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群山回唱 豆瓣评分:分 书评:生活的无情被揭示,人们按照本来的面目出现在作品里,不论善恶。——《奥斯汀纪事报》 小说讲述了一对阿富汗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数十年悲欢离合。 家庭贫困让父亲迫不得已将自己心爱的女儿送于有钱人家,患有阿兹海默症哥哥忘记最心爱的妹妹,拥有地位的瓦赫达提会因为喜欢上司机纳比而难以言说……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的提诺斯岛,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朋友,讲述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 他们寻找着最初迷失的那一个人;经历着不尽相同的苦难和困惑;怒吼着在群山之中无助孤单;承受着无一幸免独自面对苦难的过程。 而在这些让人感到无法挣脱的黑暗中却又加了许多爱与美好:哥哥对妹妹的情亲的爱~那首哄其入睡的歌谣,苏莱曼对纳比同性但守护般的爱,阿卜杜拉对伊克巴尔的关心,大帕丽对母亲的爱,帕丽对儿女的爱…… 最终,命运兜兜转转,我们总会遇到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美好。不同的爱都带来不一样的触动。爱——有时是无奈之下良善的残忍 从爸爸给帕丽讲的良善而残忍的睡前故事开始:大魔王带走了父亲最爱的孩子,父亲在面临孩子在魔王处过幸福生活还是跟其回家过艰苦日子的两难中,选择了放开孩子的手,他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命运,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也许帕丽的父亲也是一样想的,所以他把年幼的帕丽送给了纳比舅舅的主人,用父爱的心残忍地分开了互相依靠的阿卜杜拉和帕丽。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往事对现实的纠缠,并以同样的兴味描绘出两个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一个是异彩纷呈的寓言的世界,另一个是更模糊,也更为阴暗的现世。 ——《纽约时报》义阿富汗几十年的变迁,复杂的家庭的情感,以及这个阴暗苦难的现世之中洋溢着爱的光辉。 爱——有时是无言无悔的陪伴 纳比 舅舅暗恋着追求个性解放的主人妻子妮拉,怂恿他们收养了帕丽,然而 瓦赫达提先生 却对纳比有了同性之爱,瓦赫拉提先生的中风以及充满爱意的画,导致了 妮拉 带着 帕丽 的出走,在得知一切后,纳比怀揣着内疚与责任依然故我地陪伴了瓦赫达提的一生。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无需言语的陪伴。 爱——有时用自我牺牲成全他人 帕尔瓦娜—— 帕丽亲生父亲的妻子,曾经她有个光芒四射的姐姐 马苏玛 ,比她漂亮、比她聪明、比她更吸引人,她俩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然而,在即将步入婚姻时,姐姐遭遇了灾难,妹妹目睹了灾难的发生,并在前一秒推了一下姐姐,从此,妹妹就生活在绝望的照顾姐姐的生活中,两人一起看着他娶妻,又看着他丧妻,终于,姐姐要求妹妹把她丢弃在荒漠中。姐姐用生命的牺牲成全了妹妹,成全了她们的姐妹情谊。 爱——有时是沉默的保护 伊德里斯 和 铁木尔 是一对表兄弟,帕丽的邻居,在战乱的时候移民去了美国,并且融入了当地社会。在战争结束后,他们想索回自己在阿富汗的房产,回国后遇到了幸存女孩 罗诗 ,伊德里斯用电影等方法让孩子重燃希望,并许诺将她带回美国治疗,最后却因为些许原因没有实现诺言,而铁木尔在这过程中沉默地实现了哥哥的诺言。 爱——有时不可用对错衡量 吴拉姆 是帕丽同父异母的侄子,他与身份地位悬殊的 阿德尔 相交,他们的相识相交让阿德尔认识到,自己受人尊敬的“好人”爸爸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伟大,甚至他是个大毒枭,然而,即便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人,他依然有爱,爱着他的儿子,尽管阿德尔认识到了父亲的身份,但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将难以察觉地接受这个新的身份,哪怕在“此时此刻,它还像湿透的毛衣,让他感到刺痛”。 爱——有时抵不过岁月的偶然 半个世纪以后,在来自希腊的整形医生 马科斯 的帮助下,帕丽与阿卜杜拉这对几乎失散一生的兄妹重逢。故事的最后,阿兹海默症会让哥哥阿卜杜拉忘记最心爱的妹妹,而帕丽忘记了哥哥给自己捕捉的一整盒羽毛。经久的兄妹之情,抵不过疾苦岁月蹉跎,回忆往昔,已逝的爱更为珍贵,因知其脆弱。 爱,生根于亲情、爱情、友情、成长、背叛和原谅。1.一定要有所得,有所失,才谈得上勇气。2.绝没有免费的东西存在。甚至爱。你得为一切付钱。如果你是个穷人,就只能拿痛苦当钱花。 ----赤裸裸的现实,不是吗?世间的一切因果都是有条件而来。3.如果雪崩把你埋住,你倒在好多好多雪的下面,就会分不清,上在哪边,下在哪边。你想把自己挖出去,却选了错误的方向,于是把你自己挖进了死亡。4.他们以为自己活着,全凭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实际上呢,支配他们的是他们害怕的东西,是他们不想要的东西。5.看到了群山之中的沙漠,飞沙在风中飘荡,鸟羽在飞沙之中飘荡、旋转、升空。可是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声响,等到最后,我们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回唱。6.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出评价时 最好怀有一定程度的谦逊和宽容。7.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他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美貌是个巨大而不当的礼物,来得既任意,又愚蠢。7.悔恨有什么好处?它什么也不能挽回。我们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弥补。8.夕阳落下磨房的身后,而且永远,永远,在天地的尽头,暗淡着,暗淡着的,是朦胧而连绵的群山。 #峰峦呐喊,群山回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群山回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国家,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
不想改论文,见书桌上一直摆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说,遂用了一下午时间重读其中一本——《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当中,但只要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会填平我们的不安和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应该不会孤单,不再孤单。
当阿卜杜拉和帕丽时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个记忆逐渐流失,一个记忆早被剥夺,那么重逢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种让人破涕为笑的冲动?还是有一种让人心儿倍感凄凉的落寞?有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哭着又笑起来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圆满的故事之间彼此相照的共鸣吧!
还记得同样是这位作者,在《追风筝的人》当中写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是对自身命运的救赎,那同样是不圆满的人生,不圆满的际遇,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还记得在《灿烂千阳》中主人公说:“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但这一次,在《群山回唱》中作者却写到了对命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基于一种太过不圆满的人生境遇,但这种妥协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协之后,展现出来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一种让人不会时常带来怨言的生活状态。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俩这样的经历过命运无情捉弄的人,一切都显得来之不易。所以这种妥协,基于生活的不圆满,又往往会让人觉得其实不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吗?
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再次的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童谣还是那样的唱法: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胡赛尼的"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灿烂千阳》,道出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星期看的《群山回唱》,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主题也变得更为宏大开阔。全书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人性既然复杂,那就意味着它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形容。这本以童话开篇的小说,在作者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成长、失去、无奈、背叛、冷漠、救赎,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主题词。"群山无言,却有回响。"每个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爱与善良,恨与悲伤,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回响,吟唱成歌。全书的主线是阿卜杜拉与帕丽兄妹离别后又重聚,在其间穿插了其他相关联人物的故事,每一章独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节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纳比与他主人苏莱曼·瓦赫达提先生的同性之恋。最初,纳比热忱地单恋着苏莱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为了完成妮拉的心愿将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卖给这对夫妻做女儿。当妮拉和纳比说:"纳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吗?";当纳比在衣柜发现苏莱曼的画册时,我被感动了。苏莱曼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对纳比也无非礼举动。他对纳比的爱,无言、无私,他没要求过回报,平时纳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满足了。纳比知道后本来也可以逃离,但他并没有离开。在苏莱曼病倒后他俩相依为命的平淡日子里,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来并不喜欢弟弟铁尔木的浮夸,他觉得好人好事就该默默去做,而不是张扬炫耀。小女孩罗诗被父亲砍伤,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回到美国之后,面对各种困难和琐事,他退缩了,他未能兑现自己向罗诗做出的承诺,最终救助了罗诗的是那个同他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浮夸的弟弟铁尔木。罗诗写书,伊德里斯怀着内疚去排队,罗诗题道:"放心,书里没有你。"其实,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们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可能遇到的心理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伊德里斯,给别人希望却又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妥协令对方失望。
三是兄妹俩重聚,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记了妹妹帕丽,妹妹帕丽忘记了小时候那个装满羽毛的礼物盒。分别时,帕丽年纪尚小,遭遇了遗忘;经历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重逢时,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遗忘。在刚确珍时,阿卜杜拉给帕丽写了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却不记得她了。文章开篇的童话里,魔王要父亲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最终喝下魔王药水的父亲也失忆了。遗忘真的比记得幸福吗?那个心里永远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补?"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这篇读后感,不谈文笔不谈小说结构只谈故事,因为有几章我觉得是在凑字数。其实,第八章马科斯和萨丽娅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暑假是个漫长而无聊的假期,除了我最爱的篮球课,剩下的就是各种补习班。还好有心爱的书能伴随我。偶尔在妈妈的床边发现了一本书《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没啥特别的,随手拿起来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丢下,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慢慢读了好多遍,再结合妈妈和我讲的国家近几十年的历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能接触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开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讲到了一个父亲阿布龙,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从此之后他就浑浑噩噩,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最后他决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魔王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满了鲜花和笑语。虽然他好想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搂在怀里带他回家,可是贫困至极的生活让他理智的选择了转身离去。阿布龙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这就将故事引入了开端。帕丽一家及其贫困,她的妈妈早已经去世。后妈生的第一个弟弟在冬天冻死了,现在又生了第二个。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贫瘠做斗争。家里最爱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爱她,为了送给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爱的新鞋子都卖了。生活异常的困苦,后来一家人为了活命,父亲不得不将帕丽卖给了大城市的富人。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经记忆逐渐流失,而妹妹早已经不记得儿时。这次重逢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小说的结尾再次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还无法让我想象,生死离别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涩涩的。由于国家的战乱,世界上多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这样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就像我们的祖国六十多年前也是战争纷乱,多少人妻离子散,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残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祖国强大而富强。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可以暑假到处去旅游。偶尔妈妈也会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比起帕丽兄妹,我们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还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写作业,常常因为妈妈决绝我买玩具的要求而伤心失望,现在想想好幼稚啊!
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我也知道我们的祖国由于崛起强大,而遭到周边以及美国的不停挑衅和打压。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我们要有骨气,要团结,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国之不存,家何在?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娇生惯养的小花朵。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战争远离所有的平民百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阿富汗,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以阿富汗和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这篇读书笔记反反复复停了多次,眼看过了交稿的期限,心里干着急,想匆匆应付了事却又不忍心对待这许多年来令自己如此喜爱的一本书(这源于一个约定)。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作品我都读过,《追风筝的人》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它冲击我的是一种自省,坚守,责任和勇气。《灿烂千阳》是两个阿富汗妇女的故事,整个小说基调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让人心脏刺痛,让人胃部紧缩。看完后,我是再也无力去看第二遍,如同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勇气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样,我的小心脏无法承担那巨大的悲惨。而这本《群山回唱》让我读了三遍,因为它真的让我的心百转千回,心潮澎湃,在每一个人物中,似乎都找得到自己,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魔力。小说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看似散乱,却又蜘蛛网般交织在一起,一点微妙的联系便将每个人拉到同一个世界中。
小说以睡前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魔王童话开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故事背后父亲内心的无奈、挣扎与痛苦。他就是现实中的阿尤布,明天他也将失去他的心头肉,将亲手送走他的女儿帕丽。从此,帕丽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哥哥阿卜杜拉却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五十八年岁月,年幼的帕丽早已模糊了与哥哥在沙德巴格相守的时光,而哥哥阿卜杜拉因患病也早已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可是,那首阿卜杜拉唱给帕丽的摇篮曲却始终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两兄妹紧紧连在一起。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胡赛尼真是写故事的高手,叙事能力超强,帕丽和阿卜杜拉是蛛网的中心,却并不是主角。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所以小说中有很多人物,仿佛没有一个主角,却仿佛都是主角。
收养帕丽的瓦赫达提夫妇,各自都有难以启齿的痛苦。瓦赫达提先生深爱他的司机纳比(帕丽继母的哥哥),沉默的背后是生命压抑的痛苦,永远无法得到的幸福。瓦赫达提夫人不顾一切地冲向幸福,勉力追求,却两手空空,幸福在酗酒和放纵中更加遥不可及。
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用一生守护了中风的瓦赫达提。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一个轻易的许下承诺,却在现实中逃避了。而另一个,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挑战人性中的软弱和虚伪,以实际的爱心帮助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六年后,痊愈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整型医生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爱的故事。幼时被狗咬去半张脸的萨丽娅,寡居的母亲,逃离与回归,就如马科斯的荒唐,他如何疯狂的想逃离母亲和萨丽娅,却最终发现,爱是一张网,无论走多远,都有条线牵引着他回家。
群山回响,隐藏着延绵生命之旅的比喻,就象人生蜿蜒的小路,固然艰辛,却饱含希望。
在无尽的旷野,红色的勒勒车,背着一座山,佝偻着拉车的父亲,穿着拖鞋跟在车后,固执地守护着妹妹的阿卜杜拉。在山与山之间、在沙漠和荒原之上,人生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各种牵绊,纠缠,各样的爱恨情仇都在风沙的轻轻呢喃被带走。夕阳在泛着橘色的光辉中隐退,直到那广袤的黑色夜空中渐渐消失,再也不见。
花了近三周的时间,读完了《群山回唱》。这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三部作品,相比于前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这本书叙述线空间更广,跨越了多个国家几大洲。时间跨度更长,从1949年至2010年,有60多年。而故事里的人物也多了很多。 书里讲述了阿富汗一个家庭的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围绕着这个家庭,与之有关系的人物故事也由此延展开来。每章都是由一个新的故事开始,我们的视角也随着作者叙述的改变而跟着转换,他们各自独立,却又互有关联,需要去思考跟前面章节的人物有什么关系,甚至读的时候还要翻回去寻找印象,因此读的比较慢。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震撼:父亲因为贫穷把女儿卖掉,使得兄妹分离60年;妹妹因为嫉妒把双胞胎姐姐推下树摔成残废;主人对仆人隐藏于内心的同性感情;女孩的脑袋被叔叔砍破,白花花的脑组织堆在头顶,却没钱做手术;身为明星的母亲把被狗咬掉半边脸的女儿扔给朋友一走了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带给不同读者的感受也一定是不一样的。而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责任”与“和解”。故事的起始,父亲萨布尔因为贫困将女儿卖给富人家庭,使得10岁的儿子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自此散落天涯。自父亲娶了继母后,小小的阿卜杜拉承担起照顾襁褓之中妹妹的责任,给她换尿布,哄她睡觉,即使发生了后面几十年的分离,他对妹妹的感情也不曾改变过。小小的他对于分离无能为力,长大后,他给同父异母的弟弟寄钱援助他们困苦的生活,努力地打拼着自己的小家,让妻子女儿尽力生活的舒适点,他在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虽然很苦,却不曾退缩。他一直收藏着妹妹帕丽的铁盒子,盒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羽毛,在他患上老年痴呆前,他留下了信写出了对妹妹几十年如一日的思念。 故事切换到纳比,阿卜杜拉的舅舅纳比在富人苏莱曼家做工,他暗恋上了美丽的女主人妮拉,当他知道妮拉不能生孩子后,从中牵线,使得帕丽被卖给了妮拉,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当妮拉带养女离开的时候,跟他说,“原来是你啊,纳比。一直都是你。你不知道吗?” 纳比是懵的,读者也是懵的。再往后看,一直到主人苏莱曼中风后,纳比整理屋子才知道原来苏莱曼深深地爱着他,他的速写本里画都是纳比。纳比对苏莱曼的感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最终没有忍心抛弃苏莱曼离开,在往后的几十年扛起照顾苏莱曼的责任,不离不弃,直到其离世,苏莱曼遗嘱中把遗产全部留给了纳比。 当战乱来临的时候,纳比把房子借给来帮助他们的马科斯医疗队伍一行人居住,不收分文。通过马科斯先生的回忆,我们去看萨丽娅的故事,这个被狗咬掉半边脸的女孩在他的少年时光便走进了他的家庭,从此成为他家的一份子。 萨丽娅的母亲是一个明星,她因为虚荣,将女儿放到朋友身边后一走了之,一直到生命结束也不曾再见面,仿佛她的人生中从没有过这个残缺的女儿存在过。 萨丽娅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马科斯的妈妈,像超人一般护着她,也从未因为她的残缺而有任何歧视,让她在这个岛上同正常人一般生活。当马科斯多年未归,他的妈妈开始老去,萨丽娅一样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她们之间最好的诠释了“你养我长大,我照顾你终老。” 我们这一生或多或少都背负着一些难以言说的责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直向前走,背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而如何对待它们,这一切都看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良知。 当故事切到1949年的时候,讲述的是阿卜杜拉的继母帕尔瓦娜的故事,她有一个双胞胎姐姐,自小耀眼的光芒都在姐姐身上,帕尔瓦娜永远是最不起眼的那个。长大后的两姐妹一同爱上了同村青年萨布尔,因为嫉妒,她不着痕迹地将姐姐推下了树梢,使得姐姐摔成残废。照顾姐姐的时候,帕尔瓦娜心里明白自己遭受的一切既算不上公平,也不过分,她活该如此。而姐姐真的不知道是妹妹导致她残废的吗? 瘫痪在床的日子也让她苦不堪言,最后她让妹妹离去,去嫁给萨布尔的时候,相信也是跟妹妹和解了,不愿再给她增加任何负担。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小女孩罗诗,她一家被叔叔杀害, 仅有自己存活下来,那头顶上白花花的脑组织露出来急需手术,人生绝境之际,她遇到了伊德里斯,他们成为了朋友后,伊德里斯承诺后续替她寻求帮助。但当其回国后,回到那个安逸的环境,他渐渐地把这个承诺抛到了脑后。多年后再见到罗诗,她已成为一个面貌如常的女作家,而背后的支持者却是伊德里斯一直瞧不上的堂兄弟铁木尔。无法想象当年的小女孩经历了怎样的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望的感觉,而如今的她面对伊德里斯淡定自如的表现,没有怨恨,没有失望,如同对待陌生人一般的态度,也意味着她已经放下了伊德里斯的不负责任的承诺,与过去和解。“和解”也许不代表原谅,只是人都要向前看,有些枷锁继续背负只会让自己苦不堪言,放过自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慈悲。 故事的最后,经历了60余年的分离,患了老年痴呆症的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终于相逢,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他无法再认出妹妹来,却依然能够唱出小时候哄妹妹的儿歌,也许某些地方遗忘,但刻在骨子里的思念从未减少过。群山连绵中,当我们对着山高喊时,便会收到山谷的回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故事里的人物不管在身体上、心理上曾经有着怎样的残缺,最终都或多或少地找回了自己失去的,而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 作者是温暖和慈悲的,他并没有就这一个个悲剧来做出是非对错的评判,只是把想要叙述的故事呈现出来。也许造成这些悲剧的源头并非来自于个人,而是时代,如同扉页里引用的鲁米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
98 浏览 5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
193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6 回答
281 浏览 7 回答
157 浏览 7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327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5 回答
184 浏览 3 回答
162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