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花正顺序开放,新叶青翠欲滴,小鸟叽喳好奇,温柔的风扑面而来。
岁月就这样,带我们又来到了一年清明。
清明——这两个字多好。
看那“清”字,青草一片,在水一旁,透露出春的气息。
而那“明”字,因日月交相辉映,使人眼前一亮,黑暗和蒙昧告退了,大地被光明覆盖。
清明时节,是春气萌动热烈的时节,敬祖,寻根,怀念,惜春,它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故乡、故人、故事,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跃然于眼前,而清明,给了思念最郑重的仪式感。
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主题征文活动“清明时节”,向每一个远行的生命行礼,相聚和别离的命题,在今天再次开启。
在繁忙的日子里,停歇一下脚步,看看天空,念念过往,思考一下来去归处。
征文要求:
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
施永庆
大学校园永远是年轻人心中的圣地,于风景、于知识、于人生都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岁月。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我的母校山东师范大学,邓红梅先生给了我至今仍然受用的一笔财富。
1995年,因为撰写汉语言文学高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论苏轼前后赤壁赋》,我来到山师,得以初识邓红梅先生。其时,她穿着碎花衬衫,着牛仔裤,皮肤很白,眼神清澈,走入教室时,仿佛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南方姑娘。我有些吃惊,因为想像中,我的辅导老师应该是一位饱学的老先生。但很快,在评述苏轼作品的过程中,我知道,“饱学”是不能和年龄挂钩的。当她得知我喜欢古典诗词时说:你也可以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啊!我更加吃惊:我行吗?她笑了:有目标,有行动,为什么不行!
一句话打开一个新的世界。1997年,我终于跨入了山师研究生院的大门。其时,邓红梅先生主研词史。因为喜欢宋词,选修了先生的课。至今,我仍然记得,同学4人呼哧呼哧地爬上她在教工公寓八楼的宿舍,坐在一张小小的紫红色餐桌边上,听她带着吴侬软语的普通话,点评唐宋以来词学要籍。先生授课,除了学者之渊博和严谨外,还经常和我们在课间谈天说地,给我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
对邓先生来说,在山师,大概是一段幸福安逸的生活。校园里,我看见邓老师沉静地推着童车,车上是她儿子小汤米,甜甜地睡着。为人母,让她更是珠圆玉润。高大的法桐树下,母与子的光辉构成一幅绝美的人间图画,有着秋月之莹,有着春阳之和,让我至今不能忘怀。那时,我知道,她是江苏句容人,1966年生人,15岁就考上了苏州大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杨海明先生。博士毕业时,已经有十多篇学术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作为重点人才被引进山师。她还承担着《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山左名媛词校注》《乱世流萍--杜甫传》等一系列省和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我眼前这柔美的人间图画中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
毕业了,我在济南再度参加工作。然学非所用,诸多不顺。春节拜年时,邓先生了解我的情况后,叹道:大材小用啊!她又鼓励说,别泄气,有想法就好。也打个问号,给自己确定目标了吗?为之行动了吗?一句话振聋发聩。我看着邓老师澄澈如水的眼神,当时汗就出来了。是啊,我有诸多不如意,可谁人没有难念的经?路在脚下,可我走了吗?去为之流汗流泪奋斗了吗?
后来,我在山师旁著名的“致远书店”买到了先生有开拓之功的《女性词史》,那时她作为学科带头人,已经成功申请了山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后来,又作为特聘教授南下南京师范大学。在“目标与行动”的实践下,她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时刻,从而成为许多莘莘学子的偶像。
又是一个秋天,突然传来噩耗。2012年10月15日,作为特聘教授,邓先生不知何故,以46岁之壮年,携满腹的博学与才情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任上辞世而去。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已晚,时正与友小聚,震惊之下,再不知席中之味。
山师文史楼前,那穿着蓝色套装的江南女子曾经微笑着从花瓣雨中走过,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四楼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如今,红叶李依旧在春天扬起烂漫的花雨,景色柔丽浪漫。只是,不会再有那个外柔内刚的女子,说出那令人热血沸腾的话语:给自己确定目标了吗?为之行动了吗?
如今,我将届知天命之年,但我的耳边,常常响起邓红梅先生那带着吴侬软语的声音,清冷、坚定、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