借助着女巫们的预言,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他对预言的深信不疑,其实是把预言当做他夺取权力的底气,这里是人性的第一个弱点。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麦克白被封考特爵士后,他希望女巫的第二个预言能够实现,他渴望国王的冠冕与权杖,即使现任国王是他的表哥。 当得知自己有可能成为国王之后,麦克白心里还是有点犹豫,心中的善恶开始交锋。然而,他此时还是更想要当国王,只是催化还不够。于是,麦克白夫人站了出来,不断劝说麦克白弑君,此时麦克白的欲望被催化到了极致,他和麦克白夫人一起杀害了邓肯,犯下了弑君大罪,这里是人性的第二个弱点。当心中充斥欲望后,极易受他人挑唆。那个时候的麦克白只是需要一个人帮他分担罪恶,即使那个人不是麦克白夫人,他最终也会下手的。只是麦克白夫人他更为信任,使得他受挑唆的影响更大,犹豫的时间更短而已。 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的王位,患得即会患失。麦克白在弑君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生活在了失去王位以及杀人的恐惧之中,只能用下一个噩梦,填补上一个噩梦的空虚,麦克白夫人也是一样。欲望并不能泯灭人尚存的良知。当一个人的欲望通过非常手段得以满足后,良知开始占据上风。只是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有所不同,恐惧使麦克白夫人噩梦缠身,夜不能寐,最终发了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麦克白,恐惧却使他更为疯狂暴戾,最终的结局也更为悲惨。 在某种意义上,麦克白的悲剧早已经被女巫预言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个预言。首先,三个女巫的预言为麦克白的沉沦做足了铺垫,为麦克白植入了一颗可怕的种子;其次,在麦克白夫人的唆使下,麦克白鼓足勇气杀了邓肯,自此麦克白走上了邪恶的道路,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麦克白的野心,女巫的欲言使他有了为恶的动力,但是同时班柯也听了女巫的预言,可是班柯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立场,这个对比明显地表现了麦克白的悲剧是由他一手酿成的;麦克白夫人确实怂恿他杀了邓肯,但班柯之死是麦克白一人所为,并且麦克白还杀了其他无辜的人。从这可以看出,麦克白残忍的杀戮实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麦克白的悲剧的产生还是由于他自己。 我觉得贪婪的欲望,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麦克白,就好比是人性的弱点,看我们怎么有效地去遏制了。 三.麦克白的悲剧性—迷路的人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他弑君篡位,凶狠残暴…似乎世间所有的坏的词语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对于他的死亡,并没有大快人心,反而让人感到有些悲悯。深究其缘由,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迷路人罢了! 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麦克白身份尊贵,身为王室贵族,自己又军功赫赫,心内隐隐觊觎那近在咫尺的王位。他是一位野心家,然而在他遇见三个女巫之前,他的野心并未展露出来。当他听见女巫预言后,深埋心里的那丝丝欲望开始发酵,他的野心开始浮出水面。随着王位距离的拉远,他开始浮躁。现实的难题、内心的欲望,他纠结着,对于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开始有些混乱。最后,在内心善与恶的交接之下,他遵从了内心的欲望,他开始迷路了。麦克白夫人很了解他丈夫,在麦克白一再退缩时,她敦促着,用力的把他向迷失的方向推着。弑君计划开始了,那满手的血告诉麦克白,他再也走不回来了。弑君以后,他再也得不到睡眠,再也无法面对自己。他看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说:大洋里所有的水都无法洗净这双手,倒要把水染得殷红。 在迷失的路上快到终点时,他感慨:“自己不过是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内心麻木,这人生在走下去,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书中其实有提到“迷路的人的说法”。赫卡特第一次出场时,就称麦克白为“迷路的儿子”,“…你们所做的一切,更糟糕的是,不过是为了一个迷路的儿子,他残忍恶毒,怨天尤人,如同凡夫俗子,珍爱的并不是你们,而是他的私刑。”在有些学者看来,赫卡特是异教代表,对异教徒而言,麦克白不过是暂时偏离了上帝之路,最终还是要回到正路上去的,而且他追求的只是自己的私利,所以与他们并不同路,更不是他们的同类。但此文的“迷路”并不是指麦克白在所谓正教与异教之间的纠葛,而是其迷失在权欲下,走错的进程。从某一方面来说,读者对于麦克白的同情和谅解,何尝又不是其“迷路的人”的形象。 那最终麦克白有没有回到正轨上,是有的。他在死前的最后一秒,仍积极捍卫自己用鲜血堆积的王位。对于手上所沾染的鲜血,他已经变得麻木,似乎已经治好了刚登上王位的“恐惧”,又或许是习惯了那恐惧。但迷路的终点,是解脱。是安心的睡一觉,不会被噩梦侵扰;是终于告别这喧哗的世界;是终于可以同死去的人同在。 定义为悲剧的《麦克白》,作为悲剧人物的麦克白,最后留在读者心里的,也就是个可怜人。他,一步一步,走向那权欲的最高峰。站在山顶,本可以看得更远,但他无暇去顾及那些景色,内心被爬山时踹下山脚的人们占据着,被担心后来者的恐惧占据着,原来,身在高处除了指点江山外,所剩下的唯有孤独。 四.麦克白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麦克白》这部戏剧的一大特点是其中所塑造的麦克白、邓肯、马尔康等人物形象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麦克白弑君以及最后被马尔康所杀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上的麦克白原是苏格兰莫瑞地区贵族,因邓肯一世统治后期征战不断,与境内外多地发生冲突,引发不满,故在莫瑞交战时,邓肯一世被杀。麦克白以王室后裔身份继任苏格兰国王,在位十七年,最后被邓肯一世之子马尔康所杀。而戏剧中的麦克白本是战功赫赫的英雄,被女巫的预言勾起权欲和野心,在妻子的鼓动下弑君,又派人暗杀班柯父子,后来更是以及其残酷暴虐的方式杀害了麦克德夫的家眷。他因女巫的预言而担忧恐惧,于是不断铲除异己,在杀戮中逐渐变得麻木,直至最终被马尔康所杀。戏剧《麦克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弑君篡位的故事,主人公麦克白雄心勃勃地想发展、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麦克白的堕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所表现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在权欲与野心的驱使下变成了一个杀戮成性、残暴不仁的恶棍。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展现的人性的恶以及这种恶所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之所以要将麦克白塑造成一个被权欲控制的暴君形象,是由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人欲横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莎士比亚诞生于16世纪60年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蓬勃展开的时候。对于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恶的本性也开始膨胀。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发展和派生出了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欲望的膨胀激发了人们对金钱、名利、权力的狂热,使人丧失了美好的德行与理性,从而引发种种血腥的罪恶。莎士比亚正是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势利对人性的毁灭,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领悟到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于是,《麦克白》便应运而生,在抨击人性的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有些时候,读者对于书中主人公的同情何尝又不是因为触动了心理的那一点。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麦克白。或许今天的麦克白,就是明日被心理欲望驱使的不折手段的自己。斯人已逝,生活仍在继续。悲剧给人的感悟,牢记在心,好好走路,不要迷路了。
279 浏览 7 回答
119 浏览 7 回答
133 浏览 4 回答
118 浏览 1 回答
168 浏览 4 回答
92 浏览 6 回答
124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120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3 回答
166 浏览 7 回答
261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3 回答
25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